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賦稅嚴重,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田租、口賦等「二十倍於古」,兵役、徭役更使得農民感到負擔承重。尤其是秦二世胡亥繼位以來「賦斂愈重,戍徭無已」,且刑罰嚴酷。
秦二世元年,朝廷徵發閭左(閭左即是秦朝時的貧困農民)屯戍漁陽(秦漁陽縣,現至北京密雲縣一帶),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的時候,被大雨阻攔,無法按照規定到達漁陽,按照秦朝的律法,逾期要被斬殺。
於是陳勝、吳廣利用「魚腹丹書」,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宣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動了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給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給予了沉重的打擊,為後來劉邦、項羽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東漢末年,外戚(何進)當政,宦官(十常侍)專權,邊疆戰事不斷,土地兼併嚴重且賦稅嚴苛。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利用太平道的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組織群眾率領起義,由於起義者頭戴黃色頭巾,故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雖然在9個月內被鎮壓,但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央軍權的下放,減緩了東漢的覆滅。同時也使得地方將領官員私自培養兵力,為後期軍閥混戰埋下了伏筆,拉開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序幕。
隋朝末年,隋煬帝荒廢朝政,窮兵黷武,驕奢淫逸,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是以翟讓、李密為首的瓦崗農民起義。
翟讓、李密以「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為口號,賑濟貧民,與隋軍作戰。後期,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戰鬥力日漸衰弱,終於瓦解。
瓦崗軍起義推進了隋朝的覆滅,消滅了大部的隋軍主力,沉重打擊了士族大地主,為後期李淵取得長安打下了基礎,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嚴重。在外,建州努爾哈赤兵力強壯,之後皇太極即汗位,威脅明朝;在內,階級矛盾尖銳,且旱災蝗災不斷。在陝西又出現了大旱災,天災人禍不止,李自成打著「等貴賤,均田免糧」的口號發動了農民起義。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的口號提出了平均地權等思想進而廣受農民歡迎。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不久後攻破北京,但由於明將吳三桂降清,與清軍聯合鎮壓農民起義,遂以失敗告終。明末農民起義推動了舊的剝削制度的轉變,影響了舊的土地剝削關係。
清朝末期,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使得國內的階級矛盾開始激化。農民紛紛揭竿而起,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率先發動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專制的農民起義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打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體現出了絕對平均的思想。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幹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最早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
太平天國運動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