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獨家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2020-12-22 澎湃新聞

當真正加入故宮人大家庭後,我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來戶,與大家就像多年的同事一樣,沒有一點生疏的感覺。——王旭東 圖為2019年4月,單霽翔與王旭東(右)共同巡查監控室。故宮博物院供圖

光明日報8月30日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我國文化遺產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紫禁城從皇家禁宮成為百姓博物院,見證的是中國從封建王朝統治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變革,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日益繁榮強大的歷程。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本報獨家專訪了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請他們講述自己與這座世界最大宮殿建築群的故事。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聽到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故宮精神的傳承。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的不懈努力下,古老的紫禁城日益散發出青春的活力,600年的紫禁城逐漸走入當下百姓的生活,壯美的紫禁城正昂首邁向輝煌的未來。(講述人按在故宮博物院就職時間排序)

百年大修的故宮情懷

講述人:鄭欣淼(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

2002年9月,我調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領導同志囑我要重點抓好故宮的修繕工作。

故宮的修繕是保護古建築、使其延年益壽的一項經常性任務。在21世紀之初,國務院作出了故宮修繕的重大決策。這是一百年來故宮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被世人稱為「百年大修」。

文化部成立了由部長任組長的「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作為修繕工程的決策機構。故宮博物院也組建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管理機構,成立「故宮修繕工程專家諮詢委員會」,聘請規劃、考古、古建築、文物保護、宮廷歷史、博物館學、管理等方面的專家,為工程決策提供科學的論證和諮詢;還組建了「故宮修繕工程技術質量顧問組」,為具體的工程技術、質量問題進行把關。

國務院委託國家文物局審批了由故宮博物院組織制定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下簡稱《總規大綱》),確定了「整體維修」的五項任務,明確了故宮維修所遵循的原則和所使用的技術。其根本指導思想是保證故宮的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必須強化最少幹預、不改變文物原狀、儘可能多地保護歷史遺蹟的原則和政策。

按照《總規大綱》,故宮修繕工程將持續18年,到2020年結束,國家每年投入約1億元的修繕資金。工程共分三期:2003~2008年為第一期,2009~2014年為第二期,2015~2020年為第三期。其中第一期又以2005年10月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2002年10月15日,武英殿修繕作為試點工程舉行了開工典禮。2004年6月4日舉行的故宮中軸線西廡及周邊建築保護維修工程開工儀式,宣告「整體保護,全面維修」工程全面展開。世所矚目的太和殿經過近3年的修繕後,於2008年7月1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也標誌著第一期修繕任務的完成。維修保護涉及的古建有武英殿區建築、午門正樓、中軸線東西兩廡及其周邊建築、欽安殿、戲衣庫、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等,完成維修面積近4萬平方米。經過修繕,包括午門展廳在內的10個新展廳投入使用,開放面積大幅度增加。同時按計劃進入維修工程的第二期。

這次維修,不僅使故宮恢復了莊嚴、肅穆、輝煌的歷史面貌,而且是中國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一次大力傳承,維修的實踐與探索也豐富了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

故宮維修工程凝聚著眾多參與者的心血。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孫家正同志兼任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組長。他強調:故宮維修不僅是文物保護項目,而且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事業;故宮維修要尊重古建維修的特點和規律,具體工程有計劃,但一切服從質量,不趕進度;要重視細節,精工實料,一絲不苟,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維修實踐也教育著、啟發著我們。故宮維修是國家的事,民族的事,必須充分依靠專家學者的學識和實踐,堅持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必須認真聽取意見,不斷改進工作。維修過程中會有好多不同的意見,這是完全正常的,我們在許多方面也是缺乏經驗的,這就要多方面地聽取意見,特別是不同的看法、反對的意見,防止自以為是。要集思廣益,儘量少走彎路。

