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了解中醫知識。
關注置頂慈方中醫,可點擊上方藍字。
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上)
上一期我們講了小兒推拿的史料積累期,那麼當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那麼就會交叉混合產生出新的學科。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小兒推拿的形成期。這個時期主要從明清時代開始。
小兒推拿產生的學術與歷史背景
推拿學奠基於秦漢,繁榮昌盛於隋唐,擴展於宋金元。到了明代,推拿理論框架基本構建完備,各種手法和技術相當成熟。中醫兒科學在北宋時期,無論理論還是臨床都領先於世界、極富特色。
兩門學科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小兒推拿從成人推拿中分化出來的必要條件。
小兒推拿根基的建立與素材
隨著按摩知識的積累,人們已經發現小兒的生理病理現象可以通過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點按與撫觸來調節;已經歸納出手法的「開達」與「抑遏」之性;已經形成了「按之則熱氣至」、「按之則血氣散」、「按之痛止」、「按而收之」、「推而散之」等關於按摩的理論;已經將按摩廣泛用於小兒的保健和疾病的治療,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在小兒驚風、腹痛、蟲證、食積、疳積、傷乳、發燒等治療方面顯示出特殊療效。所有這些成為了小兒推拿體系建立的根基和素材。
「推拿」在小兒科中的出現
「推拿」一詞最早見於明·安徽張四維(字國本)的《醫門秘旨》。該書成書於1576年。書中有部分小兒推拿內容,並繪「推拿掌法圖」。由於此書早年失傳,中醫目錄學對此並未著錄,所幸日本圖書館收藏。
「推拿」名詞還見於明·萬全的《幼科發揮》(1579年)。書中記載:「一小兒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請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兒護痛,目瞪口動,一家盡喜」。
小兒推拿專篇的產生
最早的小兒推拿專篇見於1574年莊應琪補輯的《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第10卷。莊應琪在徐用宣所著《袖珍小兒方》(1405年)的基礎上增補「秘傳看驚掐驚口授手法」最早提出了小兒推拿的特殊操作方法,介紹了三關、六腑等小兒推拿特定穴,同時載手足推拿穴位圖譜。手法多推擦,卻被稱為「掐驚」,可能與適應證為小兒急驚風有關。該篇不足4千字,內容簡單,文字樸素,乃小兒推拿之原始雛形。
小兒推拿專著的形成
明代《小兒按摩經》是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收錄於楊繼洲1601年所著的《針灸大成》。作為獨立的第10卷,題為「四明陳氏著集」。收集了40多個小兒推拿特定穴位,繪製了小兒推拿穴位圖譜。其中已有關於五經穴的手法記載並對脾經的操作提出「掐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之為瀉」。書中涉及手法有掐、推揉、左轉(旋推)、點、按、運、分、搓、摩、彈、搖、拍、捻(戲)、滾、撮、翻(屈伸)、跪等18種。記載了29種小兒推拿複式操作手法,如「黃蜂出洞」、「水底撈月」、「赤風搖頭」「運水入土」、「飛經走氣」、「按弦搓摩」、「揉臍法」等。提出了小兒推拿「以手代針之神術」、「亦分補瀉」等觀點;還有小兒初生調護等內容。《小兒按摩經》問世,標誌著小兒推拿從民間技藝升華為成熟理論,學科從此走上獨立發展之道。
明清時期小兒推拿的發展與完善
明清時期小兒推拿蓬勃發展。小兒推拿從業人員逐漸增多,應用地域不斷擴大,推拿適用範圍也進一步擴大,手法日漸增多,小兒推拿專著大量湧現。它們全面論述並發展了小兒推拿,完善並強化了小兒推拿學科體系,提高了推拿療法在中醫學中的地位。
下一講我們就要開始聊一聊小兒推拿的今生了,共同了解一下近現代小兒推拿的發展。
作者:賈岱琳 中醫師
文章分享:
002-小兒推拿的前世今生(前世篇上)
001-【小兒推拿】一文了解小兒推拿
000-[案]小兒久咳一月,推拿妙術來解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聯繫郵箱:cifang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