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授說北京沒有下水道,看到600年前的紫禁城,讓他顏面掃地

2020-12-11 多肉小娘子

大家好,我是@多肉小娘子,小娘子這廂有禮了。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笑話,臺灣一個叫範世平的教授,在政論節目《鄭知道了》中宣稱:「大陸城市一下雨就淹水,因為沒有下水道,連北京也沒有。」

今年正值紫禁城600周年,7月11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名為《故宮博物院(二)》的特種郵票。此次紀念郵票規格為4枚/套,外加小型張1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金水橋、中和殿、乾清宮和千秋亭,而小型張圖案則為故宮博物院平面示意圖。整套郵票的面值為11.4元。

今天咱們就借著紫禁城600周年紀念郵票發行的東風來談談,這北京城到底有沒有下水道。

北京簡史

上古時期,那時還沒有北京這個地名,但是不代表在這塊土地上無事發生。黃帝大戰蚩尤,在這裡;黃帝大戰炎帝,也是在這裡。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北京這塊地,是陪著咱們炎黃子孫一路摸爬滾打走過來的。

到了西周,出現了一個小國名叫薊(jì)國,據《禮記·樂記》記載:「武王可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也就是說,周武王剛剛推翻商朝,在回城的路上就分封了黃帝的後裔到薊城。據史料記載,薊城存在了400年以上,具體位置就在今天的廣安門一帶。

時間的輪盤直指唐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範陽,後設範陽為大都。接著史思明改範陽為燕京。這就是北京別稱-「燕京」的來歷。

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燕京為中都。元統一中國後,改中都為首都,聞名世界的元大都就此出現。

元大都復原圖

劃重點,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大都為北平,派燕王朱棣鎮守。朱棣奪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進行了一系列的固位措施,這裡面影響較遠的除了修訂《永樂大典》,就是把都城遷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清兵入關後,覺得紫禁城金碧輝煌,不忍破壞,於是只重修和增建了一些宮殿,並沒有做大的改動,因而紫禁城得以保全。

再後來,紫禁城經過了抗日戰爭等一系列紛飛戰火,依舊屹立不倒。而如今,它已然從原來的皇家宮殿變身為如今的故宮博物院,至今已有95年整。如此一細數下來,北京竟是一步步伴隨著中華民族成長的母地。

雨果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飯」教授說北京沒有下水道,那我們就來看看,北京到底有沒有下水道。

紫禁城的下水道

要說北京城的下水道,哪最有代表性?很顯然,紫禁城當仁不讓。說到紫禁城的下水道,其實在元大都時候就已經開始修建了,直至今天,算下來也有700多年了。很明顯,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切土木都帶著古舊的味道,但是令人稱奇的是,不論下再大的雨,天安門廣場上仍舊不見積水,這背後,就是因為有了這700多高齡的排水系統的加持。

在元大都設計者中,有兩個設計師值得我們記下他們的名字:劉秉忠、趙秉溫。這倆設計師在開工之前,根據中國歷代都城設計為依據,又結合了《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都的思想,立下了以「先地下後地上」為施工準則,並以此設計和修建了元大都。

他們按照自然地形走向鋪設了下水道,還安裝了排水閘井。在明面上,人們只看到明渠緊貼於地面的兩耳之處,一到雨天,明渠中水流湧動,一片繁忙光景。但是這作為一個城市的排水系統,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他們還在地下修建了多如蛛網的暗渠。

明朝,永樂皇帝勅建紫禁城,這紫禁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清朝則直接沿用明朝宮殿,給自己省下了一大筆開銷。

由於明、清兩代的宮殿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改造的,它的排水系統也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有所加強,也就是咱們常說的max版。

明、清兩代,北京城內的主幹明渠共有三條,如果按照今天的說法,那就是:今天的北河沿到南河沿大街;華新北街;白塔寺和太平橋大街。除了這些,在城外還有兩條主幹溝:三裡河和龍鬚溝。你沒看錯,就是老舍筆下的那個龍鬚溝,是不是很意外,龍鬚溝竟然只紫禁城的排水渠。

在剛發行的紀念郵票上,有一枚圖案是金水橋,為啥選擇金水橋作為故宮ip之一?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橋下的金水河是整個紫禁城的出水閘口。

紫禁城的雨水會通過眾多下水道排到內金水河,然後途經神武門、壽安宮、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直到東華門南面的水閘流到外金水河。

由於紫禁城的下水道修建之初就是隨著地形地勢建造的,所有的流水可謂是一氣呵成,不用抽水泵等外力就可以一瀉千裡,妥妥的用了大自然的洪荒之力。

至於那位說北京沒有下水道的「飯」教授,也不知道他是從哪個金字塔裡鑽出來的,這知識儲備,估計還停留在黃帝大戰蚩尤時期。

最後,還是要祝咱們的紫禁城600歲生日快樂,願國泰民安。

參考資料:1.《紫禁城建築 暗藏排水玄機》(賈福林·著)

