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曉書童頻道,訂閱、星標我!此刻開始我幫您讀書!
能夠聆聽何須閱讀
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
望得到您用金錢的稱讚。
解讀《簡讀中國史》5、為何農民起義竟然是中國獨有?
作者張宏傑老師的付費音頻課程《極簡中國史》推薦給所有的同學。
前情回顧
做皇帝的好處很大,人人對此都垂涎三尺。皇族、后妃、外戚、太監、權臣、地方割據等等勢力都是會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政治這個東西真的是非常難搞,一代又一代的皇帝,都在想著怎麼消除威脅鞏固權利,但是需要防範的因素太多,常常是都按下葫蘆起了瓢。
我們看到從秦到清這2000年中所發生的幾個令人無奈的歷史循環。
一個是丞相的循環,皇帝為了防範權臣,不斷的用自己身邊的小秘書去架空丞相,時間一長,原來的小秘書又演變成了新的實質性的丞相。到此皇帝又不信任了,於是循環往復。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的丞相有很多稱謂:丞相、尚書、同中門下平章事、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等等。
再一個是省級政府的循環,皇帝為了防範地方,就把省級政府越劃越多,每個省也越劃越小。但是當發生外敵入侵或者起義,因為各省力量太小又無法抵禦,所以只能讓諸多各省緊急聯合成大區,並任命大權獨攬的長官,抵禦外敵或平定內亂。而一旦戰事平定,力量強大的地方自己就會成為分裂的力量。直接造成改朝換代,新的王朝接手之後依然循環往復。
與此同時,中華大地上總是不斷的上演著分久必合的經典戲碼。我們所經歷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都是被少數民族力量統一的,蠻夷化的秦、鮮卑化的隋和本身就來自草原的元。只有草原民族能夠同時統治長城南北,他們周期性的入主中原,輸送活力,重建秩序,是我們理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背景。
最後一個循環是經濟政策的循環,改朝換代,天下疲敝,中央放活經濟,一段時間之後,民間財富大量聚集,地方具備了挑戰中央的能力,大一統趨勢面臨威脅。經濟政策不得不趕緊調整,施行經濟管制,國進民退,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民間經濟活力又急速衰退,人民的生計出現問題,天下再次陷入不安定。
只要中國維持大一統的中央集權不變,那麼歷史的河流永遠都會在河床中左突右撞,河床兩岸一邊是發展是硬道理,另一邊是穩定壓倒一切。
我們都覺得自由市場經濟好,就是應該給民間經濟充分的自由,歷史上願意這麼做的皇帝都造就了盛世,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經濟繁榮所埋下的巨大隱患以及之後發生的重大危機。
如果不搞國營經濟,不把利益收歸中央,財政收入從何而得?戰爭開支從何而來?地方割據問題如何解決?桑弘羊的三問,在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產出極低的情況下根本無解。就連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完全解答這三個問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的!
今天這期節目,我們來聊一聊,看看古代中國的大一統郡縣制,與世界其他地方封建制相比,各自的優劣是什麼?
在環球航道開通之後,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這裡的一切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當時的歐洲四分五裂,戰爭連綿,而中國是大一統帝國,中華文明更是數千年不輟。在他們看來,我們君主賢明,法律良好,行政機構健全,比歐洲好太多了。
但也有一批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大一統雖然穩定,但是這會帶來文明的僵化,歐洲雖然動蕩,但是有利於保持文明的活力。像是孟德斯鳩就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專制的原則是恐怖,專制的目的是平靜。
當我們放眼世界,會驚奇的發現,我們歷史上很多現象竟然是我們獨有的,或是很罕見的。
比方說,我們覺得頻繁的改朝換代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不就是歷史發展的常態和必然嗎?這可未必。比方說日本,人家從上古神話時代一直到今天都是一個家族,萬世一系。
英國從威廉一世諾曼徵服後至今,國王都是他們家的後人。雖然這1000多年時間裡,英國經歷了9個王朝,但人家是因為絕嗣,找個親戚過來繼位,或者是發動宮廷政變上位。但這些在我們中國看來就頂多算是王朝內部的紛爭,不是改朝換代。
再有,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式的農民起義,竟然也是我們獨有的。難道農民起義不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一個重要動力嗎?可人家西方就很少發生農民起義,歷史上也就只有幾次,也沒有哪個王朝是被農民起義給推翻的。
中國的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是為了改朝換代,創造新天地,可西方發生的僅有幾次的農民起義更像是一種社會運動,是為了爭取實現一些人民的主張,比方說恢復古老的村社制度,或者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慣例使用水源。竟然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那破壞力當然就小很多了。
在我們中國有句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歷史上士兵、權臣、異族、甚至是朱元璋這樣的乞丐出身都能當上皇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說當皇帝是不存在一個無法跨越的門檻的,誰都有機會。
但是在歐洲,王侯將相必須是有種的,歐洲的幾十頂王冠一直都在貴族間傳來傳去,從沒有那個農奴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奪取王位的事情發生。
日本也一樣,如果你去問日本人說,你想不想當天皇?人家肯定很驚訝,這怎麼可能?天皇是神,怎麼是普通人能當的呢?
