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英明」的昏君

2020-12-11 騰訊網

作者:秦暉

明朝的末代皇帝一—以其年號而被稱為崇禎帝的明思崇朱由檢,在我國歷史上的歷代亡國之君中,是最受後世輿論同情乃至讚揚的一個人。清代纂修的《明史》稱頌他「承神(宗)、熹(宗)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太平」,「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盛德度越千古,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這樣的評價,簡直可與開國皇帝朱元璋媲美,較之周赧、漢獻之流,真有天壤之別了。

崇禎帝本人對自己的「天縱英明」也是非常得意的。在他看來,自已當政期間的國事日非、政局昏暗、遍地餓殍、兵荒馬亂,全該由老天爺和臣下負責。他為此喜怒無常,對臣下懲罰嚴酷。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名宰相,死於非命的大臣數以百計,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跑到煤山上吊之前,還恨恨地大罵「諸臣誤朕」,自稱「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但是,當時的人民群眾對這個「英明」君主卻並不怎樣恭維。李自成曾發布檄文,痛斥崇禎帝「昏主不仁,寵官官,重科第,貪稅斂,重刑罰」;張獻忠更曾布告兩湖,把崇被帝斥為「朱賊」。後來李自成兵臨北京時,曾致函崇禎帝令其投降,書中有「君非甚暗」之語,有人說這表明李自成對崇禎頗有好感,其實,這不過是勸降用的外交辭令,比較客氣罷了。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想來你還不至於糊塗到」連明朝快完蛋了都看不出來吧!

那麼,崇禎究竟是怎樣一個「英明」君主呢?從下面這幾個例子人們可以了解一二:

首先是他的「節儉」。崇禎帝的「節儉」很有些名氣,他不僅愛搞什麼「撤御膳」之類的名堂,而且對國家經費的開支也很「節省」。崇禎二年,為「省」下幾十萬兩銀子而裁撤驛站,使成千上萬的驛卒失業,被迫造反;崇禎四年,大批起義的饑民接受招安,不少官員籲請朝廷予以賑濟,「節儉」的崇禎帝扭捏著才批了十萬兩銀子,結果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受招撫的饑民在災荒中無法求活,不得不再次「作亂」。至於剋扣,拖欠軍餉造成譁變的事,那就不勝枚舉了……當然,皇帝也有難處,他在位期間幾乎年年哭窮,賦稅加派一加再加,從快餓死的百姓嘴裡「節省」下越來越多的錢來還不夠,又多次號召皇親國戚、勳貴大臣,要他們「急公憂國」,捐助餉銀。但他們個個叫窮,一毛不拔,崇禎帝的嶽父周奎被糾纏不過,暗中向女兒周后求助,周后偷偷送他五千兩銀子,周奎不僅一錢不出,還把女兒送來的銀子扣下了兩千兩,只拿三千兩「捐」了出來。後來李自成進京,把周奎抓來「拷掠」,光現銀一下子就抄出來五十三萬兩!當時貴族中像這樣要錢不要命的守財奴比比皆是。如宗室楚王、蜀王等,都是坐擁滿庫金銀於圍城之中,任憑官屬哭求,決不肯出一錢幫助守城,結果城破後人作了刀下鬼,錢財也為農民軍所得。為什麼這些貴族吝嗇到這種地步?原來他們有崇禎帝這個榜樣。崇禎年間戶部以餉銀不濟,多次請皇帝動用「內帑」(皇帝私人金庫),崇禎帝都苦著臉說是「帑藏如洗矣」,甚至有時還當庭擠出眼淚來。北京城破前夕,大臣李邦華再次苦勸他說:「國都快亡了,皇上還吝惜這些身外之物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今日之危急,皇上就是盡捐內帑,也怕來不及了!天下之大,保住它還怕沒有錢嗎?就怕它要落入他人之手了!」但是崇被帝仍然捨不得掏腰包。結果李自成進京後,繳獲的宮中「內帑」多達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金一百五十萬兩,相當於全國三年的田賦收入!如此「節儉」的皇帝,也真是「英明」得可以了!

