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能力不足,又剛愎自用,將國家帶入滅亡的深淵,他就是明朝的堂吉訶德,一心不斷努力地向著目標前進,只不過搞錯了方向,結果墜入深淵之中。
崇禎皇帝
一 財政政策的失誤和李自成的崛起
朱由檢繼位於1627年,那時的大明已經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氣候小冰期帶來的農業危機,帶來了農業減產和自然災害頻繁,再加上明朝嚴苛的稅賦和財政危機造成了國內的農民起義不斷,在關外,後金已經統一了漠南蒙古,明朝的北方邊境完全暴露在清朝(後金後來改為清朝)鐵騎之下。在危機之中,有雄心壯志的崇禎當然解決危機,實現中興之治,而抵抗韃虜和平定內亂都需要錢財,於是崇禎就只能加稅再加稅。不過,他財政政策的方向,卻搞錯了,當時的情況是百姓之所以造反,是因為自然災害帶來的農業危機和饑荒、苛捐雜稅,但是崇禎皇帝只是看到表面的農民起義和清朝的外患,沒看到這個統治危機,為了籌足軍餉和物資,大肆對普通民眾尤其是農民加稅再加稅,結果李自成一度被打到逃到深山之中,這就是「十八騎如商雒山」的故事,但是清朝的外患卻沒有消失。
李自成畫像
就在李自成被打敗之時,看似朝廷勝利了,不過繁重賦稅和自然災害造成的饑荒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社會醞釀著另一場農民起義。果不其然,就在李自成逃到深山後又出山之時,河南地區的百姓流離失所,饑荒不斷,餓殍遍地,在李自成的呼喚下,李自成又迅速拉起了一支起義隊伍,而且在此時,謀士牛金星、李巖和方士宋獻策又來到他的身邊,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迅速獲得貧苦農民的支持,一時間投奔李自成的農民絡繹不絕。李自成在農民的擁護下,最終進入北京,明朝滅亡。
回過來看,當時就有官員向崇禎皇帝建議,減免對農民的賦稅,不過崇禎皇帝認為,當前是剿匪為重,輕徭薄賦那是以後的事,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苛捐雜稅會引發新的農民起義,最終自食其果。實際上,當時也有解決方法,就是號召各地藩王捐出財產,不捐出財產,就削藩剝爵,加強中央集權,捐出財產,就進行嘉獎,當時,藩王已經沒有多少政治權力,只是擁有財政供養的特權和免交賦稅,個個富可敵國,在朱家江山危難之際,讓藩王捐出部分財產,以維護江山的長期穩定,是合情合理的,何況藩王平日裡欺壓百姓多時,民怨極深,捐點財產,讓百姓少受點苦,救濟百姓,不是一種補償嗎?不過當時的崇禎皇帝沒有意識到這點,話說自秦朝開始,農民起義不斷,帝王們已經總結出對付農民起義的方法,那就是「剿」和「撫」,也就是剿匪加安撫百姓,可憐的是,崇禎皇帝飽讀聖賢書,卻連唐太宗講過的「君舟民水」的道理都不懂。
二 要面子,不要議和,不要江山
崇禎上任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為解決危機,崇禎早在崇禎元年,就派出袁崇煥和後金談判議和,當時清朝雖然實力強大,但是並沒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和決心。就在談著談著的時候,袁崇煥把皮島的毛文龍殺了,因為毛文龍貪贓枉法,崇禎皇帝特地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查辦毛文龍,不料,袁崇煥先斬後奏,當場殺掉毛文龍,事實上,毛文龍是一方大將,按照律例,不得擅自斬首,應該查清後,再做打算。後人認為袁崇煥殺掉毛文龍,使得清朝敢於劫掠中原,筆者則認為查辦毛文龍不是時候,當時軍情緊急,又是談判時節,不宜處置只是貪汙卻忠心耿耿的毛文龍,當時毛文龍和袁崇煥同屬遼東元帥,袁崇煥在陸地上,毛文龍在海上,聯合朝鮮,兩者互為倚角,共同牽制清朝,使得清朝不敢南下,假設毛文龍不被殺死,他或他的手下軍隊難免不會叛變投敵,誰也預料不到,可能崇禎皇帝不知武將叛亂的危害,又太急躁,一心想把政事搞好,就算沒有叛亂,明軍軍心不安,也會助長清朝談判的底氣,結果真就談不成,一直拖拖拉拉。
