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公元1610年,北京的農曆歲末,持續了幾天的雨夾雪,讓這座古老的皇宮,又多了幾分陰森。每年的這個時候,太監和宮女們都分外地忙碌,因為再過幾天,就要迎接又一個新年的到來。臘月二十四清晨時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從東宮傳來,皇長子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來到了人間。在大雪紛飛的清晨來到人間,在悽風苦雨的夜裡告別人世,這個亡國之君的一生都沒有晴天。
悽苦童年,匆忙登基
朱由檢的生母在他五歲時便去世了,父親讓西李選侍康妃來撫養他,十一歲時又改由東李莊妃撫養。莊妃寬厚,給了小朱由栓全部的關愛。這個巨大而又陰森的皇宮,對朱由栓來說充滿了陰鬱。祖父萬曆皇帝嗜酒好色,父親即位後一個月就突然去世,只有長他幾歲的哥哥朱由校與他手中情深。這個皇帝哥哥似乎對本職工作並不感興趣,又或許是沒有勇氣扛起破敗的江山。總之,這位大明熹宗皇帝更精於木工,做木匠的本領比當皇帝強得多。
朱由檢和哥哥十分親密,有一次他問哥哥,你這個官我能不能做。熹宗微笑的說,可以,等我做幾年之後,就由你來做。不料,一語成讖。熹宗真的只做了短短七年皇帝。遊玩時的一場意外,讓他染上重病。天啟七年(公元1627)八月十一日,熹宗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了朱由檢,準備將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交給了不滿18歲的弟弟。他鼓勵弟弟要大膽理政,中興明室,並託付了兩件事:一是善視中宮,二是魏忠賢可任。
天啟七年(公元1627)八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哥哥去世後的第二天,朱由檢入宮。入宮前皇嫂張皇后一再告誡他,不要吃宮中食物,入宮時記得在袖中私藏些麥餅,因為那位被熹宗認為可以信任的魏忠賢隨時都可能加害於他。當初熹宗病危時,魏忠賢意欲發動宮廷政變,後在死黨崔呈秀的勸阻下,並未實施。然而,他此時對朱由檢的擁戴,純屬違心之舉,暗藏的殺機時刻都在。朱由檢由巡邏宦官那裡拿來一把佩劍放在身邊,但依舊徹夜未眠。
公元1627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本該秋高氣爽的季節,卻依舊陰雲密布,朱由檢在皇極殿舉行即位大典,決定次年改年號為崇禎。
含垢忍辱,剪除閹黨
宦官專權,朝廷黑暗,邊防危急,民生凋敝。崇禎帝從皇兄那裡接手的,竟然是如此一副爛攤子,爛的讓他驚愕不已。那麼,這位年輕的皇帝,將選擇什麼作為終結亂象的突破口,實現他的中興之夢呢?
終結亂象,首先從剷除閹黨開始。天啟七年十月十三日,御史楊維垣上疏彈劾閹黨五虎之首崔呈秀。七天後,崇禎帝罷免崔呈秀兵部尚書的職務,自此揭開倒魏大幕。
十月二十六日,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疏,羅列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崇禎帝讓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奏疏。魏忠賢聽罷,萬分驚恐,第二天便請求辭職。幾天後,崇禎帝下詔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然而,魏忠賢居然氣焰不減,離京時帶著衛兵一千餘人,前呼後擁,招搖過市。崇禎帝聞訊大怒,下諭將其緝拿回京。
在崇禎帝的嚴厲督責下,對閹黨的清算開始了。崇禎帝啟用了一批曾經被魏忠賢排斥的官員,平反冤案無數。這些人乾淨利落的辦事態度,讓崇禎帝非常欣慰。他不特意留下墨寶,誇讚身邊的官員:「明理紀實,心領神會,五韻精嚴,八法清貴,周旋於規矩之中,超越於萬象之外,有以似其人乎,然也,若止於筆,方焉則未。」崇禎帝此時的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剷除魏忠賢閹黨,更加堅定了他扭轉乾坤中興明室的信心。
憂心遼東,冤殺名將
崇禎二年(公元1629)三月十九日,持續一年多的閹黨逆案,終於定讞。欽定的閹黨分子共計258人。剷除閹黨,的確讓崇禎帝踏實了不少。他一方面開始內政改革,重振朝綱,另一方面則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內憂外患,把注意力轉向了遼東,這也是崇禎帝中興諸葛的第二步。這一決策,讓一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他就是曾因魏忠賢排擠而辭官歸隱的名將——袁崇煥。
明朝與後金爆發薩爾滸之戰的那一年,袁崇煥考中進士。幾年後,他便受命奔赴遼東。天啟六年(公元1626),袁崇煥孤軍駐守寧遠,用紅夷大炮擊敗後金,努爾哈赤重傷而退,不久病死於瀋陽,而袁崇煥則一戰成名。他在遼東精心布局,加強防務,使明朝政府在遼東戰局上,獲得了一個絕好的轉機。
在崇禎帝看來,重新啟用袁崇煥,無疑是平定遼東的重要一步。崇禎帝升任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將解決遼東外患的重任全權委託給他。在崇禎元年的一次召見時,袁崇煥慷慨激昂地對崇禎帝說,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然而,當有人私下裡問袁崇煥有何韜略時,他竟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聊慰上意耳。
