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為推行所謂的「組織改造」,臺當局又把主意打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上。
據臺媒26日報導,臺「行政院」欲將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由所謂「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機關」,更有民進黨籍「立委」建議將其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立即在島內引發質疑。
27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對「改名」一事予以否認。但關於改隸一事,臺「文化部長」李永得承認在「廣泛討論中」,並稱有些人覺得改隸就是降格,「這是古老、封建的思想」。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中時新聞網)
民進黨政府上臺後,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與降格的討論幾乎不曾停止,近日,臺「行政院」又對這座博物院動起了腦筋。
據臺媒26日報導,臺「行政院」欲推行所謂的「組織改造」。由於臺北故宮在業務上並無執行「公權力」,所以「行政院」考慮將原隸屬於該部門「二級機關」的臺北故宮,改成隸屬於臺「文化部」,成為所謂的「三級機關」。
26日,臺「文化部」於臺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時,多位「立委」針對此事進行質詢。
民進黨籍「立委」黃國書提出,臺北故宮博物院若改隸屬於臺「文化部」,將從「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是否有矮化問題?此外,一旦改制,名稱是否又會因「去中國化」就此改變?
黃國書因此提出建議,應將臺北故宮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
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臺北故宮是特別文化機構,僅用「行政層級」來論定,很難論定如何經營會比較好。至於是否改名,因事情還沒發生,所以沒辦法回應。
而國民黨機「立委」李德維則在臉書直接指出,臺「文化部長李永得」已經承認故宮改隸在「廣泛討論中」,結果蕭宗煌對於該政策的優缺點一問三不知,所謂的「討論」豈不是敷衍搪塞?
「不知道哪裡好,也不知道哪裡壞,就要硬幹,就要蠻幹,只能說是『先射箭再畫靶』!」李德維直言,其實大家心知肚明,臺北故宮的「故」字,連結「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道統」,牴觸了蔡英文的主張,讓民進黨看了扎眼。
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27日也在臉書喊話,批評蔡政府的做法如果不是因為意識形態作祟,就是吃飽太閒。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也對此表達了不滿,稱臺北故宮典藏寶藏,若貿然行事,將使臺北故宮的「國際地位」下滑。
另據中時新聞網27日報導,對於爭議,臺「文化部長」李永得稱,對於改隸問題,他持開放態度。改隸與否不能用傳統的行政層級去看,有些人覺得降格,「這是古老、封建的思想」。
李永得還稱,博物館有時會牽涉到政府的政策,臺當局如果能有一個統一的博物館政策,說不定對臺北故宮更好。
在降格改名一事吵得沸沸揚揚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發聲了。
院方27日發稿澄清稱,改名一事尚未列入「行政院」組織改造討論議題,但由於現在是數字時代,博物院內部將進行組織改造,轉型為「21世紀的博物館」。
院方稱,本次內部調整以「維持內部一級單位7處5室數量不變動,編制員額368人數量不變動」為原則,增設數字信息室與綜合規劃處,並將原有的書畫處與圖書文獻處合併為書畫文獻處,並取消安全管理室,業務分別移入職能類同的登錄保存處與展示服務處。
對於此次「組織改造」事件引發的一系列爭議,有臺媒評論稱,且不論改隸操作主事者背後的論述及思維,但這想法如同兒戲,馬上被人看穿。至於覺得必須更名,又想不出好名字,還改名「華夏」,這兩字代表的還是中國,又是何必?臺北故宮保存了全球華人的珍貴遺產,更是全人類的文明,一些政客不懂珍惜維護,總是千方百計「去中國化」,腦筋動到臺北故宮頭上,真是「頭殼壞去」(閩南語,即腦子壞了)。
去年3月,時任國臺辦新聞發言人的安峰山曾表示,兩岸的故宮所珍藏的中華民族瑰寶,是中華優秀文化的象徵,需要我們兩岸同胞共同去保護和傳承,任何「去中國化」的做法只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