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個勤勉君王的死局

2020-12-19 地史館

前言

這是公元1610年,北京的農曆歲末,持續了幾天的雨夾雪,讓這座古老的皇宮,又多了幾分陰森。每年的這個時候,太監和宮女們都分外地忙碌,因為再過幾天,就要迎接又一個新年的到來。臘月二十四清晨時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從東宮傳來,皇長子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來到了人間。在大雪紛飛的清晨來到人間,在悽風苦雨的夜裡告別人世,這個亡國之君的一生都沒有晴天。

悽苦童年,匆忙登基

朱由檢的生母在他五歲時便去世了,父親讓西李選侍康妃來撫養他,十一歲時又改由東李莊妃撫養。莊妃寬厚,給了小朱由栓全部的關愛。這個巨大而又陰森的皇宮,對朱由栓來說充滿了陰鬱。祖父萬曆皇帝嗜酒好色,父親即位後一個月就突然去世,只有長他幾歲的哥哥朱由校與他手中情深。這個皇帝哥哥似乎對本職工作並不感興趣,又或許是沒有勇氣扛起破敗的江山。總之,這位大明熹宗皇帝更精於木工,做木匠的本領比當皇帝強得多。

木匠皇帝朱由校

朱由檢和哥哥十分親密,有一次他問哥哥,你這個官我能不能做。熹宗微笑的說,可以,等我做幾年之後,就由你來做。不料,一語成讖。熹宗真的只做了短短七年皇帝。遊玩時的一場意外,讓他染上重病。天啟七年(公元1627)八月十一日,熹宗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了朱由檢,準備將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交給了不滿18歲的弟弟。他鼓勵弟弟要大膽理政,中興明室,並託付了兩件事:一是善視中宮,二是魏忠賢可任。

天啟七年(公元1627)八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哥哥去世後的第二天,朱由檢入宮。入宮前皇嫂張皇后一再告誡他,不要吃宮中食物,入宮時記得在袖中私藏些麥餅,因為那位被熹宗認為可以信任的魏忠賢隨時都可能加害於他。當初熹宗病危時,魏忠賢意欲發動宮廷政變,後在死黨崔呈秀的勸阻下,並未實施。然而,他此時對朱由檢的擁戴,純屬違心之舉,暗藏的殺機時刻都在。朱由檢由巡邏宦官那裡拿來一把佩劍放在身邊,但依舊徹夜未眠。

公元1627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本該秋高氣爽的季節,卻依舊陰雲密布,朱由檢在皇極殿舉行即位大典,決定次年改年號為崇禎。

含垢忍辱,剪除閹黨

宦官專權,朝廷黑暗,邊防危急,民生凋敝。崇禎帝從皇兄那裡接手的,竟然是如此一副爛攤子,爛的讓他驚愕不已。那麼,這位年輕的皇帝,將選擇什麼作為終結亂象的突破口,實現他的中興之夢呢?

終結亂象,首先從剷除閹黨開始。天啟七年十月十三日,御史楊維垣上疏彈劾閹黨五虎之首崔呈秀。七天後,崇禎帝罷免崔呈秀兵部尚書的職務,自此揭開倒魏大幕。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形象

十月二十六日,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疏,羅列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崇禎帝讓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奏疏。魏忠賢聽罷,萬分驚恐,第二天便請求辭職。幾天後,崇禎帝下詔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然而,魏忠賢居然氣焰不減,離京時帶著衛兵一千餘人,前呼後擁,招搖過市。崇禎帝聞訊大怒,下諭將其緝拿回京。

在崇禎帝的嚴厲督責下,對閹黨的清算開始了。崇禎帝啟用了一批曾經被魏忠賢排斥的官員,平反冤案無數。這些人乾淨利落的辦事態度,讓崇禎帝非常欣慰。他不特意留下墨寶,誇讚身邊的官員:「明理紀實,心領神會,五韻精嚴,八法清貴,周旋於規矩之中,超越於萬象之外,有以似其人乎,然也,若止於筆,方焉則未。」崇禎帝此時的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剷除魏忠賢閹黨,更加堅定了他扭轉乾坤中興明室的信心。

