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將於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兩天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也是故宮首次面對公眾開放夜場。
為更好的了解紫禁城,下面為大家搜集整理了紫禁城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北京城的中心,有一組金碧輝煌的建築群,殿宇重重、樓閣層層、千門萬戶、巍峨莊嚴,這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官殿——紫禁城,又名大內,現稱故宮。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故宮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其名得於紫微星垣。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恆墾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它星座,三垣為太徽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是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至高無上,而人間的皇帝也是至尊的,所謂「太平天子當中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於是,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們以其非凡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設計建造了這座人間最富麗堂皇的宮殿,紫禁城也就成為世界建築史上最著名的絕作。 明代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下令修建北京皇宮,主要設計人有揚青、蒯福、蒯祥、蔡信、蒯義、蒯綱等;全國著名工匠 10多萬名;民伕100多萬名。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宮殿基本建成,紫禁城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在元朝大內的舊址上進行建造,所需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木料:明朝使用取自雲、廣、川、貴等地的楠木,清朝使用取自東北長白山的松木;磚料:城磚為山東臨清等地燒制,殿內鋪地的金磚由江南的蘇州等五府承燒;石料: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花崗石來自曲陽縣;琉璃瓦件:由和平門外海王村 (今琉璃廠)的「西窯」承燒;宮殿牆壁所用顏色:紅色顏料產於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杏黃色顏料產於河北宣化的煙筒山…… 紫禁城裡三大殿建成,朱棣遷都北京,可御殿不到百日,三大殿即被焚毀。朱棣害怕「違背天意」,不敢再建,權以奉天門為聽政之所,這就是明、清兩代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因。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英宗朱祁鎮下詔重建紫禁城,此後多次被焚,又多次重建,其中以清代乾隆時修建最多、耗資最大,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辛亥革命以前,故宮戒備森嚴,絕不允許庶民進入,名為紫禁城就有這個原因。1914年,故宮對外開放,但範圍極小,票價極貴,遊人寥寥。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舉行開幕典禮,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帝王宮室,故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庫,收藏有大量珍貴文物。辛亥革命以後,故宮文物大量散失,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後,宮內2972箱文物被運往南方,後運往臺灣。解放後,人民政府除多次對故宮進行修繕外,還清理出藏品100多萬件,其中國寶級的有商代青銅器「三羊尊」、唐代畫家盧楞伽「六尊者像」、宋徽宗「聽琴圖」、元代「釉裡紅瓶」、明永樂「白釉僧帽壺」、清代金印和珠寶等等500多件。