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的妻與子都是敏感之人,朱棣登基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2020-12-17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作為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的一生可謂是豐功偉績,足以稱得上是明君,雖然這個皇帝是從他自己的侄子手中奪來的,但卻是一個好皇帝,人們可能對他生平事跡都有所了解了,但是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朱棣如何對待朱標的妻女呢?

我們知道的是,南京城朱棣是在1402年進的,他最忌諱的就是世人說他的來路不正,所以在朱標離世之後,朱棣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諡號改了,朱允炆繼位後追尊朱標諡號為「孝康皇帝」,但是朱棣上位後將其諡號改為了「懿文太子」。

那麼我們最關注的哪一點,朱棣是如何對待朱標的妻女的呢?

先說朱標的女兒。在那個時代還流行著一種禍不及家人的說法,這一點從過往的事跡中就能看出來,唐朝時候,李世民雖然殺掉了自己的大哥二哥,卻也沒有把他們的女兒怎麼樣,畢竟這也算的是他的侄女,咱們再來說朱標的妻子和兒子。

朱標的大老婆叫做常美榮。朱標一生有兩個小妾。妻子張美蓉是常遇春的大女兒。洪武四年,明太祖封太子妃。她生下了朱雄英,這是和朱標的第一個孩子,同時還有第三個兒子朱允熥。但同樣不幸的是,她在生三子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不幸難產永遠地離開了朱標。

朱標的側室呂氏,以及他的第五子朱允熙,這個呂氏也不簡單,生下了三個兒子,其中朱允炆後來成功登基,她也被尊為太后。可以算的是人生圓滿。

朱棣發起靖難,一直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呂氏是他專門請來的,作為呂氏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陷入刀兵,最後橫死,於是就勉強答應了朱棣,但根據史料記載,呂后還沒見到兒子,朱允炆所處的宮中就燃起了大火,自此,朱允炆的蹤跡就成了迷,再也沒人見過。

而就在朱棣進攻登基不久後,呂氏母子所住的府邸也驟起大火,然後這母女也就死於非命了,不得不說帝王心非常人。

房子到底是怎麼著火的?沒人知道,他為什麼會被燒死,或許是朱棣不想讓世人記住自己的篡位之舉吧。

朱棣作為剛登基的皇帝,起初把前任皇帝的親戚也好,心腹也好,慢慢的分流出去,然後再慢慢的處理

就比如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朱椿和他的兒子鬧翻了,他兒子就跑去了長沙,投奔自己的叔叔,他這個叔叔朱橞也是個人才,在當初朱棣打著勤王的名號去南京造反的時候,一看朱允炆不行了,就任朱棣通過,後來果然朱棣稱王了,這下子他立馬就得寵,當然也免不了恃寵而驕的一系列操作。

他這個侄子朱悅燇去投奔他,或許是激發了朱橞最後的野心,仗著自己平時胡鬧沒有人約束,他竟然想起了造反,將他的這個侄子偽裝一番,冒充起了之前說到消失的皇帝,這下朱椿可嚇壞了,立馬跑到朱棣那去表忠心,他這一下讓朱棣立馬起了警惕心,原來還有人想學自己造反!

這怎麼得了,就如同趙匡胤當年兵變後一直擔心屬下模仿自己,於是宋代武將普遍得不到重用一樣,朱棣也開始擔心,尤其是有了前科的朱椿父子,後來便隨便找了個理由將這些通通處死,當然,史書上還是會寫這些人是莫名暴斃,但這種說法怎麼站得住腳呢?

