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故宮完全不一樣,一片荒涼

2020-12-18 陳叔說史

百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故宮完全不一樣,一片荒涼

說到我國那些出名的名勝古蹟,故宮想必該當首屈一指吧!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是中華文明建築精粹的集大成者,更是六百年滄桑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人。它曾盡享四方來朝的盛世榮光,也曾在侵略者的槍炮下黯然神傷。那百年前的故宮又是什麼樣子呢?

百年前的故宮不叫故宮,它就紫禁城。故宮這個詞的出現在辛亥革命之後,清朝滅亡,中國封建社會結束,不存在皇帝,也就不再存在皇帝的居所了,所以當初的紫禁城就被稱為了「故宮」。百年前的紫禁城,此時的大清王朝風雨飄搖,紫禁城也已呈現出破敗之相,有著一份悽涼感,並不像我們現在見到的那樣金碧輝煌

清朝滅亡後,因為太監遣散不少,加之管理混亂,紫禁城的衛生已不能很好地維持。由於沒人打理,隨處可見這樣荒蕪的景象,曾經熱鬧非凡的皇城,變得死氣沉沉。圖為太和殿廣場上荒草萋萋,象徵著清朝末期頹廢的景象

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喜歡看清宮劇,劇中的妃子很多都是從秀女中選出來的,劇中的秀女具有漂亮的外貌,強壯的心裡,享不完的榮華。這些秀女便是在故宮御花園的西北角—延暉閣中挑選出來的。晚清包衣選秀中待選秀女,看照片感覺個個都好小,像幾歲的孩子,完全不像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

1900年乾清宮御路,臺階上雜草叢生,破敗不堪,讓人不禁心生感慨,曾經輝煌一時的宮殿,現在只剩下一片荒涼。站在臺階上的孩子不知道心裡在想些什麼?

這張照片是百年前紫禁城航拍照。1901年起,就有外國人在飛翔的熱氣球上拍攝紫禁城的記錄。從照片中看當年的紫禁城真是宏偉十足。紫禁城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

