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宮殿,七千年的文明
它是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宮廷歷史的活檔案
24位皇帝曾以此為家——它就是紫禁城
從明朝開始興建到清朝蒙受屈辱
紅顏老去,歲月累積
滿目斑駁的紅漆大門
向一代又一代人們訴說著怎樣的秘密
隱藏在屋簷下,
磚縫裡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本期《大新聞大歷史》給您帶來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北京故宮今年有一件大事。什麼事呢?600年大慶。
故宮,600歲了。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的。
這朱棣,本來不是皇帝。他老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立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所以朱元璋死後是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一個一個收拾他的叔父們。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朱允炆登基時,他的二叔三叔都已經過世,住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對朱允炆威脅最大,那時候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朱棣實力雄厚,他看到弟弟們一個個都被廢了,就假裝生病,收起鋒芒,暗地裡部署起兵。1399年,朱棣抓了朱允炆派來的官員,以靖難清君側的名義揮師南下,討伐所謂的奸臣逆賊。經過4年苦戰,朱棣打贏,拿下首都應天府,就是現在的南京,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代四叔戰侄子的故事。
朱棣成功奪取了王位,雖然他拿下了首都南京城,但始終被煩惱所困擾,政敵的冤魂纏得他夜不安枕。一次差點被人刺殺的朱棣突然意識到舊都南京的危險,當時蒙古大軍再度逼近長城,於是朱棣想到一個一箭雙鵰的妙計,就是放棄南京,遷都到自己住了20多年的北平,改名北京。朱棣原先是藩王,在北平住的是藩王的宮殿,現在是皇帝了,需要建皇宮,這就有了現在這個故宮。
當時朱棣看不上忽必烈在北京的舊宮,於是將舊宮夷為平地,用舊宮的碎石瓦礫堆成一座俯瞰新宮的山丘。興建新皇宮的工程持續了十四年,據說完工後的宮殿,有一千座宮院和九千多個房間,它的名字讓人聞之生畏,叫做紫禁城。從15世紀到20世紀,24任皇帝曾以此為家,紫禁城是歷代王朝的核心。對於許多外人而言,他們只能看到探出城牆的金色屋頂,紫禁城高聳城牆的背後永遠是個謎。
北京紫禁城1406年開始建設,到1420年落成,用了14年時間。
這座宮殿讓朱棣頗為得意,可沒想到才過了一年,前三大殿就被大火焚毀。朱棣心裡有鬼,覺得這是上天對自己推翻皇帝侄子的懲罰,沒敢重建三大殿,還將辦公地點移到了太和門下。整整20年後,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才重建了20年前被燒毀的三大殿。奇怪的是,又過了17年,1557年,嘉靖皇帝時期,紫禁城裡又失了火,前三大殿再次被毀,還有奉天門、文武樓、午門,也被燒毀。又重建,用了4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明朝最後一年,李自成打進北京,住進紫禁城快活,沒想到才住了41天就敗亡,李自成逃離北京之前,放火燒了紫禁城。滿清王朝定都北京,用了14年時間重建紫禁城。
皇帝在紫禁城內扮演的角色十分複雜,他是一位政治家、立法者,也是軍隊統帥。想要成為皇帝身邊的朝廷官員,考試一定要高分通過才行。考試在各地分階段舉行,每隔三年各地過五關斬六將的考生將來到紫禁城參加最後一個階段的考試,主考官是皇帝本人,分數最高的幾位考生將可在朝廷任職。文字素養是基礎,寫得一手好字是擔任官職的主要標準。
皇帝一生都被女人包圍,除了皇后之外,還有眾多嬪妃,這是因為皇帝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傳宗接代。在康熙統治期間,他就有38個正式冊封的妻妾。皇帝雖然可以呼風喚雨,但他們卻無法控制自己的婚姻生活,他們心愛的女人不見得能成為皇后。給皇帝供選擇的女孩很多,年齡在13歲到17歲之間的妙齡少女會被送入宮中選秀,但這並不是單純的選美。19世紀慈禧主政期間,選秀的標準不是容貌也非賢淑的品格,而是要有良好的家世及旺夫的相貌,雀屏中選的女孩拿到玉如意成為皇后,其他入選的女孩拿到繡花荷包則成為嬪妃。
紫禁城600歷史上,曾三次遭到人為破壞。這裡先講頭兩次,第三次稍後再講。
第一次,1644年,李自成逃離北京時,放火燒了紫禁城。
第二次是1900年,紫禁城落成480年之後,再次遭到人為破壞,這次的破壞者是外國人,八國聯軍。八國聯軍是哪八國簡單複習一下,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
1900年5月,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見勢不妙,帶著光緒皇帝一起倉皇逃往西安。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號召聯軍官兵在北京城、在紫禁城隨便搶劫,想要什麼隨便拿。一聲令下,紫禁城城裡城外成為匪軍天堂。皇宮裡,拿得走的珍貴文物,一概拿走,拿不走的就統統砸爛打碎毀掉。