袁崇煥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皮島群龍無首,清朝立刻發兵攻佔了朝鮮,袁崇煥卻坐視不管,又進攻皮島,皮島守軍力戰不支,投降,就這樣精銳的、身經百戰的皮島軍隊開始為清朝效力。再後來,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故意繞開堅固的北京城,一路走走停停,劫掠而去,袁崇煥奉命追擊,卻被皇太極從容撤離。最終,袁崇煥被以通敵罪處決,不過筆者覺得是崇禎殺袁崇煥,是因為袁崇煥沒有完成談判大業,還讓清軍劫掠中原,讓崇禎丟盡顏面,畢竟袁崇煥是關押一段時間後,才被斬首,說到底還是不相信通敵,但是談判大事卻壞了事,不過崇禎沒有想到自己的用人失誤,在朝鮮危難之際,何曾想到出兵呢?在袁崇煥擅自殺害毛文龍時,何曾想到自己的失誤。
時間到了1642年,當時已經是十分危難之際,李自成和張獻忠肆虐中原,關外四城丟失,遼寧官員石鳳臺提出要與清朝議和,被崇禎皇帝扔到監獄,大學士謝升也勸誡,崇禎終於動心,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前去談判,不料事情敗露,言官彈劾陳新甲,崇禎皇帝為了推卸責任,居然把陳新甲給斬了,議和也不了了之。之後,皇太極大舉進攻明軍,關外形勢更加嚴峻,李自成又發展壯大,最終問鼎中原。實際上當時的形勢十分危急,到底是江山重要,還是面子重要,崇禎就是沒有搞懂,別看他一心勤勤懇懇,實際上真要承擔守護江山的責任的時候,敢於背負罵名的時候,他卻退縮了,筆者認為崇禎未嘗不知議和的急迫性,當時收復遼東已經沒有什麼希望,更重要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大內患,議和,就可以把關寧鐵騎對付李自成和張獻忠,李自成和張獻忠又會像之前一樣被東北邊軍打敗。可惜,崇禎不愛惜江山,只愛偉大光明正大的虛名,不敢議和,實際上朝廷上還是有支持議和的,朝廷有爭論,是正常的,做皇帝就要敢於果斷決策,多幹實事,少高幹闊論。
三 對官員的管理和懲罰荒唐可笑
官員的管理和懲罰歷來是帝王的必修課,顯然崇禎皇帝是嚴重不及格,自始至終,崇禎皇帝根本就不會管理,只知道事情圓滿完成,就獎勵,完成不了,就撤換,就懲罰,甚至是殺頭,類似幼兒園教師教育小孩。在崇禎皇帝的管理理念之中,官員就是打工的,官員辦不成事情,一定是官員的問題,不是事情的問題,崇禎皇帝可能認為人定勝天,可以對抗客觀現實,但是有些事情是有難度的,甚至是無法完成,或者說是跟沒有官員沒有一點責任,崇禎皇帝一味只知道懲罰,就能改變客觀事實嗎?顯然不是,只會讓官員更加寒心,更加離心離德。事實也就那樣,在崇禎皇帝淫威之下,大批官員被錯殺,崇禎一朝,被殺的總督有七人,巡撫十一人,兵部尚書十四人,殺戮過於頻繁,當然有些當然是有罪的,更多的是罪不至死,甚至是冤枉的。舉例說明,陝西有位縣令,剛上任七天,縣城就被攻克,結果這位縣令被斬首,還有山西巡撫耿如杞奉命勤王,三天內被換了三個地方駐防,卻不給一點糧草,結果軍隊騷亂,出現劫掠行為,耿巡撫被問罪處斬,這兩位都是死的很冤,自己沒有責任,卻被斬首。結果,官員索性不做事,因為一旦做得不合皇上的本意,就是死罪。