此外還在社會上證集到文物21萬多件,其中珍品有西周時的「虢季子白盤」、春秋時的「立鶴壺」、晉陸機「平復帖」、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代詩人杜牧的「張好好詩卷」、五代時董源的「瀟湘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黃荃的「珍禽圖」等等,至今,故宮已接待觀眾幾億人次。 ·故宮的房屋· 故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間? 社會上普遍流傳的說法是9999間半。為什麼出現半間,而不湊個整數建成一萬間呢?原來,傳說天上玉帝所居的天宮共有房屋一萬間,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也不能越天宮之制,超過天宮房屋的數量。可是皇帝又是「天之子」,與平民百姓自然不同,所居房屋亦不能太少,於是,只好造屋 9999間半,比天宮僅少半間,半間指的是今文華殿後文淵閣西側的樓梯間。 這種說法其實殊不足信,因為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自明水樂時初建到清末,變化極大,其間經歷了明代的不斷擴建、明末戰火的毀壞,以及清代的修復和增建。如文淵閣就是乾隆年間為存貯「四庫全書」而建造的。明制與清制不同,因此不可能有相同間數的房屋。此外,「半間」之說也沒有根據,半間其實仍是一整間,只不過面積較小,僅有一個作為上下登樓用的樓梯。文淵閣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為間的慣例,採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但又為了布局上的美觀,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 1972年,為弄清故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間的問題,古建專家們對故宮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並按照現在通行的標準,「四柱為間」,進行統計,其結果是:故宮共有房屋8707間。 ·午門禮制· 中國皇帝向來有「九重天子」之稱,於是在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前建有9道大門:永定門、正陽箭樓、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乾清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它紅牆黃瓦、朱漆大柱、雕梁畫棟、飛簷宏麗。置身其下,不免有敬畏之感。 午門高35.6米,平面呈「凹」字形,中間闢三門,左右各有掖門,門上崇樓5座,正樓是9開間重簷虎殿頂,東西4座為重簷四角尖式方形亭樓,各以廊底相聯,輔翼正樓,形如雁翅,氣勢巍峨,更顯尊嚴。午門形制是沿引「以雙闕表門」的說法而來,因此又稱「午闕」或「五鳳樓」。 按禮制,午門正樓設寶座,左右設鐘鼓。皇帝在大和殿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皇帝祭太廟出午門時擊鼓、親祭其他壇廟出午門時鳴鐘。明朝每年正月十五日即燈節或稱元宵節,午門懸燈飾以宴百官,皇帝要親臨觀燈井與大臣作詩;另外,皇帝在立春日賜春餅、端午節賜涼糕、重陽節賜花糕,都要在午門進行;每年十月一日皇帝要在午門前頒發曆書;戰爭凱旋,皇帝還要在午門舉行受俘典禮。 出入午門也有嚴格的禮制規定:皇帝出入、皇后大婚入宮必走正中門、王公大臣走右面門、文武官員走左面門。金殿傳臚時,狀元出宮走正中門;而文武進士則按會試考中的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雙數走右掖門。門前設兩根紅杖,親王以下人員經過時,護軍均不起立,有不報名而入者,舉杖便打。進了午門是玉帶形的內金水河,上有5座大理石石橋,這就是內金水橋。正中稱「御路橋」,是皇帝走的;其左右稱「王公橋」,是宗室親王們走的;最外為「品級橋」,是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走的,皆不能越制。 俗語有云:「推出午門斬首」,其實,禁城之內從不斬人。明朝斬人於西市,清朝則在萊市口。但明朝大臣如觸怒皇帝被批「逆鱗」者,均要受「廷杖」,就是棍擊屁股,行刑地點在午門御路東例。最初此刑只是象徵性的責打,但後來發展到打人致死。如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群臣上諫,阻止皇帝朱厚照到江南選美女,結果130多人受廷杖,有11人當場被打死。 ·故宮三大殿· 故宮「太和毆」、「中和殿」、「保和殿」,俗稱三大殿,是北京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築。 太和殿就是人們俗稱的「金鑾殿」,面闊11間、進深5間,殿內共有72根楠木柱,重簷四阿廡殿頂,彩畫雙尤合璽大點金,是封建社會最尊貴的形式。大殿通高37.44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太和殿內有6根蟠龍金漆柱,中設楠木金漆雕龍寶座。民國袁世凱曾將寶座搬走,換上西式高背大椅,1964年寶座才回歸原位。寶座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都是銅胎嵌絲琺瑯製品。象駝寶瓶,內盛五穀,象徵太平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萬裡,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殿頂正中為穹隆圓頂,稱藻井,鎮壓火災之意,井內巨龍蟠臥,口銜寶珠,叫軒轅鏡,相傳是中國遠古時黃帝所造,以示自己是正統皇帝。鏡下正對寶座。但現在並不是這樣,據說袁世凱害怕大圓球掉下將他砸死,故將寶座後移。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之地,明、清兩代有24位皇帝在此宣讀即位詔書。每年元旦、冬至、萬壽 (皇帝生日)三大節及冊立皇后、派將出徵、金殿傳腫時,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百官朝賀。1909年末代皇帝溥儀在太和殿登基時年僅3歲,其父載洋將他抱扶在寶座上。大典進行時,熱鬧莊嚴的場面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載灃隨口勸道:「不要哭,一會兒就完了。」事後,人人都說此話不吉。說也巧,溥儀只做了三年皇帝,清朝就滅亡了。1920年,民國政府在太和殿舉行過一次文官考試,禮節隆重,儼然皇帝殿試。國文題目「上無道揆下無法守論」,官員們被弄得暈頭轉向。 太和殿露臺上東設日暑,象徵授時;西設嘉量,是全國標準量器。殿前有廣場,佔地3萬多平方米,是宮內最大的廣場。中間是用巨石鋪就的御道,左右是磨磚對縫的海墁地磚,東西各有100餘塊儀仗墩石。御道兩旁放置銅製品級山,每行自正、從一品至正、從九品共18級,東西各兩行,文東武西。舉行典禮時,大臣根據身份跪於品級山旁。 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後,汗廣各5問,每面均長24.15米,是一座單簷四角攢尖鎏金主頂的方形殿字。皇帝在舉行大典之前先到中和殿暫坐,受官員行禮後再去太和毆。每逢壇廟祭祀,皇帝要在中和殿讀祭文。二月去先農壇演耕的前一天,要在這裡驗看種子、農具和祝文。清代每修玉牒 (家譜),皇帝都要在此舉行視看儀式。中和殿內陳列兩座八人抬肩輿,每逢太和殿大典,皇帝都要乘肩輿從乾清門至中和殿。肩輿共分4種:禮輿、步輿、輕步輿和便輿,便輿又分暖輿和涼輿,皇帝平日出入均乘便輿。 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後,廣9間,深5間,重簷九脊歇山頂。明代冊立皇后、太子時,大臣上表,皇帝在此殿受賀。清代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在這裡宴請新疆及蒙古王公大臣。公主下嫁時皇帝亦在此宴請三品以上大員,定例宴席70桌、全羊63隻、酒20瓶。保和殿後有一塊巨大的雕石,以整塊艾葉青石雕成,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多噸,產自北京西南房山縣。 三大殿是故宮前部的中心,後面東西橫向的廣場是朝廷與內廷的分界地帶。 ·三宮六院· 故宮三大殿後為內廷,是帝後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內廷門戶眾多,但以中軸線上象徵「天地乾坤」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兩側配以象徵日月的日精門和月華門、象徵十二星辰的東西六宮,以及象徵眾星的數組建築,成為眾星捧月之勢,即人們俗稱的「三宮六院」。 內廷正門為乾清門,清朝皇帝有時在此聽政,稱「御門聽政」。康熙聽政最勤,曾在這裡決定平定三藩之亂、收夏臺灣、抵禦沙俄侵略等重大國事。乾清門之東為上書房,是清代皇子皇孫讀書之處。乾清門之西為南書房,清代著名的「康熙除鰲拜」事件就發生在這裡。乾清門內是後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生活的場所,有暖閣9間,每間設床3張,共27張。皇帝可隨意入寢,目的是防止被人暗害。明朝著名的「王寅宮變」和三大奇案中的「紅九案」、「移宮案」都發生在這裡。