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2020-12-11 大覺中人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無子嗣可立,按照"兄終弟及"的傳位祖制,朱由檢作為熹宗的弟弟,幸運地成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

這時的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治腐敗,國庫空虛,天災不斷,而各級官員仍以貪腐、搜刮為能事,農民起義的烽煙四起,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自萬曆皇帝由盛轉衰。萬曆在位近50年,有近30年萬事不理,貪酒貪色貪財貪權。而天啟皇帝在位7年,不問政事,專心做木工。使得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肆虐,禍及九州。崇禎不算是"昏庸無能"的皇帝,比起明萬曆和天啟,崇禎要強了不止一點。崇禎在位17年,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想把走向衰亡的王朝拉入正軌。

當然崇禎也存有諸多明顯的弱點,他剛愎自用、獨斷多疑;誅殺閹黨,整理朝綱,卻又對文武將官心存疑慮;他增加賦稅,用於平叛抗清,卻造成更多不堪重負的貧民揭竿而起……

崇禎懷有中興之志,殫精竭慮,卻始終無法扶正將傾之大廈。明王朝在崇禎在位的17年間加速了衰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崇禎缺乏系統的皇權教育培訓

朱由檢雖出身皇室,幼年卻並不幸福。其父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在五歲時,生母被父親下令杖殺,自己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他幾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皇權教育。我們知道,封建王朝皇室立了太子之後,需進行請專門的老師(太傅)授課,除了四書五經,還有皇室禮儀及治理國家的方略、權術等,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帝王之術。當然,這其中很多學問都是前朝皇帝經驗的潛移默化,日常教化、薰陶。有的還挑選部分年齡相當的官宦之後一起陪讀,這些人今後就是輔佐皇帝的左右手。

然而崇禎繼位時年僅18歲,熹宗死後,他受遺命繼承皇位,缺乏皇權方面的系統培訓。唯一學到的是明朝皇帝的集權統治、專制獨裁。導致他在繼位後性格特徵變得多疑且獨斷,想極力把控朝政但又獨木難支,並在執政初期處理黨派爭鬥時優柔寡斷。性格特徵的缺陷成為崇禎執政的致命弱點之一。

二、黨派之爭制衡乏術

崇禎繼位之初,朝廷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監魏忠賢所把控,即位後的他無心也沒有能力處理政務。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控制了朝政。他們強化錦衣衛和東廠等特務機關,打擊異己勢力,迫害以東林黨人為首的文官集團。

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住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逼使魏忠賢自縊。閹黨二百六十餘人,被處死、遣戍或禁錮終身,閹黨集團受到了致命打擊。

這本是一個重整朝綱、振興大明的大好機會,而崇禎對於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幫助管理朝政、治理國家的要求又極度恐懼,擔心皇權旁落,以至於又 "惟內臣是信"。還是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制衡乏術。

三、性格多疑,頻繁更換官員

崇禎在位十七年,僅內閣首輔大臣更換了將近五十位,其它官員也頻頻換人,導致朝廷官員人浮於事,內耗嚴重。

崇禎任用軍事指揮將領,開始往往表現得極其信任,但到後來也是翻臉不認人。他實行"錯一事則罷一官,丟一城則殺一將",不論曾立過多大的戰功,只要出現差錯就將面臨被處死的懲治。縱觀崇禎一朝,被誅殺的總督有7人,巡撫11人。赫赫有名的薊遼總督袁崇煥固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入關,戰果纍纍。最後被清皇太極使出反間計,而多疑的朱由檢於崇禎三年八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家人流放。

這樣一來,寒了廣大將士的心啊!誰還盡心幫朝廷辦事?只要風頭不對,立馬降清或投奔農民軍。此後兵變接二連三,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四、強加賦稅,社會矛盾激化

崇禎的治國思路很簡單:徵稅,練兵,剷除敵人。可是事情卻不是按照他想像中的去發展,越是拼命加稅,農民不堪重負,越踴躍加入叛軍。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似乎都會進入這樣的死循環。但是崇禎意識不到,也沒人敢提醒他。

