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新院長竟然說不排除在故宮裡建...

2020-12-19 上觀

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是大陸遊客訪臺必去景點之一。整座建築為白牆綠瓦的中國傳統宮殿樣式,而館內來自大陸的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更成為必看的故宮三寶。

 

不過,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故宮臺灣化」的聲音。隨著臺灣行政機構改組,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

 

「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的擔憂。現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這十幾年來,島內某些政治勢力藉故宮「本土化」之名大行「去中國化」之實。

 

早在2007年1月,民進黨執政下的當局行政機構就通過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修正案,將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此外還將條文中「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修正為「加強對國內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徵集、研究、闡揚」。從「中國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問題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其他國家文物可以展出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還有,就是當年鬧的沸沸揚揚的成龍「授首」事件。2015年12月底,位於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開幕。成龍主動向南院捐贈了「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臺北故宮經過審慎評估,將之納入整體建築設計中。但這被綠營抨擊為「文化統戰」,更有人曲解為「故宮收受十二獸首複製品,就是要臺灣人向大陸『授首』。」參與開幕的民進黨民代甚至抱怨說,臺北故宮除了安排成龍送上獸首,還有京劇表演,充滿大中華氛圍。

 

12月30日傍晚,有人突然朝龍和馬獸首上倒紅漆,並書寫「文化統戰」字樣,據犯案者說「不做文化上的中國人」。迫於政治壓力,到了2016年11月,故宮南院將安放於主建築外廣場的那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拆除、封存。這一鬧劇才算了解。

 

這樣的小動作還有許多。比如,2017年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卻稱之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就是為了迴避「明朝」這兩個字。無獨有偶,去年臺北故宮公告舉辦「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展覽。當時的院長林正儀表示:「為了避免造成民眾對立,不排除拿掉展名中『萬世師表』四個字。」

 

外界都注意到,這位前院長自上任以來,從沒有沒有用過「中國」或「中華」這類詞彙,一律以更模糊的「華夏」來代替。據說,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商討,希望借出若干藝術品在美國展覽,林正儀立即提出重要條件:必須稱之為「華夏文物」。

 

不能一笑置之也不必過於悲觀

 

正如島內人士所言,這些小動作的目的,就是要讓臺北故宮與中國大陸「劃清界限」,甚至跟整個中國文化「劃清界限」。

 

如今島內的大背景是,在民進黨操縱下,臺灣從「去蔣化」入手,逐步「去孫化」「去鄭化」,通過種種方式,企圖改變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向臺灣民眾展現幾千年來傳統中國文化的臺北故宮就顯得「格格不入」。按照新任院長陳其南的理解,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臺灣的「飛地」,「遊客來看故宮,不是來了解臺灣,而是來了解中國」,故宮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

 

為了改變他所謂的「飛地」現象,他提出了故宮「本土化」「土著化」甚至「國際化」。除去前文所述那些小伎倆外,臺北故宮還有意大量收藏東亞各國工藝品,就是希望藉此來稀釋來自大陸的舊藏。在他看來,臺北故宮收藏中國文物,就等同於就像大英博物館收藏希臘文物。陳其南甚至還不排除將故宮南院發展成博物館群,「以臺灣為中心,蓋具有歷史文脈的主題館,像琉球館、西班牙館、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門館、日本館等。」

 

這種行徑的就和修改臺灣歷史課綱一樣,雖然每一步都看起來都很小,但如果不加以制止,總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兩蔣時期,臺灣歷史教科書彰顯出中華民族史觀與中國人的精神。等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開始調整,在1999年課綱中,臺灣史上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然附屬於中國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心圓史觀」,也就是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臺灣是個小圓,「中國」是個中圓,世界是個大圓。

 

等到了陳水扁時期,臺灣史開始脫離中國史教授範圍而獨立成冊,主張島內學生先學臺灣史,再學中國史,中國史與臺灣史被人為地割裂。等2016年「5·20」蔡英文上臺後,臺灣當局推出了「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中討論中國史」,把中國史徹底推向了世界史。因此,外界對如今臺北故宮「去中國化」切不可對此一笑置之。

