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後裔考
——《明·開國大將軍傅友德傳》附錄二
傅友德歿後,除長子傅忠和壽春公主之幼子傅瀞(字彥名,年5歲)準允留居應天(今江蘇南京)外,其餘族眾悉發配雲南、遼東。
一、傅友德長子傅忠(字政藻)一脈
傅忠與朱元璋九女壽春公主於洪武五年(1372)成婚,生二子:長子傅榮(字龍庵)、次子傅瀞(字彥名)。
傅瀞留居應天,任金吾衛千戶。後娶妻李氏,生子傅元;傅元生子傅瑛,為傅友德五世孫。明弘治十二年(1498),晉王朱棡第五世孫、晉莊王朱鍾鉉在重病之際,上書明孝宗朱佑樘,為傅瑛援六王例(指明朝6名死後被追封為王爵的開國功臣,分別為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湯和、沐英),求襲封傅友德穎國公之爵位,但未得朱佑樘允準。傅瑛才兼文武,屢立戰功,官至陝西都指揮使、驃騎將軍。傅瑛生三子:長子傅昭、次子傅鐸、三子傅鍾,皆入軍中效力,統兵於山西、甘肅、陝西、寧夏邊陲。他們繼承了先祖「骨鯁剛正、急峻明快、崇德尚武」的風格,以武傳家,子孫後代遍及西北各地。但由於「罪臣之後」的身份,文事少理,後世資料難考。
傅榮得祖父、父親遭難之消息,在家中忠僕保護下乘船逃出應天。船過黃浦江時,突起大風,所乘之船翻沉於江中。所幸,傅榮尋得一船板殘木,沿水漂流,在浦東六灶鎮被當地陳姓所救,時年不及弱冠。此後,傅榮娶陳氏女為妻,定居六灶。傅榮生五子:長子傅璇、次子傅璣、三子傅玉、四子傅珍、幼子傅琦。為免家人受到連累,傅榮對自己的身世始終三緘其口,從不透露。只在臨終之際,才告知家人自己乃大將軍傅友德之後,遺訓子孫必須「勿謀仕進」(不要進入仕途)。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傅玉五世孫傅心魯執筆編撰六灶第一部《傅氏家譜》。也許是年代久遠,也許是子孫口口相傳有誤,將六灶始祖傅榮記為「傅友德之長子」,言傅榮在傅友德去世時已位居將軍、統兵在外,得父難而逃亡——此與史實不符,疑問頗多,應再行考證(其一,若傅榮為傅友德長子,年齡必長於傅忠。而洪武二十七年(1394),傅忠已43歲。如此,至少44歲的傅榮在以後的歲月裡「生五子」的事情便有些牽強。其二,若傅榮當時已「位居將軍」,為何卻在明史及其他各類史料包括傅氏文化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記載?明清乃「著史盛世」,作為穎國公傅友德法定繼承人的長子、又是軍中大將的傅榮,無片言隻語之述,實不可想像。同時,通過自明清以來留存下來的六灶《傅氏家譜》可以認定,六灶傅氏為傅友德直系後裔確鑿無疑。因此,傅榮為傅友德長孫、傅忠之長子方為史實)。自傅榮五子之後,六灶傅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但因傅榮「勿謀仕進」之遺訓,多為布衣。如明末傅廷彝,乃董其昌(上海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明崇禎年間官至禮部尚書,著名書畫大家)的入室弟子,詩文、書法造詣頗高,被譽為「草書大王」,與莫秉清、曹思邈和瞿然恭合稱「雲間四家」,但至死不求仕進。時至今日,六灶傅氏居於上海多地,已傳20餘世,人數達1萬餘眾。
二、傅友德次子傅正(字政文)一脈
