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是大陸遊客訪臺必去景點之一。整座建築為白牆綠瓦的中國傳統宮殿樣式,而館內來自大陸的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更成為必看的故宮三寶。
不過,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故宮臺灣化」的聲音。隨著臺灣行政機構改組,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
「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的擔憂。現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這十幾年來,島內某些政治勢力藉故宮「本土化」之名大行「去中國化」之實。
早在2007年1月,民進黨執政下的當局行政機構就通過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修正案,將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此外還將條文中「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修正為「加強對國內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徵集、研究、闡揚」。從「中國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問題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其他國家文物可以展出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還有,就是當年鬧的沸沸揚揚的成龍「授首」事件。2015年12月底,位於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開幕。成龍主動向南院捐贈了「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臺北故宮經過審慎評估,將之納入整體建築設計中。但這被綠營抨擊為「文化統戰」,更有人曲解為「故宮收受十二獸首複製品,就是要臺灣人向大陸『授首』。」參與開幕的民進黨民代甚至抱怨說,臺北故宮除了安排成龍送上獸首,還有京劇表演,充滿大中華氛圍。
12月30日傍晚,有人突然朝龍和馬獸首上倒紅漆,並書寫「文化統戰」字樣,據犯案者說「不做文化上的中國人」。迫於政治壓力,到了2016年11月,故宮南院將安放於主建築外廣場的那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拆除、封存。這一鬧劇才算了解。
這樣的小動作還有許多。比如,2017年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卻稱之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就是為了迴避「明朝」這兩個字。無獨有偶,去年臺北故宮公告舉辦「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展覽。當時的院長林正儀表示:「為了避免造成民眾對立,不排除拿掉展名中『萬世師表』四個字。」
外界都注意到,這位前院長自上任以來,從沒有沒有用過「中國」或「中華」這類詞彙,一律以更模糊的「華夏」來代替。據說,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商討,希望借出若干藝術品在美國展覽,林正儀立即提出重要條件:必須稱之為「華夏文物」。
不能一笑置之也不必過於悲觀
正如島內人士所言,這些小動作的目的,就是要讓臺北故宮與中國大陸「劃清界限」,甚至跟整個中國文化「劃清界限」。
如今島內的大背景是,在民進黨操縱下,臺灣從「去蔣化」入手,逐步「去孫化」「去鄭化」,通過種種方式,企圖改變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向臺灣民眾展現幾千年來傳統中國文化的臺北故宮就顯得「格格不入」。按照新任院長陳其南的理解,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臺灣的「飛地」,「遊客來看故宮,不是來了解臺灣,而是來了解中國」,故宮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
為了改變他所謂的「飛地」現象,他提出了故宮「本土化」「土著化」甚至「國際化」。除去前文所述那些小伎倆外,臺北故宮還有意大量收藏東亞各國工藝品,就是希望藉此來稀釋來自大陸的舊藏。在他看來,臺北故宮收藏中國文物,就等同於就像大英博物館收藏希臘文物。陳其南甚至還不排除將故宮南院發展成博物館群,「以臺灣為中心,蓋具有歷史文脈的主題館,像琉球館、西班牙館、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門館、日本館等。」
這種行徑的就和修改臺灣歷史課綱一樣,雖然每一步都看起來都很小,但如果不加以制止,總會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兩蔣時期,臺灣歷史教科書彰顯出中華民族史觀與中國人的精神。等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開始調整,在1999年課綱中,臺灣史上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然附屬於中國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心圓史觀」,也就是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臺灣是個小圓,「中國」是個中圓,世界是個大圓。
等到了陳水扁時期,臺灣史開始脫離中國史教授範圍而獨立成冊,主張島內學生先學臺灣史,再學中國史,中國史與臺灣史被人為地割裂。等2016年「5·20」蔡英文上臺後,臺灣當局推出了「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中討論中國史」,把中國史徹底推向了世界史。因此,外界對如今臺北故宮「去中國化」切不可對此一笑置之。
當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中華文化的堅韌性與滲透性,遠非區區的幾個「去中國化」行徑所能消弭,我們走在在臺灣街頭時,都能感到處處蘊含著的「中華風」,況且臺灣西面還有一個日益自信的中國大陸。除去這些,最簡單的,「故宮」兩個字,原本就是從大陸來的。那麼,「去中國化」是不是要先把博物館的名字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