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成功登基後,為何將國都遷往北京,棄南京不用

2020-12-20 小華說史事

本文為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小華說史事:朱棣成功登基後,為何將國都遷往北京,棄南京不用

大家都知道古代特別的講究風水學嗎?那時候的人們特別喜歡看風水,研究五行八卦。大至國家,小至家庭都是深深的被風水影響著。一般的家庭在選地方建房子的時候,都會找一個略通五行八卦的人給看一個好的地方,以確保以後家裡能夠平平安安,過得越來越富裕。那麼上至國家呢?對這個更是在乎了!每一個朝代的建立可以說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都通過了戰爭的洗禮,勞民傷財無數,才得以建立一個新的朝代。這些帝王更希望自己得來不易的權利能夠世代繼承下去了。這個時候他們建立自己的國都,必然要考慮更多的方面,風水學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卻不是全部的,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國都,最開始的時候是由朱元璋建立在南京的,那麼後來為什麼又遷到了北京呢?

下面就由小編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吧。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坐的可以說是沒有那麼的名正言順,本來朱元璋是非常的喜歡他的大兒子朱標。而且朱標的母親正好也是馬皇后,可以說朱標是正宮之後,嫡長子,朱元璋和馬皇后屬於患難夫妻,感情更是不一般了,那麼朱標的太子之位就是誰也撼動不了的,巧就巧在朱標受朱元璋的派遣去看遷都的事情了,結果回來之後就一病不起,一命嗚呼了。這下別的皇子可是有了機會呢,不過朱元璋太是偏愛朱標,於是將他的兒子朱允炆設立成了太子,後來朱元璋去世後由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其實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朱棣還是可以接受的。沒想到朱允炆上位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了,這讓他們這幾位叔叔可就坐不住了,這就是不反抗就是滅亡啊。於是朱棣造反一路攻打到了南京,而朱允炆在朱棣還沒到的時候就已經自盡了,所以到了南京之後的朱棣可就直接登基了。其實朱棣最開始的時候是駐守在北京的,那時候還是稱為北平呢,朱棣在北京可以說是駐守了30餘年,他本身是很有才能的,在他的治理下,政治和經濟都非常的穩定,可以說這是他的根據地了。

在明朝的時候,他們最大的壓力就是周圍小國家的不斷騷擾,如果都城留在南京的話,那肯定是要大批的軍隊駐紮守護都城,而北京是直接和蒙古接壤的地方,蒙古是當時明朝最大的隱患了,蒙古屬於遊牧民族,經常找機會騷擾周邊明朝的百姓,但是好在有朱棣坐鎮,最開始還是可以相安無事的,自從朱棣在南京稱帝之後,蒙古這些人可就不安分了,他們開始頻繁的騷擾北京的邊境。

在明朝那時候其實他們的軍事實力不是很強,朱棣手下並沒與太多的得力助手,精兵強將都已經隨著他攻打南京去到了那裡,北京這邊軍備很是空虛,他沒有辦法,肯定是想要返回北京平定叛亂。而且都城定在北京的話,那麼駐紮的軍隊就可以既守衛國都,又防衛敵人了,這樣一來,對於軍事能力不是很強的明朝朝廷來說可就節省了一大批軍隊。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明朝的大本營是在南京,當時朱允炆的很多死忠分子都在南京,而朱棣剛剛坐上皇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要鞏固自己的政權了,而想要鞏固政權的第一步就是先要打壓異己,將朱允炆的人全部大換血,變成自己的人。這樣一來,肯定是會有很多的人不滿意,於是在最初的幾年裡,好幾次有人去刺殺朱棣,對於朱棣來說,南京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了,他的生命安全嚴重受到了威脅。剛剛登上帝位,生命安全都沒有保證了,那怎麼能行呢?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了,就是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北平了,從他開始設立了兩個國都,天子在北平,而太子在南京,一國兩都正式開始。但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太子和皇上都來到了北京,南京也就是一個稱呼上的國都了,再也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到了明朝馬上就要滅國的時候,農民的叛亂可以說是四處揭竿而起了,尤其是當時李自成的起義軍慢慢的就要打到北京城了,崇禎皇帝更是急的焦頭爛額,於是他決定想要把古都遷回南京,但是對於這個想法,可以說是人們各執一詞,還沒有等到能夠統一了大家的想法,李自成就包圍了北京,最終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正式滅亡了。