傅友德遇難時,傅正年37歲,時任普定屯田衛指揮使,領揚威將軍銜。傅正娶妻魏氏,生子傅敬。得父難之音信,傅正棄官帶全家人遁隱於雲南曲靖(因其曾在傅友德南徵時任職曲靖守將兩年有餘,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傅敬生二子:長子傅庸、次子傅喬。傅庸生子傅本,在雲南霑益縣斷江鎮大樹屯安家;傅喬生子傅鎮,移居於雲南曲靖。此後,子孫漸旺,在曲靖地區繁衍為一個大家族。時至今日,傅正之子傅敬被作為雲南曲靖絕大多數傅氏之共祖,已傳24世,人數近10萬眾。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據多方考證,傅友德生五子一女,四子名曰「敬」(字天錫),然其墓葬位於今貴州盤縣東北之格孤山(又名「故故山」),因其在平定貴州土夷叛亂中陣亡於此。傅敬戰歿時的官職為「大理知事」,「揚威將軍」則為其二哥傅正之銜。所以,現位於雲南曲靖霑益大樹屯之「皇明誥授揚威將軍諱敬傅公大人之墓」(立墓碑者為「孝男傅庸,孫傅本、傅鎮」),當為傅正、傅敬父子的墓葬相連之地。也許是由於「罪臣之後」的顧慮,子孫未敢為傅正立碑;但又不忍先祖之威名埋沒,於是在傅敬去世後,假託傅敬之名,而立起了這座「揚威將軍」墓碑。至於傅正為何為其子取名為「敬」而諱叔父之名,也不難理解——當為混淆明朝廷視聽,以衛護四弟傅敬吧。
三、傅友德三子傅茂(字惟椿)一脈
傅友德遇難時,傅茂年33歲,時任昆明都指揮使。傅茂娶妻童氏,繼配張氏,生三子:長子天爵、次子天周、三子天祿。得父難之音信,經與同在昆明任職的四弟傅敬(字天錫)商議,決定由傅敬繼續留在雲南以應朝廷(因傅茂已過繼給傅友德二弟傅友仁,在友仁身故、舉家逃亡的情況下,傅茂一身系兩脈,肩上的擔子更加重要),其則率全家逃離雲南,回碭山老家安身。
傅茂率全家出雲南進入湖廣地界,路過武岡州(今湖南邵陽)時,見巖山一地山水秀麗,土地豐沃,遂決定在巖山安家(今湖南邵陽洞口縣巖山鄉)。傅茂落戶巖山後,耕讀傳家,忠孝課子,子孫漸顯達。其次子天周遷居湖南芷江與貴州天柱縣交界的壺瓶洞、北林一帶(傅友德曾在此駐軍平定蠻夷叛亂),其三世孫傅道濟遷居於湖南懷化、傅道蘊遷居於湖南常德,四世孫傅久州遷居於湖南新寧。時至今日,傅茂(傅惟椿)被湖南邵陽、常德、懷化、綏寧、武岡等地傅氏族人尊為開基祖,自其以下已傳30代,人數達3萬餘眾。
四、傅友德四子傅敬(字天錫)一脈
傅友德遇難時,傅敬年33歲(與其三哥傅茂同歲,一為傅友德正妻楊氏所生,一為傅友德妾室孔氏所生),時任大理衛指揮僉事。得父難之音信,經與三哥傅茂商議,決定繼續留在雲南,一方面分散朝廷的注意力,為其他兄弟的隱匿和逃遁爭取時間;一方面使發配雲南的族人有一個依靠。傅敬娶妻餘氏,生五子:長子傅恭、次子傅寬、三子傅信、四子傅敏、幼子傅惠。為保護家人,傅敬僅留次子傅寬在身邊,令其餘四子在親信護衛下於雲南、貴州、四川境內擇地隱匿。
朝廷使者押送傅氏族人到雲南後,經沐英之子沐春斡旋,準予傅敬除官居永平(今大理石永平縣),其餘傅氏族人被分至保山、大理、紅河、昭通、鎮雄等地屯田。未幾,麓川(今雲貴高原西南部、緬甸中北部的傣族聚集區)蠻夷叛亂,沐春統軍平叛,起用傅敬隨徵。凱旋歸滇後,以功授傅敬永平知縣,不久擢升為大理知事。後普安土夷叛亂,傅敬受命出徵,戰歿於貴州盤縣。傅寬攜其母餘氏居永平。
傅寬娶妻朱氏,生三子:長子傅瑛(有資料將晉王朱棡第五世孫、晉莊王朱鍾鉉上書朝廷為傅瑛求襲封傅友德穎國公之爵位一事,記為此傅瑛。實為張冠李戴:其一,此傅瑛為傅友德第四世孫,史書明確記載求襲封的乃傅友德第五世孫;其二,襲封爵位的一般應為長房長子長孫,時傅友德長子傅忠之嫡孫、亦名叫「傅瑛」的就在京師,襲封者當然輪不到遠在雲南的「傅瑛」;其三,上書求襲封者是晉王,而傅瑛當時正在其軍中效力,可以肯定的是,晉王不會舍「此傅瑛」而就「彼傅瑛」)、次子傅琪、三子傅瑄。
傅瑛生子傅進。傅進生子傅梁。傅梁生二子:長子傅恕、次子傅恩。傅恩生子三子:長子傅應元、次子傅應科、三子傅應成;傅應成遷居昆明。傅應元生三子:長子傅攀龍,次子傅攀鳳,三子傅攀桂;其中,傅攀桂遷居雲南紅邊門火燒寨(今雲南曲靖麒麟區)。傅應科生三子:長子傅攀麟、次子傅攀魁、三子傅攀鑾。此後,子孫繁盛,枝繁葉茂,時至今日已傳30世。
