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存在,在戰國末期,它與山戎、赤狄、白狄等混居於北方蠻荒地區。此後,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逐漸漢化,南匈奴融入中原;北匈奴西遷,自稱天命之鞭,橫掃歐洲。古代匈奴人沒有文字和書本,通常使用語言來約束族人的行為。以草為居,無事耕種。小孩可以騎射的鳥和鼠,稍微長大可以射狐兔,成年的人可以披甲騎馬、拉硬弓。匈奴推崇弱肉強食,不尊老幼,死了之後母為妻,兄亡弟為妻。
匈奴的勢力比冒頓單于強大得多,其疆域達到頂峰時,北鄰伏爾加河;西至中亞國家;南至漢朝的河朔地區;東至遼東、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自秦朝起,匈奴便頻繁入侵中原,秦始皇曾派蒙恬駐紮邊疆,修築長城以拒匈奴之患。
漢朝時,南匈奴歸附漢朝,開啟了「五胡亂華」,最終被漢化。漢朝初建立的時候,為了解決匈奴之患,劉邦曾親率大軍北徵,但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在陳平的建議下,採用納貢與親的辦法,將匈奴解圍。於是,從漢高祖到漢文帝,再到漢景帝,都被匈奴邊患折騰得精疲力竭。
漢武帝時,年少英俊的劉徹再也不願受匈奴之擾,派衛青、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發起了馬邑、河南、漠南、河西、漠北等戰役,將匈奴逐出漠北。公元60年,匈奴發生「五單于爭立」內亂,最終導致了匈奴的分裂。
公元53年,呼韓邪單于與匈奴對峙,處於不利地位,便率領族人歸附了西漢王朝,即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西漢稱臣,得到的好處更多,漢元帝還把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嫁給了她。哎呀,這到底是假的還是真的?
公元48年,匈奴內部又一次為爭王位而分裂,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南匈奴在五原塞建王庭,即現在內蒙古包頭。第二年,王庭又遷於漠南的美稷縣,即現在的內蒙古準格爾旗。漢王朝還設置了匈奴中郎將來保護自己。
兩漢末,政局動蕩,天下大亂,南匈奴反叛被鎮壓,部落分散遷徙至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地。漸漸地分化為休屠各胡、鐵弗匈奴、盧水胡等支系部落,但彼此之間沒有聯繫,活躍於現在的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和青海等地。
休屠各胡的後裔劉淵建立於左國城(今山西),即「前趙」政權;盧水胡的後裔沮渠蒙遜建立於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流域。鐵佛部族赫連勃勃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建立了「胡夏」政權。各自為五胡十六國之一。
公元前304年,匈奴的休屠劉淵軍敗於匈奴,與鮮卑、羯、羌、氐五胡並稱為五胡。但是經過百年的「五胡亂華」之後,留在蒙古草原的匈奴又分化成了蒙古族、突厥、契丹族、滿族、鄂倫春族等等。匈奴人進入中原後,也逐漸漢化,以部落或氏族為姓,稱呼延、呼孤等。傳說在金氏家族中有一個家族,它也是匈奴金的後裔。
公元前53年,郅支單于領導的北匈奴遭到了南匈奴、烏桓、鮮卑族的攻擊,他們退居漠北,遭受了連年的天災,勢力大大削弱。北匈奴曾向東漢提出稱臣稱親的建議,但東漢政權已與南匈奴結盟,故未能答應,北匈奴只能大規模西遷。
北匈奴穿過天山北道,斬殺大月氏王,逼其遷都。然後再向貴霜帝國進貢。公元前434年,北匈奴大軍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東羅馬帝國,然後再一次殺入萊茵河畔,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西臨大西洋,東臨中亞的鹹海,歐洲稱之為「神鞭」。阿拉提手指揮「神鞭」在歐洲馳騁,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法國歷史學家德奎尼認為,匈人也許就是中國史書上被稱為匈奴人的匈奴人,這一多年來為患中原之患的北匈奴部落,在被漢朝打敗後,一路西遷,以勇猛之力,幾乎把歐洲半壁變成了牧場。
後來北匈奴又轉戰烏孫、康居、粟特、阿蘭等國,即今烏茲別克斯坦、高加索、裏海、哈薩克斯坦等地,與土著人通婚繁衍,最終融入歐洲及中亞。匈奴的後裔,從中亞一直延伸到土耳其,斯拉夫,匈牙利,希臘,義大利,法國。
在匈牙利國布達佩斯省,考古學家在一個墓葬群中發現,匈人的墓葬習俗與蒙古境內的匈奴墓葬非常類似,人種鑑定也是高加索和蒙古的混血兒。這表明被漢朝趕跑的北匈奴人與歐洲匈奴人是同源的,並與後來形成的匈牙利人有密切的關係。
從漢元帝時期開始,不可一世的匈奴被分成南北兩部分。南匈奴部分地區分布在蒙古草原、烏桓山、鮮卑山等地,另一部分則深入中原腹地,建立了前趙、北涼、胡夏等王朝。匈奴休屠與鮮卑、羯、羌、氐族共同建立政權,開啟了「五胡亂華」時代。
在北匈奴被逐出中原之後,橫穿西域,滿血復活,擊敗大月氏、烏孫、康居等國。「神之鞭」在阿拉提單于的指揮下橫掃歐洲,但最終卻與歐洲各國人民融為一體。歷史學家們還認為,匈牙利的馬扎爾人,保加利亞的沙皇和查理曼大帝,都是匈奴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