2.《北京的歷史沿革》(武德嬌 柴鑫 ·著)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一本正經的說大陸大城市沒有下水道,連北京都沒有
    繼「大陸吃不起茶葉蛋」「吃不起泡麵加榨菜」等各種奇葩言論後,向來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臺灣島內名嘴又一次放出「驚人」言論:大陸的大城市全都沒有下水道,連北京市都沒有……7月2日,臺灣親綠學者範世平在政論節目《鄭知道了》中「高談闊論」,稱大陸的大城市只要一下大雨就會淹水,是因為都沒有下水道,連北京市都沒有。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今天是2020年12月8日,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發達的標誌
    100多年前,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有人曾經問華人作家龍應臺,如果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何分辨它是否發達?龍應臺說:「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3個小時。
  • 600年前,紫禁城的選址,和京西這座小山峰有關
    他所創造的大明帝國的鼎盛時代,史稱「永樂盛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下令修建了北京紫禁城,並且遷都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徵調民工和軍人30萬,歷時14年,最終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據說,紫禁城的位置,就是朱棣與姚廣孝在京西定都峰上確定的。
  • 「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臺灣很心涼!為何說臺北故宮成犧牲品?
    臺灣島內感慨兩岸故宮「此消彼長」,臺媒直指這是蔡當局的「鍋」。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臺灣島內感慨萬千,臺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
  • 600年的記憶:紫禁城歷史上的幾個關鍵詞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皇宮,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擁有中國古代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群,還擁有一百八十餘萬件珍貴文物和大量的文獻檔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印記,是中華民族記憶傳統、傳承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 臺灣青年學生紫禁城裡體驗「過大年」
    圖為在故宮參觀的臺灣青年學生林益正(左)和陳昕。新華社記者劉歡 攝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記者劉歡)「宮燈、掛屏、盆景,還有各式春聯,展品豐富、精緻而又喜慶,為紫禁城增添了濃濃年味。」臺北大學大四學生陳昕在參觀「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後感觸頗多。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主辦、中華文化學院承辦的「2019年寒假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日前在京開營。17日下午,約80名臺灣青年學生來到擁有近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參觀。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地點在哪裡?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地點在哪裡?  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舉行的展覽,展覽共分為三大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 紫禁城600年的神秘往事,讓他痴迷了半輩子
    他在《我的前半生》裡這樣寫道:令我驚訝的是,我離開故宮時的那幅陳舊、衰敗的景象不見了,到處煥然一新。在御花園裡,我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嬉戲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噴放出來的青春的香氣,感到了這裡的陽光也比從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宮也獲得了新生。始建於公元1420年的故宮,到如今已經整整600年光景。
  • 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600歲的紫禁城將推出哪些大展?歷史的長河奔湧向前、時間的結繩銘刻閃耀,從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這不僅是故宮的盛事,也是中國文化界的大事。600歲的紫禁城將推出哪些大展?這是普通觀眾關注的焦點。王旭東介紹,「紫禁城建成600年展」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變化,闡釋紫禁城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境界。「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選取故宮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現人物畫從東晉南北朝至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備受矚目的《韓熙載夜宴圖》將登場。
  • 紫禁城建成600年展陶瓷館活動介紹
    「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  據故宮博物院介紹,2020年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600周年的誕辰,在九、十月份將集中舉辦一系列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的展覽
  •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北京故宮今年有一件大事。什麼事呢?600年大慶。 故宮,600歲了。他老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立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所以朱元璋死後是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一個一個收拾他的叔父們。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朱允炆登基時,他的二叔三叔都已經過世,住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對朱允炆威脅最大,那時候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朱棣實力雄厚,他看到弟弟們一個個都被廢了,就假裝生病,收起鋒芒,暗地裡部署起兵。
  • 臺灣名嘴又語出驚人:大陸的大城市都沒有下水道,一下雨就淹了
    臺灣名嘴又語出驚人:大陸的大城市都沒有下水道,一下雨就淹了】繼「大陸吃不起茶葉蛋」「吃不起泡麵加榨菜」等各種奇葩言論後,向來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臺灣島內名嘴又一次放出「驚人」言論:大陸的大城市全都沒有下水道,連北京市都沒有......
  • 世界第一「巨蟒」,藏身在紫禁城內,迄今已有600多年
    世界第一「巨蟒」,藏身在紫禁城內,迄今已有600多年提及巨蟒相信大家都會非常害怕,尤其是當年那部風靡全球的《狂蟒之災》,讓人看得是膽戰心驚,人們的好奇心所致,越是害怕就越是感興趣,說起世界第一」巨蟒「,大夥一定也是饒有興趣的,不過此巨蟒非彼「
  • 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營建北京紫禁城?
    1421年正月,朱棣下令大赦天下,至此,朱棣遷都成功,北京紫禁城成為大明朝的皇宮。我們看北京紫禁城是朱棣花費了十三年左右的時間才建成的,可以說是傾盡財力才將北京紫禁城建成,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傾盡財力來建造北京紫禁城呢?
  • 2020紫禁城600年金銀紀念幣圓形圖案介紹
    背面圖案 紫禁城俯瞰景觀,輔以祥雲組合設計,並刊面額及「紫禁城建成600年」字樣。  3克圓形金質紀念幣  背面圖案 銅鶴、大吻造型,輔以旭日、祥雲等組合設計,並刊面額及「紫禁城建成600年」字樣。
  • 紫禁城今年迎600歲 《韓熙載夜宴圖》上半年率先露臉
    2020年到了,恢弘的紫禁城正式迎來600周歲,新展覽、新文創、新數據已經趕著趟兒地發布了。今年上半年,《韓熙載夜宴圖》將率先露臉。隨後,「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國與凡爾賽展」「紫禁城建成600年展」等大展也將挨個揭開面紗。  國寶重器時隔數年再亮相,不僅秀貌,還將展「內涵」——近年來新的解讀、新的研究成果等也會同時揭秘。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門票預約入口及預約限制人數
    2020-09-02 03:32:07 來源: 牆根網 舉報   紫禁城建成
  • 紫禁城600年!450餘件文物貫穿這座城的「時」與「空」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600歲了!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將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