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看門人講的故宮故事

2020-12-09 澎湃新聞

12月8日,「『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會」在北京東城區圖書館舉行,單霽翔的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也正式發布。

演講之初,單霽談道,今天對故宮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明太宗實錄》卷二三一記載:「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頒布詔書,昭告天下:……創建宮室……今以告成。」單霽翔說:「永樂皇帝昭告天下的日子,換算成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所以今天是紫禁城建成600年的正日子。」

發布會現場。從故宮院長任上卸任的單霽翔多了一些輕鬆,演講中他打開長達430頁的ppt,圖文並貌地用一貫的幽默風格娓娓講述他在故宮多年間怎樣一點點著手改變這座龐大的皇家苑囿,小到清理琉璃瓦上的雜草,大到修建新的文物庫房,他頻繁提及的「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如今的確已順利地步入新的六百年的徵程,而回望故宮過去十多年間一點點改變的歷程還是很讓人動容。一個小時的講座只能掛一漏萬,而新推出的三本書則是對故宮的宮殿歷史和形制、用處,對故宮館藏文物的種類和格外重要者以及曾經為故宮付出很多心血的學者、老院長與匠人們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單霽翔談及:「我總說自己是看門人,在盡職盡責的同時給大家講講故事,這應該符合人們對看門人的普遍認知。我用本書的篇幅,給大家講述關於故宮博物院的三大類故事。一是關於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二是關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三是關於與故宮博物院有關的人。」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裡均能得到印證。

在新書中,單霽翔寫道:「紫禁城有豐富的文物收藏,這些文物所體現的是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例如建築藝術體現中國傳統磚木結構的鮮明特點,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磚石結構建築畫藝術往往表現人們內心世界而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於西方的油畫;書法藝術作為深奧的藝術形式,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瓷器、琺瑯器等製造技術,玉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藝術,體現東方文化的審美特點的戲劇和音樂文物也都展現出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境界。自古『得人者興』,故宮古建築的維修保護、故宮文物藏品的保管展陳、故宮學的研究弘揚都離不開一代代故宮人的努力付出,離不開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側重於講述故宮中建築的歷史,全書分九篇,包括城池、外朝中路、外朝東西兩翼、內廷中路、內廷內東路、內廷內西路、內廷外東路、內廷內西路、內廷外東路、內廷內西路、內廷外東路、內廷外西路、古建築的門道等。其中既有我們都熟悉的諸如三大殿,也有後廷中因為一些影視劇熱播而受到關注的諸如延禧宮、儲秀宮、翊坤宮等等,其中最可看的還要數目前尚未對公眾開放的區域如建福宮花園、乾隆花園以及一些遊客無法進入的宮殿內部的景觀及構造。如《園林典範乾隆花園》一節中,單霽翔介紹這座花園從設計、繪畫到燙制小樣,必須經過乾隆帝御覽、欽定、照樣準做等一系列手續。在修建的過程中,乾隆帝有時還親自去工地查看施工進度。可見,乾隆帝對這座花園的重視程度。乾隆花園緊靠8米高的西牆,為一個南北長160多米、東西寬不足40米,佔地約600平方米的狹長地帶。這樣的地形按理說很不適宜造園,但是這種狹長恰恰成為乾隆花園的特色,花園被巧妙分成4個既相通又獨立的景區。

乾隆花園俯瞰

在綜藝《上新了·故宮》中出現的符望閣藻井鏡頭和故宮中所有細節都暗藏「典故」一樣,乾隆花園中的古華軒前有一株楸樹,造園之初已經長在那裡。營建者沒有把古樹砍掉,反而是借古樹為景,讓它成為古華軒前一個絕美的景觀。楸樹的花朵大,顏色雅致,每當這棵古樹開花,古華軒就成為賞花的好去處。而曾經一把火燒掉的建福宮花園在復建以後也有許多看點,如主體建築延春閣,外觀雖為兩層,內實為三層,為有夾層的樓閣式做法,其中底層隔間較多,而且真門、假門分置其中,一旦身臨其境,即令人虛實莫辨,故有「迷樓」之稱。此閣為觀景之地,是賞雪、聽雨、觀花的理想地點。

