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2020-12-16 宋安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

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為什麼這個評價不是很對呢,因為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並非真的是想要「天子守國門」的,其實是有著更大的野心,他之所以遷都,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因地理位置靠南,並不適合統御全國,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考察,有著遷都西安的打算。

但隨著太子朱標回京以後,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是深受打擊,遷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暫時擱淺。

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適合統御全國,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這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必要前提。

二是遷都北京有著④個好處。因為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滅元朝的基礎上,雖然元朝全國性政權結束,但並非意味著其徹底被消滅,元順帝帶著元朝殘餘勢力逃回漠北以後,是為地方性割據政權北元,北元勢力強大,一直虎視眈眈意圖南下恢復全國性統治,對於新興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脅,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經過八次北伐擊潰北元政權,使其回到蒙古諸部時代,但對於當時明朝來說威脅依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邊境設了九大塞王,較之其他藩王勢力強大了很多,以抵禦北方邊患。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九大塞王之一,並且靠著自身實力以靖難之役來奪位成功,將建文帝趕下皇位,成為皇帝。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鎮邊的模式取代塞王守邊模式,避免了再出現一個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奪取江山。其②在於,朱棣遷都北京,很明顯他的野心不止於以皇帝鎮邊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個以攻為守的考慮,打算以此開疆拓土的。

其③則是到了明朝,隨著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南方經濟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方,甚至是遠遠地將其甩在身後,朱棣遷都北京,有著南北經濟再平衡的考慮。其④在於北京畢竟是朱棣的根基之地,他在這裡積累了造反成功的資本,不說其他考慮,以個人情感來說,比之其他地方,朱棣肯定是更傾向於北京。

所以總結來說,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的想法,是想著以皇帝鎮邊來取代塞王守邊模式,但並非單純的只是「天子守國門」,更是想著以攻代守的,而他在位時期,明朝疆域的確達至巔峰,北方五徵蒙古,南平安南,東北立奴兒幹都司南平安南,西北設哈密衛。

那時候明朝疆域空前遼闊,北京也並非是邊境城市。但是奈何明成祖朱棣以後,明朝再無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並且是盛極而衰,雖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就達至巔峰,但疆域縮水速度在歷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在明成祖朱棣之後的仁宣時期,疆域就開始縮水,屢棄軍事重鎮,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邊患面前,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尷尬的「天子守國門」情況,當然不論過程如何,明朝「天子守國門」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有些人則是認為朱棣遷都,只不過想著回到根基之地,坐穩皇位,認為天子守國門只是一個噱頭,保住自身皇權才是真的。並且認為這是一個糊塗措施,因此有了二十多年以後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差點提前二百多年成為南明。

對於這個看法,宋安之認為有些自相矛盾,首先「天子守國門」是後世評價,並非明朝皇帝說的,人家沒說,何來噱頭呢?還有朱棣遷都北京,肯定是保住皇權目的,縱觀歷朝歷代,只要是正常皇帝,哪個皇帝不費盡心思的保住自身皇權?難道還有皇帝不鞏固皇權,反而大肆分權給下面?不能因為不認可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就自相矛盾的認為朱棣遷都只是為了保住皇權,而不等於以攻代守的對抗蒙古邊患吧?要以這種自相矛盾想法,那朱棣遷都北京幹嘛?離邊患那麼近,這麼危險,豈不是不利於他保住自身皇權了?

還有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鎮什麼都不懂,非要御駕親徵,沒有指揮才略,還聽不知兵的太監王振瞎指揮,給了瓦剌也先那樣的大好機會,自然是被打的落花流水,他要是在北京好好指揮,調兵遣將去鎮壓瓦剌也先的軍隊,怎麼會有此慘禍呢,遇到這樣的糊塗皇帝,你就是國都在廣州,也阻擋不了他去前線送人頭的行為,這個總不能怪朱棣遷都身上吧?

