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臺灣很心涼!為何說臺北故宮成犧牲品?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臺灣島內感慨兩岸故宮「此消彼長」,臺媒直指這是蔡當局的「鍋」。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臺灣島內感慨萬千,臺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

資料圖 程功 攝

「紫禁城上元之夜」

在談到北京故宮這幾年的發展時,臺灣聯合新聞網19日列舉了相關數據:2017年北京故宮文創產業營業額高達1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67.5億元新臺幣,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以「故宮唇膏」為例,去年年底北京故宮旗下的故宮文創館在線銷售及故宮淘寶先後推出一系列彩妝產品,迅速被一掃而空。而且80後及90後已經成為主客源,且比例仍不斷攀升。

《工商時報》感慨,從開咖啡館、賣彩妝,再到搞綜藝,北京故宮文創模式百招盡出,屢屢引爆大陸新話題,不但使600歲的故宮成為「網紅」大IP,更為其在2018年創下十幾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中國時報》稱,從除夕開始,每天限制8萬人的北京故宮天天爆滿,去年更刷新紀錄迎來超過1700萬名參觀者,成為「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文章說,北京故宮推廣文物的手法日益接地氣,前有《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一夕成網紅,後有《國家寶藏》由名人加持獲得好口碑,去年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豆瓣上有9.4和9.6的高分;《上新了·故宮》則讓年輕人參與設計文物衍生商品。

反觀臺北故宮,參觀人數自2016年起節節下滑,曾引領風騷的文創商品近年也未見亮點。其中北院參觀人次從2016年的460萬,下降到2018年的380萬,熱度在臺北市景點中掉到第五;南院參觀人次去年只有76萬,比2017年掉了近23萬,與2016年的147萬相比差不多被腰斬,「兩岸故宮較勁顯然此消彼長」。臺北故宮前文化營銷處處長金士先也驚嘆近年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呈井噴式爆發,呈現出臺灣與大陸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長。

至於臺北故宮衰落的原因,不少輿論直指蔡當局「去中國化」。《旺報》的一篇言論稱,臺北故宮曾是文物保護的代表和文創產業的旗幟,但近年來屢屢受到政治議題操縱,先是前院長陳其南上任之初就表明要在任內實現「故宮臺灣化」,之後爆出閉館修繕3年以及文物南移南院的新聞,「一個肢解臺北故宮分步走的政治圖謀已昭然若揭」,使這一教育後代子孫的文化場所「變得越來越烏煙瘴氣」。

文章說,兩岸故宮同樣是換了掌門人,但管理者的專業程度與對故宮的情感和態度影響了兩岸故宮近年來的發展,「臺北故宮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聯合新聞網稱,擁有國際聲譽的臺北故宮,經這兩三年折騰已元氣大傷。金士先直言,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一定綁在一起,「今天的臺灣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認同正處於歧路,作為故宮人,這種改變令我很難過」。

島內同時談到兩岸故宮交流問題。2009年,臺北故宮策劃「雍正大展」時,向北京故宮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畫像,開啟互不往來60年的兩岸故宮破冰交流。2015年為迎接故宮90周年慶,分隔兩岸的三希堂至寶《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首次由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分別授權,以三帖合於一篋方式出版,成為一時佳話。此外,兩岸也曾有過《富春山居圖》合體的佳話。但「獨派」掌管中華文物後,兩岸故宮交流陷入停頓。《中國時報》稱,故宮的存在象徵兩岸同屬中華文化淵源和圖騰,臺當局別再動「去中國化」的腦筋了。

延伸閱讀:

「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故宮夜場常態化有戲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是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新春慶賀活動的延續。就在19日晚上,元宵佳節當天,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這場活動,也再一次刷爆了人們的朋友圈。

「上元之夜」故宮人氣旺

「人氣太旺」大概是對元宵節之夜故宮最恰如其分的描摹。

2月19日和20日,故宮博物院會舉辦建院94年來首次「燈會」,這也意味著紫禁城古建築群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