其次是他的善於弄權。崇被帝不像他祖父萬曆帝、哥哥天啟帝那樣不理朝政,因而有「沈機獨斷」的美名。但他不但剛愎自用、拒諫成習,而且虛榮心極重。他常常授意臣下提出一些擔風險的決斷,一旦成功,自然是他的「天縱英明」,一旦出事,秉承其旨意的臣下便成了替罪羊。典型的如崇禎十五年,崇禎帝為擺脫兩面作戰的困境,授意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與清議和,事洩後輿論譁然,崇禎帝即處死陳新甲,把一切都推在他身上,並打腫臉充胖子地斷絕了和議。由於他一貫朝令夕改,不負責任,飾非有術,諉過於人,結果把滿朝大臣都訓練成了只唱高調而不敢提出實際建議的圓滑官僚。崇禎十七年初,崇禎眼見農民軍逼近北京,想棄關外土地,把防禦清兵的吳三桂部調來對付農民軍,但又死要面子,想重施故技,授意臣下提出這個建議並為他承擔責任。沒想到大臣們都學乖了,個個裝聾作啞,無人理會他的暗示。崇禎帝硬著頭皮拖了一個多月,眼看危局日近,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終於顧不得臉面,恨恨地把臣下痛罵一頓之後自己做了調吳三桂入關的決定,然而這時已來不及了。

崇被帝對臣下如此玩弄權術,怎能得到可用之才?這就難怪他覺得臣下都不可信任,明知「閹黨」可惡,還要用宦官去監視大臣。像袁崇煥這樣的抗清名將,清(後金)略施反間之計,就假崇禎帝之手把他除掉了。幸虧嘉靖、萬曆這些昏君不像崇被帝那樣「英明」,否則戚繼光、張居正等輩能否善終也很難說!

最後再談談他的「殉社稷」。崇禎帝「蒙難不辱」拒絕南逃而甘與社稷」共存亡,是他最得封建史家頌揚的一點,他因此得到了「烈皇帝」的美稱。但實際上,崇禎帝並沒有那麼強硬。早在大順農民軍東渡黃河之初,他就想效法唐肅宗溜之大吉,曾多次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大臣李明睿,商量南逃計劃,還苦著臉說,「朕有此意已久,無人贊同,所以拖到現在,怎麼辦呢?」這時離農民軍攻克北京尚有兩個月之久。但是,崇禎帝這次仍想讓諸臣替自己撐面子,讓他們提出南逃建議,而大臣們偏又不敢做日後的替罪羊,唯唯諾諾,有的竟然還唱「皇上自然守社畏」的高調,而主張讓太子到南方「監國」,這令人想起唐肅宗監國後登基自立、廢黜父親的舊史,自然只能招來崇禎的斥責。到了二月間,農民軍在北上的同時又分兵東進,長垣、青縣先後被佔領,運河被切斷,崇禎帝想跑也跑不掉了。儘管如此,崇禎帝仍未放棄求生的努力,當李自成派人勸他投降時,他始終未表示拒絕,並開了「再與他談」的手渝,讓李自成派來的代表自由上下北京城。只是由於他死要面子,遲遲下不了投降決心,結果農民軍規定期限已到,大軍攻入內城,崇禎帝才慌慌忙忙跑到煤山自殺了。

總之,崇被帝的真實形象實在並不像封建文人描寫的那樣光彩。他的昏庸雖然表現形式與其他朝代的亡國之君有別,卻也活活地勾畫出了一幅腐朽的畫像。明朝的覆亡固然是大勢所趨,積重難返,但與崇禎的貪吝短視、昏庸無能、措置失宜也不無關係。

那麼,舊時的文獻為何要把他描繪為「英明」之主呢?主要原因有二:當一是崇禎帝即位之初,曾處置了閹黨,為一大批東林黨的地主階級文人士大夫平了反,因此在那個時代的文人心中,他的地位是很高的。而無論如何,他是死於「流寇」之手這一事實,更增加了地主階級士大夫對他的同情。

但最重要的,則是清王朝的渲染。我們知道,清王朝雖早已有入主中原之企圖,但畢竟後來不是直接從明朝手中,而是打著替明復仇的旗號從農民軍手中奪得了天下,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像歷代新王朝一樣貶低前代末世的統治。相反,越是抬高崇禎帝的形象,越能起到團結、安撫前明地主階級的作用,越能顯出清朝入關「為崇禎帝復仇,討平流寇」的「偉大」,越能體現出「自古得國之正,無如我朝」。因此,他們何樂而不為呢?然而流風餘韻所及,竟使今日的一些歷史文學作品,乃至史學論著,都為崇禎帝這個「明主而未遇其時」的「悲劇」而大加感慨,這真是需要一辯的事了。

