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2020-12-19 登哥讀歷史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

天子不曾守國門

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剿滅蒙古殘餘勢力多次派遣徐達深入漠北,打擊北元。終於在1387年的捕魚兒海戰役中徹底消滅了北元勢力,為了建立北方防線,預防北方遊牧民族的再次入侵,朱元璋先手將自己的兒子加封為秦、晉、燕、谷、寧等為王史稱「塞下十王」,將他們置於邊境要地,保護朱家天下,形成了「藩王防線」。

從「塞下十王」的地理位置分布來看,你會發現,這些藩國主要分布在遼東、大寧、開平、大同一線,將後來的九邊、以及北方重鎮北京都庇護其後。為了加強北方重鎮之間的聯繫,朱元璋在北疆建立了許多關隘烽堠,「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議置驛傳。自大寧至廣寧東路四百八十五裡,置十三驛;土木至宣府一百裡,置二驛」。「自遼以西,數千裡聲勢聯絡」,明軍以塞下十王和長城為根據地,多次北上對蒙古進行清剿。效果很好。

可以說,朱元璋設立的這條藩王防線就軍事意義而言,是很不錯的。每個藩國都是一個軍事基地,每個軍事基地之間又互相聯繫,後方還有長城防線可以為其提供強大的後勤輸出。

但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建文帝開始「削藩」,燕王朱棣在自身野心和形勢的逼迫下開始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僅摧毀了建文帝的統治,更摧毀了大明王朝北方防線。

明成祖朱棣為了北伐增加自己的軍事實力,將用來延邊備胡的邊兵盡數網羅到自己的麾下,參與內戰,導致邊境的國防力量大為削弱。就以北方重鎮大寧為例,大寧是關內外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勢最為重要「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如果以軍事地理來看,大寧到北京的距離與大寧深入漠北腹地的距大致相等,又與開平衛到北京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構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換句話說,朱元璋以北平、大寧作為大明北疆的「著力點」築起一個三角形的軍事防禦地帶,它東可阻擋朝鮮或女直人隨時發起的侵擾,北可最先抵禦漠北蒙古的進攻。因此大寧的重鎮設置與大寧軍事布防實在是必不可少,朱元璋在此投入的軍事重兵布放防應該說有著深遠的眼光。

但在靖難之役後不久,朱棣卻將寧王朱權和他的軍民全部內遷,將大寧變為了一座空城,在不久又將這塊戰略要地,給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外族朵顏三衛。朱棣的這一舉措使得原本用於防禦外虜的塞外軍事重鎮大寧不攻自毀,成為了軍事不設防地區,同時也讓北方防線之間的聯繫被削弱,遼東與宣府、大同的聯絡也因此阻絕。

後來朱棣又放棄了河套地區重鎮東勝衛,河套地區依山傍水,佔據河套就如同在遊牧民族心中插了一把刀,而河套地區的丟失讓明朝對遊牧民族的掌控力進一步削弱。以前是邊防第二線的宣府、大同也逐漸變為最前線的要塞了,北方的國防線因此步步南移。而此時的北平也失去了屏障。

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在古代可以說是必爭之地,是遊牧民族、漁獵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爭奪的重點地區,一旦遊牧民族佔據了北京,那就意味著,華北平原將成為遊牧民族的獵場,任其馳騁。所以北京可以說是關係到明朝的生死存亡。所以明成祖朱棣必須對其進行重點防守。

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也是他的老家,這個地方如果讓一個將領去鎮守保不齊會和自己一樣篡位,所以只能朱棣自己親自去鎮守,於是朱棣便遷都北京,這才有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

朱棣遷都北京,是建立在北方防線大範圍後移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所謂的守國門是建立在國門被自己砸爛的基礎上,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個例子,自己家的大門被自己拆了,冬天為了防止冷風進來,自己站在門口堵著,說看我多英勇啊,這不搞笑呢?

後世子孫「苟」國門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朱元璋之後,明朝後世子孫,沒有一個是在守國門,幾乎都是在國門之內苟且偷生。

明朝消極防禦的政策,讓蒙古勢力死灰復燃,開始由漠北往漠南大量遷移,經常騷擾邊境,經常以春季入貢為名進入明朝燒殺搶掠,而明朝對此卻毫無辦法。

到了嘉靖年間(1550年),蒙古的俺達汗率軍直接打到北京城,嘉靖皇帝在嚴嵩「寇飽自去」的意見下,採取不抵抗政策,蒙古人搶掠人畜二百多萬,造成了「庚戌之變」,最後不得不合蒙古籤訂了城下之盟,開放互市。