消息傳出後,立即引發了一波「刷屏」。有媒體報導,2月17日下午開放19日的門票預約,十幾分鐘就被預約一空;18日凌晨,故宮票務官網直接「癱瘓」,有網友感嘆「門票比春運車票還難搶」。

元宵節當晚,觀眾們自午門入場後,首先可以觀賞燈光下的太和門廣場,隨後由午門西馬道登午門城樓,參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此外,還能聆聽暢音閣戲樓的美妙戲曲。

一位現場觀眾興奮地表示,以前來過故宮挺多次,但還是第一次得以「夜遊故宮」,「我知道會非常美,但沒想到這麼美,出乎意料。」

截至晚上九點鐘左右,故宮神武門外還聚集著很多意猶未盡的觀眾,拿著相機、手機,努力留下上元之夜故宮的美景。

揭秘「紫禁城上元之夜」照明設計

今晚最吸引觀眾的亮點之一,大概就是「紫禁城上元之夜」超強的照明設計。據介紹,它是將高新科技與文物保護有機融合,在方案制定階段,就考慮到避免因照明對古建築產生損害。

因此,通過設定不同的燈光強度,產生光影對比,使其在夜間自然產生立體感,達到「見光不見燈」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築,讓觀眾更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間風採。

元宵之夜的故宮,午門城樓及東、西雁翅樓在燈光映照下,展現壯美雄姿。太和門建築主體及漢白玉臺階作為主要投影目標,則用55000流明的雷射電影放映機,通過雷射投影技術,實現精準對位,讓數字畫面躍然於故宮古建築之上。

此外,午門至神武門東側城牆區域,由充滿節日氛圍的紅燈籠點綴城牆,引導觀眾步行。臨近城牆西側的建築也被點亮,營造出喜慶祥和的節慶氛圍。《千裡江山圖卷》等繪畫作品以藝術燈光形式,投影於建築屋頂上。

據了解,這次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由天津華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春田影視傳媒、中國保利集團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一場文化活動背後的期待

其實,「紫禁城上元之夜」的舉辦並非偶然,其意義也不僅僅只是一場簡單的活動。

據了解,它作為故宮博物院「紫禁城裡過大年」系列展覽活動的延續,目的是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更好地闡釋「傳統節慶」這一充滿團圓幸福感的話題。

同時,也是讓新春的故宮博物院,在深沉壯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讓公眾感受博物館裡獨特的節慶味、人情味。

通過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紫禁城內的午門-雁翅樓、太和門、太和殿、東南角樓、東華門、東北角樓、神武門等區域霓虹閃耀,讓觀眾可以在晚間遊覽紫禁城。故宮博物院以此不斷探索文化創意的創新方式,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持續開展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穩步推進「平安故宮」工程,故宮開放面積從2012年的30%到2018年的80%,越來越多的院落、展覽、文物與公眾「見面」。

故宮裡各種實體展覽、虛擬展覽亮點紛呈,不僅在學術界具有影響力,也在觀眾中不斷形成觀展熱潮,引發廣泛關注。

似乎轉瞬之間,紫禁城已經走過了近600年歲月。在悉心保護故宮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故宮正在通過一系列方式,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故宮將嘗試在重要節氣舉辦夜場

不過,欣賞完故宮上元之夜美景的觀眾們,最關心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以後這樣好的活動,還有機會參加嗎?答案是:相當「有戲」!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觀眾們的期待表示非常理解。他說,故宮將在這兩天的燈會之後,進行各方面的可行性評估,希望將來能在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節點,例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可以開放夜場,「但一定要經過專業評估」。

他透露,這次舉辦燈會的時間很緊張,十天之內把這個活動辦起來。燈會辦兩天結束之後,就會對結果進行評估:活動的社會反響如何?觀眾的參觀體驗如何?預約制度還有哪些需要完善?