那些年故宮博物院沒有實行閉館制度,365天都開門。當時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軸線一帶,這是遊客必到之處。每天參加維修工程的工人最多時有1000多人,還有相當一批人在院裡搞經營,還有臨時工,還有部隊、檔案館在裡面辦公,這給古建築維修和文物保護帶來很大壓力。好在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了這些困難,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紫禁城的保護維修是一個不斷接力的過程。單霽翔同志2012年初繼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此前,他作為國家文物局局長,一直擔任文化部故宮維修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故宮的維修從一開始,他就是指導者、參與者。這些年來,以「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為理念,故宮維修保護事業全面推進。養心殿是他規劃的18年大修的收官之作。2016年7月,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2018年9月3日,養心殿維修工程正式開工。我有幸出席了這兩個儀式。參加開工儀式時,我還在手術後的恢復期,身體虛弱。霽翔同志力邀並攙扶我登上殿頂,共同取出正脊上的寶匣,一起見證了這一難忘的時刻。現在故宮在王旭東院長領導下,把紫禁城600年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在古建築保護和博物院發展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紫禁城不老,故宮博物院常新!

半個世紀的故宮情結

講述人:單霽翔(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

日子過得真快,已經到了經常被要求「想當年」的年齡。的確,總有一些記憶是歲月抹不掉的,長存心中。我從小生活在北京,對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我看來,紫禁城就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而能夠有幸參與故宮的保護,就是特別值得回望的經歷。

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外留學期間,我曾從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因此,回國以後投身古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工作。當年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編制東城區的分區詳細規劃,而故宮就在東城區境內。如何保護故宮周邊環境是規劃的重要內容,包括劃定故宮周邊區域建設高度控制規劃,即以故宮為中心,確定規劃綠地、平房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等,力圖避免高大建築影響故宮文化景觀。

1987年故宮成為我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就在第二年,我開始負責北京城區規劃管理工作,有更多機會參與故宮保護實踐。其中一項工作是組織確定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也就是將故宮周圍大面積區域劃入保護區內,以保護北京胡同-四合院為目標,實現故宮周邊歷史環境保護。

記得在1996年底,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間,曾組織舉辦「愛北京城,捐城牆磚」活動,贏得廣大市民積極支持、參與。崇文門至東便門的明城牆遺址公園建成以後,我希望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為古都北京保護再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努力。其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宮外側的環境整治。當時在故宮筒子河內側與故宮城牆之間的狹長地帶,擠進了400多戶居民和21家企事業單位,出行十分不便。更為嚴重的是,居然有465個伸向筒子河的排汙管道,每天有大量汙水直接排入河內。那時筒子河內淤積了大量垃圾,河面上漂浮著雜物,嚴重影響紫禁城的壯美景觀。當時,故宮博物院主管古建築保護的單士元副院長十分擔憂地說,故宮筒子河變成了「汙水河」。

於是,我們提出了「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21世紀」的口號。在媒體上,專家學者積極建言,廣大市民積極呼籲,一時間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氛圍,各界達成共識。此後,經過3年的積極努力,故宮筒子河和城牆之間的居民和單位全部遷離,兩岸環境進行了整治,通過建設汙水截流系統,避免了汙水向河內排放。終於,在進入21世紀前,實現了故宮筒子河碧波蕩漾。如今無論春夏秋冬,特別是天氣晴好的日子,總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把故宮城牆、角樓、筒子河的美景拍攝下來,傳向世界各地,與更多的朋友們分享。

2012年,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經過持續5個月的詳細調研,我們再次喊出了一個口號:「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紫禁城建成於1420年,2020年是她的600歲生日。2002年,在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的領導下,為時18年的「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啟動。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計劃,經過持續努力,達成了既定目標。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區域也由2002年的30%,達到了如今的80%。

