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內感慨兩岸故宮「此消彼長」,臺媒直指這是蔡當局的「鍋」。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臺灣島內感慨萬千,臺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
資料圖 程功 攝
「紫禁城上元之夜」
在談到北京故宮這幾年的發展時,臺灣聯合新聞網19日列舉了相關數據:2017年北京故宮文創產業營業額高達1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67.5億元新臺幣,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以「故宮唇膏」為例,去年年底北京故宮旗下的故宮文創館在線銷售及故宮淘寶先後推出一系列彩妝產品,迅速被一掃而空。而且80後及90後已經成為主客源,且比例仍不斷攀升。
《工商時報》感慨,從開咖啡館、賣彩妝,再到搞綜藝,北京故宮文創模式百招盡出,屢屢引爆大陸新話題,不但使600歲的故宮成為「網紅」大IP,更為其在2018年創下十幾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中國時報》稱,從除夕開始,每天限制8萬人的北京故宮天天爆滿,去年更刷新紀錄迎來超過1700萬名參觀者,成為「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文章說,北京故宮推廣文物的手法日益接地氣,前有《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一夕成網紅,後有《國家寶藏》由名人加持獲得好口碑,去年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豆瓣上有9.4和9.6的高分;《上新了·故宮》則讓年輕人參與設計文物衍生商品。
反觀臺北故宮,參觀人數自2016年起節節下滑,曾引領風騷的文創商品近年也未見亮點。其中北院參觀人次從2016年的460萬,下降到2018年的380萬,熱度在臺北市景點中掉到第五;南院參觀人次去年只有76萬,比2017年掉了近23萬,與2016年的147萬相比差不多被腰斬,「兩岸故宮較勁顯然此消彼長」。臺北故宮前文化營銷處處長金士先也驚嘆近年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呈井噴式爆發,呈現出臺灣與大陸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長。
至於臺北故宮衰落的原因,不少輿論直指蔡當局「去中國化」。《旺報》的一篇言論稱,臺北故宮曾是文物保護的代表和文創產業的旗幟,但近年來屢屢受到政治議題操縱,先是前院長陳其南上任之初就表明要在任內實現「故宮臺灣化」,之後爆出閉館修繕3年以及文物南移南院的新聞,「一個肢解臺北故宮分步走的政治圖謀已昭然若揭」,使這一教育後代子孫的文化場所「變得越來越烏煙瘴氣」。
文章說,兩岸故宮同樣是換了掌門人,但管理者的專業程度與對故宮的情感和態度影響了兩岸故宮近年來的發展,「臺北故宮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聯合新聞網稱,擁有國際聲譽的臺北故宮,經這兩三年折騰已元氣大傷。金士先直言,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一定綁在一起,「今天的臺灣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認同正處於歧路,作為故宮人,這種改變令我很難過」。
島內同時談到兩岸故宮交流問題。2009年,臺北故宮策劃「雍正大展」時,向北京故宮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畫像,開啟互不往來60年的兩岸故宮破冰交流。2015年為迎接故宮90周年慶,分隔兩岸的三希堂至寶《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首次由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分別授權,以三帖合於一篋方式出版,成為一時佳話。此外,兩岸也曾有過《富春山居圖》合體的佳話。但「獨派」掌管中華文物後,兩岸故宮交流陷入停頓。《中國時報》稱,故宮的存在象徵兩岸同屬中華文化淵源和圖騰,臺當局別再動「去中國化」的腦筋了。
延伸閱讀:
「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故宮夜場常態化有戲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是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新春慶賀活動的延續。就在19日晚上,元宵佳節當天,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這場活動,也再一次刷爆了人們的朋友圈。
「上元之夜」故宮人氣旺
「人氣太旺」大概是對元宵節之夜故宮最恰如其分的描摹。
2月19日和20日,故宮博物院會舉辦建院94年來首次「燈會」,這也意味著紫禁城古建築群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
