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起崇禎皇帝,大家想必都會為其氣節所感動,同時也會為他身死國滅的悲劇所惋惜。在所有的末代君王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無疑是說知名度最高的,圍繞著他的一切都為後世津津樂道。不過卻很少有人思考過一個問題,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是否有後裔存世?如果有,他們又在何處?對於這一話題,存在著幾種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莫衷一是。不過到了近幾年,卻有人驚奇地發現,在貴州遵義,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村莊,村子裡500餘戶鄒姓村民竟然都自稱是崇禎帝的直系後裔。
這一切還要從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說起。這一年,「闖王」李自成率軍直搗北京城,大明帝國已經搖搖欲墜。3月17日,京城被起義軍攻破,崇禎皇帝自知無力回天,最終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自縊,大明王朝就此落幕。在自縊前,崇禎帝催促周皇后為大明殉國,又親手刺死諸位妃嬪、公主。然後他將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叫到面前,告誡他們勿忘復國,隨即讓心腹太監為他們喬裝打扮,趁亂逃出宮去,並留下遺詔讓大臣們務必忠心輔佐太子、匡扶大明社稷。
不過對於這三位皇子究竟逃至何處、是否倖存,三百年來一直有著不同論調,,民間也流傳著多種說法。有人說朱慈烺被太監送往其舅周奎家中,後者因畏懼招來殺身之禍,主動將其獻給攝政王多爾袞,不久後就遇害。還有一種說法是,三位皇子在出城時不慎落入李自成手中,李自成按謀士建議將太子封為宋王,三皇子和四皇子也改封他爵。李自成被後金軍隊趕出京城時,身邊也還帶著三位皇子,但之後就不知所終。
不過近年來,在貴州遵義市有個名為苦竹埡村的小村莊,村中的500多名居民均自稱是崇禎皇帝後裔,而且村裡還有三座石墓,據當地人介紹是崇禎皇帝四子朱慈炤墓、朱慈炤妻墓和名為「趙恩公」的太監墓。每年清明時節,全村老小都會去組織掃墓祭拜。據鄒代清老人(自稱為崇禎皇帝朱由檢十二世孫)介紹,當年朱慈炤外出逃難時,一直是一位趙姓太監跟隨護送,直到逃到貴州苦竹椏村才暫時停留休整。
眾人見此地背山面水,可藏可退,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為避免被人發現,朱慈炤取與「朱」近似的「鄒」為姓,改名鄒啟貴,娶當地女子生養後代。臨終時,他將從宮中帶出的信物傳給他們,其中包括崇禎皇帝用過的尚方寶劍,以及一方帶有朱慈炤個人名諱的私印,不過都只傳給長房長子。
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鄒家如今已發展為擁有苦竹埡、白果坪、白沙井等九房後裔的大家族,人數超過千人,此外還有部分鄒家後裔遷居至四川、重慶。不過無論在哪裡,有一項祖訓仍被他們嚴格執行,那就是朱姓與鄒姓不得戀愛通婚,而與鄒氏字輩排序不同的鄒姓卻可通婚,直到現在也沒人打破。對於外界的看法, 苦竹埡村的人們非常看重,畢竟作為皇室血脈,他們非常渴望獲得認同,為此逢人就會提起,當地人於是也就見怪不怪了。
參考文獻:
《鄒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