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2020-12-20 騰訊網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永樂大帝畫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年號永樂。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長陵選址於北平而非南京,以此表明遷都決心。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全部建造完成,朱棣下詔遷都,改北平為京師,降南京為陪都,遷都事宜於次年正月正式啟動。

(北京紫禁城)

從做出決定,到開始營建,再到最終落實,朱棣的遷都之路走了整整18年,期間遭到了巨大阻力,但他自始至終沒有動搖過。對於反對遷都的大臣,他一律革職或嚴懲,對於遇到的難題,他一一設法解決,為了彌補北平經濟缺陷,朱棣不惜斥巨資重修大運河,打通南北漕運,以確保物資可以由江南富庶之地最快速度運往北方,為了增加北平的人口數量,朱棣又下令讓善於經商山西萬戶移民北上。

朱棣克服萬難遷都北京,從客觀上講無疑是利大於弊。因為,明朝建立之初,其主要外患仍是退守草原的北元殘餘勢力,而北京在地理上靠近蒙古,又曾是 元大都的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定都北京,就是將京城建在了國防線上,由皇帝親自坐鎮邊疆,不僅有利於北方發展,有利於江山永固,更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從這個層面來看,把朱棣遷都說成「天子守國門」,確實非常恰當。

但從主觀上看,朱棣遷都北京的初衷又並非僅此而已。

(朱允炆和朱棣劇照)

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登上帝位的,皇位得來不正是他畢生最大的心病。南京18年,他要面對不只有內心的惴惴不安,還有暗藏洶湧的朝政大局,因為這裡是朱允炆的主場,上有諸如方孝孺這種視他為反賊的建文舊臣,下有大量心念舊主的帝都百姓。所以,朱棣要回到自己的主場,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重塑大明江山。

那麼,朱棣的主場在哪裡?毫無疑問,北平!朱棣雖然生在了應天府,但他11歲時便被冊封為燕王,北平才是他的地盤,那裡有他熟悉的一切,只有回到龍興之地,他才能徹底安心。

(明成祖朱棣畫像)

也就是說,朱棣遷都北京的首要目的是保住皇位、穩固統治,至於「天子守國門」,朱棣倒也毫不畏懼,他曾以北京為根據地,五次北伐北元殘餘勢力,保衛了邊疆,也樹立了大明國威。

從後世影響來看,朱棣遷都北京同樣功在千古。從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算起,北京一帶有長達430年的時間陷入外族統治,國都北遷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華北一帶長期留在中華版圖之內。與此同時,皇宮和皇陵均設在邊防前線,這讓王朝在面臨危機時更有誓死抵抗的決心,比如後來的土木堡之變,皇帝明英宗都被俘虜了,但以于謙為首的明朝臣民仍堅持組織北京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和北宋一樣輕易放棄北方。