再來說說「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在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以後,選擇了以身殉國,所以被後世如此評價。

崇禎帝這個人怎麼說呢,大節不虧,小節多瑕疵。

他在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以後,因為逃跑無望,所以才選擇自縊。並且死前認為能淪落到如此境地是「皆諸臣誤朕」,認為是諸位大臣坑了他,有推卸責任的意思。

而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所謂的「君王死社稷」就是一個笑話。

誠然崇禎帝朱由檢的以身殉國,有著無奈之下選擇的原因。但不可否認也不可改變的是,歷史上崇禎帝朱由檢並沒有為了苟延殘喘而投降李自成,而是選擇了自縊以身殉國,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這是無可改變的,不能以這是他無奈之下的選擇來全盤否定吧?

可能有人還會認為崇禎帝這樣選擇正常,沒什麼可歌可泣的,不自縊,被李自成抓住肯定會遭受更大的羞辱。

其實認真看看史書,李自成曾有讓崇禎帝禪位於他的想法,更何況李自成進京以後,是從起義軍領袖向天下共主轉變的關鍵過程,所以不論從哪方面來看,李自成至少面子上不會虐待崇禎帝,加之南方尚未平定,關外大清虎視眈眈,不排除李自成有利用崇禎帝發揮出其他作用的想法,所以崇禎帝若是投降,還是可以再苟且偷生一段時間的,但是崇禎帝並沒有。

而且不論怎麼說,李自成的大軍又不是從天而降的,李自成剛進軍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是有充足時間逃到南京的,但他並沒有,雖然有沒找到承擔責任的大臣原因,但更多是崇禎帝不想捨棄祖宗留下的基業之原因,因此最後才逃不出北京。

所以說崇禎帝朱由檢還是有著其他選擇的,可以早早逃到南京,可以投降苟且偷生幾年,但他都沒有,而是在北京試圖抵住李自成的大軍,最後在大勢已去下選擇了以身殉國,這樣的風骨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總結來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評價還算是中肯的,算是名副其實的。當然整體來說,其實明成祖朱棣剛開始的意思並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國門,而是開疆拓土之下,使北京不是國門,奈何後代不爭氣,北京還是成為了國門,但怎麼說也是天子守國門了,所以不妨礙其整體評價的。