建福宮的重建在遊客可以進入的宮殿也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有趣的點,如翊坤宮的一道梁上有鞦韆環,而自明代宮中就有「鞦韆節」的節令習俗,每年的三月初四,宮眷、內臣均換穿羅衣。清明這天為鞦韆節,均戴柳枝於鬢。坤寧宮及東、西各宮中均安鞦韆一架。凡各宮中的溝渠,都在這個時候進行清理疏通的工作。大銅缸也會被刷洗一新。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書中以「細說文物」「詳話展覽」「萃賞國寶」三個部分為內容,多角度地向讀者展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以及文物和展覽背後故宮人為守護這些珍寶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書中也是對故宮館藏文物的一次詳細盤點,單霽翔介紹,故宮總計有二十五類文物,以生活用具類來看,主要指的是家具藏品和其他生活類文物。故官博物院收藏了6200餘件明清家具。這當中,明代家具有300餘件,清代家具則匯集了床榻、椅凳、桌案、箱櫃、屏聯、臺座等,一應俱全。還有東洋家具、西洋家具近500件。論質地,有鐵梨、烏木、雞翅木、酸枝木、櫸木、楠木、樺木、榆木、黃楊等家具,特別是還包含很多紫檀、黃花梨等材質的家具,極為珍貴。

在演講中,單霽翔也介紹了這些家具等文物曾經受到的「不公待遇」:「故宮的三層地下庫房存了90萬件文物,由於庫房是八九十年代建設的,沒有太多考慮到抗震問題,比如虎皮三彩碗是二級文物,但是都一摞摞疊在一起,如果遇到地震就會十分危險;兵馬俑、唐三彩雖然有海綿保護,但也不利於抗震;地面庫房的保護條件更不好,存在潮溼等問題。比如故宮的家具藏品有十三個庫房,共有60200件,不是紫檀就是黃花梨,非常珍貴,但是我發現庫房裡家具的疊放,最高的一個摞到11層, 比如有的小桌子雖然不起眼,但是在紫檀中鑲了一圈和田玉,蓬頭垢面沒有尊嚴。室外文物,一千四五百年前的雕塑,今天都很沒有尊嚴,很多庫房常年沒有人進去過。」

曾經隨意堆放的家具

家居館倉儲式陳列也是在單霽翔為代表的故宮人的努力之下,前兩年在武英殿前開放的家具館,將存放在故宮各個房間、角落的數千件家具收集、修復,設專館展陳,既豐富了故宮的館藏類別,又騰出了大量空間,同時也讓破敗的南大庫恢復生機,成為獨具特色的家具館。我們一想到故宮的文物就會想到珍貴的書畫、瓷器,而實際上故宮博物院裡還有13000件生活文物,包括宮燈、盆景、如意、藥具、器材、茶葉、餐具、火鐮等,基本都為清宮舊藏,也有少部分來自民間徵集或個人捐贈。「換句話說,生活文物主要就是內廷帝後生活中使用過的東西。比如其中有很多孩子的玩具,還有很多當時的食品,以及普洱茶、中藥等,可以說是無奇不有。由於種類繁多,用途各異,因此材質也迥然不同,木、綢緞、毛、牛角、珠寶等均可見到。其工藝諸如染色、粘貼、刺繡、雕鏤、鑲嵌等也是異彩紛呈。在這些器具中,比較難保管的就是盆景,它們體量較大,又不像瓷器、玉器等器形比較規整,可以裝入囊匣。這些盆景的枝幹、花瓣一般是玉石製造,葉片則有一些是染牙材料。」單霽翔介紹。

故宮館藏的盆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也分門別類地介紹了每一種文物的收藏情況,他介紹:「清代宮廷收藏的青銅器,乾隆年間即已達數千件,一部分在1949年遷至中國臺灣,一部分流散在外,但仍有一部分保留在故宮。1949年以後,大量青銅器由於改府調撥、私人捐獻和本院收購陸續入藏故宮博物院,現故官博物院藏曆代青銅器15000件,其中先秦青銅器達萬件左右,數量之多在國內博物館首屈一指。是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故宮也專門建設了青銅器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回到了「人」的部分,書中講述的是一代代故宮人無私奉獻,恪盡職守,保護故宮的故事。單霽翔在書中以自身「故宮行走」的深切感觸、細微體悟,為讀者講述馬衡、唐蘭、吳仲超、單士元、朱家溍、於倬雲、傅連興、張忠培、鄭欣淼等學者專家守護文物、保護故宮的故事,講述鄭振鐸、張伯駒、啟功、宿白、饒宗頤等大家與故宮的密切往來。全書分為「風雨故宮人」「深情系故宮」「傳大匠精神」三個部分,呈現故宮人為守護故宮做出的不懈努力。