這次,「紫禁城上元之夜」邀請了勞動模範、北京榜樣、消防指戰員、公安幹警等各界代表以及外國使節等。單霽翔說,特定的1800張票發出去之後,剩下3500張都放在票務網站預訂出去了,「我們也知道離觀眾的需求還差太遠」。

「所以,故宮下一步將會評估活動的意義,如何舉辦得更好,什麼地方還可以繼續點亮而不傷害古建築。」單霽翔稱,爭取嘗試結合二十四節氣裡面的重要節氣,比如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推出夜場,但不一定都是走城牆,「可能還會有其他形式」。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中國新聞網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看昨晚紫禁城之美 臺灣島內心涼了
    原標題:看昨晚紫禁城之美,臺灣心涼…臺灣島內感慨兩岸故宮「此消彼長」,臺媒直指這是蔡當局的「鍋」。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紫禁城上元之夜」
  • 「紫禁城上元之夜」聊故宮
    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將於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兩天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也是故宮首次面對公眾開放夜場。為更好的了解紫禁城,下面為大家搜集整理了紫禁城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 臺北元宵燈會熱鬧非凡:「去中國化」不能抹去臺灣人的中國心
    剛從臺北參加「臺北燈會」回到上海,手機就被北京故宮的元宵燈影刷屏。 元宵點燈是一個流傳了千年的風俗。隋煬帝曾在《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中描繪宮內元宵燈火:「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北京故宮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古老宮殿上空的現代光束,就是傳統與未來的完美結合。而臺北燈會的主燈高12米,與3層樓一樣高,它由550萬像素的LED彩幕組合而成,名叫「百變豬寶亮晶晶」。隨著音樂的變化,豬寶寶身上呈現出不同的膚色。有以漢字為主題的皮膚,還可以變身為時髦的機器獸,既是告訴大家今年是中國農曆豬年,又是告訴你這隻由現代科技成長而來的豬,將引領你進入未來世界。
  • 故宮元宵燈會:一點燈更有紫禁城的味道
    「一點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燈火闌珊,沉浸在故宮的夜景當中,真會讓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覺。如同「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一樣,「一點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燈火闌珊,沉浸在故宮的夜景當中,真會讓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覺。在社交媒體上,「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有網友開玩笑,建議遊客帶好手機與歷史書,「萬一穿越了呢」。
  • 故宮燈會像「蹦迪」廣場? 親歷者說:並沒有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 20日晚,「紫禁城上元之夜」落下帷幕,但這場文化活動引發的話題卻仍呈刷屏態勢。尤其對燈光照明、投影設計等,更是出現了兩種不同評價——  有人認為「燈光秀的審美有點土」,有人則覺得「太和門投影很美」……而這次真實的故宮「上元之夜」,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
  • 故宮首次在夜間開放 紫禁城古建築群被較大規模點亮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2019己亥年元宵節期間,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於2月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這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第一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築群第一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600年紫禁城點亮上元之夜 世界各地燈光秀 如何各展風情?
    600年紫禁城點亮上元之夜  世界各地燈光秀 如何各展風情?  ◎武冰聰  上元佳節月上柳梢頭之時,故宮點亮華燈,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首次在夜間開放,供市民參觀。「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在2月19、20日兩天舉行,網絡票務預約甚至出現萬人同搶一張票的盛況。
  • 「月圓之夜,紫禁之巔」,故宮打卡又添一員 | 沸話
    「月圓之夜,紫禁之巔,一劍西來,天外飛仙」,正月十五的故宮一直是人們心中充滿著神秘感的所在。而且故宮的首次「燈會」,參觀線路走的是「高規格」——很多環節,觀眾都可登城牆,俯瞰整座紫禁城。夜色下紫禁城終於要揭開神秘面紗,隨身帶的東西我都想好了:望遠鏡要帶一個,說不定有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在紫禁之巔的決戰呢