參考資料:《明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抵禦外族還是做賊心虛
    明成祖遷都北京 最後實現遷都的是明成祖朱棣,他遷都的地點不是朱元璋選定的西安或者洛陽而是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時的燕京是十分落後的,自938年後晉皇帝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京一帶已經不在漢族政權的控制下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靖康之難後,整個華北地區幾乎都淪為元朝統治長達兩百多年。洪武元年,徐達攻克元大都,搗毀元朝宮殿,將北面城垣南移,南方的物資改為海運和陸運,京杭大運河基本廢置,繁華的元大都很快就成為了一座相對清冷的北方邊城。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當揭開「天子守國門系列」的荒謬言辭之後,為何很多人不淡定了
    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償、文臣有骨氣」等等。我們不能說這些全是謊言,但絕對是荒謬之詞。·揭開「天子守國門」背後的秘密如果定都北平算天子守國門的話,那麼整個元朝和清朝都是天子守國門啊,顯然以地理來定義政治很不合適。
  • 《習近平講故事》有聲書(四十四)|對內篇之天子守國門
    導讀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為您帶來《習近平講故事》對內篇,治理故事之《天子守國門》。公元前206年,劉邦進軍灞上,秦王子嬰遂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取得最終勝利,統一中國,建立漢朝。朱棣在明朝肇建時被封為燕王,進駐封地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徵。後來明建文帝即位,採取削藩政策,朱棣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在南京稱帝。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北方仍有蒙元殘部,對明朝安全構成威脅,朱棣出於國防考慮,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集中。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南京故宮佔地面積大,使用時間也不長,為何朱棣卻要遷都到北京?
    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遷都北京,以剛剛竣工不久的北京故宮為皇城,繼續將明朝國祚延續了223年。但問題是在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前,由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建的南京故宮,其使用時間也並不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什麼好皇帝這麼少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煤山以身殉國,共計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在對外問題上從來沒有妥協過,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親自鎮守國門,崇禎皇帝寧死也不願受辱,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北京紫禁城是滿清建造的?是明朝皇帝朱棣
    在清炒的古裝劇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在北京紫禁城發生的,以至於現在一起提起紫禁城,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清朝。久而久之,人們就會有一種錯覺——紫禁城是清朝建造的。其實才不是呢,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大帝朱棣建造的,仿的是南京紫禁城。建這座皇城的目的很簡單,明朝本來定都南京,但朱棣想遷都北京,既然如此,肯定得在北京建造配得上皇室身份的家。
  • 假如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狀態?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剖析,首先有兩點我們是可以明確的:一,假如朱棣靖難失敗,朱允炆會繼續執行他的削藩政策,二,大明朝的國都依舊會在南京,而不是北京。基於以上兩點,我們下面繼續分析。關於明朝的藩王,我們必須要了解他們為何會出現,尤其是以朱棣為代表的實力強大的藩王。
  • 北京紫禁城對大明王朝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朱棣要大修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總面積高達72萬多平方米,是當今世界現存保存最完整的木質宮殿集群。1420年正式宣布完工之後,在接下來的500年裡,見證了我國明清兩代的興衰榮辱。大家在感慨於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明清兩代皇室的奢侈與大氣的同時,很少有人去思考,整個天下都曾是朱家人的天下,當年朱家人原本視南京為大本營,為什麼突然想要來「鳥不拉屎」的北京城發展呢?1366年,見天下已定的朱元璋開始考慮對皇權的強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皇室所居住的地方。
  • 奪侄皇位御駕親徵,朱棣如何實踐天子守國門的治國理念
    也許得國不正,明成祖朱棣一生開拓進取,似乎想用赫赫戰功讓後世忘記謀朝篡位的事實,嚴格的說,成祖並非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家公子哥,當初朱元璋還在打天下,朱棣便已經成年,為父分憂領軍作戰,朱元璋即皇帝位,為了江山永固,便將幾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處為王,自家的江山,自然要自家子弟去鎮守。
  • 北京想要成為大明的都城,到底有多苦難,歷經六帝才成功
    但是由於朱標在回來不久之後便去世了,朱元璋悲痛欲絕,之後的遷都之事也就逐漸的被落下了。等到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登基為帝,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遷都。之所以選擇遷都,還是有燕王朱棣也就是明成祖其政治、軍事勢力的原因。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其二,1403年,朱棣下令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緊接著又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並將北京定為順天府。就比如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就不必說了,光是將它從房山運送到北京,就讓數萬勞工花費了28天才完成,這還是距離近的,那些距離北京遠的木材是石料在開採和運輸上花費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 明成祖朱棣與紫禁城
    1924年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趕跑了還躲在紫禁城中的溥儀。第二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供百姓參觀。從那時起,紫禁城變成了「過去的皇宮」,所以被稱為故宮。朱棣為什麼在北京建紫禁城?朱元璋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把皇權傳給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
  • 明成祖搬家記:執意將國都遷到北京,用意何在?
    要知道天子守國門,選擇一個合適的國都,不僅要考慮農業,交通還有山河拱衛,還有王氣以及形勝。雖然可以參考的標準這麼多,但是能完美的滿足這樣的條件當然是不可能的。在洪武24年,朱元璋就曾派出自己的接班人朱標,去往從前作為國都的西安以及河南等地考察。但是朱標考察回來沒多久,就病逝了,只活了37歲。白髮人送黑髮人,這件事對朱元璋的打擊非常大,自己真正的親近的人基本上是沒有了。這件事過後,明成祖要遷都的事兒就被擱置了。
  • 朱棣死前留下一個遺訓,坑苦了子孫和國家,卻送給清朝一個大便宜
    導語:說起朱棣,很多人心中都會不由自主的豎起一個大拇指,徵蒙古、下西洋、萬國來朝等等,文治武功絲毫不遜色於朱元璋。同時從他的廟號「成祖」就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很好理解,同時也非常的霸氣,將明朝的風骨一言道盡,但是霸氣的同時,也為子孫製造兩次危急。第一次危急,便是「土木堡之變」,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變故。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都城北京被瓦剌雄兵所困,大明王朝搖搖欲墜,情勢異常危急。按道理來講,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將都城南遷,但是大明忠心的臣子始終銘記著朱棣留下來的祖訓,硬是死扛著。
  • 「還都之爭」七十年:朱棣強行拍板後牽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國本亂象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眾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兩都制國家,順天府(今北京)與應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構及相應官吏。雖然從政治地位上來說,皇家與內閣所在的順天府明顯遠勝於應天府,但這並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後,順天府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明首都。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明朝的大臣下場都不是很好,朱元璋時期就有濫殺大臣的習慣,以胡惟庸案為例子,胡惟庸的性格一向積極。勇於任事,和好猜忌,權力欲超強的朱元璋常常發生政見上的分歧,長此以往,朱元璋終於受不了,以謀逆罪將其處死,同時開國元勳一批人都被牽連,死者達3萬多人。後來朱棣也曾經滅了方孝儒十族,873人全部凌遲處死,手段殘忍令人震驚。歷史上有名的賢臣于謙,海瑞都沒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