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2020-12-09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明朝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永樂皇帝頒布詔書,昭告天下:「創建宮室,今已告成」。「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

「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他的新書與講座,聚焦於如何幫助觀眾認識,故宮不僅是建築群,而是一個博物館,從而看到更多紅牆黃瓦之下更多的內涵。

12月8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講述與故宮的故事。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12月8日,單霽翔在講雁翅樓展廳修繕的前後變化。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寸土寸金裡的「空間再造」

穿著標誌性的布鞋,已經從院長任上卸任一年多的單霽翔,再次擔任故宮「王牌講解員」,講述故宮的過去與現在。今天也是他的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發布的日子,這三本書以通俗的語言,分別講解了故宮的建築、文物與人物,是單霽翔作為「講解員」的精華之作。

故宮在常人眼裡規模宏大,但是在管理者眼裡,堪稱「寸土寸金」。即使是傳說中的9000多間房子,也難以滿足如此規模文物的保存、修繕、展示,以及觀眾對故宮越來越多的功能需求。

因此,故宮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博物館,不得不在現有空間裡進行「空間再造」。

單霽翔回憶,以前故宮有200多間房子堆著各種木箱子,層層疊疊,積滿灰塵。這些曾經是收藏文物的箱子,後來文物進入地下庫房以後就閒置了,「這些箱子其實也是重要的文物,清理好以後,在北院區專門建了三個大的倉庫專門放著,大量原本作為庫房的房子就騰出來了。」

還有些房子裡,地上堆著氈子、被褥、門帘等紡織物,雖然不是皇帝使用的,但也是古人用的,有保存的價值。於是故宮專門對這些織物進行除菌、燻蒸、修復等,建立了織繡庫房。

前兩年在武英殿前開放的家具館,也是將存放在故宮各個房間、角落的數千件家具收集、修復,設專館展陳,既豐富了故宮的館藏類別,又騰出了大量空間,同時也讓破敗的南大庫恢復生機,成為獨具特色的家具館。

不僅文華殿、武英殿、南大庫等殿宇和庫房成為展廳,原先從未開放過的城樓和角樓,也開放成了展廳。現在,東華門城樓變成故宮古建館,數千件與古建相關的樣式雷燙樣、構件等被展示出來,成為很多建築學專業學生的課堂。

而午門和神武門兩大城樓被修繕完成後,給了故宮單霽翔巨大的驚喜。午門加上東西雁翅樓,成為故宮空間最大的展示空間,近幾年,「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紫禁城裡過大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等大型展覽,都選在午門展廳。「外國文化部長、博物館館長到了午門眼睛都亮了,紛紛要求把他們的展覽送到這裡來。」單霽翔回憶。

以往作為故宮遊覽終點的神武門,如今成為遊覽的重點,因為神武門城樓也變身成為一個規模宏大的展廳,近年來常常承辦境外展覽。由於神武門城樓建築很高,被設計成雙層,更加增添了展陳的面積。

院長也無權做的事

單霽翔進故宮工作第一天,就能準確地報出故宮文物的底帳:1807556件。其中,90%以上為珍貴文物,全國珍貴文物的近42%,都收藏在故宮。

這個數據,經過了7年的統計。故宮前院長鄭欣淼帶領故宮工作人員花7年時間,對故宮文物全面清理,才得出準確的數據。「聽說清理結束總結大會上,臺上臺下不是一片歡笑,而是大家都落淚了,終於完成了這份重要的工作。」單霽翔感慨。2016年底,經過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故宮文物數量又更新到1862690件。

面對這些文物,有些事院長也無權去做。比如,故宮對紙質文物的提取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書畫藏品展出一次,至少要在庫房中「休息」三年,其間即使院長也無權調閱。這也是為什麼故宮所藏的《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等傳世名畫,幾年才有一次見到真跡的機會。

近幾年,故宮文物修復師因為紀錄片的熱播而走紅,成為很多年輕人心中的偶像。「紀錄片播出後,第二年就有上萬人來故宮文物醫院應聘。」單霽翔回憶當時的盛況,「(面試時)我問他們,你們真的了解修文物的狀態嗎?並不像紀錄片中那樣逗逗貓、彈彈吉他那麼浪漫,其實是非常枯燥的,真的是擇一事終一生。」

故宮文物醫院是2016年掛牌成立的,故宮拿出200個編制,招聘了200名「文物醫生」,不僅有手藝高超的老師傅,還有掌握最先進設備使用的年輕人。在這裡,文物修復成為多學科融合的開放系統,「文物醫生」們藉助先進設備,掌握了唐卡修復等極高難度的修複方法。