憂心遼東,冤殺名將

崇禎二年(公元1629)三月十九日,持續一年多的閹黨逆案,終於定讞。欽定的閹黨分子共計258人。剷除閹黨,的確讓崇禎帝踏實了不少。他一方面開始內政改革,重振朝綱,另一方面則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內憂外患,把注意力轉向了遼東,這也是崇禎帝中興諸葛的第二步。這一決策,讓一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他就是曾因魏忠賢排擠而辭官歸隱的名將——袁崇煥。

袁崇煥彩相

明朝與後金爆發薩爾滸之戰的那一年,袁崇煥考中進士。幾年後,他便受命奔赴遼東。天啟六年(公元1626),袁崇煥孤軍駐守寧遠,用紅夷大炮擊敗後金,努爾哈赤重傷而退,不久病死於瀋陽,而袁崇煥則一戰成名。他在遼東精心布局,加強防務,使明朝政府在遼東戰局上,獲得了一個絕好的轉機。

在崇禎帝看來,重新啟用袁崇煥,無疑是平定遼東的重要一步。崇禎帝升任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將解決遼東外患的重任全權委託給他。在崇禎元年的一次召見時,袁崇煥慷慨激昂地對崇禎帝說,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然而,當有人私下裡問袁崇煥有何韜略時,他竟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聊慰上意耳。

短短幾年後,袁崇煥就為他誇下的海口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到任之後,袁崇煥很快發現,遼東局勢錯綜複雜,五年平遼遠非易事。鎮守皮島的將領,毛文龍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袁崇煥的關注。崇禎二年(1629)六月,袁崇煥先斬後奏,以十二條當斬之罪擒殺毛文龍。袁崇煥發誓說,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齒尚方以謝爾。

1626年關東局勢

擅用尚文寶劍斬殺鎮遼大將,袁崇煥的這一做法,大大超支了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毛文龍被殺之後,毛島對後金的牽制喪失了。崇禎二年(公元1629)十月,後金軍隊便大舉南下,直接導致後金軍隊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己已之變」。

皇太極的十萬大軍,避開重兵防守的寧遠、錦州一線,繞道哈剌慎部,很快便突破長城邊隘,在十月下旬,兵臨軍事重鎮遵化城下。遵化城距北京不過二三百裡,十一月初一,京師宣布戒嚴。按理說,袁崇煥應該率部,在順義、薊州、三河一線阻擊後金軍隊,不應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煥以京城安危為念,率軍直驅京城,抵抗後金的戰線,一下子被推到了北京城下。部下勸他說,外鎮之兵,未奉旨而貿然進至京師城下,萬萬不可。袁崇煥卻說:「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

己已之變

他隨即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搶在皇太極之前,抵達廣渠門外。次日,袁崇煥軍隊開入京師的消息傳開,朝野輿論譁然,說袁崇煥這樣做是故意招敵。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軍與後金軍隊,在廣渠門決戰。袁崇煥身先士卒,明軍大勝,皇太極退兵。第二天,皇太極故意放走了被俘的太監。急忙逃回宮中的太監,給崇禎皇帝帶回了一個令他極為震驚的消息。

太監說,前一天晚上,他親耳聽到皇太極的手在低聲耳語,說今日撤兵是皇太極與袁崇煥的密約,事情很快可成。這其實正是皇太極精心布下的反間計。十二月初一,崇禎皇帝召見袁崇煥,宣布將他逮捕入獄,同時大同總兵滿桂統領各路勤王之師。後金兵退不久,崇禎皇帝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死狀慘不忍睹。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

外患還未平息,內憂又烽煙四起。崇煥元年七月至十月,短短三個月裡,陝西定遠逃卒王嘉胤,白水的王子順,安塞的高迎祥,清澗的王左掛,公元1616年漢南的王大梁,紛紛舉旗,率眾造反。

1628-1635年,陝西、山西農民起義

崇禎二年(公元1629),李自成在榆中發動兵變。崇禎三年,張獻忠在米脂起義,農民起義軍猶如燎原之火,由陝西向外蔓延,陝西三邊總督之職空缺數月,楊鶴臨危受命。他採用安撫政策,但是收效甚微,縣城有農民軍旋降旋叛,反覆無常,因此遭到朝廷大臣指責,楊鶴請求辭職,但崇禎皇帝不許。崇禎四年,楊鶴終於因一個叛軍的反覆,而下了大獄。