總而言之,朱棣當了皇帝後,慢慢地掌握了皇宮的勢力後,就開始將以前的人處死,這或許是朱棣最大的黑點了吧。

相關焦點

  • 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朱標妻兒的?已經很仁慈了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政變,如玄武門政變和靖難之役。 雖然他們都是為了奪取皇位而進行的不公正和殘酷的政變,但最終成功登基的皇帝做出了很多貢獻,贏得了世界的讚揚。也許在歷史上,人們善於忘記那些痛苦,喜歡歌頌。 朱棣成功發動了和平戰爭後,他還是很擔心。
  • 朱棣成功登基後,為何將國都遷往北京,棄南京不用
    小華說史事:朱棣成功登基後,為何將國都遷往北京,棄南京不用大家都知道古代特別的講究風水學嗎?那時候的人們特別喜歡看風水,研究五行八卦。大至國家,小至家庭都是深深的被風水影響著。這個時候他們建立自己的國都,必然要考慮更多的方面,風水學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卻不是全部的,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國都,最開始的時候是由朱元璋建立在南京的,那麼後來為什麼又遷到了北京呢?下面就由小編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吧。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坐的可以說是沒有那麼的名正言順,本來朱元璋是非常的喜歡他的大兒子朱標。
  • 若當初朱標不死,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借他100個膽子都不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自從他登基後,就將兒子朱標立為太子。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朱標在壯年時突然離世,這個消息瞬間震驚了朝野上下。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朱棣:我都得忍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選擇「接班人」時就很「痛快」,剛稱帝時就立朱標為太子,沒有絲毫猶豫,其他皇子也心服口服,不敢露出絲毫爭奪之意,權力的傳承竟然一派祥和之意,沒有任何波瀾,要知道朱元璋足足生下26位皇子,這其中雄才大略者不在少數,比如後來成為「永樂大帝」的朱棣。那麼這麼多皇子為何就沒人敢與朱標爭太子之位呢?
  • 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為太子?他上面兩個哥哥是何結局?
    其實朱元璋的政治功績後人都知道,但是朱元璋即便是創建了明朝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明朝政治幾百年的基礎。但是朱元璋其實也是有遺憾的,就比如說作為個人而言,朱元璋是丈夫,是父親,也是爺爺。但是當自己變得家大業大之後,很多問題也就是因為家族發展日益優越之後,而衍生出來了一系列悲劇,靖難之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提到靖難之役之前,首先要提到一個背景人物,那就是朱標。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我認為大家在既定的歷史之中,有個錯誤的認識,認為明成祖朱棣最終能夠成為皇帝,還把大明王朝帶向盛世,就毫不猶豫的覺得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之中的最強王者。在二十多個王者之中,還有好幾位都是不錯的。
  • 朱元璋為何沒有傳位給兒子朱棣,而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的真實原因
    而皇位繼承歷來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頭等大事,其關乎百姓關乎人臣關乎國運,但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為爭奪皇位繼承權手足相殘是常有之事,秦朝胡亥奪位殺兄、北魏拓跋嗣殺其兄拓跋紹、唐朝的玄武門之變等等,為穩定皇族內部,讓皇權平穩交接過渡,各代帝王也是費盡心機,如立嫡長子為帝,所以最初朱元璋是立自己的大兒子朱標為太子的。
  • 朱棣發現眼前的高僧就是朱允炆,但是卻因為一句話,朱棣手下留情
    而且朱標不僅為人仁厚,做事謹慎,對幾個兄弟也是頗有照料,所以他在兄弟裡面的威望很高,朱元璋對自己這個長子也是十分滿意,還想著將來能夠將自己的皇位傳給朱標,但是朱標卻不是一個長壽的人,當時朱標奉命去平定叛亂,回來的時候就身染惡疾,最開始朱元璋也覺得沒有什麼,只要好好休養就是了,但是怎麼可以料到,最後卻不治身亡,讓朱元璋一輩子都感到遺憾。
  • 皇太子朱標有幾個女兒?她們和夫婿有怎樣的結局
    朱標一共有四個女兒,建文帝登基之後,追尊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所以朱標的四個女兒都由郡主升格為公主。這其中,大女兒為江都公主,嫁給了長興侯耿炳文的大兒子耿璇,也有書中寫作「耿璿」。耿炳文早年和父親一起追隨朱元璋,父親戰死之後,耿炳文接任了他的管軍總管之職,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猛將。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為長興侯。朱元璋晚年,屢興大獄,他都毫髮未損,說明朱元璋對他極為信任。朱棣起兵之後,建文帝任命六十五歲的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軍討伐,駐在真定。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其二,1403年,朱棣下令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緊接著又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並將北京定為順天府。朱棣如此做法並非是效仿朱元璋,當初朱元璋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設為大明朝的都城,並將老家鳳陽設為中都,有意拔高了鳳陽的地位,但朱棣卻並非是要將北京設為陪都,他一開始想的就是遷都北京,只不過此事要一步步來,所以朱棣登基之後就開始拔高北京的地位。
