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
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為什麼這個評價不是很對呢,因為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並非真的是想要「天子守國門」的,其實是有著更大的野心,他之所以遷都,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因地理位置靠南,並不適合統御全國,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考察,有著遷都西安的打算。
但隨著太子朱標回京以後,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是深受打擊,遷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暫時擱淺。
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適合統御全國,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這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必要前提。
二是遷都北京有著④個好處。因為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滅元朝的基礎上,雖然元朝全國性政權結束,但並非意味著其徹底被消滅,元順帝帶著元朝殘餘勢力逃回漠北以後,是為地方性割據政權北元,北元勢力強大,一直虎視眈眈意圖南下恢復全國性統治,對於新興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脅,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經過八次北伐擊潰北元政權,使其回到蒙古諸部時代,但對於當時明朝來說威脅依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邊境設了九大塞王,較之其他藩王勢力強大了很多,以抵禦北方邊患。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九大塞王之一,並且靠著自身實力以靖難之役來奪位成功,將建文帝趕下皇位,成為皇帝。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鎮邊的模式取代塞王守邊模式,避免了再出現一個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奪取江山。其②在於,朱棣遷都北京,很明顯他的野心不止於以皇帝鎮邊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個以攻為守的考慮,打算以此開疆拓土的。
其③則是到了明朝,隨著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南方經濟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方,甚至是遠遠地將其甩在身後,朱棣遷都北京,有著南北經濟再平衡的考慮。其④在於北京畢竟是朱棣的根基之地,他在這裡積累了造反成功的資本,不說其他考慮,以個人情感來說,比之其他地方,朱棣肯定是更傾向於北京。
所以總結來說,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的想法,是想著以皇帝鎮邊來取代塞王守邊模式,但並非單純的只是「天子守國門」,更是想著以攻代守的,而他在位時期,明朝疆域的確達至巔峰,北方五徵蒙古,南平安南,東北立奴兒幹都司南平安南,西北設哈密衛。
那時候明朝疆域空前遼闊,北京也並非是邊境城市。但是奈何明成祖朱棣以後,明朝再無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並且是盛極而衰,雖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就達至巔峰,但疆域縮水速度在歷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在明成祖朱棣之後的仁宣時期,疆域就開始縮水,屢棄軍事重鎮,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邊患面前,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尷尬的「天子守國門」情況,當然不論過程如何,明朝「天子守國門」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有些人則是認為朱棣遷都,只不過想著回到根基之地,坐穩皇位,認為天子守國門只是一個噱頭,保住自身皇權才是真的。並且認為這是一個糊塗措施,因此有了二十多年以後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差點提前二百多年成為南明。
對於這個看法,宋安之認為有些自相矛盾,首先「天子守國門」是後世評價,並非明朝皇帝說的,人家沒說,何來噱頭呢?還有朱棣遷都北京,肯定是保住皇權目的,縱觀歷朝歷代,只要是正常皇帝,哪個皇帝不費盡心思的保住自身皇權?難道還有皇帝不鞏固皇權,反而大肆分權給下面?不能因為不認可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就自相矛盾的認為朱棣遷都只是為了保住皇權,而不等於以攻代守的對抗蒙古邊患吧?要以這種自相矛盾想法,那朱棣遷都北京幹嘛?離邊患那麼近,這麼危險,豈不是不利於他保住自身皇權了?
還有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鎮什麼都不懂,非要御駕親徵,沒有指揮才略,還聽不知兵的太監王振瞎指揮,給了瓦剌也先那樣的大好機會,自然是被打的落花流水,他要是在北京好好指揮,調兵遣將去鎮壓瓦剌也先的軍隊,怎麼會有此慘禍呢,遇到這樣的糊塗皇帝,你就是國都在廣州,也阻擋不了他去前線送人頭的行為,這個總不能怪朱棣遷都身上吧?
再來說說「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在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以後,選擇了以身殉國,所以被後世如此評價。
崇禎帝這個人怎麼說呢,大節不虧,小節多瑕疵。
他在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以後,因為逃跑無望,所以才選擇自縊。並且死前認為能淪落到如此境地是「皆諸臣誤朕」,認為是諸位大臣坑了他,有推卸責任的意思。
而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所謂的「君王死社稷」就是一個笑話。
誠然崇禎帝朱由檢的以身殉國,有著無奈之下選擇的原因。但不可否認也不可改變的是,歷史上崇禎帝朱由檢並沒有為了苟延殘喘而投降李自成,而是選擇了自縊以身殉國,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這是無可改變的,不能以這是他無奈之下的選擇來全盤否定吧?
可能有人還會認為崇禎帝這樣選擇正常,沒什麼可歌可泣的,不自縊,被李自成抓住肯定會遭受更大的羞辱。
其實認真看看史書,李自成曾有讓崇禎帝禪位於他的想法,更何況李自成進京以後,是從起義軍領袖向天下共主轉變的關鍵過程,所以不論從哪方面來看,李自成至少面子上不會虐待崇禎帝,加之南方尚未平定,關外大清虎視眈眈,不排除李自成有利用崇禎帝發揮出其他作用的想法,所以崇禎帝若是投降,還是可以再苟且偷生一段時間的,但是崇禎帝並沒有。
而且不論怎麼說,李自成的大軍又不是從天而降的,李自成剛進軍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是有充足時間逃到南京的,但他並沒有,雖然有沒找到承擔責任的大臣原因,但更多是崇禎帝不想捨棄祖宗留下的基業之原因,因此最後才逃不出北京。
所以說崇禎帝朱由檢還是有著其他選擇的,可以早早逃到南京,可以投降苟且偷生幾年,但他都沒有,而是在北京試圖抵住李自成的大軍,最後在大勢已去下選擇了以身殉國,這樣的風骨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總結來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評價還算是中肯的,算是名副其實的。當然整體來說,其實明成祖朱棣剛開始的意思並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國門,而是開疆拓土之下,使北京不是國門,奈何後代不爭氣,北京還是成為了國門,但怎麼說也是天子守國門了,所以不妨礙其整體評價的。
至於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純粹是謊言是笑話的看法,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