短短幾年後,袁崇煥就為他誇下的海口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到任之後,袁崇煥很快發現,遼東局勢錯綜複雜,五年平遼遠非易事。鎮守皮島的將領,毛文龍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袁崇煥的關注。崇禎二年(1629)六月,袁崇煥先斬後奏,以十二條當斬之罪擒殺毛文龍。袁崇煥發誓說,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齒尚方以謝爾。
擅用尚文寶劍斬殺鎮遼大將,袁崇煥的這一做法,大大超支了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毛文龍被殺之後,毛島對後金的牽制喪失了。崇禎二年(公元1629)十月,後金軍隊便大舉南下,直接導致後金軍隊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己已之變」。
皇太極的十萬大軍,避開重兵防守的寧遠、錦州一線,繞道哈剌慎部,很快便突破長城邊隘,在十月下旬,兵臨軍事重鎮遵化城下。遵化城距北京不過二三百裡,十一月初一,京師宣布戒嚴。按理說,袁崇煥應該率部,在順義、薊州、三河一線阻擊後金軍隊,不應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煥以京城安危為念,率軍直驅京城,抵抗後金的戰線,一下子被推到了北京城下。部下勸他說,外鎮之兵,未奉旨而貿然進至京師城下,萬萬不可。袁崇煥卻說:「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
他隨即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搶在皇太極之前,抵達廣渠門外。次日,袁崇煥軍隊開入京師的消息傳開,朝野輿論譁然,說袁崇煥這樣做是故意招敵。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軍與後金軍隊,在廣渠門決戰。袁崇煥身先士卒,明軍大勝,皇太極退兵。第二天,皇太極故意放走了被俘的太監。急忙逃回宮中的太監,給崇禎皇帝帶回了一個令他極為震驚的消息。
太監說,前一天晚上,他親耳聽到皇太極的手在低聲耳語,說今日撤兵是皇太極與袁崇煥的密約,事情很快可成。這其實正是皇太極精心布下的反間計。十二月初一,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宣布將他逮捕入獄,同時大同總兵滿桂統領各路勤王之師。後金兵退不久,崇禎皇帝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死狀慘不忍睹。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
外患還未平息,內憂又烽煙四起。崇煥元年七月至十月,短短三個月裡,陝西定遠逃卒王嘉胤,白水的王子順,安塞的高迎祥,清澗的王左掛,公元1616年漢南的王大梁,紛紛舉旗,率眾造反。
崇禎二年(公元1629),李自成在榆中發動兵變。崇禎三年,張獻忠在米脂起義,農民起義軍猶如燎原之火,由陝西向外蔓延,陝西三邊總督之職空缺數月,楊鶴臨危受命。他採用安撫政策,但是收效甚微,縣城有農民軍旋降旋叛,反覆無常,因此遭到朝廷大臣指責,楊鶴請求辭職,但崇禎皇帝不許。崇禎四年,楊鶴終於因一個叛軍的反覆,而下了大獄。
崇禎四年十一月,洪承疇接任陝西三邊總督,變撫為剿,大開殺戒,一時收到奇效。到次年年底,陝西全境基本蕩平。但是,零散的農民武裝,向旁近各省溢出。數萬農民軍渡過黃河,深入河南、湖廣、四川等地。剿滅農民軍的拉力棒,傳到了陳奇瑜手裡,崇禎七年(公元1634),陳奇瑜聘任山、陝、豫、湖廣、四川五省總督。最後竟在關鍵時刻鑄成大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將敗退的李自成農民軍,圍困在車廂峽。李自成走投無路,只好詐降,而陳奇瑜居然答應,李自成得以死裡逃生,後來復叛。崇禎帝大怒,將陳奇瑜下獄。
崇禎八年(公元1635)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鳳陽皇陵被毀。在崇禎皇帝的布置下,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昇督剿西南,就在洪承疇盧象昇圍剿農民軍稍有起色之時,遼東邊事卻再度告急。
崇禎帝不得不調兵遣將,全力對付,盧象昇調任宣大總督入衛京師,農民軍再次獲得喘息機會。
果然,獲得喘息的農民軍又很快壯大,被推為闖王的李自成,繼續在四川、甘肅、山西一帶徵戰,崇禎十年三月,楊嗣昌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一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剿滅農民軍的策略。這個策略首先限制了農民軍的流動性,然後步步為營,個個擊破,一經實施,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在渭南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17人躲進商洛山中。
得此大捷,崇禎帝大喜過望,他特意賜書楊嗣昌,對他大加讚賞,「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意思是你楊嗣昌是個賢德的人才,在國家有難之際,你出兵鎮壓作亂的流寇,從此使國家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危難之時得此良臣,無異於絕地逢生,崇禎帝似乎再一次看到了一線生機。然而,就在張獻忠兵敗,李自成退回陝西之際,遼東局勢再度告急。
