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導,臺行政機構欲推動「組織改造」,近日更傳出原隸屬於該機構「二級機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因業務上並無執行「公權力」,未來或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對此,島內許多專業人士深感不解,但只能搖頭嘆息。
追溯歷史,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先後運送至上海、南京、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等地。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文物於1947年運回南京。
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後於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地位也屬於世界級,是海外遊客赴臺灣旅遊首選,參觀人數的排名亦在全球前十名之列。
臺媒直言,數十年來,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直屬臺行政機構管轄,在臺灣立法機構、監察機構監督下如常運作。在還沒有文化部門之前,等同一個部門的地位存在,與各單位平起平坐。
26日,臺文化部門於臺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多位民代針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事進行質詢。
民進黨籍民代黃國書說,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屬於臺行政機構,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此舉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會改名也引起疑慮,還有人說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
真的假的?
」
對此,臺文化部門「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被改名降級,國民黨籍民代林奕華表示,25日剛好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會面。吳密察表示,目前尚未接觸此一議題,只是接到臺行政機構的來電,詢問了他關於全世界各個博物館的組織狀況如何的問題。林奕華還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應維持現有狀態、不該併入臺文化部門。
26日,臺灣《旺報》報導稱,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擬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的消息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希望「『政府』要三思!」馮明珠稱,臺北故宮博物院涉及的專業極廣,編制遠比臺文化部門大,併入文化部門一定縮編,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導致國際地位下滑。
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張省卿表示,以德國為例,博物館皆為政府出資,以基金會形式運作,因此保有文化自主性,在文化策略上也能發展在地特色,她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若要歸屬臺文化部門,應先著眼於民進黨當局要給其什麼樣的定位,「對館藏賦予什麼概念或價值體系」,至於外傳改名「華夏博物館」,張省卿則持保留態度表示:「故宮雖傳統,但到底是一個招牌和文化形象」。
現任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黃光男也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業有其特殊性,如何在行政與專業上考量兩者層次性,讓定位能發揮其展覽、教育、專業的功能與定位,需要從長計議。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鄭照新則指出,改編不但毫無必要性,更可預見有弊無利,當臺北故宮博物院失去超然的組織地位,極可能淪為施政黨資源運用的宣傳機器。從民進黨一系列破壞機關獨立性的濫權行為,令人難以排除這種可能性。
《中國時報》發文指出,
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從組織改造下手,想法幼稚且不專業,形同兒戲。此外,總有人千方百計「去中國化」,覺得臺北故宮博物院必須更名,那是頭殼壞去。至於改名「華夏」,這兩字代表的還是中國,又是何必?文章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人類共同遺產,也是華人共同記憶,不懂得珍惜與維護,難怪會被嗆聲乾脆還給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