這裡有個知識點明朝後來的互市,表面上是互相貿易,做買賣,但說白了就是蒙古隨便拿點破爛玩意給你明朝,你明朝還必須得高價買回去。

到了萬曆年間,明朝好不容易在東北拓地八百裡,建立了大量的軍鎮,但沒過多久就以此地孤懸難守為由放棄了,反而便宜了努爾哈赤,讓後金實力大增。

明朝的疆域也在不斷在萎縮,永樂年間據《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面積大約1000萬平方公裡,後來宣德年間北方防線崩潰,明朝失去了長城以北幾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隨後,明朝陸續放棄腳趾承宣布政使司(1427年),撤銷奴兒幹都司(1435年),丟掉關西七衛(景泰年間),失去河套平原(嘉靖年間)。至此明朝疆域只剩下兩京一十三省,面積350萬平方公裡。要知道許多國土都是明朝主動放棄的,看到這裡,就會發現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到底有多假了吧,至於君王死社稷,那就更牽強了。

君王作死於社稷

君王死社稷,主要是指崇禎皇帝北京城破之際沒有逃離北京城,自縊而死。其實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而當年崇禎沒有離開北京,並不是不想離開,而是逃得太遲了。當時李自成在破了大同後,崇禎就想過要南遷,當時他召見了附馬都尉鞏永固,鞏永固也極力表示贊同,理由是「宣大已失,京師實不能在守,闖逆兵峰朝夕將至矣」。隨後,左中允李明睿也上書皇帝「南遷」當時的崇禎皇帝說道「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意思是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但朝中的大臣不同意怎麼辦。李明睿回答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意思就是,保命要緊,別管他們。可是在崇禎心中,如果自己提出南遷,那麼後世必定會被歷史詬病。這件事只能由各部門提出,自己裝作不同意,如果群臣「含淚苦勸」,這件事情就再好不過了,這就是典型的「按套路出牌」規則。

可是沒想到的是,這些大臣並不配合崇禎,死活不讓崇禎南遷,後來就這樣雙方扯皮中,一個月過去了,當崇禎要南遷的時候,北京已經被圍困。最後不得已自縊而死。

如果被自己的人民打破首都逼得自盡也算君王死社稷的話,在鹿臺一把火燒死自己的商紂王,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縊殺的隋煬帝都算是君王死社稷了。

明朝的滅亡除去歷史原因還有一部分是崇禎本人自己太作,崇禎登基後,雖然除閹黨,立國綱,但其本人性格卻極為多疑,歷史記載崇禎「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說白了就是性格多疑,喜歡亂來。他不相信朝中的大臣,又不得不依靠大臣,導致他頻繁的調整官吏,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這種行為,讓當時朝廷的大臣們對崇禎皇帝十分的戒備,表面上忠於朝廷,暗地裡卻開始和後金暗通曲款。其實歷史上其實有多次,明朝可以和後金和農民起義軍達成協議的機會,比如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前說過 "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但崇禎剛愎自用,都錯過了。

明朝歷代君王都挺作的

而我們再看下明朝的歷任皇帝都幹了什麼,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嚴令宦官專權,朱棣登基後,開始任用宦官;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為了替自己省事開始讓太監開始學習知識文字,為後來宦官專權、主攬政務提供了條件,大太監王振就是他「造就」的;後來的其他皇帝,要不好色,要不修仙,要不就是幹木匠,還有的甚至30多年不上朝的。就這些皇帝真的值「君王死社稷」這五個悲壯大字?

我認為,「守國門」是指用英明的政策、高效的制度、優秀的戰鬥力抗擊在第一線守護邊境,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到,只是呆在國門內,那叫苟,不叫守。