面對官員不幹活 ,崇禎又使出歷代皇帝用過的招數,重用宦官,不過重用宦官,並沒有帶來官員做事的效率的提高,反倒造成宦官的飛揚跋扈,肆意橫行,造成官員和宦官之間的矛盾,崇禎又往往信任宦官,畢竟宦官是內臣,當然得到皇帝信任,結果造成官員更加離心離德,官員不得不做事,但是做事不符合聖上的要求,就要被處罰甚至是殺頭,而且還要受到宦官的壓迫,官員沒有反叛之心是不可能的,做事也只能小心翼翼,難有作為。當然,崇禎也會遷怒於完不成任務的宦官,結果宦官也對崇禎不滿,當然最重要的是官員的離心離德。更荒唐的是,崇禎有一次由於無法知道內閣的大臣誰有二心,居然用抽籤方法決定處罰對象。
當然在大力懲罰官員的同時,崇禎也在頻繁撤換官員,內閣成員就換了五十人,六部官員也頻繁更換,顯然這是不合理,崗位上是熟手比較好,結局當然影響做事效益,新上任的必須熟悉情況。總之,崇禎對官員的管理是失敗的,沒有任何理性思維,純粹憑藉感情行事。
四 直到死到臨頭,仍舊死要面子,把王朝和性命都葬送
1644年初,李自成已經佔領了整個山西,威脅首都北京的安全,這時,崇禎皇帝也感到事態嚴重,多次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群臣大都認為應該南遷南京,暫避鋒芒,不過崇禎皇帝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在這時又表現得過於,表示國家有難,堅決不南遷,還讓大臣不得再議論,看到這裡,大家犯渾,既然不南遷,還要討論那麼多次,幹嘛?但是大臣也不傻,北京城破在即,言官李明睿再次勸諫,無奈崇禎皇帝一個意見也聽不進去,最後,李明睿眼看王朝危急,就提出派太子南下監國,也被否決。同時,也有人提議將山海關外的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關勤王,不過有的大臣認為調兵入關會失去關外四城,也有的大臣認為首都比關外重要多了,可以放棄,這時崇禎皇帝又犯渾,礙於面子,遲遲沒有調兵入關,因為他曾表示要收復遼地,最後,李自成快要破城了,崇禎皇帝終於意識到事情嚴重,又緊急召喚吳三桂入京,不過為時已晚,吳三桂還沒有趕到,北京城就陷落了,不僅北京淪陷了,關外四城也被清朝佔領。
吳三桂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起初並沒有攻佔北京的意思,只是想崇禎皇帝承認自己的地方諸侯地位,因為從山西打到北京城下,大順軍損失慘重,而且北京城牆高大,又有護城河,易守難攻,李自成認為還不是攻佔北京最佳時機,無奈崇禎皇帝又犯糊塗了,拒絕求和,李自成就在城下,到底是面子重要,還是江山和生命重要,而況整個山西和陝西都在李自成的掌控下,是既成事實了,崇禎皇帝能改變嗎,崇禎可能是在等待吳三桂,不過時間允許嗎?何況當時,官員和宦官對崇禎的荒唐管理和懲罰怨聲載道,難道沒有想到有人會叛變嗎?還有,當時北京流行鼠疫,軍隊戰鬥力大減,崇禎居然沒有感到危急?最後,在太監的內應下,李自成順利進城,愛面子的崇禎無奈自殺。
五 總結:無能、一根筋、死要面子,典型的堂吉訶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崇禎皇帝是一個無能、一根筋的皇帝,無能主要體現在沒有意識到輕徭薄賦的重要性以及在官員管理上的荒唐,一根筋主要在認定了方向,就絕不改變,主要體現在聽不進官員的勸諫,死要面子體現在拒絕清朝和李自成的議和,葬送大明,這是明顯的堂吉訶德,堂吉訶德也無能,沒有打鬥能力,把風車當做敵人,也是一根筋,聽不得別人的勸誡,也是死要面子,要去當什麼騎士,光宗耀祖,為了所謂的榮耀,和風車搏鬥,重傷後死去,當然,崇禎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堂吉訶德,只是當時的清醒的人都知道,卻聽不進去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