相關焦點

  • 崇禎:勤儉好學的昏君+倒黴蛋
    崇禎不僅愛好讀書,還時常參加一些學術沙龍和高級知識分子進行學術研討,有時還會被那些士大夫責備。據說有一次崇禎參加日講,由於疲憊不堪,隨意把腳放到了臺楞之上,當時的日講官正好講到《尚書》「為上者奈何不敬」一句,便抬眼注視皇上翹起的腳,崇禎就變得非常不好意思,忙用龍袍來遮掩。但從這幾點來看,崇禎是有做一個好皇帝的基本特質的。
  • 崇禎帝朱由檢自縊前,為何左良玉擁兵上百萬卻是見死不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的勢如破竹,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崇禎帝朱由檢終是坐不住了,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試圖抵禦李自成的大軍,於是詔天下勤王,並且親自點名地方的實力派將領入衛北京。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袁崇煥與崇禎帝:形與影的二身一命
    後三年(1628年),在第一次面見崇禎時,袁崇煥竟然不假思索道五年可以復遼。這讓剛上位不久的崇禎大為喜悅,直接應允袁崇煥索求的全部資源: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官給官。但當別人問他五年復遼有何具體計劃時,袁崇煥竟然回答只是聊慰上意,不過是寬慰下皇帝陛下的情緒罷了。
  • 崇禎帝一生中最尷尬的「冰火兩重天」,發生在特殊的1636年!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哪吒,今天跟大家聊聊崇禎帝一生中最尷尬的事。 說崇禎從哥哥朱由校那裡接管大明王朝的時候,明朝已經是一個腐朽沒落的爛攤子了。就這麼說吧,哪怕崇禎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力回天了!但崇禎沒有喪氣過,最開始的時候,他勵精圖治,想盡一切辦法讓大明起死回生,明朝的百姓也都看在眼裡。
  • 假設崇禎帝能夠當機立斷遷都南京,明朝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有道無福,說的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戲文裡唱得好,說崇禎帝有道無福,在位一十八年,旱九年澇九年。時局糜爛,百官離心,再加上天災人禍,縱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怕是也相當棘手,更何況如崇禎般年輕的帝王呢?暫且不論崇禎帝功過是非,因為這已經成為事實,大明朝在他手裡完了,相信他在煤山自縊而亡的剎那,恐怕想的也是愧對列祖列宗吧!如果時光倒流,回到當年,崇禎帝忍辱負重,聽從大臣的建議,遷都金陵,相信歷史必定會改寫,至少,大明的國祚,不會是僅僅兩百多年。
  • 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
    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也就是明朝的亡國君。歷史上對於亡國君的評價都不太好,但是崇禎皇帝卻是一個例外。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關於大明的亡國,所謂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比如政治失衡、比如小冰河期的饑荒、比如東林黨的貪腐等等。
  • 延續六十年的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英明神武,奈何子孫太不爭氣
    我們一提到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昏君暴君,都會第一個想到商紂王、隋煬帝等,雖然現在總是有人說這兩個人其實是被污衊的,他們實際上都是有雄才大略的。除了我們現在眾所周知的這兩個最為出名的暴君外,其實有個時代總是會誕生很多暴君,例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論是在南朝還是在北朝,從這個時期裡面誕生的昏君暴君的數目簡直會讓人瞠目結舌,而且這些暴君的殘暴水平更是令人大吃一驚。在這個分裂混亂的時期中,小編個人認為昏君暴君誕生幾概率最大的還是南朝的劉宋王朝。
  • 四大昏君又是誰?
    對於明君的定義,其實說起來並不複雜。說完了歷史上的明君,那麼我們再來盤點一下歷史上的四大昏君。提到昏君這兩個字,恐怕大多數人對昏君的印象就是沉溺酒色、荒廢朝政、任用奸臣等。其實,歷史上一些被後人視作昏君的人,他們本質上並不能算作昏君。比如說晉惠帝司馬衷,他因為那句「何不食肉糜」,成為千古笑談,被很多人認為是昏君,實際上並非如此。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明憲宗朱見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為明英宗朱祁鎮長子,這位皇帝可謂是毀譽參半,一方面是過度寵愛萬貞兒,差點搞得自己絕後,並且任用奸邪之輩,一方面算是英明寬仁,是平反了于謙的冤案
  • 崇禎:一個勤勉君王的死局
