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闢銅器、書畫、瓷器各陳列室供民眾參觀。由此,普通民眾得以眼見秘藏深宮之千年國寶。然時世艱難,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每一遷都留下了難忘的故事。「萬裡大遷徙」中國寶保存完好,創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博物院在危難中保護了國寶,中國人民在危難中維護了國寶的尊嚴。
直到1948年,故宮的國寶仍在祖國大陸,分別藏於北京和南京,仍是一個故宮博物院。1948年年底,由南京遷往臺灣的國寶分三批。第一批於1948年12月22日啟運,由國民黨海軍軍艦「中鼎號」運載,計有古物295箱,圖書18箱,文獻7箱,共計320箱,於12月27日到達臺灣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啟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運載,計有古物496箱,圖書1184箱,共計1680箱,於1月9日到達臺灣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抵達臺灣。三批文物共計2922箱,數量上雖然只有存放南京文物的1/4,但在質量上多是精品。
這些國寶遷往臺灣後,先存臺中市,租借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倉庫落成,遷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藏。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倉庫之外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1年,臺灣「行政院」決定在現址即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同時,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臺灣的國寶開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國寶藏在臺北外雙溪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一座仿古典樣式的現代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山清水秀的外雙溪,建院基地面積為161519公頃。建築設計吸收了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米黃色的牆體,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新雅麗。內部陳設完全按現代博物館的要求設計。自上世紀80年代,所藏國寶已進入恆溫、防火、防潮、防震以及24小時安全監控的現代化科技維護。
在這個現代化的博物館裡面,珍藏著由祖國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60萬件。其中器物、書畫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這個數字雖然不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數量,然其中的精品卻是舉世無雙價值連城。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時期鳥紋玉飾,漢代的玉角形杯、玉闢邪,清代的碧玉鰲魚花插;青銅器中的商代獸面紋方尊,西周的祖乙尊;瓷器中的宋代鈞窯丁香紫尊,明代景德鎮釉裡紅菊花大碗,清代康熙窯的寶石紅觀音瓶;書法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軾的《前赤壁賦》;繪畫中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古籍善本中的宋元刻本,都是無上的國寶。
到臺灣看國寶
無論是參觀北京故宮,還是瀏覽臺北故宮展品,同樣的感覺是美不勝收。正如已離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所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有機會去臺灣的朋友,一定要去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作一審美的巡禮,因為這裡存放展示著別處看不到的中國藝術珍品真跡。
書畫:當你走進書畫展廳,迎接你的是唐、宋、元、明、清書畫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古代書畫9120件,其中,元以前繪畫574件,元以前書法155件,均堪稱國寶。
在這裡,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領略到魏晉書法的風韻,而且能了解到收藏史的一些掌故。《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簡訊,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閒逸。在優美的姿態中,流露出瀟灑的意蘊。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此跡,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當年乾隆將此跡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稀」,特建「三稀堂」收藏。時至今日,「三稀」中的兩稀在北京,一稀在臺北,原本一個整體的「三稀」,北京是三缺一,臺灣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時「三稀」能團圓重聚!
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這裡。顏真卿是一代忠臣,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平息叛亂時被叛臣李希烈殺害而壯烈殉國。此文稿是顏真卿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難的祭文。書法向有書如其人之說。顏真卿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映照於筆下。其中的刪改塗抹,正可見顏真卿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後人稱此書文墨並佳,曠世絕品。
一代文豪蘇軾的《寒食帖》也在此,蘇軾生前雖未到過臺灣,但曾被貶海南多年,對海島風光他是熟悉的。《寒食帖》作於去海南之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命運偃蹙,此帖為貶官黃州時所寫,心情悲憤,字裡行間隨著情緒波動而產生節奏變化。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此帖體觀了「尚意」的特點。
旅遊者在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面前會有盪氣迴腸之感,兩米高、一米寬的巨幅中,北中國的巍峨高山迎面壓來,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之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若弦絲的瀑布飛流直下,溪聲在山谷中迴蕩。觀看此畫,今日的旅遊者會在愜意中忘記旅途的疲勞。
如果說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給人的感受是氣勢,那麼,宋代畫家崔白的《雙喜圖》帶來的則是趣味。此幅描繪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畫面上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振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老鷹那樣緊張,故駐足回首張望,似欲回答此路不可行嗎?三者動態與其呼應的關係,極富韻律動感。還有樹林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又傾俯之姿,更增添了生動活潑的神韻。
