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愛我中華》曾經被人們廣為傳唱。就如歌曲裡所唱的一樣,我們中華民族是由56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民族發展歷史各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但相同的是在經歷了歲月洗禮後,都能代代相傳,繁衍至今。可是歷史上其他一些民族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曾盛極一時,改變過中國的歷史走向,如今卻已經完全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鮮卑族。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崛起於蒙古高原的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一帶,起源為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時期,東胡族被匈奴擊敗,分為了兩部分,其中退往鮮卑山的一部以山名為族名,形成了後來的鮮卑族。東晉時期,鮮卑族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相繼建立起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勢力達到頂峰,一度在很長時間內佔據中原地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在歷史上強大活躍的民族,後來卻逐漸消失了,鮮卑人都去了哪呢,他們的後裔又在什麼地方呢。
找尋鮮卑人後裔蹤跡的科學調查一直都沒有中斷,尤其是到了現代,越來越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隨著專家學者們對大量史料的翻閱、研究,這個謎題終於被逐漸解開。這一切還得從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說起。
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後,孝文帝拓跋宏開始了一些列改革,為了緩解鮮卑族與漢族的矛盾,進一步加強各民族間的融合,孝文帝開始組織鮮卑族全面漢化。首先他下令鮮卑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禁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服飾,其次風俗習慣也要與漢族統一,最後最為重要的舉措是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主要將鮮卑姓氏改為了以下一些漢族姓氏。
孝文帝下詔改姓先從皇族做起,他將皇族拓拔氏改為元氏、拓跋氏改長孫氏、丘穆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勿忸于氏改為于氏等等,其餘所改姓氏,不可勝記。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族間的大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這一點成為了後來鮮卑族逐漸消失的重要前提條件。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逐漸轉向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已經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專家應用古人遺憾線粒體古DNA研究技術證明,現在的錫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拔鮮卑的後裔。鮮卑族改漢姓、習漢俗,使其民族文化被逐漸同化;跟漢族通婚,使得其血統不再純正,因此逐漸完成了向真正漢人的轉變。這就是鮮卑族人消失的大體原因,如今鮮卑人的後裔都改成了以上那些漢族姓氏,你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