在任上,「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堪稱單霽翔的任職宣言,他在不同場合反覆提起這個目標。今天,在故宮建成六百年當天,他認為,已經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已經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六百年。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是一座燈塔,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一代一代華夏兒女,都能在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力量。本書單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讓我們一起跟隨故宮院長和學者們的文字,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歷史的沉澱,再次驚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獨特。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做客富陽博物館 講述文化的力量
    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客杭州富陽博物館,並帶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開場第一句,就表達了對富陽這片綠水青山的喜愛。「網紅」院長講述「故宮那些事兒」從2012年走馬上任,到2019年4月退休,執掌故宮七年,單霽翔成為第一個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築房屋的院長、第一個將故宮藏品數量精確到個位數的院長。
  •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看門人講的故宮故事
    演講之初,單霽談道,今天對故宮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明太宗實錄》卷二三一記載:「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頒布詔書,昭告天下:……創建宮室……今以告成。」單霽翔說:「永樂皇帝昭告天下的日子,換算成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所以今天是紫禁城建成600年的正日子。」發布會現場。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圖為參展文物。鳳陽縣博物館供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國內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博物館,北京故宮是世界著名遺產地及旅遊目的地。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覽於2020年9月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2020年11月15日結束。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  展覽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看門人」單霽翔著書 獻禮故宮600周年
    原標題:「看門人」單霽翔著書獻禮故宮600周年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獻禮之作,該書由三位近百歲的學界泰鬥聯名推薦。本書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講述了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深入貫徹「活起來」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實現「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莊嚴承諾的故事。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5年後,故宮、上博建成新館,每2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組圖)
    年底前,籌劃多年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將開工建設,規模約12.5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建成,獻禮故宮600歲生日。本月初,上海博物館擬建東館的消息正式落地,其定位於「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竣工時間同在5年後。  南北兩大博物館的「你追我趕」只是縮影。截至去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到4510家,「近10年中,平均每年增長200多個」。
  • ...更要「開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在北京西郊籌劃故宮北院區
    他承諾說,1420年紫禁城在永樂皇帝手中建成,再過3年,2020年,她600歲,我們希望那時人們再來看紫禁城更加壯美、更加完整,我們也要把她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在「退休女性的世界」找甄嬛 同樣,今年故宮開始綠化,種了800多棵樹,西邊種的主要是石榴,東邊種的主要是海棠,恢復生態景觀。單霽翔希望,今天再到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其他都沒問題,相信藍天也會越來越多」。 此外,故宮還開放了城牆。儘管京城城牆拆了,但紫禁城城牆是完整的,只是從來沒有開放。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因為我寫的這些,對故宮來說只是很小的、很小的一部分,接近於零。這是一座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城,這是一座拒絕總結的城,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它的一個局部、一個側影。它不是一句話、一個顏色、一個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書。故宮、六百年,讓我的寫作無論多麼努力,都接近於徒勞。但我仍然相信言說的價值,自打我開始寫作那一天起,我就對言說的價值堅信不疑。我到底想寫什麼呢?
  • 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 紫禁城六百歲生日
    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今天已經整整六百年。作為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營建故宮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做出怎樣的部署?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又與北京這座城市的布局及功能有著怎樣的聯結?
  • 「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
    2020年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值此機會,故宮出版社推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從而更方便傳播故宮文化和傳統文化,方便大家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 單霽翔來魯開講:讓文物活起來,讓紫禁城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
  • 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卸任,他曾這樣定位故宮與武當山的關係
    「2012年6月3日上午,單霽翔考察了武當博物館。」舒濤回憶,在武當博物館考察的時候,單霽翔仔細聽取了講解員的講解,並不時提問,他為武當博物館擁有的歷史文化遺存驚嘆不已。2012年,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當年6月2日,單霽翔來到丹江口市,考察習家店鎮青塘村明代官窯遺址發掘現場。
  • 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獨家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供圖光明日報8月30日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我國文化遺產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紫禁城從皇家禁宮成為百姓博物院,見證的是中國從封建王朝統治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變革,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日益繁榮強大的歷程。
  • 博物·印象(1)丨六百年紫禁城:中國最好的博物館
    每一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性格。而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深藏著人類文化的一段故事。現在,這些文物靜靜地佇立在那裡,訴說著它們所經歷的陳年往事,見證著如今的歲月靜好。在博物館裡邊走邊看,你會不知不覺間就融入無邊的歷史長河……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2020年,600歲的故宮,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雪雨。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自古「得人者興」,在一代代故宮人的守護下,近百年來,故宮博物院依然延續了這份「火爆」。特別是近幾年,從2015年展出清明上河圖時的八千人長隊,到去年故宮首次開放夜場時「上元燈會」的一票難求,再到今年備受歡迎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600年雙展,足以見得故宮博物院——世界上最大規模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這座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藏」之地是多麼受人喜愛。
  • 故宮將辦"故宮學院" 單霽翔:教的是鑑賞而非價格
    原標題:故宮將開門辦學 單霽翔:教的是鑑賞而非價格   昨天,在臺北參加「乾隆特展」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透露,北京故宮將開門辦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此外,單霽翔還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兩岸故宮交流的熱點問題接受了京華時報的獨家訪問。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