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報導稱,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是屬於臺「行政院」,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會從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會矮化臺北故宮。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是否會改名,還有人說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蕭宗煌則稱,針對臺北故宮改隸臺「文化部」的議題,目前為止,臺「文化部」內部沒有任何討論,他自己也沒參加過任何討論此事的會議。至於會不會降級,他認為博物館是文化機構,用行政層級很難論定。

報導提及,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表示,25日剛好與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會面。吳密察向林奕華說,並未正式接觸此一議題,而是接到「行政院」電話,詢問目前全世界各國級博物館組織狀況如何。林奕華認為,如臺北故宮這類的國際型博物館地位超然,以其超越性和獨立性,以及相關預算的編列,她認為臺北故宮維持現在狀態、不併入「文化部」有其必要性。

另據臺灣《旺報》26日報導,在傳出臺北故宮擬改隸屬於「文化部」的消息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則希望「政府要三思!」馮明珠稱,臺北故宮為二級機關的必要性,在於典藏文物實為「國家寶藏、國之重器」,「重要性不比中央銀行低」。馮明珠稱,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臺北故宮涉及的專業極廣,編制遠比臺灣「文化部」大,併入「文化部」一定縮編,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導致國際地位下滑。

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張省卿表示,以德國為例,博物館皆為政府出資,以基金會形式運作,因此保有文化自主性,在文化策略上也能發展在地特色,她認為臺北故宮若要歸屬「文化部」,應先著眼於「政府」要給臺北故宮什麼樣的定位,「對館藏賦予什麼概念或價值體系」,至於外傳改名「華夏博物館」,張省卿則持保留態度表示:「故宮雖傳統,但到底是一個招牌和文化形象」。

報導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黃光男也認為,臺北故宮的專業有其特殊性,如何在行政與專業上考量兩者層次性,讓臺北故宮的定位能發揮其展覽、教育、專業的功能與定位,需要從長計議。

延伸閱讀:

1600字講完2400年歷史?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令人髮指!

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次招致聲討。有島內歷史老師向臺媒投訴,最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三國消失,武后不見」。經查證,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被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匆匆帶過,信息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對此,國民黨考紀會主委葉慶元直批「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臺灣中學教師沈渝也撰文質問,「沒有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沒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是綠營推動「去中國化」、構建所謂「臺獨史觀」的慣常操作。尤其自2018年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以來,歷年教材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就飽受詬病。

比如,在2019年的多種「臺灣史」教科書中,皆明示暗示「臺灣地位未定論」,全然無視《開羅宣言》白紙黑字明確將臺澎和東北歸還中國;比如,對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功勞」大書特書,而對其剝削殘害民眾及民眾堅持反抗的內容則一筆帶過;再比如,佔臺灣社會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鮮少論及,多元文化卻洋洋灑灑講了一堆……

種種卑劣手段,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斷根」,硬是切斷臺灣與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聯繫,將其放到所謂「南島語族」的文化脈絡之中;二是「摻水」,不顧臺灣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信仰文化所從何來,硬是把中華文化稀釋到不同文化中、說成影響臺灣的文化「之一」。

「去中國化」教育的逆流已在臺灣存在十多年,滲透於歷史、語文、地理和社會等多個科目。種種抹殺史實、顛倒黑白的「斷根」「摻水」,將直接扭曲年輕一代的時空觀念,侵蝕臺灣人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傳統。面對如此教材,接受如此教育,年輕一代必然會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能力,缺乏對現實政治謊言的判斷能力,更嚴重的是失去根脈依歸,又將如何構建起家國認同、甚至自我認同?所謂「知所從來,思所將往」,連過往都丟得乾乾淨淨,又將如何走向未來?

「臺獨」勢力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短期來看,這對於其培植「臺獨」理念、騙取選票似乎有用,但長此以往呢?