傅琪生二子:長子傅延、次子傅澄。傅澄遷居昆明,生子傅良弼。傅良弼生二子:長子傅訓、次子傅贇。傅訓生子傅新德,傅新德生子傅宗龍。此傅宗龍,即為明崇禎年間兵部尚書、三邊總督的「忠壯公」。傅宗龍系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先授銅梁知縣(今重慶銅梁區),調巴縣(今重慶市中區),因政績顯著入京為戶部主事,又升任御史。明天啟四年(1624),任貴州巡按,平定了以安邦彥(明水西宣撫司土司)、奢崇明(四川永寧宣撫使)為頭目的波及貴州、四川、雲南、湖南等地的大叛亂。崇禎三年(1630),以兵部右侍郎銜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崇禎十四年(1641),任陝西三邊軍務總督,由陝入豫,與保定總督楊文嶽合圍李自成、羅汝才聯軍,兵敗被俘。闖軍挾持傅宗龍至項城,欲以傅宗龍賺開項城城門。傅宗龍憤然掙脫,大呼道:「我乃三邊總督傅宗龍,不幸落在賊兵手裡,眾將士不可上當!」闖軍計謀失敗,惱羞成怒,亂刀斬傅宗龍於城下。崇禎帝聞傅宗龍死訊,感嘆道:「宗龍如此,真可謂樸實、忠誠啊!」遂加官太子少保,諡「忠壯」,蔭封子孫世襲錦衣百戶,並對其予以公祭、公葬。傅宗龍之壯烈之風,與先祖傅友德一脈相承。傅宗龍生子傅昌明,襲錦衣衛百戶。後清軍攻陷昆明,傅昌明與其妻陳氏、兒子傅績皆自盡而死。傅績子傅胤孫於永曆年間為南明太僕少卿。南明亡,隱遁昆明。此後,其子孫世代居於昆明縣傅家營(《昆明市地名志》記載:「傅家營,在昆明南郊,普自村西南,距市區12.5公裡,海拔1888米,屬官渡區矣六辦事處普自鄉傅家村。地處平壩,明代設兵營,為大將軍傅友德後裔所居,是兵部尚書傅宗龍故裡,故名。」),子孫相繼,已傳29世,人數達1700餘眾。
傅宗龍題昆明西山盛景的對聯:「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陰。」此聯於民國初期被國民黨元老、陸軍上將李根源命人鐫刻在昆明西山的羅漢崖峭壁上
傅瑄生子傅證。傅證生二子:長子傅龍、次子傅鳳。傅鳳生子傅賢,後遷居貴州畢節王豐屯。傅賢生子傅興府。傅興府生子傅紀。傅紀生五子:長子傅闌、次子傅問、三子傅闖、四子傅闔、幼子傅閒。傅闌生三子:長子傅綸、次子傅綱、三子傅萬珠。傅闖生三子:長子傅洲,後遷居貴州畢節;二子傅洋;三子傅沾,過繼給二伯傅問。傅闔生二子:長子傅銘、次子傅銓。傅閒生六子:長子傅雷、次子傅霄、三子傅儒、四子傅靂、五子傅電、幼子傅霍。傅雷遷居畢節大屯遷德溝,生二子:長子傅天祥、次子傅儀正。傅儒遷居雲南鎮雄大坪壩,生四子:長子傅國仁、次子傅國光、三子傅國先、四子傅國政。傅靂遷居四川鍋廠壩(今四川瀘州境內),無考。傅霍遷居雲南曲靖。傅霄娶妻郝氏、賀氏,生九子:長子傅良椿、次子傅良棟、三子傅良翰、四子傅良材、五子傅良相、六子傅良弼、七子傅良知、八子傅良助、幼子傅良斌。九子後裔相繼遷徙雲南昭通、曲靖,貴州貴陽、安順等地。傅電遷居貴州普安,生子傅培。傅培遷徙到江蘇徐州睢寧縣,娶妻李氏,生子傅應芳。傅應芳少學武,又工詩文,聞名鄉裡,明嘉靖年間被起用為睢寧都司,又被派往平越府(今貴州福泉)為官,遂舉家遷至平越衛右所中堡(今甕安縣銀盞鎮)。傅應芳生子傅大友。傅大友生五子:長子傅憲、次子傅配、三子傅念、四子傅亮、幼子傅儀。傅配生二子:長子傅乾、次子傅坤。傅乾生八子,陸續遷至開陽、仁懷、桐梓等縣及甕安境內各鄉屯。傅坤少年從軍,至雲南鎮雄大海子駐紮,遂落業於此,成為大海子一支的始遷祖;生二子:長子文魁、次子文舉。其後裔又遷移分布至雲南鎮雄、威信和貴州修文等地。此後各支皆在居住地安居樂業,時至今日已傳30世。2018年,雲、貴兩省傅電後裔共修《中華傅氏通譜平越卷·傅電後裔族譜》,成為貴州傅氏宗親的一大盛事,進一步證實了自身確為傅友德直系後裔的史實,也為傅友德後裔的考證提供了諸多可靠的史料和依據。