    崇禎帝讓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奏疏。魏忠賢聽罷,萬分驚恐,第二天便請求辭職。幾天後,崇禎帝下詔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然而,魏忠賢居然氣焰不減,離京時帶著衛兵一千餘人,前呼後擁,招搖過市。崇禎帝聞訊大怒,下諭將其緝拿回京。在崇禎帝的嚴厲督責下,對閹黨的清算開始了。崇禎帝啟用了一批曾經被魏忠賢排斥的官員,平反冤案無數。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崇禎帝人生中最後一晚是怎麼熬過去的?太有骨氣了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亡國之君便是崇禎皇帝,在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中,崇禎的名聲還算不壞,最多是說他的能力不足,挽救不了大明江山。但要是把他跟商紂王、周幽王、楊廣等人相比,是不是感覺崇禎也沒那麼殘暴,至少崇禎的出發點是好的,他也想拯救大明,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
  •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文|逆北「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這種說法本身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對於怎樣便算是昏君,需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像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朝政,疏遠愛提批評意見的大臣,親近阿諛奉承的小人都是昏君的表現。但標準過多反而不利於我們的進一步論述。
  • 崇禎帝讚揚田貴妃琴技無雙,皇后的一句話讓他頓時心生疑竇
    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名字叫做崇禎,而在崇禎的眾多妃子中,如果說到才貌最為優秀的,那麼應該是田貴妃,而他最為寵愛的也正是這一位田貴妃,但是誰能夠想到命運最悲慘的也正是這一位田貴妃。後來也是因為朱由校沒有兒子就死了,所以朱由檢理所應當的,就成為了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禎帝了。而田氏也就跟著成為了皇上的妃子,朱由檢也是最為寵愛她,所以便想要把她立為皇后,但是因為當時他的正妃叫做周氏,是當時的皇嫂挑中的,所以皇嫂執著的想要讓周氏成為皇后,也是因為朱由檢對他的皇嫂很恭敬,所以就還是立周氏為皇后,讓田氏作為妃子。
  • 明朝滅亡時,崇禎帝自縊殉國,滿朝文武有多少人自殺?
    所有灰色崇禎皇帝都離開了紫禁城,在萬藝山壽黃亭附近自殺,明朝宣布滅亡。後人非常想念明朝,迫不及待地穿越過去。但是,現實情況如何,當時留在京城的文武百官,還有多少人會為明朝殉難?北京是明朝當時的都城,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沒有數千人,有幾百人,但為明朝殉難的人很少!大部分官員和老百姓一樣,在家門口寫著「順民」字樣,爭先恐後地拜訪李自成,想為自己在信條中抓住官位。
  • 魏忠賢究竟是怎麼被崇禎的繡春刀劈死的
    崇禎他哥確實給崇禎說過那些話,崇禎也確實一個字也沒忘記。但他也確實不曾表示:這每一個字我都相信。 4接下來,崇禎開始行動了。他首先大肆封賞魏忠賢及其黨羽,不是升職就是加薪。死了的給予追認,沒死的發放免死鐵劵,除謀逆外的一切罪狀都可以免死。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滅亡了?
    歷史上,同樣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呢?它就是清朝。為什麼說清代沒有昏君?客觀上來看,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陳後主,「何不食肉糜」晉惠帝那樣智商完全不在線上的帝王,另外一種是沒事喜歡瞎折騰的,比如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等。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佔三席
    昏君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都不同,但小編在這鬥膽列出了小編心目中的十大昏君,若有其他看法,不妨一起探討。夏桀夏桀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昏君,夏桀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他繼承王位後,覺得宮室過於簡陋,就下令在洛陽建造一座傾宮。對百姓的剝削,民不聊生,由於夏桀的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最終導致了夏王朝的滅亡!
  • 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死結是什麼?當初袁崇煥為何要擅自誅殺毛文龍?
    明朝天啟七年(1627)的八月,17歲的朱由檢接替明熹宗成了崇禎帝。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被折騰的氣息奄奄,內憂外患。 崇禎繼位之初,一切事務均有魏忠賢主持,甚至威脅崇禎的安全。崇禎帝經過長期準備,在不斷鞏固權力後,終於一舉拿下閹黨魁首魏忠賢,一時天下稱快。史載「時黨勢甚熾,外廷洶洶,慮有他變」,「上下不動聲色,神明獨運,無一人之助,而誅逐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誦聖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