「壯美的紫禁城」不僅包括「美麗的外貌」,更要包括「健壯的肌體」。2012年以來,故宮博物院以2020年為目標,實施了6項行動計劃。一是實施「平安故宮」工程,為徹底解決故宮面臨的火災、盜竊、震災、藏品自然損壞、文物庫房、基礎設施和觀眾安全等7大安全隱患,有針對性地實施7項重點內容。二是開展故宮環境整治,包括室內外共22項內容,恢復故宮壯美景觀,實現持續擴大開放。三是編制《故宮總體保護規劃》,這是迄今為止第一份以故宮文化遺產價值整體保護為目標的詳細規劃,在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研究等諸多方面,體現出具有前瞻性的系統管理理念。四是開展故宮文物清理,在故宮博物院7年文物藏品清理基礎上,又開展了為期3年的可移動文物清理,徹底摸清「家底」。五是建立故宮學院,加快故宮博物院和業內人才培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開展青少年文化遺產教育,也成為國際文物博物館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六是組建故宮研究院,進一步整合故宮學術力量,合理規劃學術研究體系,吸納國內外學術研究人才,構建開放性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持續產生高質量的綜合研究成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這六項行動計劃的實現,能夠對故宮進行可持續保護,為故宮博物院健康發展釘下六根深樁。我深信,基礎牢才能行穩至遠。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故宮已經走向世界,故宮博物院業已成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紫禁城正青春」。如今,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在張忠培老院長提出的「平安故宮、學術故宮、完整故宮、強大故宮」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活力故宮」的目標。「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未來」,是我們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的使命,不能有絲毫懈怠。

新故宮人的故宮情緣

講述人:王旭東(故宮博物院第七任院長)

做夢也不會想到,在戈壁沙漠環繞的敦煌守護莫高窟28年後,中央把我調到了京城的故宮,從一位「莫高窟人」變成了「故宮人」。2019年4月8日,我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歷程。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不時地追憶,究竟與故宮有哪些緣分?我這樣一位石窟保護管理的工作者,加入到保護傳承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家庭後,如何與故宮博物院的同事們繼續沿著前輩們開闢的道路砥礪前行?

記得第一次走進故宮,是在1997年10月初。那時剛剛在承德參加完國家文物局舉辦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培訓班,這一年正好是我國第一批世界遺產申報成功10周年。1987年11月,包括故宮、敦煌莫高窟在內的6處自然和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培訓班結束後在北京中轉,順道前往故宮參觀。在故宮博物院沒有熟人,就和同事直奔故宮入口,向檢票口的工作人員出示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證。一聽我們是從遙遠的敦煌莫高窟而來,工作人員特別熱情,隨即就安排我們進了故宮,切實感受到了「天下文博人是一家」的美好。那時,故宮開放的面積不是很大,基本上就是沿著中軸線參觀前三殿和後三宮,外加御花園。再加上功課做得不夠好,只能跟著一個旅遊團聽聽導遊的講解。那些講解大都是圍繞帝後為主的宮裡人的生活演繹的,不時穿插一些野史和噱頭。說實話,我沒能感悟到故宮承載的文化價值所在。

之後多次來到故宮,大都是考察學習和工作交流,還有參加學術會議。1998年以來,莫高窟的遊客人數大幅度增加,旅遊給莫高窟的保護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2003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提出建設莫高窟遊客中心,利用數位技術展示莫高窟壁畫和彩塑藝術,減少遊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以使洞窟內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的變化保持在合適的區間。那時,國內可借鑑的只有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可供50人觀看的數字展示廳,國家發改委建議我們前往故宮考察,我是其中一員。這個展示廳是故宮與日本凸版公司合作建成,用柱幕技術展示紫禁城宏大的宮殿建築,極具震撼力,給了我們許多啟示。但考慮到莫高窟展示的重點是洞窟及其壁畫彩塑,我們最終選擇了技術難度更大、且內容製作沒有先例的球幕展示方式,展廳一次可容納200人。經過11年的努力,2014年9月,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終於向遊客開放了,基本實現了莫高窟保護與開放利用的協調發展。在項目論證和實施期間,故宮博物院的胡錘先生等專家參與了諮詢活動,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建議,讓我們少走了彎路。