至於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純粹是謊言是笑話的看法,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一般情況下提到明朝,大家常想到的是奇葩皇帝宦官當權,作為一個常誤解的朝代,我不禁替老朱就委屈,在大明276年的歷史中,驅除蒙古恢復中華,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打敗了號稱史上最強的日本,使其300年不敢再向外擴張,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的王朝恢復了漢族的榮耀。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什麼好皇帝這麼少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煤山以身殉國,共計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在對外問題上從來沒有妥協過,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親自鎮守國門,崇禎皇帝寧死也不願受辱,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抑制商業最嚴格的朝代之一,史料記載,明朝弘治時期商業稅收為四千六百一十八萬九千貫,也就是13.8萬兩白銀;是宋朝,「至道中,歲入稅課錢四百萬貫」;天禧末,增八百四萬貫,是明初商稅總額的60倍。明朝95%的稅收來自農業。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強漢盛唐,但不一定,歷史上,遊牧民族曾三次席捲了歐亞大陸,他們分別是匈奴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相比當時歐洲各國,中國被蠻夷所統治的時間較短,在強盛的蒙古鐵騎徵伐世界時,雖是軟弱無能的南宋王朝,但最後漢人崛起攻滅大元帝國,建立大明帝國,漢朝除武帝時期都對外族進行過和親,唐朝建立初期也曾對突厥進行和親,宋朝更不用說,割地賠款、進貢歲幣,而明朝不賠款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當揭開「天子守國門系列」的荒謬言辭之後,為何很多人不淡定了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對於明朝的喜歡已經達到了迷信的地步。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償、文臣有骨氣」等等。我們不能說這些全是謊言,但絕對是荒謬之詞。·揭開「天子守國門」背後的秘密如果定都北平算天子守國門的話,那麼整個元朝和清朝都是天子守國門啊,顯然以地理來定義政治很不合適。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大明王朝的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難得一見的好男人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鐵血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帝崇禎皇帝為止,每一任皇帝都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錚錚鐵骨風範,讓無數後人尊崇景仰。明朝自1368年建國,到1644年國破,享國276年,共傳12世,歷經16帝,在這16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木匠皇帝朱由校、嘉靖帝、萬曆帝、崇禎帝等等,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皇帝,不過今天要說的,是明朝唯一一個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天下第一好男人,那這個皇帝是誰呢?
  • 奪侄皇位御駕親徵,朱棣如何實踐天子守國門的治國理念
    蒙古人的百年國運衰落,隨後統治集團發生了分裂,兩大部族開始對立,分別是韃靼和瓦剌,兩股勢力與大明朝之間因為新仇舊恨打的不可開交,屢屢犯邊,但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瓦剌和韃靼並非一條心,沒過多久,瓦剌幾位首領分別受到大明朝廷冊封,情況驟然變化,就在之前不久,韃靼大頭目鬼力赤已經身亡,而接替汗位者卻依舊對大明很不友好,甚至殺掉了招安的使者,又縱兵在邊境燒殺擄掠
  •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明朝,哪個比較合適?
    明朝統一全國後,疆域雖廣,但周邊邊患,尤其是北方的威脅十分嚴重。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但來自北方時常受到北元蒙古和韃靼和瓦剌的侵擾。為了應對局面,朱棣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以後一直沿襲。在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山海關,所謂「天子守國門」就是這樣意思。日後周邊威脅加重,君王即便「死社稷」,也不南下遷都。
  • 明朝滅亡後,幾百殘兵到海外建國,負隅頑抗,現在這裡80%是華人
    明朝可以說是現在中國人最喜歡的一個王朝,其硬氣和不屈貫穿始終。在明朝沒有割地賠款,沒有和親,沒有歲幣,沒有納貢,奉行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年朱祁鎮被俘虜,明朝立刻重新立了一位皇帝,而朱由檢寧願自殺也不難逃。可謂是十分的硬氣王朝。
  • 北京想要成為大明的都城,到底有多苦難,歷經六帝才成功
    之所以選擇遷都,還是有燕王朱棣也就是明成祖其政治、軍事勢力的原因。朱棣的上位並不光彩,乃是奪了自己的侄子的權力獲得的,也就是謀反。因此身在南京的朱棣時刻都在擔心著他人的反對,只有遷回自己的政治屬地才是安心的。
  • 今天的明粉送到明末,以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能挽救明朝嗎?
    對了,張士誠還是你明殺的,這麼說你明對促進民族融合消滅分裂分子還是做出了貢獻的恍然大悟。隨粉(插嘴):我大隨造運河貫通南北明粉:我。我明不結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漢粉:不結親了不起?我漢朝公主結親也是和國主結親,你明的公主只能嫁廢物,稍微有點本事的都不肯當駙馬,甚至公主還被嬤嬤欺負都沒人管。
  • 明朝我國稱霸世界,英國女王曾寫信給萬曆皇帝,信中內容令人自豪
    若問,在中國整個的歷史上,哪個朝代是最為強盛的,那麼,明朝定是在候選之列的。在很多人的心中,明朝一直都是至高的存在,那是我們漢人在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一的王朝,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個神聖的朝代。在信中,伊莉莎白女王是這麼稱呼的: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莉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 這伊莉莎白女王對萬曆皇帝的稱呼,是充滿著尊崇的,由此可見,在當時,大明王朝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那麼,這 也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為何會對大明如此之恭敬呢?自然是因為明朝的強大。
  • 《習近平講故事》有聲書(四十四)|對內篇之天子守國門
    導讀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為您帶來《習近平講故事》對內篇,治理故事之《天子守國門》。明成祖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在明朝肇建時被封為燕王,進駐封地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後來明建文帝即位,採取削藩政策,朱棣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北方仍有蒙元殘部,對明朝安全構成威脅,朱棣出於國防考慮,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