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多肉小娘子,小娘子這廂有禮了。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笑話,臺灣一個叫範世平的教授,在政論節目《鄭知道了》中宣稱:「大陸城市一下雨就淹水,因為沒有下水道,連北京也沒有。」
今年正值紫禁城600周年,7月11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名為《故宮博物院(二)》的特種郵票。此次紀念郵票規格為4枚/套,外加小型張1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金水橋、中和殿、乾清宮和千秋亭,而小型張圖案則為故宮博物院平面示意圖。整套郵票的面值為11.4元。
今天咱們就借著紫禁城600周年紀念郵票發行的東風來談談,這北京城到底有沒有下水道。
北京簡史
上古時期,那時還沒有北京這個地名,但是不代表在這塊土地上無事發生。黃帝大戰蚩尤,在這裡;黃帝大戰炎帝,也是在這裡。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北京這塊地,是陪著咱們炎黃子孫一路摸爬滾打走過來的。
到了西周,出現了一個小國名叫薊(jì)國,據《禮記·樂記》記載:「武王可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也就是說,周武王剛剛推翻商朝,在回城的路上就分封了黃帝的後裔到薊城。據史料記載,薊城存在了400年以上,具體位置就在今天的廣安門一帶。
時間的輪盤直指唐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範陽,後設範陽為大都。接著史思明改範陽為燕京。這就是北京別稱-「燕京」的來歷。
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燕京為中都。元統一中國後,改中都為首都,聞名世界的元大都就此出現。
劃重點,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大都為北平,派燕王朱棣鎮守。朱棣奪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進行了一系列的固位措施,這裡面影響較遠的除了修訂《永樂大典》,就是把都城遷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清兵入關後,覺得紫禁城金碧輝煌,不忍破壞,於是只重修和增建了一些宮殿,並沒有做大的改動,因而紫禁城得以保全。
再後來,紫禁城經過了抗日戰爭等一系列紛飛戰火,依舊屹立不倒。而如今,它已然從原來的皇家宮殿變身為如今的故宮博物院,至今已有95年整。如此一細數下來,北京竟是一步步伴隨著中華民族成長的母地。
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飯」教授說北京沒有下水道,那我們就來看看,北京到底有沒有下水道。
紫禁城的下水道
要說北京城的下水道,哪最有代表性?很顯然,紫禁城當仁不讓。說到紫禁城的下水道,其實在元大都時候就已經開始修建了,直至今天,算下來也有700多年了。很明顯,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切土木都帶著古舊的味道,但是令人稱奇的是,不論下再大的雨,天安門廣場上仍舊不見積水,這背後,就是因為有了這700多高齡的排水系統的加持。
在元大都設計者中,有兩個設計師值得我們記下他們的名字:劉秉忠、趙秉溫。這倆設計師在開工之前,根據中國歷代都城設計為依據,又結合了《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都的思想,立下了以「先地下後地上」為施工準則,並以此設計和修建了元大都。
他們按照自然地形走向鋪設了下水道,還安裝了排水閘井。在明面上,人們只看到明渠緊貼於地面的兩耳之處,一到雨天,明渠中水流湧動,一片繁忙光景。但是這作為一個城市的排水系統,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他們還在地下修建了多如蛛網的暗渠。
明朝,永樂皇帝勅建紫禁城,這紫禁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清朝則直接沿用明朝宮殿,給自己省下了一大筆開銷。
由於明、清兩代的宮殿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改造的,它的排水系統也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有所加強,也就是咱們常說的max版。
明、清兩代,北京城內的主幹明渠共有三條,如果按照今天的說法,那就是:今天的北河沿到南河沿大街;華新北街;白塔寺和太平橋大街。除了這些,在城外還有兩條主幹溝:三裡河和龍鬚溝。你沒看錯,就是老舍筆下的那個龍鬚溝,是不是很意外,龍鬚溝竟然只紫禁城的排水渠。
在剛發行的紀念郵票上,有一枚圖案是金水橋,為啥選擇金水橋作為故宮ip之一?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橋下的金水河是整個紫禁城的出水閘口。
紫禁城的雨水會通過眾多下水道排到內金水河,然後途經神武門、壽安宮、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直到東華門南面的水閘流到外金水河。
由於紫禁城的下水道修建之初就是隨著地形地勢建造的,所有的流水可謂是一氣呵成,不用抽水泵等外力就可以一瀉千裡,妥妥的用了大自然的洪荒之力。
至於那位說北京沒有下水道的「飯」教授,也不知道他是從哪個金字塔裡鑽出來的,這知識儲備,估計還停留在黃帝大戰蚩尤時期。
最後,還是要祝咱們的紫禁城600歲生日快樂,願國泰民安。
參考資料:1.《紫禁城建築 暗藏排水玄機》(賈福林·著)
2.《北京的歷史沿革》(武德嬌 柴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