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報導稱,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是屬於臺「行政院」,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會從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會矮化臺北故宮。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是否會改名,還有人說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蕭宗煌則稱,針對臺北故宮改隸臺「文化部」的議題,目前為止,臺「文化部」內部沒有任何討論,他自己也沒參加過任何討論此事的會議。至於會不會降級,他認為博物館是文化機構,用行政層級很難論定。
報導提及,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表示,25日剛好與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會面。吳密察向林奕華說,並未正式接觸此一議題,而是接到「行政院」電話,詢問目前全世界各國級博物館組織狀況如何。林奕華認為,如臺北故宮這類的國際型博物館地位超然,以其超越性和獨立性,以及相關預算的編列,她認為臺北故宮維持現在狀態、不併入「文化部」有其必要性。
另據臺灣《旺報》26日報導,在傳出臺北故宮擬改隸屬於「文化部」的消息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則希望「政府要三思!」馮明珠稱,臺北故宮為二級機關的必要性,在於典藏文物實為「國家寶藏、國之重器」,「重要性不比中央銀行低」。馮明珠稱,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臺北故宮涉及的專業極廣,編制遠比臺灣「文化部」大,併入「文化部」一定縮編,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導致國際地位下滑。
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張省卿表示,以德國為例,博物館皆為政府出資,以基金會形式運作,因此保有文化自主性,在文化策略上也能發展在地特色,她認為臺北故宮若要歸屬「文化部」,應先著眼於「政府」要給臺北故宮什麼樣的定位,「對館藏賦予什麼概念或價值體系」,至於外傳改名「華夏博物館」,張省卿則持保留態度表示:「故宮雖傳統,但到底是一個招牌和文化形象」。
報導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黃光男也認為,臺北故宮的專業有其特殊性,如何在行政與專業上考量兩者層次性,讓臺北故宮的定位能發揮其展覽、教育、專業的功能與定位,需要從長計議。
延伸閱讀:
1600字講完2400年歷史?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令人髮指!
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次招致聲討。有島內歷史老師向臺媒投訴,最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三國消失,武后不見」。經查證,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被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匆匆帶過,信息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對此,國民黨考紀會主委葉慶元直批「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臺灣中學教師沈渝也撰文質問,「沒有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沒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是綠營推動「去中國化」、構建所謂「臺獨史觀」的慣常操作。尤其自2018年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以來,歷年教材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就飽受詬病。
比如,在2019年的多種「臺灣史」教科書中,皆明示暗示「臺灣地位未定論」,全然無視《開羅宣言》白紙黑字明確將臺澎和東北歸還中國;比如,對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功勞」大書特書,而對其剝削殘害民眾及民眾堅持反抗的內容則一筆帶過;再比如,佔臺灣社會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鮮少論及,多元文化卻洋洋灑灑講了一堆……
種種卑劣手段,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斷根」,硬是切斷臺灣與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聯繫,將其放到所謂「南島語族」的文化脈絡之中;二是「摻水」,不顧臺灣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信仰文化所從何來,硬是把中華文化稀釋到不同文化中、說成影響臺灣的文化「之一」。
「去中國化」教育的逆流已在臺灣存在十多年,滲透於歷史、語文、地理和社會等多個科目。種種抹殺史實、顛倒黑白的「斷根」「摻水」,將直接扭曲年輕一代的時空觀念,侵蝕臺灣人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傳統。面對如此教材,接受如此教育,年輕一代必然會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能力,缺乏對現實政治謊言的判斷能力,更嚴重的是失去根脈依歸,又將如何構建起家國認同、甚至自我認同?所謂「知所從來,思所將往」,連過往都丟得乾乾淨淨,又將如何走向未來?
「臺獨」勢力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短期來看,這對於其培植「臺獨」理念、騙取選票似乎有用,但長此以往呢?
歷史就是歷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自有其韌性與魅力所在,不是宵小之徒的鬼蜮伎倆就能連根拔起的。眼下,每有大陸古裝劇或歷史題材網遊在臺走紅,便會掀起一波尋史熱潮,從三國魏晉到隋唐再到明清,各歷史階段粉絲團體不斷擴大;從詩文到服飾、美食再到人物、事件,相關討論帖層出不窮。或許正因此,某些人再機關算盡,綿長的中國史屢被腰斬變裝,可還是得保留,可謂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倒行逆施倒顯得分外愚蠢可悲。
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兩岸血脈聯繫不會斷裂,正義的聲音也不會缺席。那些「逆流」而動者,不僅徒勞,還會淪為歷史罪人。
(原標題:他們連臺北故宮都要改名嗎?!)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u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