而「死社稷」是指為了國家奮鬥到底,在無奈之下流進最後一點血,如果什麼都不做,反而幫倒忙,最後時刻想跑跑不掉,那不叫死社稷,叫恥辱。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最後一個漢人的朝代,確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絕對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硬氣。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一般情況下提到明朝,大家常想到的是奇葩皇帝宦官當權,作為一個常誤解的朝代,我不禁替老朱就委屈,在大明276年的歷史中,驅除蒙古恢復中華,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打敗了號稱史上最強的日本,使其300年不敢再向外擴張,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的王朝恢復了漢族的榮耀。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什麼好皇帝這麼少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煤山以身殉國,共計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在對外問題上從來沒有妥協過,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親自鎮守國門,崇禎皇帝寧死也不願受辱,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而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直接設立了專屬皇帝一人的秘書集團,隨著宦官權力的不斷擴大,他們逐漸掌握了帶有特務性質的東廠,西廠還有錦衣衛,就造成了明朝屢次出現宦官專政的局面。一般來說,以前的各朝代最為常見的是外戚專權,太后把持朝政,到了明朝就成了宦官勾結,逼迫皇帝。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強漢盛唐,但不一定,歷史上,遊牧民族曾三次席捲了歐亞大陸,他們分別是匈奴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相比當時歐洲各國,中國被蠻夷所統治的時間較短,在強盛的蒙古鐵騎徵伐世界時,雖是軟弱無能的南宋王朝,但最後漢人崛起攻滅大元帝國,建立大明帝國,漢朝除武帝時期都對外族進行過和親,唐朝建立初期也曾對突厥進行和親,宋朝更不用說,割地賠款、進貢歲幣,而明朝不賠款
  • 當揭開「天子守國門系列」的荒謬言辭之後,為何很多人不淡定了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對於明朝的喜歡已經達到了迷信的地步。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償、文臣有骨氣」等等。我們不能說這些全是謊言,但絕對是荒謬之詞。·揭開「天子守國門」背後的秘密如果定都北平算天子守國門的話,那麼整個元朝和清朝都是天子守國門啊,顯然以地理來定義政治很不合適。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習近平講故事》有聲書(四十四)|對內篇之天子守國門
    導讀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為您帶來《習近平講故事》對內篇,治理故事之《天子守國門》。明成祖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在明朝肇建時被封為燕王,進駐封地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後來明建文帝即位,採取削藩政策,朱棣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北方仍有蒙元殘部,對明朝安全構成威脅,朱棣出於國防考慮,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集中。
  • 今天的明粉送到明末,以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能挽救明朝嗎?
    我明不結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漢粉:不結親了不起?我漢朝公主結親也是和國主結親,你明的公主只能嫁廢物,稍微有點本事的都不肯當駙馬,甚至公主還被嬤嬤欺負都沒人管。還天子守國門,那是人家南方不屌你,你崇禎想南遷,可惜沒路費,哈哈哈。還君王死社稷,都被農民起義打進首都了,福王被做成福祿宴,他崇禎不想死社稷做得到嗎?還有,土木堡怎麼回事?
  • 奪侄皇位御駕親徵,朱棣如何實踐天子守國門的治國理念
    蒙古人的百年國運衰落,隨後統治集團發生了分裂,兩大部族開始對立,分別是韃靼和瓦剌,兩股勢力與大明朝之間因為新仇舊恨打的不可開交,屢屢犯邊,但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瓦剌和韃靼並非一條心,沒過多久,瓦剌幾位首領分別受到大明朝廷冊封,情況驟然變化,就在之前不久,韃靼大頭目鬼力赤已經身亡,而接替汗位者卻依舊對大明很不友好,甚至殺掉了招安的使者,又縱兵在邊境燒殺擄掠
  • 孟子論民貴君輕,為何又說「社稷次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明朝,哪個比較合適?
    明朝統一全國後,疆域雖廣,但周邊邊患,尤其是北方的威脅十分嚴重。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但來自北方時常受到北元蒙古和韃靼和瓦剌的侵擾。為了應對局面,朱棣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以後一直沿襲。在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山海關,所謂「天子守國門」就是這樣意思。日後周邊威脅加重,君王即便「死社稷」,也不南下遷都。
  • 明朝滅亡後,幾百殘兵到海外建國,負隅頑抗,現在這裡80%是華人
    明朝可以說是現在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個王朝,其硬氣和不屈貫穿始終。在明朝沒有割地賠款,沒有和親,沒有歲幣,沒有納貢,奉行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年朱祁鎮被俘虜,明朝立刻重新立了一位皇帝,而朱由檢寧願自殺也不難逃。可謂是十分的硬氣王朝。
  • 明朝我國稱霸世界,英國女王曾寫信給萬曆皇帝,信中內容令人自豪
    若問,在中國整個的歷史上,哪個朝代是最為強盛的,那麼,明朝定是在候選之列的。在很多人的心中,明朝一直都是至高的存在,那是我們漢人在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一的王朝,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個神聖的朝代。在信中,伊莉莎白女王是這麼稱呼的: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莉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 這伊莉莎白女王對萬曆皇帝的稱呼,是充滿著尊崇的,由此可見,在當時,大明王朝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那麼,這 也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為何會對大明如此之恭敬呢?自然是因為明朝的強大。
  • 明代中國稱霸世界,英國女王曾寫信給明朝皇帝,裡面內容讓人自豪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被人稱為是最有氣節的王朝,比如流傳最廣泛的那幾句話「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以及「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但是這種骨氣也是自己爭取的,明朝憑藉著自身的強大才能收服境內少數民族。那當時的明朝究竟有多強大呢?
  • 明朝最後為什麼不遷都南京,或者送太子去南京繼續維持政權?
    到了明朝最後,為什麼崇禎不遷都南京或者將太子送去南京,這個其實多方面的理由造成的。 首先明朝是一個天子守國門的朝代,一向強硬,並不是說可以說走就走的,而且遷都並不是小事,當年遷都北京就是大麻煩,南京雖然以前都是首都,但真要遷都也不是說走就走的,而且當時的天下並不是這麼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