封建社會矛盾的起源
在中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是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就其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災害。其具體表現有封建暴政、土地兼併、天災人禍等。
原因又有哪些呢?
第一類、嚴重的土地兼併,使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苛捐雜稅繁重,致使農民難以維持生存,農民只有奮起反抗。如:爆發於新莽末年的綠林農民大起義。西漢後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有的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更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奴婢(見兩漢奴婢)。成帝時﹐因饑饉而死於道路的貧民數以百萬計。哀帝即位後﹐大司馬師丹建議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為此擬訂了方案﹐但因遭到權貴的反對而作罷。農民的處境日益惡化﹐諫大夫鮑宣上書說﹐由於貪官汙吏與豪強大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上水旱災害﹐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成帝時﹐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等地相繼爆發農民和鐵官徒起義﹐
第二類、統治殘暴,主要表現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嚴酷,人民不僅不能安定生產,連生活隨時都處在危險之中,只有鋌而走險,奮起鬥爭,如陳勝吳廣起義,就是由於秦王朝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致使天下百姓敢怒不敢言,陳勝吳廣在率領戍卒趕往漁陽途中因遇到大雨耽誤了期限,在面臨殺頭的壓力下,才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第三類、政治腐敗,官吏貪汙成風,人民遭到壓榨、掠奪,不反抗就沒有生路。,在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往往使農民起義來勢迅猛。如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同西方列強籤訂了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由於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加緊橫徵暴斂,增加稅收一至三倍以上。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併土地,加重剝削。在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清朝統治者對廣大少數民族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十分嚴酷;又加上兩廣地區爆發自然災害。天災人禍加劇了反抗鬥爭此伏彼起,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
結局怎樣呢?
三種結局:第一種、被封建地主階級鎮壓;如太平天國運動,第二種、成為新的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劉邦、朱元璋就是典型。第三種、成為統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
為何是這樣的結局呢?
究其根源是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作為自然經濟下的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可能創造出新的經濟來取代封建經濟,所以大多數農民起義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務,多數成了改朝換代的工具。你們怎麼看呢?歡迎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