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 20日晚,「紫禁城上元之夜」落下帷幕,但這場文化活動引發的話題卻仍呈刷屏態勢。尤其對燈光照明、投影設計等,更是出現了兩種不同評價——
有人認為「燈光秀的審美有點土」,有人則覺得「太和門投影很美」……而這次真實的故宮「上元之夜」,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
一場「燈光秀」 兩類不同評價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今年元宵節的夜晚,由於「紫禁城上元之夜」的舉辦,故宮燈光絢麗,還能看到投射在太和門上各種海水江崖圖案、上元之夜和元宵節的字樣。《千裡江山圖卷》等繪畫作品則以藝術燈光形式投影於古建屋頂上,當觀眾行走在城牆之上,很有點「人在畫中遊」的感覺。
但這場「燈會」,卻招致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評價,槽點主要集中對午門、神武門等的燈光設計上。
有人認為,此次故宮夜場的「燈光秀」很土氣,形似「蹦迪」:濫用射燈,配色辣眼睛,不能契合故宮的莊嚴大氣。
但也有觀眾覺得,裡面燈光很美,看得很開心。當遠遠望著故宮的燈光,看到被「點亮」古建築,恍然產生「人在畫中遊」的感覺。
「不贊成只看了一眼『燈光秀』就長篇大論吐槽,評價時至少要親自進去走過一圈。」有人如是表示。
元宵節當晚,記者也在現場看到,實際上,網傳特別閃耀的午門「燈光秀」持續時間較短,屬於「點亮儀式」,歡呼過後,人群也並沒有像在「迪廳」一樣那麼喧囂,而是有次序地走進午門,從西馬道登上城樓。
尤其當走過東城牆時,觀眾並不多。伴著燈光,一組宮殿在人們身側徐徐顯現出來,安靜、壯美;暢音閣傳來婉轉的戲曲唱段,也襯託了故宮靜謐的夜景。
文物古建會因「燈光秀」受到影響嗎?
當然,除了吐槽「燈光秀」把故宮照得像「迪廳」,更多人擔心的是,故宮裡全是古建築,這樣大規模的「點亮」,還有雷射投影,會不會對文物造成影響?
據此前故宮提供的資料顯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照明設計將高新科技與文物保護有機融合,在方案制定階段,就考慮到避免因照明對古建築產生損害。
比如,通過設定不同的燈光強度,產生光影對比,使其在夜間自然產生立體感,達到「見光不見燈」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築。
太和門建築主體及漢白玉臺階作為主要投影目標,通過雷射投影技術,實現精準對位,讓數字畫面呈現在故宮古建築之上。
光峰科技負責本次太和門點亮項目。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光峰ALPD®雷射光源為冷光投射,投射建築表面不會產生任何光熱,從而避免古建築表面釉層、漆層等受到傷害。
並且,該負責人表示,大型投影秀的設備搭建無須在建築附近進行大型的施工行為,從而保證古建築能夠輕鬆「換裝」而更無須承受施工壓力。
莊重、大氣的故宮燈會更滿足公眾期待
「故宮『燈光秀』被『吐槽』,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最終呈現的效果未能達到觀眾預期,存在心理落差。」針對上述話題,時評人韓浩月做出了如此分析,「活動名字原本叫『紫禁城上元之夜』,大概是射燈燈柱過於搶眼,後期被網友稱為『燈光秀』」。
到今年,故宮已經走過了近600年的歲月,幾乎每一座宮殿都有一段故事。因此,韓浩月說,燈光的運用應該更多地為古建築本身服務,去體現故宮厚重的文化底蘊,不能「喧賓奪主」。
他提出,此前曾有故宮「上元之夜」其他美景圖傳出,只不過可能在幾個人們關心的重要場合,有些差強人意,「這些聲音,也會給故宮下次舉辦同類活動時提供一些建議」。
此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也說,燈會辦兩天結束之後,故宮下一步將會評估活動的意義:如何舉辦得更好、什麼地方還可以繼續點亮而不傷害古建築等等。
韓浩月則建議,如果再次舉辦燈會,可以請權威的文化專家擔任顧問,提供富有創意和可行性的方案,燈光運用得當,塑造古詩中上元夜的那種富有文化意蘊的場景,也許更能讓觀眾喜歡,「一個莊重、大氣的故宮燈會,會更能滿足公眾的期待與想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