崇禎十一年九月,清多爾袞帶領精兵,繞開山海關,突入長城,燒殺搶掠,滿載而歸。這讓崇禎很是惱火。第二年春,崇禎在全國範圍內加收了七百三十萬兩白銀,稱為"練餉"。徵收的銀兩用來練兵平叛起義軍及抵禦北邊的清軍。這是崇禎即位後第四次加稅,而農民的負擔幾乎翻了一番,這樣的日子怎麼過得下去呢?惟有投靠起義軍造反。

五、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在天啟末年和崇禎初年的農民軍像大多數朝代末期的農民起義一樣,只是生活所迫而聚集造反,他們沒有也不敢提出推翻朝廷的意願。在他們看來舉旗抗稅,武力奪取豪紳大戶糧食已達到目的。最後目的是能夠朝廷招安,過上安穩的日子。因此在初期農民軍連官府都很少襲擊。

初期的農民起義是集中在陝西一帶,由於天災人禍,農民生活困苦,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這時大明朝廷如果能夠有效地組織賑災,陝西早期的民變是不難平息的。並且早期圍剿農民軍的官員如楊鶴、洪承疇、曹文詔等採取招撫措施,已初見成效。然而多疑喜功的崇禎,什麼事都要急著幹,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闖軍的將領,導致最後功虧一簣。

六、民間災害、瘟疫不斷

明朝末年,旱災、水災、蝗災、瘟疫不斷。自崇禎元年起,中國北方大旱。《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十四年北方瘟疫、十六年天津鼠疫 。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鞠明庫先生,曾經對明朝末期的天災做過調查統計。在《災害與明代政治》中提到,明代天啟到崇禎期間,單單水災就發生了374次之多。

明朝內憂外患,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清軍不斷入關騷擾。在飽受摧殘的地方社會十分脆弱的狀態下,天災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加速了明朝大廈的垮塌。

結語

崇禎是明朝歷史上一個很複雜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有中興之志,勤於政事,生活節儉,嚴於自律。他竭力想把明朝再次推向盛世,但由於自身的因素,對於政局把控錯誤連連。大明王朝的衰亡雖始於萬曆,但明王朝加速衰亡與崇禎脫不了干係。

民國歷史學家孟森曾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這個評價極為中肯。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帝喊出了"君非亡國之君, 臣皆亡國之臣。"之後在煤山自縊而死。他的自殺像是一場與世人的賭氣,更像是在向上天訴說自己內心的不平、憤恨與無奈……

開門見煤山。朱由檢,你還敢幹嗎?

