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遷都北京,以剛剛竣工不久的北京故宮為皇城,繼續將明朝國祚延續了223年。
但問題是在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前,由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建的南京故宮,其使用時間也並不長。
自1368年定都南京以後,也僅僅使用了53年而已,且佔地面積更是達到了101.25萬平方米,素有「中世紀世界第一宮殿」的美稱。
其次,南京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出生地,遷都之時的南京故宮也並未毀壞。
那為何明成祖朱棣卻要大費周章,不惜勞民傷財地在北京重新修建一座佔地面積要比南京故宮小一號,僅有72萬多平方米的北京故宮呢?
朱棣的「根基」在北京
雖說朱棣於1360年出生於南京,但朱棣在南京呆的時間並不長,只是出生之時,剛好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南京,真要按「落葉歸根」這方面來說的話,更合適的應該是「安徽鳳陽」。
繼而到了1380年,朱棣在明太祖朱元璋授意下就藩北京,這個時候的他才20歲。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朱棣正式踏上了他的政治之路。
之後一直到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前,朱棣一直都呆在北京。也就是說,朱棣稱帝前政治生涯的核心根基,其實就在北京。
那麼大家再想下靖難之役的性質,朱棣並非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合法繼承人,而是一個受不了建文帝強勢削藩的藩王。
顧名思義,由朱棣所發起的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一場名不正言不順的政變,是篡權奪位。
那麼理所當然,在朱棣攻下南京,登基稱帝以後,頂著一個「謀朝篡位」名號的他能獲得南方百姓的支持嗎?
更別提朱棣在靖難之役爆發前還一直都在北京,在南方地區壓根就沒有任何的政治基礎。
很明顯,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以南京為都城的話,對朱棣鞏固地位以及整頓朝綱等各方面都有著相對負面的影響。
遷都北京有利于震懾蒙古
另外,了解過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朱棣尚武,就算是登基稱帝後,這個「尚武」的習慣也並沒有多大的改觀。
永樂年間那時不時就會出現一次的「御駕親徵」便可以稱得上是最真實的體現。
但這並不是說就真的是因為「尚武」,所以朱棣才選擇了遷都北京,從而更方面他打仗。
而是因為北京距離當時的蒙元殘餘勢力比較近,且自身又是一個戰略要地,所以遷都北京以後,勢必就能夠對蒙元殘餘勢力形成更大的威懾。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山西和陝西距離當時的明朝邊境也近,且同樣是戰略要地,那為何遷都不選擇山西或者陝西呢?
更別提陝西自古就是很多封建政權的定都之地了。
誠然,陝西關中以及山西大同等地自古就是戰略要地,其戰略性質不言而喻。但問題是朱棣遷都的目的主要在於威懾,而不是真的去打仗。
那麼大家再看當時陝西以及山西所面臨的情況,一旦發生戰事,這兩個地方很容易受到攻擊。
雖說朱棣尚武,但總不能讓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天天都受到境外勢力的威脅吧?人心惶惶之下,還怎麼處理政治事務。
反觀三面環山,俯瞰中原,號為形勝的北京,雖說靠近遼東一帶,但當時的遼東邊境一帶實則相對安定,並沒有太多的敵人。
所以,單從當時這三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的話,明顯相對安全一點的北京更適合作為都城。
如果再加上前面說的北京是朱棣的政治生涯核心根基之所在,對當地實際情況也相對更加熟悉。
自然而然,遷都北京也就是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