崇禎四年十一月,洪承疇接任陝西三邊總督,變撫為剿,大開殺戒,一時收到奇效。到次年年底,陝西全境基本蕩平。但是,零散的農民武裝,向旁近各省溢出。數萬農民軍渡過黃河,深入河南、湖廣、四川等地。剿滅農民軍的拉力棒,傳到了陳奇瑜手裡,崇禎七年(公元1634),陳奇瑜聘任山、陝、豫、湖廣、四川五省總督。最後竟在關鍵時刻鑄成大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將敗退的李自成農民軍,圍困在車廂峽。李自成走投無路,只好詐降,而陳奇瑜居然答應,李自成得以死裡逃生,後來復叛。崇禎帝大怒,將陳奇瑜下獄。

農民起義波及範圍

崇禎八年(公元1635)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鳳陽皇陵被毀。在崇禎皇帝的布置下,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昇督剿西南,就在洪承疇盧象昇圍剿農民軍稍有起色之時,遼東邊事卻再度告急。

崇禎帝不得不調兵遣將,全力對付,盧象昇調任宣大總督入衛京師,農民軍再次獲得喘息機會。

果然,獲得喘息的農民軍又很快壯大,被推為闖王的李自成,繼續在四川、甘肅、山西一帶徵戰,崇禎十年三月,楊嗣昌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一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剿滅農民軍的策略。這個策略首先限制了農民軍的流動性,然後步步為營,個個擊破,一經實施,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在渭南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17人躲進商洛山中。

電影《大明劫》中的孫傳庭

得此大捷,崇禎帝大喜過望,他特意賜書楊嗣昌,對他大加讚賞,「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意思是你楊嗣昌是個賢德的人才,在國家有難之際,你出兵鎮壓作亂的流寇,從此使國家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危難之時得此良臣,無異於絕地逢生,崇禎帝似乎再一次看到了一線生機。然而,就在張獻忠兵敗,李自成退回陝西之際,遼東局勢再度告急。

心力困盡,闖軍做大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九月,清軍入牆子嶺,薊遼總督吳阿衡戰死,京師戒嚴。危急情況下,崇禎皇帝又只得從農民軍作戰前線調回洪承疇。在崇禎緊急調遣的精銳部隊保護下,北京安然無恙。然而清軍鐵騎卻深入內地兩千裡,破城70餘座,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一番飽掠之後北歸。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進入河南,適逢河南大災,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放糧,提出均國免賦的口號。一時間遠近饑民一呼百應,唱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荷鋤而往。李自成部快速壯大,對明王朝威脅最大的一支農民軍力量就此形成。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二月,張獻忠攻下襄陽,將襄王朱詡銘和貴陽王朱常法等處死,楊嗣昌四正六隅計劃徹底破產。同年正月,李自部也風生水起,攻佔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剁其肉與鹿肉相雜煮熟,稱之為福祿宴。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一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四月雷震奉先殿獸吻。五月,張獻忠在武昌建立大西政權。九月,鳳陽地震。十月十一是,李自成佔領西安。這一年,京城還疾病流行,死者枕藉。

氣數已盡,魂歸煤山

莫非天要亡我大明,江山破敗,國之將傾,作為君主竟已無能為力。崇禎帝懷古思今,感慨萬千,提筆抄錄了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休,君去誠看汾水上,白雲猶似漢時秋」。心懷中興之夢的崇禎帝,何嘗不希望大明王朝能如漢朝一般的強盛。然而此時,他已無力回天。

崇禎十六年年底 ,北京城中,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又一次辭舊迎新。然而,在紫禁城紅牆深處,一切都顯的那麼陰沉、晦暗,了無生氣。在新年的鐘聲中,李自成的部隊橫掃秦晉大地,正向京城悄悄逼近。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正月初一,北京城內陰雲蔽空,日色無光,大風驟起,沙石橫飛。南京鳳陽地震的惡訊,也傳進宮來。巫師佔卜,卦辭更是大兇之兆。風從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無福。星入月中,國破君亡。這一天的元旦早朝,早早來到大殿的崇禎皇帝,只看到值班的錦衣衛指揮使,直到上進鐘聲不斷敲響,文武群臣們才紛至沓來。

