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2020-12-20 尚宮女史

朱元璋去世之後,其孫朱允炆繼位,繼位之後的朱允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自然這引起了諸王的不滿,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為國靖難,劍指京師,這一打就是三年,1402年六月,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其後,朱棣登基為帝。

朱棣登基之後遂有意拔高北平的地位,我們可以從幾件事中看出來,其一,遷發百姓充實北平,自1402年到1405年,朱棣至少四次下令遷百姓進京。《明史·成祖傳》中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比如1402年的九月,朱棣下令將山西沒有田地的百姓遷往北平;1403年的八月,朱棣下令將犯了流罪以下的犯人去北京開墾田地,九月又下令將直隸蘇州等十個郡以及浙江等九省的富戶遷往北京;1404年和1405年,連續兩年,每年將山西的一萬戶遷往北京。

其二,1403年,朱棣下令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緊接著又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並將北京定為順天府。

朱棣如此做法並非是效仿朱元璋,當初朱元璋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設為大明朝的都城,並將老家鳳陽設為中都,有意拔高了鳳陽的地位,但朱棣卻並非是要將北京設為陪都,他一開始想的就是遷都北京,只不過此事要一步步來,所以朱棣登基之後就開始拔高北京的地位。

等他覺得可以了的時候,於1406年下令將於1407年五月開始營建北京宮殿,但當時僅僅是要開始準備工作,朱棣「分遣大臣採木於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這可是大手筆,怎麼看都像是要搞一個大作品,事實也的確如此,因為光這準備工作就做了整整十年,其中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可計數。

就比如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就不必說了,光是將它從房山運送到北京,就讓數萬勞工花費了28天才完成,這還是距離近的,那些距離北京遠的木材是石料在開採和運輸上花費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到了1416年,眼看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朱棣在十一月召開會議商討營建北京,商議的結果就是「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其實就是以南京宮殿(南京紫禁城、南京故宮)為藍本來營建北京宮殿(北京紫禁城、北京故宮)。

正式營建工作開始於1417年的春天,由泰寧侯陳珪董負責北京紫禁城的營建,朱棣還給陳珪董配了柳升、王通兩個副手。北京紫禁城的營建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到1420年的冬天基本完成,而朱棣早在這一年的秋天就將北京改為京師,十一月昭告天下遷都北京,在春節之前,皇太子皇太孫都到了北京。

1421年正月,朱棣下令大赦天下,至此,朱棣遷都成功,北京紫禁城成為大明朝的皇宮。

我們看北京紫禁城是朱棣花費了十三年左右的時間才建成的,可以說是傾盡財力才將北京紫禁城建成,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來建造北京紫禁城呢?我們知道,北京紫禁城建造起來是要做皇宮的,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一種問法,即朱棣為什麼大費周章的遷都?

但凡遷都一般會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就是政治因素,其二就是地理位置方面的因素。

政治因素很好理解,很多時候遷都其實是為了穩固政權,比如商朝時期為何頻繁遷都,而且很多都是新王登基之後就遷都,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穩固政權,一旦遷都,就會動搖很多臣子的勢力,這樣對君王鞏固自己的權力很有作用,朱棣遷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誰都知道朱棣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從侄子手中搶過來的,南京城中的那些重臣勢力未必會服他,甚至很可能會在朱棣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扯他的後腿,或者分權,讓朱棣這個皇帝在南京城備受掣肘,這不是朱棣想看到的。

所以他才想要遷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朱棣1370年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1380年就到北平就藩,從此在北平經營自己的勢力,至靖難之變發生時,朱棣已經在北平經營了近二十年。這樣的北平正是朱棣加強皇權的助力,因此朱棣才在登基之後就開始謀劃遷都。

這是朱棣遷都北京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朱元璋雖然定都南京,興建了南京紫禁城,但後期他也想要遷都,因為「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宮內容易形成積水,確實不適合繼續做都城。

所以朱元璋在御史鬍子祺的建議下決定在關中之地尋找新的都城,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太子朱標,朱標奉命視察陝西,尋找建都的合適地點,他將陝西的地圖繪製了一份才回京,結果剛回京,朱標就病了,病中他還對朱元璋說起建都關中的事宜。