動不動就農民起義建立新王朝,這種事情全世界就只會在中國發生。
為何只有中國人口大起大落?
頻繁的農民起義改朝換代,如果僅僅只是政治家之間的鬥爭殘殺也就算了,但這偏偏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看看我們歷史上的人口數字變化,就會深有感受。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中國人口接近4000萬,陳勝、吳廣,劉邦、項羽一通折騰之後,人口損失超過一半,降到了1800萬。
西漢末年,恢復到了6000萬,王莽之亂,又折損一半。東漢後期再次突破6000萬,可是緊接著三國時期,人口損失高達到60%,只剩下2300萬。
隋朝,人口再次恢復到6000萬,隋唐演義,留下了無數小說電視劇素材,但是人口再次損失超過一半,剩下2500萬。
唐代,鼎盛時期達到8000萬,安史之亂書上沒給出折損人數,但是戶口數從之前的將近900萬戶,跌到只剩下100多萬戶。
宋代人口達到了1.4億,但是宋朝換到元朝,只剩下了7500萬。
明代人口突破2億,明清易代又只剩下1.2億。道光年間人口達到4.3億,太平天國又消滅了1億的人口。
我們應該能感受到這些數字大開大合意味著多少恐怖的事情,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我們會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們如此的盼望和平統一。
那封建制下的歐洲呢?那邊小國林立,也是戰亂不斷,他們的人口是不是也這樣大起大落呢?完全沒有,歐洲的人口大規模下降就只發生了兩次,一次是羅馬帝國衰敗帶來的,另一次是黑死病。其他時候的人口波動也是因為瘟疫,而沒有戰爭帶來的大規模死亡。
中國繁榮時期人口增長比歐洲快得多,但是崩潰時期的劇烈減少就更加駭人聽聞了。為什麼?歐洲中世紀也是充滿了戰爭與動蕩,可為什麼沒有劇烈的人口波動呢?
大一統郡縣制是大政府狀態,實現了對於全國人民的嚴密控制,無論是政治秩序還是社會秩序,從上到下秩序井然,這讓西方望塵莫及的。所以在承平時代經濟發展很快,人口也能迅速增長。
但是一旦政治秩序崩潰,比方說發生大的動亂,地方割據或者改朝換代,那麼帶來的破壞當然就是全面而劇烈的。
西方封建制之下,各自為政,小政府狀態,統治鬆散,就算發生戰爭或者政治動蕩也是局部的,不會造成全面的破壞,更不會把全天下的人都裹挾進去。
有學者就說,封建制下,統治者如果失德,也只影響一小部分,而郡縣制之下,統治者一個人的錯誤,是由全體的臣民共同承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躲都沒有地方躲。
大一統郡縣制的重大缺陷
那為什麼中國會如此頻繁的發生農民起義然後改朝換代呢?因為大一統郡縣制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國家擁有了對於社會資源的強大汲取能力,但是這種力量卻是完全不受約束的,以至於最後都會超過社會承受的極限,進而引爆農民起義。
我們看到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全都是官逼民反,而農民軍有目的的屠殺對象都是代表政府力量的官員和貴族。秦末陳勝起兵的時候,各地民眾爭相殺掉地方官迎接起義軍。
東晉孫恩起兵,所到之處都要把縣令剁成肉醬,讓他的老婆孩子吃,如果不吃,就要被肢解。
之後的隋末、唐末農民起義,北宋方臘起義,明末張獻忠、李自成起義,都是一樣的,起義軍所到之處皇室宗親,地方官吏全部被殺光。
可見農民階級對於當時的官僚政權的仇恨之深。
秦一統天下之後,幾乎每個朝代上臺都宣稱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可幾乎所有王朝後期對百姓都是橫徵暴斂,導致揭竿而起。這是為什麼?