裡面有很多單霽翔作為親身經歷者的一手回憶,寫作朱家溍的部分時,書中寫道,朱家溍先生在《故宮太和殿「金鑾寶座」發現記》中講述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對金鑾殿中的陳設做了很多改動,其中一項就是將原有的御座——雕龍髹金大椅挪走,改為一把特製的中西結合、不倫不類的西式高背大椅。1947年,故官博物院嘗試恢復太和殿陳設,在眾多藏品中尋找御座,但均不滿意。一時間,太和殿原來的龍椅究竟長什麼樣,原物還在不在,成了一個疑問。

「1956年,朱家溍先生接受了一項任務,就是規劃各殿陳設,看能否展示乾隆時代的風貌。1959年,他在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舊日照片上看到了從前太和殿內的原狀,根據這張照片進一步查找,終於在一處存放殘破家具的庫房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髹金雕龍大椅,並從髹漆的方法和雕龍的造型判斷,這張龍椅很可能是明嘉靖時重建皇極殿的遺物。1963年,故宮以寧壽宮的龍椅(乾隆年間完全仿照太和殿龍椅製作的,唯有龍頭造型帶有清代的風格)和康煕帝朝服像中龍椅圖像為參考,對這把殘破不堪的龍椅進行修復。在整整一年之內,木活、雕活、銅活共用七百六十六個工日。到夏天伏雨潮溼的季節,由油工做油漆後,粘金葉。一九六四年九月,全部竣工,各工種共用九百三十四個工日。這個明代的龍椅修配完整以後形體非常美觀,椅背兩柱的蟠龍十分生動,特別是組成背圈的三條龍,完全服從背圈的用途,而又不影響龍的蜿蜒凌空姿勢。椅背採用圈椅的基本做法,座面下不採用椅腿、椅撐,而採用須彌座形式,這樣就兼顧了龍形的飛舞和座位堅實穩重的風格。」單霽翔書中談及,「朱家溍先生文章中精確的數字、精彩的描述令人讚嘆!就像這樣,朱家溍先生憑藉自身淵博的學識與廣泛的涉獵,多次解決院內外文物、歷史方面的疑難問題。」