只不過很快朱標就病逝,朱元璋遂打消了遷都的念頭,他自己曾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

所以縱然南京不適合繼續為都城,但朱元璋還是打消了遷都的念頭,朱元璋去世之後,其孫朱允炆繼位,他還沒有來得及考慮遷都的事情就迎來了靖難之役,最終南京城陷,他也消失在宮中大火中,他的去向成了大明朝一個解不開的謎。

等到朱棣奪位成功之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遷都,並且將未來的都城設在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對大明朝來說也算是龍興之地,而且地理位置很適合作為都城,所以,朱棣下定決心將都城前往北京,於是有了著名的北京紫禁城,更有了現在的北京故宮。

朱棣是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其後,紫禁城就成了明清時期的皇宮,一直到清朝滅亡。時至今日,紫禁城已經走過了600年的風風雨雨,雖世事變遷、朝代更迭,依舊屹立不倒,隨著時間的推移,倒是更顯古樸與莊重,更有厚重的歷史感。

相關焦點

  • 北京紫禁城是滿清建造的?是明朝皇帝朱棣
    在清炒的古裝劇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在北京紫禁城發生的,以至於現在一起提起紫禁城,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清朝。久而久之,人們就會有一種錯覺——紫禁城是清朝建造的。其實才不是呢,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大帝朱棣建造的,仿的是南京紫禁城。建這座皇城的目的很簡單,明朝本來定都南京,但朱棣想遷都北京,既然如此,肯定得在北京建造配得上皇室身份的家。
  • 徵發百萬民夫,地板鋪了十五層,朱棣為什麼要傾盡全力建造紫禁城
    同時,為了紫禁城的安全,朱棣令工匠一層一層加地板,並且每一層都用著不同的材料,總共累積了十五層之多。可以說,朱棣為了建造紫禁城,已經傾盡全力了,那麼,朱棣為什麼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來建造紫禁城呢?如此消耗民力,不是君王大忌嗎?事實上,朱棣之所以下如此大功夫修建紫禁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心虛。
  • 北京紫禁城對大明王朝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朱棣要大修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總面積高達72萬多平方米,是當今世界現存保存最完整的木質宮殿集群。1420年正式宣布完工之後,在接下來的500年裡,見證了我國明清兩代的興衰榮辱。大家在感慨於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明清兩代皇室的奢侈與大氣的同時,很少有人去思考,整個天下都曾是朱家人的天下,當年朱家人原本視南京為大本營,為什麼突然想要來「鳥不拉屎」的北京城發展呢?1366年,見天下已定的朱元璋開始考慮對皇權的強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皇室所居住的地方。
  • 明成祖朱棣與紫禁城
    1402年,朱棣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取得勝利,從侄子朱允炆手裡拿下大明江山,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當時明朝的皇城在今天的南京,朱允炆一把火,把皇宮燒了個大半,從此銷聲匿跡。經過11年的準備,1417年,朱棣就開始從全國範圍內,徵集能工巧匠,開始紫禁城的建設。這座新皇宮,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建造,同時還加上了風水學、陰陽五行學、還有星象學等玄學知識。之所以叫「紫禁城」正式由星象學而來。
  • 北京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紫禁城在當時又有什麼含義呢?
    明清兩代的皇宮在建成時,原本就叫「紫禁城」,而不是現在所說的「故宮」。說起紫禁城名字的來源,還要從天上的星星說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紫禁城:「紫」取自紫微垣,古代人們對於宇宙的一種遐想。人們把天上的數以百計星星們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位於中央的是「紫薇垣」,住著眾仙之王的天帝,所以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也幻象自己住在天下的中央,所以取了「紫薇垣」中的「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內的意思,這裡皇帝住的地方,一般老百姓禁止入內。
  • 用近20年遷都,歷時14年修建紫禁城:朱棣與北京的「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遊故宮漲知識,北京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又有多少間房子?
    故宮朱元璋孫子朱允炆登基後,面對朱姓王的實力強大,於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行動,他的叔叔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生了朱棣以「清君側」為口號的靖難之役,最終建文帝下落不明成為千古懸案,朱棣繼承皇位是為明成祖。
  • 大明皇帝前赴後繼修宮殿,朱棣建的紫禁城,到明朝滅亡還在修
    這話要放到其他朝代中,講的或許是實際情況,可是要放到明朝皇帝身上,恐怕就不那麼適用了。別看明朝的皇帝們能派大船遠航海外,能對外族說出「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能有不用漢女和親的豪橫,可是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修皇宮這事,就難免有些英雄氣短。為什麼呢?