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卯時,宮女楊金英等10多人想將嘉靖勒死,可是慌亂中未將繩結係為死扣,謀殺失敗。楊金英等人被凌遲處死。嘉靖皇帝從此搬到西苑萬壽宮居住,20多年後才重回乾清宮。到了清代,雍正皇帝移居西宮養心殿,乾清宮便成了舉行內廷典禮、引見官員的地方。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和萬壽等節日,都要在這裡舉行內朝禮和賜皇族家宴。光緒年間,皇帝曾在此接見過英、法、美、日、俄、奧、葡等國使節。此外,乾清宮還是皇帝死後停靈的地方。 交泰殿在乾清宮之北,每年冬至、元旦、中秋節,皇后在此接受皇貴妃、貴妃、妃嬪、公主、福晉、命婦的祝賀,行六肅、三跪、三叩禮,而後再由皇子行禮。每年三月皇后去先蠶壇行親蠶儀式前,都要在這裡閱視親蠶工具。殿內存玉璽25塊,用寶璽時需由內閣請示皇帝,準後方可使用。殿內東側陳設「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是清乾隆年間製造的大自鳴鐘。 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年間,清代按滿族風俗予以重建,格局依照瀋陽清故宮清寧宮的樣式。明代設有鞦韆,清明時節妃嬪們遊戲於此。坤寧宮原為明、清兩朝皇后的寢官,後雍正遷居後,皇后也由坤寧宮遷往體順堂,改建後的坤寧宮西間是祭神之地,每天有郊祭、夕祭,又有春秋大祭,每年殺豬1300多口。殿內長桌為宰牲所用,大鍋為煮肉所設,西邊的布偶人和畫像為所祭之神,壁上布袋為「子孫袋」,其它如銅鈴、布慢之類,為祭祀時薩滿歌舞所用。宮前右側神竿為祖宗竿子,祭天時懸肉於天竿上,竿下跳神。大祭時,皇帝、皇后及王公大臣都要參加,並吃祭肉,名為分福。坤寧宮東暖閣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閣內設有尤鳳喜床。按婚制,皇帝婚後只能在喜床上住兩夜,第三天皇帝回養心殿,皇后隨居體順堂。皇帝大婚耗資巨大,如 1872年同治大婚就耗銀1100萬兩。 出坤寧門,就是面積12000多平方米的御花園。它以主體建築欽安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分布著10餘座亭臺樓閣、曲他水榭,其間點綴著蒼松翠柏、奇花異石,成為一座宮廷式的花園。欽安殿是中軸線上唯一的宗教建築,內供玄武大帝。殿內有青龍缸一口,傳說是宋代嶽飛與其母所乘以避洪水之缸。殿前有連理樹,已有400多年歷史,是純真愛情的象徵。御花園東北有堆秀山,每年9月9日重陽節,皇帝都要攜帶后妃登山,眺望宮內外景色。 出御花園貞順門就是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對面景山,是紫禁城的天然屏障,它與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建築前面有水、後面有山的傳統格局。 乾清門西面為內右門,進去是養心殿和西六宮。乾清宮東面為內左門,進去是齋宮和東六宮。這些建築大部分都是清朝皇帝和后妃們居住及日常生活的地方。清朝規定皇后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其他貴人、常在、答應等無定額,她們分居在東西六宮之內。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屍七十二嬪妃」、「粉黛三千」的後宮院。養心殿之「養心」二字,是借用孟子「存其心養其性以事天」一語,中設主座,是皇帝召見大臣之地。西暖閣最西一間名「三希堂」,因藏王羲之《塊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絢《伯遠帖》而得名。東暖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垂簾聽政」之處。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自稱「聖母皇太后」,與皇后鈕鑽祿氏慈安宣布垂簾聽政,並改稱年號為「同治」,意為兩太后共同治理國家。垂簾聽政時,小皇帝坐在前面的寶座上,兩太后坐在後面寶座上,兩座中間掛一紗簾,太后在簾後決定一切,小皇帝實為傀儡。垂簾聽政歷同治、光緒兩朝,達48年之久。養心殿後東邊5間為體順堂,是皇后住養心殿時的寢宮,西邊5間叫燕喜堂,是妃嬪陪伴皇帝的臨時住所。養心殿南院是御膳房,皇帝要進膳時,御前大監高呼「傳膳」,待膳者忙將御膳傳到養心殿東暖閣。 西六宮是永壽宮、詡坤宮、儲秀宮、太極殿、長春宮、鹹福宮。其中,明閹魏忠賢曾在永壽宮蹴鞠(踢球)。慈禧住儲秀宮時,在殿前體和殿用膳,每餐主食50多種,菜mO多種,用肉250公斤,雞鴨10Q餘只,由450人伺候。儲秀宮也是末代皇帝溥儀之「皇后」婉容的居處。 齋宮為清雍正年間所建,大祀時在這裡致齋。原來戒齋需去天壇齋宮,雍正改在宮內齋宿,稱「內齋」。