鑑於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位化方面積累的工作經驗,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們兩家作為共同牽頭單位,聯合國內多所高校、國家科研院所和企業,承擔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文物數位化保護標準體系及關鍵標準研究與示範」。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馮乃恩研究員和我擔任聯合負責人,故宮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別負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數位化標準研究。這是迄今雙方最為緊密的一次合作。項目於2017年11月16日通過科技部的驗收,為「數字敦煌」和「數字故宮」建設,乃至我國文物數位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成為故宮人之前,最近一次到故宮是2018年參加太湖論壇,其中一個分論壇會場設在故宮博物院,多位來自海內外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出席。會後,單霽翔院長親自安排我們幾位主旨發言嘉賓在故宮冰窖餐廳進午餐,其中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女士。單院長由於下午還有公幹,不能陪我們,深感歉意。我半開玩笑地說:「我替您招呼大家吧。」沒想到,半年之後我成了故宮博物院的一員,想來真有點奇妙。

當真正加入「故宮人」大家庭後,我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來戶,不論是開班子會,還是到各部們調研座談,與大家就像多年的同事一樣,沒有一點生疏的感覺。人生註定我要服務於中國最偉大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註定既要做一次「莫高窟人」,又要做一次「故宮人」。只是現在把敦煌莫高窟深深埋在了心中,而其培養的勇氣和力量支撐我,與全體故宮人一起肩負起守護故宮的歷史使命。

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鄭欣淼先生儒雅、大度、博學,是我的楷模。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西藏布達拉宮,17年後我們再次相逢於北京故宮。他在2019年4月18日贈給我一首詩,記錄了我的故宮情緣:「敦煌朝日紫宸煙,雪域卿雲別有天,十七年前欣一唔,焉知註定故宮緣」。

