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永樂大帝畫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年號永樂。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將自己的萬年吉地長陵選址於北平而非南京,以此表明遷都決心。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全部建造完成,朱棣下詔遷都,改北平為京師,降南京為陪都,遷都事宜於次年正月正式啟動。
(北京紫禁城)
從做出決定,到開始營建,再到最終落實,朱棣的遷都之路走了整整18年,期間遭到了巨大阻力,但他自始至終沒有動搖過。對於反對遷都的大臣,他一律革職或嚴懲,對於遇到的難題,他一一設法解決,為了彌補北平經濟缺陷,朱棣不惜斥巨資重修大運河,打通南北漕運,以確保物資可以由江南富庶之地最快速度運往北方,為了增加北平的人口數量,朱棣又下令讓善於經商山西萬戶移民北上。
朱棣克服萬難遷都北京,從客觀上講無疑是利大於弊。因為,明朝建立之初,其主要外患仍是退守草原的北元殘餘勢力,而北京在地理上靠近蒙古,又曾是 元大都的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定都北京,就是將京城建在了國防線上,由皇帝親自坐鎮邊疆,不僅有利於北方發展,有利於江山永固,更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從這個層面來看,把朱棣遷都說成「天子守國門」,確實非常恰當。
但從主觀上看,朱棣遷都北京的初衷又並非僅此而已。
(朱允炆和朱棣劇照)
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登上帝位的,皇位得來不正是他畢生最大的心病。南京18年,他要面對不只有內心的惴惴不安,還有暗藏洶湧的朝政大局,因為這裡是朱允炆的主場,上有諸如方孝孺這種視他為反賊的建文舊臣,下有大量心念舊主的帝都百姓。所以,朱棣要回到自己的主場,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重塑大明江山。
那麼,朱棣的主場在哪裡?毫無疑問,北平!朱棣雖然生在了應天府,但他11歲時便被冊封為燕王,北平才是他的地盤,那裡有他熟悉的一切,只有回到龍興之地,他才能徹底安心。
(明成祖朱棣畫像)
也就是說,朱棣遷都北京的首要目的是保住皇位、穩固統治,至於「天子守國門」,朱棣倒也毫不畏懼,他曾以北京為根據地,五次北伐北元殘餘勢力,保衛了邊疆,也樹立了大明國威。
從後世影響來看,朱棣遷都北京同樣功在千古。從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算起,北京一帶有長達430年的時間陷入外族統治,國都北遷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華北一帶長期留在中華版圖之內。與此同時,皇宮和皇陵均設在邊防前線,這讓王朝在面臨危機時更有誓死抵抗的決心,比如後來的土木堡之變,皇帝明英宗都被俘虜了,但以于謙為首的明朝臣民仍堅持組織北京保衛戰,而不是像西晉和北宋一樣輕易放棄北方。
參考資料:《明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