東六宮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其中,景仁宮為光緒帝的珍妃寢宮。珍妃團支持光緒新政被打入冷宮,1900年慈禧外逃時,命太監將她推入貞順門內的一口井內,時年25歲。這口井後來被命名為「珍妃井」。 ·正大光明匾· 走進乾清宮,迎面就會看見一塊大大的匾,上書「正大光明」四個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正大光明匾。 正大光明匾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的背後是清代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 在我國,歷代王朝確定皇位的繼承者,大都採用公開建儲的方式,也就是頂先公開冊立太子,以備承嗣皇位。繼承皇位的太子必須是皇帝的長子。皇帝如無子,可兄終弟繼。從殷周到明、清,歷朝基本上沿襲這一制度。到了清朝,由於皇子極多,為爭奪帝位,皇子們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常常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例如康熙皇帝有35個兒子,為立儲的事曾兩次廢立皇太子,弊病多,矛盾大。雍正皇帝繼位後,吸取了前代立儲的經驗教訓,創造了秘密立儲的辦法,就是:將選定的繼承人姓名秘密抄寫兩份,一份帶在皇帝身邊、一份藏於立儲匣內,置於正大光明匾後,任何人不得擅自取下開看。一旦皇帝駕崩或者退位,王公大臣們才能將秘匣從匾後取下,當眾開啟,宣布「御書」所指定的王位繼承人。歷史上,乾隆、嘉慶、道光、鹹豐4帝,都是秘密被立儲而繼承王位的。 封建社會,皇帝是統治集團中大臣們最大的靠山,但誰能繼承皇位,事先大臣們並不知曉,那麼在政治鬥爭中究竟依靠誰、打擊誰,就不好確定。於是朝廷百官總有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一看見正大光明匾,這種感覺更加突出。久而久之,北京也就開始流傳一句俗語:「正大光明匾——無依無靠」。 ·外東路與外西路· 紫禁城的東側,有一組宏偉的宮殿建築群,俗稱外東路,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原來,乾隆25歲即位時曾經說過:如果自己能坐位60年,就將皇位「內禪」給嘉慶,並另修宮殿居住。他不願自己在位的年限超過祖父康熙在位的61年。乾隆三十七年 (公元1772年),宮殿動工,這就是現在的外東路。果不其然,乾隆坐了60年皇位,於是傳位於嘉慶,但作為太上皇,他並沒有放棄政權,也並未到外東宮來居住。 外東路的主要建築包括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暢音閣、景福宮、乾隆花園等等。其中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現在開闢為珍寶館,展出清宮的各種奇珍異寶。如乾隆為存放其生母頭髮而制的金髮塔,高4.6尺、底2.2尺見方,共用黃金3440兩;大禹治水玉山子,高224釐米、寬96釐米、重達5噸,從運輸到製作花費了近20年時間,稀世珍寶象牙席,長216釐米、寬139釐米,製作時需精選象牙,經特別處理後做成厚0.、釐米、寬0.3釐米的牙條,再用勻稱的牙條編織成有圖案的涼蓆,耗費驚人。暢音閣內有一座高20.71米的三層大戲臺,有活動的天花板和地板,臺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鬼怪戲,上下有機關,能引真永上臺。慈禧每年都在此傳戲。外東路最有名的還是乾隆花園。乾隆4次下江南,飽覽了江南的名園佳景之後,回北京修造此園。園內亭臺樓閣富麗精巧、曲徑迴廊玲瓏剔透、古樹奇花爭妍、湖石假山鬥奇、彩畫雕刻精美、布局格調清雅,既具官廷氣派,又融匯了江南庭院特色,別有一番趣味。 外西路在西六宮之西,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嬪等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築有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官、英華殿、西花園、雨花閣、慈寧花園等等。其中西花園曾為清宮收藏珍寶最多的地方,究竟有多少珍寶,沒有人清楚,只知道1923年6月26日這裡失火,清廷公布了一篇縮小了若干倍的帳目,燒毀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數萬冊。火後之垃圾由城內一家金店以50萬元的價格買下來,從中揀出17000多兩熔化的金塊。餘下的灰燼裝成若干麻袋分送內務府的大小官員,有人從中提制出兩座直徑約一尺的黃金「壇城」,垃圾清理完,溥儀將這裡改成了網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