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我們漢族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出生於應天府(就是現在的南京)。根據歷史記載他也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千古明君。朱元璋在早年經歷過元末時期,因為各地沒有實力強大的藩衛駐守,各地經常發生農民起義導致國內四處暴亂。所以在公元1370他有了封藩的想法,對自己的幾個兒子封賞後,派幾個小兒子到各地去當藩王。這時朱棣成為了燕王,朱元璋給他取了個王妃後才讓他走,在之後朱棣爭奪天下、治理天下時燕王妃是他非常重要的助手(燕王妃是中山王徐達的女兒,傳說她是一位非常賢淑而且有才華的女子,人稱女諸生),雖然說這也是一種政治婚姻,但是這對朱棣以後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性。
朱棣和別的皇子被封為藩王后,都在慢慢發展自己勢力,其中以秦王、晉王、燕王、寧王的勢力最強。在公元1392年時太子因病去世,皇太孫朱允炆被封為太子,到了公元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因為燕王此時的勢力非常強大害怕他謀反,就和大臣商議怎麼才能削弱藩王的勢力,先後削奪五位藩王的勢力(其中湘王自殺了,其餘的都被貶為庶人)。至此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展開了大戰,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朱棣攻下南京後,在公元1402年7月17日登基皇位,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並令恢復太祖皇帝時期制定的法令,表明其起兵目的是為了恢復祖訓。
朱棣登基後封王妃徐氏為皇后,對所有功臣進行了封賞,下令凡建文年間被撤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取消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法令,凡與太祖時期不同的一律廢除,導致一些有利民的規定也被廢除了(如:朱允炆在位時下令減輕浙西一帶的稅收)。
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建立內閣制度,曾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一些措施籠絡各地的地主,宣揚儒家思想,在選用人才時因人而異,為當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穩定了全國局勢後,朱棣又通過錦衣衛對所有大臣進行監控。又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實行專制統治。
朱棣最主要的貢獻是他在位期間修建北京宮殿,就是現在北京的紫禁城(根據歷史記載主要設計師是明朝匠師蒯祥,設計人還有揚青、蔡信、砌綱等人。當時招募了全國著名工匠10萬多人,民工100多萬人,人、材、料耗資巨大),修建完成後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公元1405年朱棣派遣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領官兵和水手共計27800餘人、船隻六十二艘,遠航西洋(鄭和在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時間中,先後七次帶兵出海遠行,經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這就是偉大的鄭和下西洋)。還有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都領先與世界,所以呈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就在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載有16個國家1200多人的使臣及其家屬。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最鼎盛時期是有近一百個國家與明朝發生過外交關係。
朱棣還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朱棣五次帶兵進行北徵,為中國版圖的鞏固做出了突出貢獻。最後在公元1424年朱棣北徵回師途中病逝,死後葬於長陵,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