另外,在傅敬(天錫)的後裔中,還有一個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子、李顒、顏元並稱為「清初六大家」的傅山,傅天賜被記為其六世祖。傅山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著有《霜紅龕集》《兩漢人名韻》《傅氏女科》《傅氏男科》《青囊秘訣》等傳世之作,有「學海」「醫聖」之名。傅山早年,作為山西學生領袖,為昭雪平反袁繼鹹冤案(明崇禎七年,即1634年,時任山西提學僉事的袁繼鹹因剛正不阿得罪了宦官死黨、山西巡按御史張孫振。張孫振便夥同陽曲知縣李雲鴻等人給袁繼鹹捏造了19條罪狀,誣告袁繼鹹。朝廷聽信了張孫振的一面之詞,下令將袁繼鹹革職查辦、押往京師問罪。此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袁繼鹹冤案」)、反對腐朽的宦黨和黑暗的暴政,帶領100餘名生員進京請願,持續達半年,終遂所願,成為中國歷史上早期學生運動的先聲。中年,他堅持從事秘密反清活動20餘年,在49歲時被逮捕下獄一年有餘,幾經嚴訊,備極拷掠,抗詞不屈,絕食9日,抱定必死之決心,堅持鬥爭,終於獲釋。晚年,他著書立作,為後世子孫確立了「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治學風格,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藝術和醫學典籍。他始終保持著高貴的民族氣節,在其73歲高齡時,被山西陽曲官員強制入京,逼迫其參加由清康熙皇帝親自主持的「博學鴻詞科」特別大考。傅山決不應試,裝病臥床達半年之久。康熙慕其才華,在他沒有參加考試的情況下,仍下旨封其為「內閣中書」,但傅山拒不接旨。即便當時的吏部尚書馮溥派人把他強行抬到午門,逼他向康熙皇帝下跪謝恩時,他寧肯匍匐於地,也絕不向康熙磕頭。康熙皇帝被傅山「寧死不稱臣」的耿耿風骨所折服,不但沒有殺他,還送給了他一副親筆所書的「風閣蒲綸」牌匾。面對皇權,他以「死而後已」的勇氣,塑造了那個歷史年代超然世外、特立獨行的高尚人格。幾百年來,他始終都是傅氏族人乃至整個華夏子孫讚頌和學習的楷模。
山西太原傅山博物館的傅山雕像
五、傅友德五子傅讓(字惟尤)一脈
傅讓去世時,年32歲,生子三:長子傅旺、次子傅瑞、三子傅招。發配遼東的傅氏族人,大都為傅讓一脈。
當時的遼東,遠非當前所指的「遼河以東地區」,而是山東府管轄之下的衛所之地,大致包括今天的大石橋、營口、瓦房店、臨江、岫巖、海城等幾個城市。遼東衛所駐軍皆為當年傅友德之部下,因此對傅氏族人頗多照應。至耿炳文(明開國功臣、長興侯。徵伐滇黔、滅亡北元時,其皆為傅友德麾下將領)鎮守遼東,對傅旺等更多體恤。
此後百年間,傅氏族人為避遼東苦寒、戰亂頻仍,決定跨海向山東遷徙。
傅旺之六世孫傅喜、傅超、傅彪遷徙至山東福山(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在一個叫黃務(今煙臺芝罘區黃務鎮,原為福山區黃務鄉)的地方,見此處有山有水有平地,遂決定就此安家,取名曰「傅家村」。後傅喜、傅彪又遷移別處,傅超一脈在此生息繁衍。傅家村後裔將傅超尊為「傅鬥」,意為「開山泰鬥」。傅超生三子:長子傅白、次子傅武、三子傅能,形成三大宗支。時至今日,傅家村總人口800餘人,80%以上姓傅。
傅瑞之後裔遷居於山東龍口北馬鎮樓子莊,又有分支移居龍口蘆頭鎮大傅家村。傅招後裔則遷居於山東武城縣傅家莊(今河北故城縣)。至民國,有傅瑞一支跨海遷至臺灣省桃園縣。此三家《傅氏族譜》皆以傅友德為始祖,且前幾世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定,他們都應是傅友德的直系子孫。但也許是因年代久遠、資料不詳,其族譜將傅旺作為傅友德的兒子,將傅瑞、傅招作為傅旺的兒子, 大謬史實。同時,其一世至七世的時間達300餘年,世代平均間隔達50年,亦值得斟酌。
上述,有的以史料為據而直接得出結論;有的因資料信息不全,經互相印證、合理推斷而出,僅為一家一言,供廣大讀者、明史研究者和全體傅氏宗親參考。
傅治華
2019年12月31日於貴州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