金鑾寶座書中的最後部分,單霽翔也再一次重申他對於「大國工匠」這一命題的關注:「匠人之所以稱之為匠,其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了某種嫻熟的技能,畢竟技能還可以通過時間的累積熟能生巧,但是蘊藏在手藝之上的那種對古建築本身的敬畏和熱愛,卻需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去尋覓。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未來,最需仰仗的便是這些無名的匠人。故宮的修護是一項沒有終點的接力,而他們就是最好的接力者。」(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看門人」單霽翔著書 獻禮故宮600周年
    原標題:「看門人」單霽翔著書獻禮故宮600周年《我是故宮「看門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的新作《我是故宮「看門人」》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本書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講述了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深入貫徹「活起來」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實現「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莊嚴承諾的故事。內容涉及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 單霽翔為何總說自己是故宮「看門人」?
    後來,因緣際會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每天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建築群中行走,感受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仿佛找到了那種久違而又熟悉的愜意。壯美的紫禁城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記憶、經歷和情感。紫禁城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明清兩代在此發生了無數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史上的重大事件。
  • 「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
    2020年12月8日,由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故宮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會在東城區圖書館舉行。同時,一代代故宮人為了保護故宮,弘揚故宮文化精神,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2020年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值此機會,故宮出版社推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從而更方便傳播故宮文化和傳統文化,方便大家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 「看門人」單霽翔讓故宮變成「網紅」,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
    今天,三皮兒就帶你走進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博課。要說近幾年來,最煥發生機的旅遊景點,北京故宮當屬之一。600年的故宮,從一個垂垂老者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功不可沒。
  • 從故宮退休一年後開啟直播秀,單霽翔說了啥?
    一年後,單霽翔出版了新書《我是故宮「看門人」》,首次完整記錄自己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點滴。日前,他也開啟了一場直播秀,講述了閱讀、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炊事員、鉗工,「網紅院長」單霽翔的前身每個讀書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讀書故事。單霽翔也是如此。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做客富陽博物館 講述文化的力量
    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客杭州富陽博物館,並帶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開場第一句,就表達了對富陽這片綠水青山的喜愛。當年上任時,「故宮博物院的館舍宏大,但是我看到大部分區域並未開放;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豐富,但是我看到99%的文物藏品在庫房裡面沉睡,展出的文物不到1%;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最多,但是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單霽翔向觀眾娓娓道來他與「故宮的那些事兒」。
  • ...更要「開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在北京西郊籌劃故宮北院區
    然而,他也反思說:如果你說你的官舍大,70%空間都立一個牌:非開放區、觀眾免進;如果你說你的藏品多,90%藏品在庫房裡睡覺;如果你說你的觀眾多,80%的人進了以後目不斜視往前走,根本不看你展覽——你就不是一個人們真正喜歡的博物館。 為此,單霽翔全程站立、滴水不喝,在2小時20分鐘中盡力展現了一個要「收藏」更要「開放」的故宮。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他的新書與講座,聚焦於如何幫助觀眾認識,故宮不僅是建築群,而是一個博物館,從而看到更多紅牆黃瓦之下更多的內涵。
  • 故宮門票未想過漲價 單霽翔:條件成熟時想免費開放
    2017年,單霽翔來故宮的第五個年頭。雖然實行了每天8萬人次的限流,雖然每個周一都閉館,2016年,還是有1600萬人走進故宮,創了歷史新高。這個數字超過當年羅浮宮與大英博物館客流量的總和。…而自稱「看門人」「講解員」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一路走紅,在他的規劃中,故宮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是一座燈塔,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一代一代華夏兒女,都能在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力量。本書單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讓我們一起跟隨故宮院長和學者們的文字,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歷史的沉澱,再次驚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獨特。
  • 單霽翔:故宮門票未想過漲價 條件成熟時想免費開放
    周高亮攝原標題:故宮,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2017年,單霽翔來故宮的第五個年頭。雖然實行了每天8萬人次的限流,雖然每個周一都閉館,2016年,還是有1600萬人走進故宮,創了歷史新高。這個數字超過當年羅浮宮與大英博物館客流量的總和。
  • 「網紅院長」單霽翔開直播 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故宮
    原標題:「網紅院長」單霽翔開直播 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故宮 你心目中的故宮是什麼樣的呢?紅牆、黃瓦、藍天;還是莊嚴、壯美、雄偉…… 近日,由騰訊微視聯合騰訊雲、央視頻、中國文物報社舉辦的文物新聞宣傳在線講座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以「讓博物館文化資源活起來」為題,在央視頻官方微視號上進行直播分享,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既有尊嚴又健康的故宮;一個開放、親和、自信的故宮;一個平安、學術、完整、強大的故宮。
  • 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為大連理工大學師生上「直播課」!
    黃瓦朱牆,雕梁畫棟,2020年的故宮已經有600歲了,巍巍城牆高聳,幾世滄桑芳華。5月21日晚,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雲端做客大連理工大學"百川講堂",講述他如何實現"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莊嚴承諾。
  • 故宮將辦"故宮學院" 單霽翔:教的是鑑賞而非價格
    原標題:故宮將開門辦學 單霽翔:教的是鑑賞而非價格   昨天,在臺北參加「乾隆特展」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透露,北京故宮將開門辦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此外,單霽翔還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兩岸故宮交流的熱點問題接受了京華時報的獨家訪問。
  • 單霽翔安徽高校演講 千餘名師生聆聽故宮往事
    12月25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客合肥工業大學,帶來講座「文化藝術進校園」系列合肥工業大學故宮專場。 25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走進合肥工業大學,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為主題,帶領千餘名師生與「現代」故宮展開對話。12月25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來到合肥工業大學做演講。
  • 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如果找一個人帶著您逛故宮,單霽翔恐怕是不二人選了。」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軍旅作家水玉:12月8日,適逢紫禁城正式落成600周年,能參加您的《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獻禮之作,這套書分為《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三冊。「宮殿漫步」講述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建築的故事。
  • 故宮博物院長單霽翔:建議改善故宮周邊環境及交通
    新京報記者今日了解到,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大會提出了包括《關於提升故宮博物院周邊環境質量的提案》在內的16件提案。單霽翔說,雖然故宮已自2015年10月10日起,正式實行每日限流8萬人次,同時結合擴大開放、增加展覽等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長期以來故宮博物院周邊環境質量存在一些問題。
  • 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卸任,他曾這樣定位故宮與武當山的關係
    單霽翔生於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單霽翔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2012年,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
  • 故宮門大開:走進壽康宮的大門,就像穿越了240年
    隔著玻璃,張甡指著這隻大瓶,從最上面的那層釉彩開始,一層一層講下來。很快,他的周圍聚起了一群遊客。有人打開手機,翻出自家收藏品的照片給張看,請他幫忙品鑑。  張甡已經在故宮陶瓷館當了5年志願講解員。每周能和這些古物共處一個下午,讓他特別愉悅。在故宮,有故事的器物數不勝數。張甡隨手一指,就指到了明成祖朱棣握在手裡喝茶的青花壓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