  • 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繼承帝位?朱元璋:給誰都可以,唯獨不能給他
    朱棣便是這樣一個人,自從太子朱標去世後,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便熊熊燃起了,但是1392年,這簇火被一盆水澆滅了,朱元璋竟然不像其他皇帝那樣,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要說朱標被選為太子,朱棣雖然不甘心,但也不會有太多意見,畢竟兄長是嫡長子,且威望極高,多數大臣願意支持他。
  • 朱棣邀請兩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後,大臣為何說「我命休矣」?
    明朝建立之後,貧苦出身的朱元璋為了讓老朱家的子孫後代保全榮華富貴,不顧漢朝七國之亂與晉朝八王之亂等教訓,執意恢復分封制度。雖然朱元璋也立下了各種規矩來約束諸王,但壓根兒沒什麼效果,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諸王畏懼於他的威嚴,不敢輕舉妄動,但是朱元璋駕崩之後朱允炆登基,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聲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因病去世,年已七十的朱元璋非常傷心。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十分孝順,於是沒多久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很多人對朱元璋隔過兒子傳孫子的做法十分疑惑,這是因為不了解古代的繼承制度。在異族沒有入侵之前,華夏文明的繼承制度一直都是嫡長子、嫡長孫繼承制度。
  • 都說朱允炆心軟,那麼為什麼他對待代王等五王,卻如此心狠呢?
    起初,朱允炆根本不用為此發多大的愁,因為如果太子朱標在世並且順利繼位的話,那麼擔子自然沒有這麼重。可偏偏朱標早逝,這就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他只能重新選擇接班人。也是在這個時候,朱允炆被他爺爺看上了。其實在朱元璋眼裡,朱允炆還有待提高。
  • 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跟朱棣的血統有關係嗎?
    培養皇儲25年功虧一簣,不得已另找人選對於朱元璋來說,長子朱標當然是最適合的皇儲人選,畢竟他是馬皇后親生,並且作為長子的他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因此,在朱元璋登基的時候,他就將13歲的朱標冊立為皇太子,並且還非常用心的培養了他長達25年,讓他為繼承明朝做準備。
  • 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仁柔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一系列神操作,使朱棣有機可乘,最終將皇位拱手讓人……「仁愛」是朱標非常鮮明的一個標籤,同時也是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的一點。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是愛得非常偏執,偏執到甚至有些歷史學家有這樣的一種論斷,他們認為最終朱元璋選擇皇太孫朱允炆來做接班人,也是因為他太愛朱標,而朱標早逝之後,迫使他把對朱標的這種愛轉嫁到了朱允炆的身上。這樣的一種觀點當然是綜合各種史料的一種猜測揣度,你不可能找朱元璋本人來求證了。
  • 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黑衣宰相」姚廣孝,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欲絕的同時不得不將希望轉移給皇孫朱允炆,然而朱允炆年齡太小,朱元璋害怕他上位後無法掌權,便大肆屠殺明初開國功臣,這為朱棣後來發動靖難之役創造了條件。除此之外,黑衣宰相姚廣孝也是朱棣能夠成功造反的重要助力。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各不相謀、各行其是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攻入南京,其他王爺都在幹什麼?他們有沒有阻擋或者幫助朱棣造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早在洪武三年時,朱元璋一口氣封了十個藩王。後來陸續將自己的25個兒子封王,讓他們就藩,置官吏、開王府。除了長子朱標以及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其餘都封了王,一方面讓他們管理王國,一方面讓他們鎮守邊疆,保衛大明江山永固。但是,封了25位藩王,難道不會像漢朝一樣爆發八王之亂嗎?朱元璋當時可能也考慮過,由於大明幅員遼闊,封王可以便於管理,而且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抱著讓子孫後代享福的想法,也要執意封王。
  • 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皇權,對每一個染指它的人都有致命誘惑,這一點最直接體現在古代皇親國戚之間對皇權的爭奪,而距離皇權最近的皇子之間爭奪尤甚。哪怕是康熙大帝,也不免要面臨如此的窘迫之境,他南徵北戰,駕馭權臣都是好手,但是面對九子奪嫡的親兒子紛爭,卻有點慌亂,甚至他自己本人,在遠徵之中,也差點被自己的太子兒子給斷糧餓死,足可見,皇子之間的皇權之爭多麼慘烈,親情在皇權面前蕩然無存。
  • 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三個字,說出來很平常,卻讓朱棣由衷讚嘆
    為了鞏固明朝,朱元璋把所有兒子都分封到地方,為繼位的皇帝站崗守邊。可當他的孫子朱允炆登基時卻發現這些本應守好明朝大門的叔叔們,都成了手握兵權且動機不純的藩王,於是制定了先弱後強的削藩辦法,而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斃,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