1900年8月15日清晨七點,美軍在炮兵的掩護下,向大清門和天安門發起了進攻。持續到16日晚,帝國的首都終於淪陷,這也是這座城市,在短短半個世紀內第二次淪陷。
北京城破之日,每一家每一戶都有懸梁和服毒的自盡者,許多旗人舉火自焚,大學士徐桐滿門自殺,其中婦女十八口,還包括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在失節事大的宗法時代,婦女為賊所汙,則生不如死。
清末的皇宮腐敗混亂,紫禁城裡有多少文物全是一筆糊塗帳。
清朝末代皇帝是愛新覺羅溥儀,他是紫禁城裡住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1908年登基,到1924年被西北軍閥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他一共在紫禁城裡住了16年。這16年裡,紫禁城裡的百年國寶的嚴重流失。當時紫禁城內,不斷發生著盜竊勾當,宮內太監們的盜竊幾乎從沒間斷。
溥儀1912年退位之後暫居皇宮期間,他自知不會在皇宮居留很久了,也開始偷東西,陸續將歷代書畫珍品盜運出宮。1925年2月,溥儀逃到天津。從宮中盜出的文物被分裝成七八十個大箱子,通過鐵路運到天津英國租界。為了維持自己的奢華生活,溥儀將盜運出宮的字畫文物陸續偷偷出售。
建福宮是乾隆五年修建的一個花園,乾隆皇帝將生平搜集到的珍寶玩物都存放在這裡,裡面古玩、字畫、瓷器、珍寶堆滿了庫房,數不勝數,可以說是整個故宮文物的精華所在之地。
溥儀回憶錄中記載了這批無法估計的絕世珍品。「我記得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曹娥碑》、《二謝帖》,有鍾繇、懷素、歐陽詢、宋高宗、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跡。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原稿,有唐王維的人物,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還有閻立本、宋徽宗的作品。」
1923年6月26號深夜,紫禁城的西北角突然紅光沖天,十多丈高的火焰映紅了半個京城,著火的地方正是保存著無數珍寶的建福宮。建福宮大火到底燒了多少東西,至今仍然是個謎,光是從當時的統計數據來看,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建福宮大火之後,在國人的一片譴責聲中,溥儀認為搬出紫禁城只是早晚的事,為今後的生活打算,溥儀不得不做兩手準備。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們行動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方法是把宮裡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以賞我弟弟溥傑為名運出宮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裡,溥傑每天下學回家必帶走一個大包袱,這樣的盜運活動幾乎一天不斷地幹了半年多的時間,運出的字畫古籍都是出類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1924年11月5號上午9點,將領鹿鍾麟帶領軍警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廢為平民。他們來到皇宮的時候,溥儀和妻子婉容正吃著水果聊天,內務大臣們慌忙過來匯報說,馮玉祥派軍隊來了,說民國要廢止優待條件,並拿來一個新的清室優待條件叫溥儀籤字。溥儀的回憶文章描述了這個情節,「我一下子跳了起來,剛咬了一口的蘋果滾到地上去了,我奪過他手裡的公文,看見上面寫著,大總統指令派鹿鍾麟、張璧交涉清室優待條件修正事宜,此令。」鹿鍾麟要溥儀三個小時之內必須離開故宮,當時的溥儀無法拒絕,不過讓他稍微寬心的是,故宮的那些珍寶已經轉移走了。
1924年11月5號,溥儀終於離開了紫禁城,當時的一個細節是,國民軍的五輛車在宮門口等待,鹿鍾麟把溥儀送到北府,也就是醇親王載灃的府邸。
在北府門口,鹿鍾麟走過去和溥儀握手說,溥儀先生,你今後是打算還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溥儀馬上回答,我願意從今天起就當個平民。鹿鍾麟笑著說,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從此,中國末代皇帝徹底失掉了寶座。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在紫禁城裡幹了很多壞事。除了打砸搶,他們還在紫禁城裡閱兵。8月28日,八國聯軍各國部隊匯集在大清門內,由800名俄軍作為領隊,後面是日軍、英軍、美軍、法軍、德軍、義大利軍、奧匈帝國軍。為什麼要在紫禁城閱兵呢?用意很簡單,就是羞辱大清王朝。