我是「大覺中人」,一名基層的文物工作者,專注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期待你的關注與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1644年春天,京城裡一片兵荒馬亂,因為,李自成率軍攻進了紫禁城。之後,崇禎親自敲鐘,但卻沒有一個大臣來上朝,使得絕望的他帶著一個隨從爬上了北邊的萬歲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伴隨著崇禎皇帝的逝世,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結束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都要從十七年前說起。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崇禎年間,北京城外忽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高人:大明要亡
    其中有像秦朝那樣「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也有像周朝那樣統治791年的王朝。但是無論朝代的壽命是長是短,最終都逃不掉滅亡這一永恆的歷史規律。如果注意到許多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發現,當一個朝代即將走向衰亡的時候,都會有不好的徵兆,往往都非常靈驗。崇禎皇帝,是封建社會漢族的最後一位帝王,在其統治時期就發生了一件怪事。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自1368年創立,到1644年滅亡,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他只能選擇了這一極端的方式,一代帝王最後也是落了個悽涼,他包括他重視的王朝都在此時走向了終點。 崇禎皇帝十七歲繼位,也算是位少年天子,本應是意氣風發的時代,但奈何從前輩手中接手的王朝太過燙手,此時的大明王朝早已是風雨飄揚。
  • 從冗繁公文,談崇禎皇帝之死
    還是來看看大明王朝末年的冗繁公文吧。17歲那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從哥哥手裡接過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面對千倉百孔的明朝社稷,崇禎皇帝殺閹黨、強邊防、勤政愛民,可最終沒有挽救明朝的命運,最終以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而宣告滅亡。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其中,冗繁的公文就是拖垮崇禎皇帝和大明王朝的罪魁禍首之一。
  • 大明這位皇帝兩度入獄,短暫一生牢中度過24年,比崇禎還骨氣!
    大明朝在中國歷史上都一直被認為是最有骨氣的王朝,因為這個朝代的歷位皇帝個個都有血性,還很有個性!他這些皇帝中屢次御駕親徵的也不少,比如明成祖朱棣特別喜歡帶兵徵戰,公元1410年至1424年,他就五次出徵漠北,最後他也是在軍營中逝世,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事皇帝。隨後還有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他也親徵朱高煦叛亂。
  • 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到底誰該為大明帝國的滅亡負責
    文:軍事帥哥大明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朝代!這個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被無數歷史票友津津樂道。然而,當我們仔細的研究大明王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自嘉靖皇帝登基以後,明朝的國力竟然呈現出直線下降的趨勢,儘管中間出現了短暫的隆慶中興和張居正改革,但大明帝國的江河日下已經是不可扭轉的趨勢。
  • 大明王朝的16個奇葩皇帝,最恪盡職守的居然是崇禎皇帝
    享國276年的大明奇葩何其多,其中連皇帝都一個比一個奇葩,其實哪個朝代還沒有個奇葩皇帝?只是大明有16個,這也太多了點。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了解一下這16位奇葩帝王。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個勵志傳說,放眼今天,連馬雲都要自愧不如。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大明王朝興亡錄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大明,人們只記住了那個充滿爭議的乞丐皇帝朱元璋,那個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篡位」惡名的永樂大帝,剩下的,就是一群奇葩皇帝了——40年不上朝的萬曆,豹房娛樂城董事長明武宗,玩玩權術上癮的嘉靖皇帝,木雕藝術大師等等。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個王朝卻存在了整整276年,如果算上南明朝廷和各地的反清復明武裝,明朝政府的武裝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康熙中期。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對於做亡國之君非常內疚,但同時也表達出對群臣誤國的痛恨,以及對老百姓的愛護。總的來說:崇禎是一個好皇帝,尤其對於老百姓,但對於當時那些群臣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請聽筆俠慢慢道來。明朝到底亡於什麼?
  •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很多人都認為天要滅亡大明,例如明朝受到農民軍以及清軍的兩面夾擊等。其實明朝也有挽回敗局機會,但是崇禎這個人見異思遷,好計謀不能徹底貫徹,最終自己在東北喪失國土,在關內首都被李自成攻陷,自己也不願意成為俘虜,選擇自殺身亡。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而至於說後期清朝的江山到底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來的?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手裡奪來的?我們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我們說清朝疆域是繼承的明朝的疆域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當時明朝在北方對清朝的作戰之中連連失誤,相當一部分軍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滿清的八旗,這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了。
  • 唯一包攬《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三大歷史劇的演員
    在中國影視劇中,有三部歷史劇,堪稱是中國歷史劇的巔峰之作,他們分別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從故事架構,到制度,典章,官場,市井,服裝,聲音等等細節,無一不精,遂成經典。能在三部劇中擔綱任意一個露臉的角色,都是影視演員的榮幸。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
  • 崇禎帝一生中最尷尬的「冰火兩重天」,發生在特殊的1636年!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哪吒,今天跟大家聊聊崇禎帝一生中最尷尬的事。 說崇禎從哥哥朱由校那裡接管大明王朝的時候,明朝已經是一個腐朽沒落的爛攤子了。就這麼說吧,哪怕崇禎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力回天了!但崇禎沒有喪氣過,最開始的時候,他勵精圖治,想盡一切辦法讓大明起死回生,明朝的百姓也都看在眼裡。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作為統治大明17年來的崇禎帝雖然一日未曾安逸放鬆,卻在不斷的戰略失誤下,大明王朝的氣息越來越微弱,仿佛行將就木。 崇禎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忙找到大臣李明睿商量辦法。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李明睿回答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
  • 崇禎皇帝找人測字,連寫哪三個字?測字先生看後皆說大明必亡!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落水染病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服用「仙藥」,不治駕崩,終年23歲,因沒有子嗣,18歲的信王朱由檢承繼大統,第二年改大明國號為「崇禎」。講崇禎測字的故事前,不妨來看看崇禎朝的的亡國景象——大明自進入崇禎朝,北方連年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尤其陝西,民間如獄。《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