(原題為《三任院長講述與故宮的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故宮博物院院長為基輔大學師生講述「故宮的世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介紹給烏克蘭青年學子。 人民網基輔4月19日電(記者 譚武軍)4月19日,正在烏克蘭訪問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應邀為基輔國立大學師生舉辦題為「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專題講座,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介紹給烏克蘭青年學子。 講座中,單霽翔回顧了故宮輝煌的歷史,介紹了故宮的現狀及「故宮人」為發揚光大故宮文化而付出的努力。
  •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資深故宮人
    新任「閣員」名單中有不少是校內學者,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也將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長周功鑫出任。將擔任故宮院長的周功鑫算是老故宮人,她由導覽工作作起,隨後擔任第一任院長蔣復璁的秘書,其後並擔任故宮展覽組組長,在故宮的資歷有27年之久。
  • 故宮博物院院長就「開車進故宮」事件致歉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院長就「開車進故宮」事件致歉 相關負責人被停職  1月21日凌晨,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就引發廣泛質疑的「開車進故宮」事件發布致歉聲明及處理決定。  王旭東表示,近期發生的「開車進故宮」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引起公眾對故宮文物保護的擔憂,他代表故宮博物院再次向社會公眾誠摯道歉。
  • 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如果找一個人帶著您逛故宮,單霽翔恐怕是不二人選了。」
  • 臺北故宮吊打北京故宮博物院?呵呵!那些絕世文物他們修都不會修
    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可一點兒都不好當,守護著數百萬件文物珍品的興衰榮辱,還聚焦著全國人民的目光,被人稱為「燙手山芋」絕不為過。第一任故宮院長是易培基,章太炎的弟子,曾因組織文物南遷被人誣告「擅自處分故宮物品、盜賣文物」被迫下野。
  • ...更要「開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在北京西郊籌劃故宮北院區
    25日晚,第6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上海交大文治堂告訴師生,「據我們老員工回憶,當天下午當觀眾離去以後,他們從地上撿起被踩掉的鞋,撿了一大筐。」在「堂·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首講中,他幽默地表示,當今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其實正好是世界五大博物館的所屬國。
  • 操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一直強調把臺灣本土文化和藝術融入臺北故宮的收藏,試圖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歷史割裂與大陸的聯繫。2006年1月,扁系人馬林曼麗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與北京故宮合作時,用詞不無傲慢:「對大陸北京故宮,與其說合作不如先競爭,我相信臺灣故宮的優勢要勝過北京。
  •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看門人講的故宮故事
    從故宮院長任上卸任的單霽翔多了一些輕鬆,演講中他打開長達430頁的ppt,圖文並貌地用一貫的幽默風格娓娓講述他在故宮多年間怎樣一點點著手改變這座龐大的皇家苑囿,小到清理琉璃瓦上的雜草,大到修建新的文物庫房,他頻繁提及的「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如今的確已順利地步入新的六百年的徵程,而回望故宮過去十多年間一點點改變的歷程還是很讓人動容。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您曾提出要讓故宮博物院「活起來」,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多個場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獻禮之作,這套書分為《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三冊。「宮殿漫步」講述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建築的故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網紅院長」單霽翔開直播 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故宮
    原標題:「網紅院長」單霽翔開直播 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故宮 你心目中的故宮是什麼樣的呢?紅牆、黃瓦、藍天;還是莊嚴、壯美、雄偉…… 近日,由騰訊微視聯合騰訊雲、央視頻、中國文物報社舉辦的文物新聞宣傳在線講座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以「讓博物館文化資源活起來」為題,在央視頻官方微視號上進行直播分享,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既有尊嚴又健康的故宮;一個開放、親和、自信的故宮;一個平安、學術、完整、強大的故宮。
  • 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名單 單霽翔簡歷資料照片
    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出人物獎」。
  • 中國銀行攜手華南理工大學——聽「網紅院長」單霽翔講述故宮傳奇
    央廣網廣州12月2日消息 12月2日,「資助育人·文化藝術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華南理工大學專場在華工勵吾科技大樓會議廳舉行。本次活動由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中國銀行總行和故宮博物院主辦,華南理工大學、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承辦。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1948年11月,國共徐蚌戰爭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註:易培基被控監守自盜罪,1933年辭職)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邀集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等常務理事在其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主張將故宮文物疏散運臺。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闢銅器、書畫、瓷器各陳列室供民眾參觀。由此,普通民眾得以眼見秘藏深宮之千年國寶。然時世艱難,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每一遷都留下了難忘的故事。
  • 故宮博物院自5月1日起有序開放
    按照原本的計劃,故宮博物院今年將在九月、十月間推出大批重磅展覽。從一個戒備森嚴的皇家禁苑變成了面向公眾開放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故宮擁有著六百年的滄桑歲月,六百年的紅牆碧瓦,六百年的宮廷故事。故宮文物,是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毀掉一件,就少了一件,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便永無補救之方了」。為此,國民政府決定轉移部分珍貴文物。這是一本關於歷史、政治和藝術珍寶的書,講述的正是20世紀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轉移避險的這段偉大而充滿戲劇性的非凡經歷,以及何以在海峽兩岸創建兩座故宮博物院的傳奇故事。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是一座燈塔,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一代一代華夏兒女,都能在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力量。本書單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讓我們一起跟隨故宮院長和學者們的文字,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歷史的沉澱,再次驚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獨特。
  • 往事|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捲入「盜寶」含恨而終,主席親自過問恩師...
    易培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吳瀛就向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反映了故宮盜寶案的冤情,請新政權出面予以平冤。吳瀛在給毛澤東、董必武的上書中究竟說了些什麼?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新院長竟然說不排除在故宮裡建...
    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是大陸遊客訪臺必去景點之一。整座建築為白牆綠瓦的中國傳統宮殿樣式,而館內來自大陸的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更成為必看的故宮三寶。 不過,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故宮臺灣化」的聲音。隨著臺灣行政機構改組,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 「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的擔憂。現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用童書手繪還原故宮實景
    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表示,這套圖書是故宮博物院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新的嘗試。圖書結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閱讀習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識珍寶、品古詩、學知識、賞藝術的同時,揭開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奧秘。單院長介紹,《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