1644年2月明朝形勢

正月初八,大順軍主力揮師東向,目標直指北京。李自成大兵壓境,決戰的時候到了。崇禎帝急詔天下兵勤王,而官員們卻因為軍餉問題和他討價還價,最後應詔入衛的,只有區區八千人馬。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八日夜,北京城內的明朝官兵大開城門,爭相迎降,炮聲停止,農民軍控制了全城。這天夜裡,北京城上空細雨夾雜著雪花,在煙霧迷濛中灑向大地。崇禎帝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悄悄登上煤山眺望,確認內城已經淪陷,決定下山布置善後事宜。

他讓三個兒子,換上平民衣服逃走,好讓大明王朝留下一線希望。生離死別之際感慨萬千,爾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皇宮嬪妃們,也到了和崇禎帝決別的時刻。袁妃與周皇后,一個死在崇禎帝的劍下,一個自縊身亡。其他幾位公主嬪妃也倒在了崇禎帝的劍下,就連熹宗的皇后張氏,也選擇了自縊。

三月十九日子時,王承恩再次陪同崇禎帝登上煤山。兩人相對,默默無語。最後,在壽皇亭旁邊的一棵大樹下面,主奴雙雙解帶自縊。

可憐之人,勤勉君王

據說,崇禎皇帝自縊時,留有血衣遺詔「朕自登基十七載,三邀天罪,致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官盡行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