  • 搶不到紫禁城「上元之夜」門票?這有夜晚降落的雪鑽,別再錯過了
    故宮94年來首次夜間點開華燈,舉辦元宵節燈會,600歲紫禁城上演現代燈光秀,你搶到票了麼?這次「紫禁城奇妙夜」的人氣只能用「太旺」來形容,門票比春運火車票還要難搶…「我的名字叫紫禁城,快要600歲了,這上元的夜啊,總是讓我沉醉,這麼久了卻從未停止。重簷之上的月光,曾照進古人的宮殿;城牆上綿延的燈彩,映出了角樓的瑰麗。今夜,一群博物館人將我點亮,我在北京的中央,獻給團圓的你們,一座壯觀的城。」
  • 北京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那麼故宮為何又被稱為紫禁城呢?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踢爆將從2020年起整修閉館3年,其文物將移至位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這個奇葩決議的提出者,正是之前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的新院長陳其南。這位「臺獨」色彩濃厚的院長如此行事,所為何來呢?解救觀光?
  • 故宮燈光秀:工程師年初二接任務 無圖紙情況下工作
    19日晚6點半,隨著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全場觀眾的一起倒計時,紫禁城被瞬間點亮。活動當晚,故宮太和門古建築之上,通過雷射投影技術,依次打出了「2019紫禁城裡過大年賀歲迎祥」、「上元之夜」、「元宵節」等字樣,與漢白玉臺階上的流光溢彩相映成趣。觀眾由午門西馬道登上城樓,可參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並漫步於近千米長的、高掛紅燈籠的故宮東城牆之上。至東北角樓至神武門區域,左側還能看到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卷》被燈光投影於古建築之上,觀眾仿佛徜徉於畫卷之中。
  • 故宮首次夜間對外開放?有人說是為了打破故宮鬧鬼的說法?真相…
    哈嘍,我是益達,,又過去一個周末,過完年人人紛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臨近元宵節,故宮博物院於二月17號竟頒布,2019年2月19(正月十五) 、20號(正月十六)將舉辦「紫禁城上遠之夜」文化活動,活動主要安排在故宮博物館的午門、太和門廣場、故宮東城牆、神武門等區域,已經開始預約普通觀眾平臺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故宮回應是否再放夜場票說了什麼?故宮夜場票發放具體時間怎麼搶票
    今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紫禁城古建築群將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地點主要安排在故宮博物院的午門展廳、太和門廣場、故宮東城牆、神武門等區域。但是!預約燈會的門票難度係數堪比小客車搖號,和春運搶票一樣比拼手速,快600歲的紫禁城第一次以博物院身份辦「燈會」,已經開放預約的19日門票不到10分鐘已被約完。提示一句,正月十六(2月20日)的故宮「燈會」門票將於2月18日開放預約。
  • 臺北故宮人
    拍攝《臺北故宮》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告訴人們,在中國,在北京紫禁城東南方向2000公裡以外的一個地方,還有另外一座故宮。60年前,她從紫禁城的母體分娩出來,已經獨自生長了一個甲子的時光,並且將紫禁城和明清皇室的遺傳基因完整地保留到了現在。    一    《臺北故宮》的拍攝周期跨越了四個年度。
  • 最前線 | 故宮的票怎麼這麼難買?
    情人節在故宮看雪、元宵節在故宮看夜景,這個IP稍微有點新鮮事就會在社交網絡上刷屏一波,好比楊冪的機場照、鹿晗的微博動態,總是能吸引不少的眼球。最近,故宮因為元宵節門票一票難求又登上了微博熱搜。近日,故宮博物院門票預售系統發布《關於預約參加「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的公告》,將於2月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連續兩晚舉辦。
  • 知識分享: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019.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又稱"紫禁城",這裡的"紫"不是指顏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它們聳立四角,給故宮建築群增添了雄偉壯麗色彩。  020.故宮的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北京城中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宮殿,佔地72萬平方米,圍成一個方形。對稱平衡是中國建築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觀念的一大特點。然而,據統計,北京故宮的總房間數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似乎有失對稱的原則。這又是為什麼呢?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