相關焦點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朱元璋去世之後,其孫朱允炆繼位,繼位之後的朱允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自然這引起了諸王的不滿,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為國靖難,劍指京師,這一打就是三年,1402年六月,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其後,朱棣登基為帝。
  • 南京故宮佔地面積大,使用時間也不長,為何朱棣卻要遷都到北京?
    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遷都北京,以剛剛竣工不久的北京故宮為皇城,繼續將明朝國祚延續了223年。但問題是在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前,由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建的南京故宮,其使用時間也並不長。
  • 朱棣登基後,為何瘋狂尋找建文帝?以至於都把張三丰給請出來了
    在洪武二十九年,建文帝的長子朱文奎出生,哪料朱元璋看完這個孩子後卻說「日月皆終,大兇之象」,兩年後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登基!至今沒有史料解釋,為何朱元璋會給朱文奎,這麼一個瘮人的評價?所以只能從事後來推斷,朱元璋應該感覺到了什麼,最起碼也是感覺到了建文帝這個皇上不把穩。
  • 朱標的妻與子都是敏感之人,朱棣登基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我們知道的是,南京城朱棣是在1402年進的,他最忌諱的就是世人說他的來路不正,所以在朱標離世之後,朱棣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諡號改了,朱允炆繼位後追尊朱標諡號為「孝康皇帝」,但是朱棣上位後將其諡號改為了「懿文太子」。那麼我們最關注的哪一點,朱棣是如何對待朱標的妻女的呢?
  • 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朱標妻兒的?已經很仁慈了
    雖然他們都是為了奪取皇位而進行的不公正和殘酷的政變,但最終成功登基的皇帝做出了很多貢獻,贏得了世界的讚揚。也許在歷史上,人們善於忘記那些痛苦,喜歡歌頌。 朱棣成功發動了和平戰爭後,他還是很擔心。 對於這些擔憂,他對朱標的妻兒做了什麼?其實我覺得朱棣的手段已經很仁義了,至少和歷史上的很多國王相比,都是仁義的!
  •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都取得了成功,為什麼沒有佔據更多的領土?
    明成祖朱棣奪位成功後,並沒有在南京登基,而是遷都北京,回到當藩王的地方。過去,朱元璋給朱棣的任務就是防備北方的蒙古人進入中原,朱棣當藩王時,這個任務完成得很好。但當了皇帝後,卻沒有放下這個擔子,而是以天子的身份,當起了國門的守衛者。
  • 「還都之爭」七十年:朱棣強行拍板後牽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國本亂象
    眾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兩都制國家,順天府(今北京)與應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構及相應官吏。雖然從政治地位上來說,皇家與內閣所在的順天府明顯遠勝於應天府,但這並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後,順天府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明首都。
  •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聲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但是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清楚,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燕王朱棣,甚至可以說朱棣的威脅要遠遠高於秦晉二王,這兩位與朱標一母同胞,還有顧忌叔侄之情的可能,燕王就肯定不會的,感情沒那麼近。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朱元璋的稱帝、為帝之路,可謂是非常成功的,曾落魄到做乞丐的他,最後卻成為了一位文治武功的優秀皇帝,多年來,他的所做出的功績依舊被世人所稱讚,但是,在他臨終前的一個做法,卻讓世人感到不解: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 北京想要成為大明的都城,到底有多苦難,歷經六帝才成功
    而且朱棣在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十四年之間,也是五次北徵蒙古,且出發大本營都是北京,更是將北京的地位提高了一個程度。最終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在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但是此時的反對聲也是非常嚴重,不僅僅是眾多在南京安家的官員反對。
  • 明成祖朱棣與紫禁城
    1924年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趕跑了還躲在紫禁城中的溥儀。第二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供百姓參觀。從那時起,紫禁城變成了「過去的皇宮」,所以被稱為故宮。朱棣為什麼在北京建紫禁城?朱元璋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把皇權傳給孫子朱允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
  • 弘光帝給100多位大臣賜諡號,為何還包括反對他祖宗朱棣的大臣?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在人死之後會對其一生的功過進行評判,在古代,往往會用諡號來對一個人進行評價,尤其對帝王將相,諡號是對其一生功過的評定,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諡號是十分慎重的,對於大臣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諡號,一般能獲得賜諡號殊榮的都是有重大貢獻或者影響力較大的文臣武將。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各不相謀、各行其是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攻入南京,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他們有沒有阻擋或者幫助朱棣造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早在洪武三年時,朱元璋一口氣封了十個藩王。後來陸續將自己的25個兒子封王,讓他們就藩,置官吏、開王府。除了長子朱標以及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其餘都封了王,一方面讓他們管理王國,一方面讓他們鎮守邊疆,保衛大明江山永固。但是,封了25位藩王,難道不會像漢朝一樣爆發八王之亂嗎?朱元璋當時可能也考慮過,由於大明幅員遼闊,封王可以便於管理,而且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抱著讓子孫後代享福的想法,也要執意封王。
  • 朱棣為何在紫禁城後面堆起一座煤山?景山對於明王朝有何特殊含義
    如果永樂皇帝朱棣知道他用盡心思將元朝的氣數鎮壓其下的景山,竟然成為了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的葬身之地,不知有何感想?朱棣將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景山對於他而言,是一個王朝江山永固夢想的開始。當年,朱棣勢如破竹攻下南京,登基為帝,北元勢力依舊在北方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犯境。
  • 北京紫禁城是滿清建造的?是明朝皇帝朱棣
    在清炒的古裝劇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在北京紫禁城發生的,以至於現在一起提起紫禁城,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清朝。久而久之,人們就會有一種錯覺——紫禁城是清朝建造的。其實才不是呢,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大帝朱棣建造的,仿的是南京紫禁城。建這座皇城的目的很簡單,明朝本來定都南京,但朱棣想遷都北京,既然如此,肯定得在北京建造配得上皇室身份的家。
  • 宋朝之前並不起眼的北京,後來為何會一直被作為三個朝代的首都?
    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歷史悠久。在中國歷史上,從元朝開始,後來的元明清三朝,都將其作為首都。但是大家知道嗎?如果歷史再往前推移的話,宋朝以前,北京其實並不是太繁華的地方,遠比不過長安、洛陽、南京這樣的大城。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抵禦外族還是做賊心虛
    且歷數各代以南京為都的東吳,東晉,五代南唐等皆是國祚不長的朝代。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讓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和洛陽進行考察,準備遷都西安或者洛陽。當時的燕京是十分落後的,自938年後晉皇帝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京一帶已經不在漢族政權的控制下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靖康之難後,整個華北地區幾乎都淪為元朝統治長達兩百多年。洪武元年,徐達攻克元大都,搗毀元朝宮殿,將北面城垣南移,南方的物資改為海運和陸運,京杭大運河基本廢置,繁華的元大都很快就成為了一座相對清冷的北方邊城。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明成祖搬家記:執意將國都遷到北京,用意何在?
    但是後來,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在起兵靖難後,將國都從原來的南京遷到了靠北的北京。朱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知道,選擇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並不是朱棣的先例,與宋朝同時期的遼國設立了五京,其中的南京析津府就是現在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