朱由檢十八歲即位,三十五歲離世,在位十七年,勤於政事,夙興夜寐,以圖中興,和他的皇祖皇父皇兄,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曾對廷臣說,朕御極以來,夙夜焦勞。確實如此,他即位之初,即恢復了久已廢弛的召對和傳統和日講、經筵。不久,又恢復每日視朝的祖制,十幾年如一日。就在他生命結束的最後兩天,仍堅持上朝。如此勤勉,淪為亡國之君的偏偏是他。俄羅斯文豪列夫託爾斯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這一次,明王朝的歷史選擇了朱由檢當它的奴隸,而且為它殉葬。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崇禎:君王死社稷崇禎是大明的最後一任皇帝,由於他的哥哥朱由校喜歡做木匠活,所以他一天忙於木匠活,將朝政交給宦官魏忠賢處理,而擅長結黨營私、使用陰謀詭計,但不會治理國家的魏忠賢,將大明王朝糟蹋著千瘡百孔,等朱由校落水生病而亡後,留給崇禎的則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爛攤子。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就以北方重鎮大寧為例,大寧是關內外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勢最為重要「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如果以軍事地理來看,大寧到北京的距離與大寧深入漠北腹地的距大致相等,又與開平衛到北京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構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換句話說,朱元璋以北平、大寧作為大明北疆的「著力點」築起一個三角形的軍事防禦地帶,它東可阻擋朝鮮或女直人隨時發起的侵擾,北可最先抵禦漠北蒙古的進攻。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鎮邊的模式取代塞王守邊模式,避免了再出現一個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奪取江山。其②在於,朱棣遷都北京,很明顯他的野心不止於以皇帝鎮邊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個以攻為守的考慮,打算以此開疆拓土的。
  • 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在歷史上,崇禎皇帝成為了一個末代君王,雖然已經失敗,但卻輸得光彩,他以君王死社稷的姿態向眾人宣告了大明王朝的錚錚鐵骨。雖然這一舉動讓大家敬佩,但從實際上的政治結果來看,實在是有些魯莽,因此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崇禎皇帝應該去往南方。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什麼好皇帝這麼少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煤山以身殉國,共計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在對外問題上從來沒有妥協過,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親自鎮守國門,崇禎皇帝寧死也不願受辱,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王朝歷經兩百七十多年的風月,即使它的帝王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奇葩,但好像他們又有著自己的魅力,自朱棣遷都,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便一直延續,作為戰事集聚地的北方,天子對其尤為關注。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對於做亡國之君非常內疚,但同時也表達出對群臣誤國的痛恨,以及對老百姓的愛護。總的來說:崇禎是一個好皇帝,尤其對於老百姓,但對於當時那些群臣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請聽筆俠慢慢道來。明朝到底亡於什麼?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
  • 崇禎後裔其實從沒消失,改為鄒姓定居貴州,見人就說:有祖傳寶刀
    提起崇禎皇帝,大家想必都會為其氣節所感動,同時也會為他身死國滅的悲劇所惋惜。在所有的末代君王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無疑是說知名度最高的,圍繞著他的一切都為後世津津樂道。不過卻很少有人思考過一個問題,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是否有後裔存世?如果有,他們又在何處?對於這一話題,存在著幾種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莫衷一是。
  • 《永夜君王》千夜想要伏殺無光君王,卻忘記了一個變數
    既然無光君王來到了新世界,那將由誰阻斷聯絡莉莉絲的通道呢,會不會有血族暗中喚醒莉莉絲?千夜並不關心這些,他只想殺死無光君王。千夜如此想法,七分基於仇恨,二分基於現實,還有一分為血族大義。千夜和無光君王梅丹佐有著兩大血仇。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殺掉妻子兒女後,逃亡到了煤山,自縊而死。至此統治了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消失在了戰火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不僅沒能阻止明王朝的衰敗,反而加速了朱明政權的瓦解速度。
  • 崇禎皇帝在吊死前,留下遺書,其內容是什麼?李自成看完為之動容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火光沖天,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在他吊死前,他曾留下了一份遺書,李自成看完遺書後,為之動容。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在遺書上寫了什麼,為何死對頭李自成看完後為之動容。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但是作為這個重要的過度段,估計沒一個亡國之君願意被以這樣的方式名垂千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承明啟清的亡國之君,他悲情壯烈的一生。據歷史記載,崇禎皇帝勤於政務,宵衣旰食,堪稱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年紀輕輕便有了白頭髮,魚尾紋,可見累得不輕。與天鬥《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一說到明朝,都會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以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同其錚錚傲骨。崇禎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經是千瘡百孔,內部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不斷動搖著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麼滿清政權虎視眈眈,已經將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壓縮到了山海關一線。
  • 崇禎臨死前,此人手握80萬精兵見死不救,亡國後,他卻哭到口溢鮮血
    所以,就算是已經收復湖廣的左良玉,手裡握的80萬大軍只是一個噱頭而已,都還是一群沒有證編好的隊伍。上戰場殺敵是不現實的。由於湖廣常年戰火,糧草方面也讓左良玉頭疼不已。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名將盧象升屢次擊退清軍,但是由於崇禎皇帝不信任他,於是在手下的人切斷了盧象升軍隊的糧草時,他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之後,崇禎親自敲鐘,但卻沒有一個大臣來上朝,使得絕望的他帶著一個隨從爬上了北邊的萬歲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伴隨著崇禎皇帝的逝世,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結束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都要從十七年前說起。十七年前,崇禎帝朱由檢只是一個藩王。
  • 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到底誰該為大明帝國的滅亡負責
    文:軍事帥哥大明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朝代!這個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被無數歷史票友津津樂道。然而,當我們仔細的研究大明王朝的歷史就會發現:自嘉靖皇帝登基以後,明朝的國力竟然呈現出直線下降的趨勢,儘管中間出現了短暫的隆慶中興和張居正改革,但大明帝國的江河日下已經是不可扭轉的趨勢。
  •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時下很多論調喜歡把四阿哥跟朱由檢陪綁在一起,兩者也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只一點上就可以打破這個可比性。那便是歷練,崇禎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沒怎麼出過宮門的兒皇帝,然而雍正早已歷練的讓康熙都不得不讚譽有加。康熙唯一的遺憾便是各位兒子雖然都負有不同的絕技,卻總是不能擰成一股繩,這一點上崇禎看上去便比雍正幸福多了(只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麼給雍正一個病在骨髓的爛攤子,他能收拾起來麼?答案肯定是不能。
  • 論打仗張獻忠都怕,擁80萬大軍,崇禎危難時不勤王,後哭先帝病死
    朝代更迭之際從來戰事頻發,明末清初時也是如此,即便是崇禎皇帝的勤勉也拯救不了衰亡的明朝。縱使他解決的了閹黨禍亂朝廷的問題也解決不了文官實力膨脹的問題,更解決不了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危機。亂世總是帶來無限的機遇,這不,歷史給後世留下了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