歷史就是歷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自有其韌性與魅力所在,不是宵小之徒的鬼蜮伎倆就能連根拔起的。眼下,每有大陸古裝劇或歷史題材網遊在臺走紅,便會掀起一波尋史熱潮,從三國魏晉到隋唐再到明清,各歷史階段粉絲團體不斷擴大;從詩文到服飾、美食再到人物、事件,相關討論帖層出不窮。或許正因此,某些人再機關算盡,綿長的中國史屢被腰斬變裝,可還是得保留,可謂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倒行逆施倒顯得分外愚蠢可悲。

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兩岸血脈聯繫不會斷裂,正義的聲音也不會缺席。那些「逆流」而動者,不僅徒勞,還會淪為歷史罪人。

(原標題:他們連臺北故宮都要改名嗎?!)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u021

相關焦點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行政院」回應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灣「中央社」報導稱,臺「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今天(12月1日)說,臺「行政院」在討論組改案的過程,從沒有討論到任何臺北故宮改名的方案,也就是「故宮沒有要改名」,他還說「請外界勿再以訛傳訛」。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時資料圖)報導稱,外傳原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可能改隸屬於臺「文化部」,成為三級機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
  • 要把臺北故宮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媒說出民進黨當局改名背後陰謀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民進黨長期視臺北故宮為眼中釘,現在傳出臺「行政院」正討論把臺北故宮改為隸屬「文化部」,並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灣《聯合報》11月30日直言,臺當局此舉除了「去中國化」外,還意圖轉移民眾反對含瘦肉精美豬的視線。針對臺北故宮近來的爭議,臺「文化部長」李永得11月30日回應稱,「文化部」研究過全世界前十大博物館,都是由文化部門來統籌,因此此次臺北故宮改制問題是回歸專業討論,沒有「去中國化」的問題。至於改制後是否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李永得稱,「絕對沒有討論過」。
  • 臺北故宮被疑要「去中國化」,院長澄清: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消息,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民進黨當局操作「去中國化」無底線
    民進黨籍民代黃國書說,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屬於臺行政機構,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此舉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會改名也引起疑慮,還有人說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 日月談: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去中國化」將改名?臺媒:網友怒稱,有種把寶物都還給大陸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趙友平】臺媒11月28日消息稱,為推動「去中國化」,臺行政部門備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為「華夏博物館」,並從原先直屬行政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部門。對此,島內網友痛批,民進黨政府推動「去中國化」不遺餘力,那有種乾脆把寶物都還給大陸,這樣豈不更快也更符合「臺灣價值」。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北故宮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的消息,引發議論。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昨天(27日)稱,臺北故宮典藏寶藏,有必要直屬「行政院」,若貿然行事,將使其國際地位下滑。
  • 繼臺北故宮要「去中國化」後,下一個是臺灣歷史博物館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宣示,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後,日前,臺灣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稱,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對此,徐天福質疑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難道是要「臺灣化」?
  • 「矮化」臺北故宮還想改名「華夏博物館」?臺當局新提議被罵「頭殼...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為推行所謂的「組織改造」,臺當局又把主意打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據臺媒26日報導,臺「行政院」欲將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由所謂「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機關」,更有民進黨籍「立委」建議將其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立即在島內引發質疑。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教授潘朝陽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前院長潘朝陽向筆者表示,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臺灣的生命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不可分割。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吳密察聲稱,今年提出的預算是由現在情況預計明年要做的工作,即使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這些工作也是既定工作,不會改變。  此前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民進黨當局就被批評是欲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
  • 臺北故宮「去中國化」惹風波,現任院長澄清:絕對沒談改名問題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因「組織改造」,改隸屬於臺「文化部」,甚至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外界痛批執政當局「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日赴「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強調故宮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吳密察聲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報導,有幾項是完全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更名「華夏博物館」?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且不論主事者背後的論述及思維為何,但想法之幼稚及不專業,形同兒戲,卻馬上被人看穿。
  • 他們連臺北故宮都要改名嗎?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