  • 當年紫禁城是如何選址的?哪座山峰曾經留下朱棣和姚廣孝的足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那麼,朱棣與定都峰有何淵源呢?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北京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那麼故宮為何又被稱為紫禁城呢?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 故宮地磚有多金貴,專家修繕時一身冷汗,建紫禁城的朱棣真是狠人
    明朝的時候,有兩個皇帝給歷史留下了永遠的記憶,一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另一個就是明成祖朱棣。要說朱棣這個皇帝,真是明朝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來是一個藩王,正當安逸享樂的年紀,非得跟親爹朱元璋對著幹,最終還奪走了他的基業,確實是個狠人。
  • 只因朱棣太有錢
    只因朱棣太有錢說起我國國內的景點,最受到外國人歡迎的莫過於長城和故宮了,這兩大景點都是先輩們所留給後人的財富,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瞻仰的中國古建築的文化。就拿故宮來說,其建造故宮的一磚一瓦都是非常講究的。故宮最早建成的時候是在明朝,當時是叫紫禁城,由明成祖建成,為何明成祖會把故宮建在北京呢?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鳳陽縣博物館供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國內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博物館,北京故宮是世界著名遺產地及旅遊目的地。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 朱棣為何在紫禁城後面堆起一座煤山?景山對於明王朝有何特殊含義
    如果永樂皇帝朱棣知道他用盡心思將元朝的氣數鎮壓其下的景山,竟然成為了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的葬身之地,不知有何感想?朱棣將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景山對於他而言,是一個王朝江山永固夢想的開始。當年,朱棣勢如破竹攻下南京,登基為帝,北元勢力依舊在北方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犯境。
  • 600年的記憶:紫禁城歷史上的幾個關鍵詞
    「前朝後市,左祖右社」與「永樂之治」紫禁城遵循中國古代「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營建規制,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第二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宣布遷都北京,自此紫禁城成為有明一代的皇宮。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入關,紫禁城又成為有清一代皇宮。明清兩代二十四帝,近五百年以此為國家中樞之地,政之所出,號令天下。
  •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這朱棣,本來不是皇帝。他老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立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所以朱元璋死後是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一個一個收拾他的叔父們。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朱允炆登基時,他的二叔三叔都已經過世,住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對朱允炆威脅最大,那時候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
  •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等到永樂元年,燕京北平是皇帝的龍興之地,後來又把北平府改為了順天府,開始遷動人民充實北京,很多人都被強行遷到這裡。1406年,開始興建北京皇宮,就光開採名貴的木材,石料,然後再運到北京,這其中的準備工作就持續了將近11年之久。
  • 是誰建立的北京紫禁城,成為我國的首都
    這時朱棣成為了燕王,朱元璋給他取了個王妃後才讓他走,在之後朱棣爭奪天下、治理天下時燕王妃是他非常重要的助手(燕王妃是中山王徐達的女兒,傳說她是一位非常賢淑而且有才華的女子,人稱女諸生),雖然說這也是一種政治婚姻,但是這對朱棣以後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性。
  • 當溥儀手中的蘋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宮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及鞏固政權的需要,於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開始營建北京宮殿,他委派專職的官員負責督造與協理採木、燒磚等事項,同時徵發了各地的工匠、軍士、民丁參與到紫禁城的建設中來,自此拉開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隨著牆壁上圖表的變換,觀眾看到了一系列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