參考文獻:《清史稿》

本文由陳叔說史原創,未經允許不得進行任何商業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在今晚即將播出的節目中,鄧倫、周一圍與「末代皇妃文繡」鄔君梅就將通過了解三位「00」後,去發現接軌國際的他們「改造過的故宮」到底有多有趣。科技宅溥儀電話點外賣 后妃爭寵全程飆英語清朝時代中西文化匯通,故宮裡的皇家子弟引進了不少先進的西洋文化和各色新奇物件,以至於皇帝們紛紛加入汲取知識的行列。
  • 南京的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前身,如今略顯荒涼!
    故宮是中國的標誌性建築,許多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和外國都是為了欣賞它,這顯示了故宮的名氣。除了故宮,估計大家都很熟悉橫店影視城的故宮,按照我國故宮的比例1:1轉載。但其實中國還有一個故宮,也叫紫禁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
  • 百年前故宮送的禮物,「故宮文創」都準備全了!
    百年前的故宮春節都是怎麼過的?宮內的年夜飯都吃什麼呢?宮內是否也有像我們今天一樣的春節晚會表演呢?這或許是很多朋友所關注的,但是對於被年前故宮送什麼禮物,大家都是比較好奇的,當年的禮物和現在的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還能不能送類似的禮物呢?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寸土寸金裡的「空間再造」穿著標誌性的布鞋,已經從院長任上卸任一年多的單霽翔,再次擔任故宮「王牌講解員」,講述故宮的過去與現在。於是故宮專門對這些織物進行除菌、燻蒸、修復等,建立了織繡庫房。前兩年在武英殿前開放的家具館,也是將存放在故宮各個房間、角落的數千件家具收集、修復,設專館展陳,既豐富了故宮的館藏類別,又騰出了大量空間,同時也讓破敗的南大庫恢復生機,成為獨具特色的家具館。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前一段的一本銷售業績非常好的繪本類讀物《建築的故事》中,將中國的紫禁城收入其中,和代表了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代表了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一樣,成為了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符號。
  • 工匠翻修故宮,意外發現「地下宮殿」,六百年前的傳言果然是真的
    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封地和班底都在北方,也許是因為元朝餘孽還在北方虎視眈眈,朱棣放棄了朱元璋建好的都城應天府(南京),反而花了近20年的時間將明朝都城轉移到了順天府(北京),而順天府的紫禁城就是以應天府的宮殿為藍本仿建的。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京城時放火焚燒了紫禁城,昔日偌大的紫禁城便只剩下了武英殿、英華殿等四殿外加四周的炮臺角樓和皇極門。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為探尋紫禁城最初的模樣,攝製團隊沒有局限於故宮四方紅牆內,而是跟隨策展團隊奔赴千裡之外的安徽鳳陽尋找答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初想把皇城建在家鄉,卻在六年後意外叫停,鳳陽的中都皇城成了一座皇家「爛尾樓」,卻保留了紫禁城「土作」工藝的秘密,由此揭示了「丹宸」得以「永固」的根本原因。見微知著。在午門展廳,一片藍色瓷磚赫然出現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在453件展品中似乎毫不起眼。
  • 故宮西路:被遺忘的宮殿
    3月25日下午,我從西華門步入紫禁城,沿西邊宮牆和內金水河一路向北。看到緊依河邊的道路已經開始整修,原先的水泥路面被挖開,幾十名工人正用紅磚鋪設新路基。一名姓韓的工人說,他們是河北興順建築公司的員工,進故宮半個多月。「路基鋪好後再鋪青石地磚,最後看起來要跟古時候一樣。」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原來我們看的故宮都是「假的」?真正未開放地區,讓人不信自己眼睛
    故宮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大」,看到那些宮殿,我們就可以想像出來它當年是有多麼的輝煌。雖說在故宮裡面有的地方有些殘缺了,但整體的氣勢還是存在。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故宮當中有一片區域是沒有開放的,那麼小夥伴們你們知道那些沒有開放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嗎?
  • 百年前的故宮中和殿、保和殿,荒涼但不失威嚴,默默等待盛世到來
    中和殿寶座,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故宮三大殿之一,是皇帝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中和殿內寶座前左右兩側的兩隻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它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獸,傳說日行萬裡,懂得四方語言,通曉遠方之事。放在皇帝寶座兩旁,寓意君主聖明。
  • 探訪故宮神獸,跟隨博物館館長,走進不一樣的故宮
    1.探訪故宮我曾多次探訪故宮,我時候自己去,有時候帶著家人和朋友去。去之前,我都會做基本的攻略,如果碰到了導遊,也會跟著聽一聽。作為我們祖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不僅僅是那些出名的古建築,有時甚至是一塊小小的磚,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
  • 中國的故宮現在是免票的,很少有人去參觀
    ,很多人都去北京、會去故宮轉上一轉,連很多外國人都知道故宮的名氣,其實我們國家還有另外一個故宮,但是中國的故宮,現在不交門票,很少有人去玩!這座故宮叫明故宮,也就是南京紫禁城,這裡是明朝的都城,這座故宮建造時間一共經歷了20多年,最終形成了一個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建築,這也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也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原本在明朝時期這裡被選為宮殿的地址,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變成了宮殿的所在地,所以這裡有些荒涼,我們會在這裡發現很多建築,和北京故宮的建築差不多。
  • 紅牆白雪綠琉璃,600 年前和現在相比,故宮改造成什麼樣子了
    在故宮建成六百年的紀念日上,單霽翔院長也準備了發言,他從故宮的歷史,一直講到了故宮的現在,以及他自己成為故宮看門人之後對故宮的一些改造。通常我們提起故宮就會有一種莊嚴的感覺,畢竟這是幾百年的皇帝生活過的地方。而且在這所深宮大院裡有數不清道不明的許許多多的故事的發生。
  • 《故宮觀止》
    各景區和建築之間用遊廊相通,似隔又連,景色相互因借,彼此滲透,極為巧妙。」  鄭連章所描繪的建福宮花園俗稱西花園,位於紫禁城西六宮之西北隅,始建於乾隆五年。身為古建築專家的鄭連章並沒有親眼見過他文章中所描繪的奇妙景致,因為整個建福宮花園在1923年6月27日夜間被一場無名大火焚燒殆盡。「那場大火的原因到現在都不清楚,一般懷疑是宮裡的太監盜竊珍寶,怕被發現所以放火燒宮。」
  • 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不可能!
    今天達說文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故宮文物的那些事兒。當然我們現在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事情。文物南遷的事情一發生後坊間一直有傳言說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等等諸如此類,小編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
  •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看門人講的故宮故事
    從故宮院長任上卸任的單霽翔多了一些輕鬆,演講中他打開長達430頁的ppt,圖文並貌地用一貫的幽默風格娓娓講述他在故宮多年間怎樣一點點著手改變這座龐大的皇家苑囿,小到清理琉璃瓦上的雜草,大到修建新的文物庫房,他頻繁提及的「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如今的確已順利地步入新的六百年的徵程,而回望故宮過去十多年間一點點改變的歷程還是很讓人動容。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沒有高顏值的紅牆綠瓦,老物件才是臺北故宮真核
    然而幸福總是來得有些突然,暫時不在旅行目的地列表中的臺灣,就這樣在這個冬天不期而遇了。沒有做攻略,沒有看錦囊,沒有查找圖片,臺北故宮到底什麼樣子,腦海中有無數想像:是如同北京故宮一樣青磚綠瓦氣勢宏大?還是更接近瀋陽故宮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抑或是完全不同於以上兩者的另一個模樣?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⑱|立秋「咬秋」,「咬」一口故宮裡的瓜
    瓜是中國書畫和工藝美術中常見的題材,除了描繪其形態之外,更重捕捉其神韻。立秋之際,不妨「咬」一口故宮裡的瓜——「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宮六百年鑑賞」系列今日特別呈現兩岸故宮所藏古代書畫文物中的「秋瓜」,其中既有宋代錢選的《秋瓜圖》、清代八大山人的水墨西瓜冊頁、齊白石的《倭瓜軸》,也有圓潤飽滿、釉質潤澤的宋代定窯瓜式提梁壺、瓜稜罐,以及匠藝獨到的瓜式文房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