 

當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中華文化的堅韌性與滲透性,遠非區區的幾個「去中國化」行徑所能消弭,我們走在在臺灣街頭時,都能感到處處蘊含著的「中華風」,況且臺灣西面還有一個日益自信的中國大陸。除去這些,最簡單的,「故宮」兩個字,原本就是從大陸來的。那麼,「去中國化」是不是要先把博物館的名字改了?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院長搞"臺灣化" 又想建日本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新院長搞「臺灣化」又想建日本館被嗆:敢把文物送回北京嗎?臺北故宮新院長陳其南16日提出「故宮臺灣化」,並提新建日本館等計劃。其言論在兩岸掀起巨大爭議,臺灣評論員祈懷秋質疑陳其南敢不敢做另外兩件事,其中包括把文物送回北京。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民進黨當局操作「去中國化」無底線
    26日,臺文化部門於臺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多位民代針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事進行質詢。民進黨籍民代黃國書說,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屬於臺行政機構,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此舉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吳密察聲稱,今年提出的預算是由現在情況預計明年要做的工作,即使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這些工作也是既定工作,不會改變。  此前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民進黨當局就被批評是欲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
  • 臺北故宮被疑要「去中國化」,院長澄清: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消息,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操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一直強調把臺灣本土文化和藝術融入臺北故宮的收藏,試圖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歷史割裂與大陸的聯繫。2006年1月,扁系人馬林曼麗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與北京故宮合作時,用詞不無傲慢:「對大陸北京故宮,與其說合作不如先競爭,我相信臺灣故宮的優勢要勝過北京。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文化部門昨日於臺灣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並備詢,「立委」黃國書表示,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響應媒體的報導,證實改組案確實在討論中,他表示,若真要納入文化部門,應提前進行相關規劃。
  • 繼臺北故宮要「去中國化」後,下一個是臺灣歷史博物館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宣示,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後,日前,臺灣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稱,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對此,徐天福質疑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難道是要「臺灣化」?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 臺北故宮竟要「去中國化」?島內質疑:明明都是中國文物
    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16日上任立刻宣示,臺北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現場立刻被媒體質疑,認為陳其南的說法沒有經過調查,陳其南則反駁,「現在大家看到的都是北京故宮,這個不需要調查」。一語即見陳其南的所謂「政治正確」。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說,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屬於臺「行政機構」。至於改制後是否會改名,他表示,有人說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輿論鞭撻:卑劣陰謀,喪心病狂改名消息傳出後,島內輿論批評鋪天蓋地,質疑這根本是民進黨搞「去中國化」。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奔馳,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經營者會輕言改名嗎?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
  • 蔡當局要關臺北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到「失心瘋」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視覺中國)海外網11月13日電眼看民進黨最近「九合一」選情告急,為挽救南部選情,蔡英文當局聲稱要關閉臺北故宮3年,將文物運送至臺灣南部的故宮南院展出。對此,島內人士批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去到「失心瘋」。還有港媒指出,臺北故宮兩岸歷史文化的聯結,是「臺獨」的「眼中釘」,但中華文化早已在島內生根發芽,就算蔡英文當局永遠關閉臺北故宮,也無法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結。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又稱「文物是我們的」
    海外網7月17日電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上午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
  • 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 對「臺北故宮」下手
    蔡英文(臺媒)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人討厭故宮,那就非「臺獨」人士莫屬了。因為歷史上的外患內戰,臺海兩岸一邊一個故宮。臺北故宮讓「臺獨」勢力很糾結,既要借之「爭取國際的光榮」「讓世界看到臺灣」,又因為其不可撼動的中國屬性而欲除之。於是,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故宮南院」計劃就登場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閉館3年
    (季志翔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寶物南遷至故宮南院置放並展覽,此舉是故宮開館以來首見,也引發了外界疑慮,昨(12)日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臺北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藍委」柯志恩質詢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是否真有此事,陳其南表示內部朝此一方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