心力困盡,闖軍做大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九月,清軍入牆子嶺,薊遼總督吳阿衡戰死,京師戒嚴。危急情況下,崇禎皇帝又只得從農民軍作戰前線調回洪承疇。在崇禎緊急調遣的精銳部隊保護下,北京安然無恙。然而清軍鐵騎卻深入內地兩千裡,破城70餘座,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一番飽掠之後北歸。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進入河南,適逢河南大災,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放糧,提出均國免賦的口號。一時間遠近饑民一呼百應,唱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荷鋤而往。李自成部快速壯大,對明王朝威脅最大的一支農民軍力量就此形成。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二月,張獻忠攻下襄陽,將襄王朱詡銘和貴陽王朱常法等處死,楊嗣昌四正六隅計劃徹底破產。同年正月,李自部也風生水起,攻佔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剁其肉與鹿肉相雜煮熟,稱之為福祿宴。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一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四月雷震奉先殿獸吻。五月,張獻忠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權。九月,鳳陽地震。十月十一是,李自成佔領西安。這一年,京城還疾病流行,死者枕藉。
氣數已盡,魂歸煤山
莫非天要亡我大明,江山破敗,國之將傾,作為君主竟已無能為力。崇禎帝懷古思今,感慨萬千,提筆抄錄了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休,君去誠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心懷中興之夢的崇禎帝,何嘗不希望大明王朝能如漢朝一般的強盛。然而此時,他已無力回天。
崇禎十六年年底 ,北京城中,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又一次辭舊迎新。然而,在紫禁城紅牆深處,一切都顯的那麼陰沉、晦暗,了無生氣。在新年的鐘聲中,李自成的部隊橫掃秦晉大地,正向京城悄悄逼近。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正月初一,北京城內陰雲蔽空,日色無光,大風驟起,沙石橫飛。南京鳳陽地震的惡訊,也傳進宮來。巫師佔卜,卦辭更是大兇之兆。風從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無福。星入月中,國破君亡。這一天的元旦早朝,早早來到大殿的崇禎皇帝,只看到值班的錦衣衛指揮使,直到上進鐘聲不斷敲響,文武群臣們才紛至沓來。
正月初八,大順軍主力揮師東向,目標直指北京。李自成大兵壓境,決戰的時候到了。崇禎帝急詔天下兵勤王,而官員們卻因為軍餉問題和他討價還價,最後應詔入衛的,只有區區八千人馬。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八日夜,北京城內的明朝官兵大開城門,爭相迎降,炮聲停止,農民軍控制了全城。這天夜裡,北京城上空細雨夾雜著雪花,在煙霧迷濛中灑向大地。崇禎帝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悄悄登上煤山眺望,確認內城已經淪陷,決定下山布置善後事宜。
他讓三個兒子,換上平民衣服逃走,好讓大明王朝留下一線希望。生離死別之際感慨萬千,爾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皇宮嬪妃們,也到了和崇禎帝決別的時刻。袁妃與周皇后,一個死在崇禎帝的劍下,一個自縊身亡。其他幾位公主嬪妃也倒在了崇禎帝的劍下,就連熹宗的皇后張氏,也選擇了自縊。
三月十九日子時,王承恩再次陪同崇禎帝登上煤山。兩人相對,默默無語。最後,在壽皇亭旁邊的一棵大樹下面,主奴雙雙解帶自縊。
可憐之人,勤勉君王
據說,崇禎皇帝自縊時,留有血衣遺詔「朕自登基十七載,三邀天罪,致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官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
朱由檢十八歲即位,三十五歲離世,在位十七年,勤於政事,夙興夜寐,以圖中興,和他的皇祖皇父皇兄,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曾對廷臣說,朕御極以來,夙夜焦勞。確實如此,他即位之初,即恢復了久已廢弛的召對和傳統和日講、經筵。不久,又恢復每日視朝的祖制,十幾年如一日。就在他生命結束的最後兩天,仍堅持上朝。如此勤勉,淪為亡國之君的偏偏是他。俄羅斯文豪列夫託爾斯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這一次,明王朝的歷史選擇了朱由檢當它的奴隸,而且為它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