因為政府的開支越來越大,錢不夠花嘛。每個王朝剛建立的時候,人員都是比較精簡的,但時間一長官僚系統必然會成倍的擴張。承平日久,社會生活肯定是越發展越複雜,隨之而來的就是管理人員越來越多。而且官僚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團,會進行自我保護與自我繁殖。
傳統社會,有權利就有了一切,地方官在當地就是一手遮天,說一不二的土皇帝,所有人都拼了命的往官員隊伍裡擠,官僚系統的膨脹伴隨著腐敗的加劇。
每個王朝中後期,腐敗都發展到無孔不入的地步。由此給民眾造成沉重的負擔。稅收大量流失,最後甚至有高達95%稅收都在徵收過程中被各級官吏貪汙,而這些稅收從哪裡來呢?毫無疑問每一分都來自百姓的口袋。
除了龐大腐敗的官僚體系之外,還有其他的既得利益群體也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比方說皇族。
明代朱元璋建國的時候,分封到各地的皇族不過區區49人,而到明朝末期的時候,這幫傢伙已經繁衍到了100萬人之多。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子孫能享清福,所以規定皇族不從事任何職業,就社會養著,躺著吃。每多生一個孩子就多一份錢,於是大家拼命娶小老婆玩了命的生。負擔也就越來越沉重。
還有,皇帝想幹大事兒也肯定會給百姓帶來負擔。漢武帝又是最好的例子,多欲好動,東並朝鮮,西徵大宛,南吞北越,北破匈奴,真可謂是彪炳千秋。功勞算在了漢武帝的頭上,可是代價卻是由全國百姓來背。
漢武帝的手段
漢武帝幹大事兒當然要花大錢,錢花光了怎麼辦呢?除了上期節目我們說到的經濟改革,財富收歸中央之外,他還使用了非常卑劣的手段收割民間財富。
首先,賣爵位,有了爵位就可以免除勞逸,打仗也不會徵發你去當兵。於是天下的有錢人踴躍花錢購買。
緊接著,加稅。要求商人主動申報財產,之後按照申報數額的6%繳納商業稅。因為是主動申報,所以好多商人心存僥倖瞞報。
等到人們都申報完了之後,漢武帝下令,誰隱藏財富,申報不實的,其他人都可以向官府告發,官府查抄沒收他的財產,分告發者一半。
這下子好了,所有商人全部掉進了陷阱,自己耍小聰明欺騙政府,現在活該了吧。漢武帝任用了一批酷吏去落實這個事情,一時間告發有錢人成了窮人們的生財之道,國家和底層百姓全都發了財。
但這還沒完,漢武帝又把政策擴大化,原來這套制度只針對商人,現在把所有人都納入其中。那些通過告發別人得到的不義之財,轉眼又因被別人告發而沒收。這一套組合拳,讓天下人毫無招架之力,所有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統統破產。
漢武帝天天打仗,所以人們有了錢就趕緊買爵位保命,但是這樣一來打仗和服勞役的人就不夠了,於是政策調整,爵位貶值,爵位低的,該打仗該服勞逸的人還得去。
到了漢武帝晚年,天下四處起義,已經有了亡秦之勢,他在緊急關頭認錯道歉,並徹底進行政策大調整,才把大漢王朝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所以我們看到,各個王朝開始的時候都宣稱輕徭薄賦,但是最終都變成橫徵暴斂,官逼民反。
歐洲為什麼沒有官逼民反?
那歐洲就沒有官逼民反嗎?