消息傳出後,立即引發了一波「刷屏」。有媒體報導,2月17日下午開放19日的門票預約,十幾分鐘就被預約一空;18日凌晨,故宮票務官網直接「癱瘓」,有網友感嘆「門票比春運車票還難搶」。
元宵節當晚,觀眾們自午門入場後,首先可以觀賞燈光下的太和門廣場,隨後由午門西馬道登午門城樓,參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此外,還能聆聽暢音閣戲樓的美妙戲曲。
一位現場觀眾興奮地表示,以前來過故宮挺多次,但還是第一次得以「夜遊故宮」,「我知道會非常美,但沒想到這麼美,出乎意料。」
截至晚上九點鐘左右,故宮神武門外還聚集著很多意猶未盡的觀眾,拿著相機、手機,努力留下上元之夜故宮的美景。
揭秘「紫禁城上元之夜」照明設計
今晚最吸引觀眾的亮點之一,大概就是「紫禁城上元之夜」超強的照明設計。據介紹,它是將高新科技與文物保護有機融合,在方案制定階段,就考慮到避免因照明對古建築產生損害。
因此,通過設定不同的燈光強度,產生光影對比,使其在夜間自然產生立體感,達到「見光不見燈」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築,讓觀眾更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間風採。
元宵之夜的故宮,午門城樓及東、西雁翅樓在燈光映照下,展現壯美雄姿。太和門建築主體及漢白玉臺階作為主要投影目標,則用55000流明的雷射電影放映機,通過雷射投影技術,實現精準對位,讓數字畫面躍然於故宮古建築之上。
此外,午門至神武門東側城牆區域,由充滿節日氛圍的紅燈籠點綴城牆,引導觀眾步行。臨近城牆西側的建築也被點亮,營造出喜慶祥和的節慶氛圍。《千裡江山圖卷》等繪畫作品以藝術燈光形式,投影於建築屋頂上。
據了解,這次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由天津華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春田影視傳媒、中國保利集團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一場文化活動背後的期待
其實,「紫禁城上元之夜」的舉辦並非偶然,其意義也不僅僅只是一場簡單的活動。
據了解,它作為故宮博物院「紫禁城裡過大年」系列展覽活動的延續,目的是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更好地闡釋「傳統節慶」這一充滿團圓幸福感的話題。
同時,也是讓新春的故宮博物院,在深沉壯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讓公眾感受博物館裡獨特的節慶味、人情味。
通過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紫禁城內的午門-雁翅樓、太和門、太和殿、東南角樓、東華門、東北角樓、神武門等區域霓虹閃耀,讓觀眾可以在晚間遊覽紫禁城。故宮博物院以此不斷探索文化創意的創新方式,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持續開展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穩步推進「平安故宮」工程,故宮開放面積從2012年的30%到2018年的80%,越來越多的院落、展覽、文物與公眾「見面」。
故宮裡各種實體展覽、虛擬展覽亮點紛呈,不僅在學術界具有影響力,也在觀眾中不斷形成觀展熱潮,引發廣泛關注。
似乎轉瞬之間,紫禁城已經走過了近600年歲月。在悉心保護故宮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故宮正在通過一系列方式,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故宮將嘗試在重要節氣舉辦夜場
不過,欣賞完故宮上元之夜美景的觀眾們,最關心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以後這樣好的活動,還有機會參加嗎?答案是:相當「有戲」!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觀眾們的期待表示非常理解。他說,故宮將在這兩天的燈會之後,進行各方面的可行性評估,希望將來能在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節點,例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可以開放夜場,「但一定要經過專業評估」。
他透露,這次舉辦燈會的時間很緊張,十天之內把這個活動辦起來。燈會辦兩天結束之後,就會對結果進行評估:活動的社會反響如何?觀眾的參觀體驗如何?預約制度還有哪些需要完善?
這次,「紫禁城上元之夜」邀請了勞動模範、北京榜樣、消防指戰員、公安幹警等各界代表以及外國使節等。單霽翔說,特定的1800張票發出去之後,剩下3500張都放在票務網站預訂出去了,「我們也知道離觀眾的需求還差太遠」。
「所以,故宮下一步將會評估活動的意義,如何舉辦得更好,什麼地方還可以繼續點亮而不傷害古建築。」單霽翔稱,爭取嘗試結合二十四節氣裡面的重要節氣,比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推出夜場,但不一定都是走城牆,「可能還會有其他形式」。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中國新聞網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