這些往事都過去了。49年之後,中國人在紫禁城外的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大閱兵。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30多萬人聚集在這裡慶祝紅色中國的誕生。在開國大典閱兵式上,受閱部隊的裝備雖然落後,但那次閱兵模式卻奠定了之後所有的國慶閱兵的基本框架。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根據全國政協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第一次閱兵,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以國家武裝力量的名義接受檢閱。開國大典上的這次閱兵是中國唯一一次,以海陸空順序進行的檢閱。就是這支使用萬國牌,二流武器裝備的隊伍,在過去22年的時間裡,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趕走了日本侵略者,戰勝了八百萬用飛機大炮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更從游離分散的工農遊擊武裝,成長為一支規模龐大,攻防兼備的正規軍事力量。
建國十周年國慶閱兵式的國產武器成為最大亮點。步兵們手中握的,是中國自製的56式半自動步槍。裝甲兵方隊裝備的是中國製造的第一代主戰坦克,59式中型坦克。毛澤東與時任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一起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滿面春風。
建國三十五周年閱兵,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檢閱部隊時,改變了往年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閱兵口號。在這場久違了24年的閱兵典禮上,陸海空三軍共10380人參加受閱,其中女兵和武裝警察部隊都是首次亮相,而此次閱兵以受閱部隊橫排面25人的規模創造了世界之最。
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的世紀大閱兵,11000多名士兵和400餘臺重型裝備,編成17個徒步方隊,25個車輛方隊參加受閱。殲擊機、轟炸機、直升機等9個機種15種機型共132架飛機,編成10個空中梯隊,從不同空域飛臨天安門上空,其中由2架加油機和4架受油飛機,組成的第三梯隊成為最大亮點。
2015年9月3日,中國首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舉行大閱兵。這次在天安門受檢的軍備包括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均為中國國產主戰裝備,包括新型坦克、火炮、飛彈、戰機等等。
2019年10月1日,時隔10年,國慶閱兵再次亮相天安門廣場。在歷次閱兵禮上,中國一次又一次的在故宮的天安門廣場展現的自己的力量。
紫禁城是哪一年被稱為故宮的呢?1925年。
1924年,馮玉祥把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隨後,他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紫禁城,第二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現在的故宮,每年有上千萬人來參觀。外國領導人訪華,「故宮遊」也成為了標配。
故宮遊幾乎是每位來訪華的外國領導人的必要行程。美國總統川普,前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等等都曾是故宮的訪客。多數外賓不論從哪個門進入故宮,都會選擇走中軸線進行參觀,在故宮喝茶,聽戲,享用晚宴。
不過,故宮也有一些即使是外賓也不能破例的規矩。故宮不會為外國元首開放"遊人禁入"的宮殿,但會為多次到訪故宮,對故宮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了解並感興趣的外國元首增加文化交流的地點。
故宮對文創市場的嘗試頗有年頭,早在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成立。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2014年,一篇《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讓閱讀量破萬。推送中,比著剪刀手的雍正、擠眉弄眼的康熙等表情包一炮而紅。
如今,當故宮裡的皇帝們戴起了墨鏡、比起了剪刀手,古畫裡的美人動了起來。故宮的雪,故宮的貓,故宮的周邊,以及與故宮有關的綜藝屢屢刷屏,時不時就上了熱搜。大家都說故宮變了,變得越來越年輕、時尚、接地氣,有人情味。作為傳統文化的符號,走過歷史滄桑的故宮,一改歷史的嚴肅面孔,迅速在人們心中佔領了一席之地。今天,被數位技術顛覆的故宮,正在成為全新的文化符號。
其實,現在的故宮,已經不是朱棣600年前的模樣了。因為朱棣的紫禁城多次被火燒毀。清朝當年重建紫禁城時,進行了大量改變。不過,明朝的模樣也好,清朝的模樣也罷,昔日皇宮禁地,那佔地112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活檔案。
這真是,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10月4日 晚19:15
大新聞大歷史 為您講述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編輯:BlancaWu、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