說到歐洲中世紀,很多同學覺得我們肯定比他們強。我們這邊農民好歹是自由人,但是歐洲莊園裡的是農奴啊,是領主的奴隸啊。
但實際上,人家過的很可能是比我們好。西方封建制下,農奴受到契約保護,負擔遠比我們中國的農民要穩定。
西方國王與貴族,貴族與農奴之間都是有契約的,其中就規定了彼此的權利跟義務,包括一年繳納多少地租也規定其中。而且莊園裡還有莊園法庭,不僅領主需要通過法庭才能治農奴的罪,如果領主肆意侵犯農奴的權利,隨意增加租,農奴竟然也可以通過法庭起訴領主。
因此歐洲很多莊園地租往往可以長達200年保持不變。並且農奴無需面對官府的壓榨,所以不會出現負擔越來越重的情況。
古代中國不存在福利制度的,確定了中國政治基本邏輯的法家是堅決反對福利國家的。法家認為窮就是因為懶惰,即便是國家有能力,也絕對不能救濟,越救越懶。
當年秦國出現重大饑荒的時候,有臣子建議開倉放糧,秦王說,秦制是有功才賞,現在百姓沒有功勞卻直接給吃的,那國家就亂套了。所以寧可讓糧食在倉庫裡爛掉,也不能給窮人吃,秦國才能大治。
自此之後中國歷代在社會福利方面都做的極少,有官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的事跡就會被記錄下來歌頌,這正說明了絕大多數官員是不會這麼做的。
比方說,隋末天災戰禍頻繁,百姓衣食無著,但統治者不願意動用儲備,至到隋朝滅亡,糧倉中都有大量的囤積。就算中央偶有開恩賑濟,比方說明朝,那也是官員上下其手從中漁利,災民能得到的實惠極少。
所以一遇到災荒,中國農民的境遇是非常悲慘的,人吃人的現象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為什麼農民起義?真的是要餓死了才起身造反的。
而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矛盾不會發展到這麼極端的情況,面對天災,農奴是享有一定保障的。
歐洲和我們的周代一樣,在層層分封的關係中,下級對上級效忠,上級對下級提供保護。平時領主靠農奴生活,遇到天災,領主救濟農奴,這完全符合雙方的利益。
中國傳統社會,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死了,那妻兒老小只能流離失所。而在莊園裡,農奴家裡發生這樣的情況,莊園主要負責養活他們的家人。農奴孩子父母雙亡,莊園主就成了孩子的監護人。
再加上歐洲還有教堂,這就是一個天然的慈善機構,有災難發生,教堂就成了救濟所。因為莊園主與教堂的作為,大部分災民都被固定在了本地,不會像我國古代那樣,流民四起,最終形成巨大的破壞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歐洲,農奴就算和莊園主發生衝突,也有一定的申訴和妥協空間。他們可以向更上級的領主或者國王請願。歐洲的王權是脆弱的,國王需要聯合百姓的力量與貴族博弈。這樣不同力量之間就能相互協調,不至於最後以最激烈的農民起義的方式爆發。
中國古代農民是沒有任何訴求渠道的,如若聚眾抗議,必然被官府嚴厲打擊。張宏傑在他的付費音頻課程裡說了一個案例,沒有寫進這本書裡,我記憶特別深。
話說乾隆13年,蘇州發生災荒,百姓吃不上飯。有一個叫顧堯年的人帶著300多百姓到蘇州知府請願救濟。為了表示恭順,還把自己的雙手綁在身後,跪在地上苦苦哀求。
可即便如此,最後皇帝對此事的處理辦法的是,開倉放糧,但帶頭請願的顧堯年被當眾杖斃,活活打死。只要敢與官府抗爭,無論哪種形式,一律消滅。
中國古代是一個沒有任何糾錯能力,沒有任何協調空間的社會。當人民被逼入死角,就只有造反一種可能了。到這裡我們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為什麼起義的人民如此痛恨當時的官員,全部都要趕盡殺絕。
看到成就背後的代價
今天我們說了大一統郡縣制的這麼多壞話,當然了我們也取得很多偉大成就。
大一統王朝在不斷的崩潰,但是王朝存續期間還是給廣袤的中國帶來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的。而且在長期的和平中,我們創造出了眾多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成就。統一帶來了度量衡標準的一致,便利的交通,這些都更利於物質財富與精神文化的交流。而且我們也實現了同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的大面積身份平等。隋代之後科舉制的出現,相比於印度種姓制度,歐洲貴族制度,日本武士制度,中國實現了空前的社會流動性。
在長期的和平時期,王朝的經濟能夠穩定發展,因此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的時期。雖然在哲學上我們喪失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力,但是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像是唐詩宋詞。在經過漫長的積累我們也有很多的技術突破,比如四大發明。
而且,規模體量的大小就直接決定了文明的高度。朝鮮、越南、日本長期學習我們,但是他們取得的成就遠不及中國。在大一統郡縣制之下,我們的體量優勢得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才有了萬裡長城、大運河等等物質成就。
關於這些讚美我想同學們已經聽得很多的,希望通過今天的講述,同學們能看到這些輝煌成就背後,無數個普通個體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往期節目
解讀《簡讀中國史》1、為何西方人「弒父」,中國人「殺子」?
解讀《簡讀中國史》2、為何今天中國沒有貴族,只有暴發戶?
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解讀《簡讀中國史》4、為何歷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卻不叫丞相?
您的每一次「讚賞」與「在看」,我都認真的當作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