站在宋代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面前,你可以感受中國大寫意畫的神韻。梁楷是名滿中日的大畫家,喜好飲酒,酒後不拘禮法,自稱「梁瘋子」,擅長人物畫,以潑墨簡筆著稱。《潑墨仙人圖》以大筆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端,順勢潑來,不出十數筆,就將一位獨立獨行,無拘無束的仙人揮寫出來,筆簡形具,充分表達了仙人飄逸的氣質。
如果你喜歡青銅工藝品,這裡更讓人目不暇接。青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陶瓷器中的宋代汝窯蓮花式溫碗、龍泉窯翠青五管瓶;玉器中的商代鳥形佩,漢代玉角形杯,清代翠玉白菜等會讓你一飽眼福。
青銅:毛公鼎是中國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500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7000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宗周鐘也是西周的重器。商代的鐘形樂器大多數是口部朝上,鐘體用長柄支起後再敲奏;西周開始,漸漸改為鐘口朝下,鍾柄加環懸掛而奏,成為慣見的「甬鍾」形式。宗周鐘便是甬鐘的代表。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此鍾音質渾厚洪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西周散氏盤的造形、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散氏盤的銘文共357字,全篇記載西周時土地糾紛之事。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宋瓷:宋代汝窯蓮花式溫碗作十瓣蓮花形,造型別致,溫柔婉約,高雅清麗。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的紋飾及造型,取其出汙泥而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在宋代廣為各類器物所採用。
生活的藝術化在宋代可見一斑。宋代定窯的嬰兒枕造型採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疊。左手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
玉器:商代玉鳥形佩,赭色玉質,以鏤空與淺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梟鳥的側面造型。鳥頭上站立一龍。由文獻資料可知,古人在祭典上,常持拿著上端飾玉器的「玉梢」來歌舞,這件玉鳥紋佩,或即是玉梢上端的玉飾吧!漢代的玉角形杯,質地為青白色的閃玉,雜有褐色斑。杯身似獸角,而橫斷面則呈圓角的長方形。器的正面飾一龍紋,首、身、尾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尾為高浮雕,身則為淺浮雕。器的背面淺浮雕一鳳鳥,紋飾的處理虛實相間,布局四方呼應,具有律動感,且十分平衡和諧。
清代的翠玉白菜以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運用玉料自然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葉片上還停留了兩隻螽斯的白菜。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宮的陳設器,永和宮為清末瑾妃所居之宮殿,據說翠玉白菜即為其隨嫁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嫁娘的純潔,螽斯則象徵多產,祈願新婦能子孫眾多。自然色澤、人為形制、象徵意念,三者搭配和諧,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典籍:喜歡讀書的旅遊者,可以光顧一下這裡的圖書文獻。藏在這裡的古籍善本不僅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而且卷帙完整,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擒藻堂《四庫全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
孟子註疏解經 傳統的經學是我國文化的源泉。此書亦為八行本群經註疏合刻本之一,刻於宋寧宗嘉泰年間,書版元明兩代曾加以修補。全書分為十四卷,每卷並分上下。宋版原刻,點畫嚴整,字無俗體,校勘精審,元季以後修補者,字稍近匠體,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經傳世可考者只有6種,是本為其中之一,且筆墨精審,版式寬大爽朗,由上可見北宋監刻諸書之遺,下足以校正後來各本之訛謬,實為稀世之珍本。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 晁公武(約1105—1180),字子止,山東鉅野人,世居汴京昭德坊,遂稱昭德先生,金人南侵,舉家避亂入蜀,居嘉定(今樂山),為四川轉運使井度的屬官,井度好藏書,後全部贈送公武,連同晁氏原有家藏,除其重複,有書2.45萬多卷,親自校讎,撰寫提要,當時公武正鎮守榮州和義郡,故書名曰《郡齋讀書志》。書分經、史、子、集四部,部下有類,每部有總論,即大序,每類有小序,列在每類第一部書的提要中,每書有提要,對作者、註疏者之爵裡、時代,均有詳細的介紹,而書之內容優劣得失,亦有公正之評語,於學術源流之考訂,多精到之論,為後世整理古籍,考辨存佚的重要依據。是書共計七卷,前四卷為志,一、二、三卷各分上下,卷四則分上中下,卷五為附志,亦分上下,另附後志兩卷,刊工精巧,筆法整飭,氣味古,彌足珍貴。
新刊淮南鴻烈解 《淮南子》是西漢宗室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今所存的有21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淮南子》宋刊本傳世甚為稀少,臺灣故宮所藏這一茶陵譚氏所刊的21卷本,可以說是《淮南子》宋刊的孤本了。
滿文原檔 滿文原檔是滿族入關前的重要秘籍。臺灣故宮珍藏滿文檔案相當豐富,其中滿文原檔,共40巨冊,是研究滿族先世發祥傳說、八旗制度、社會習俗、經濟生活、部族發展、對外關係及明清交涉的直接史料,也是探討滿文由舊變新的珍貴語文資料。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縱63釐米,橫772釐米,圖像式紙本彩繪。圖例方位:前西,後東,左北,右南,北起雞籠社,南迄沙馬磯頭,凡山川、港灣、河流、島嶼、沙洲、縣城、衙署、廟宇、炮臺等,俱逐一標明,南詳北略。雍正元年(1723年),建彰化縣。十二年(1734年),彰化縣城環植刺竹。原圖標明彰化縣名,但未築城植竹,可以推知原圖確係雍正十二年以前繪製的臺灣彩繪古地圖。歷史記載再一次證明了臺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宮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它記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每一頁都有著精彩的故事。
故宮是一座走不完的藝術長廊,它集中了中華藝術之美,每一段都令人一唱三嘆。
故宮永遠是一個整體,北京故宮和臺灣故宮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所有的中國人都希望看到一個完整的故宮博物院。
相關連結
鄭欣淼(文化部副部長、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依託故宮(紫禁城)建立的,它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院和文化遺產。這一特殊地位,使故宮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徵。
兩岸故宮的珍藏都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粹,都負有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而且雙方收藏品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北京故宮的未來發展,是在博採眾長的同時堅持並發揚自己的特色,更好地發揮在保存、傳承中華文化並創造新的文化中的作用,這其實就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石守謙(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明年是故宮80周年的大慶,大家的感覺都是非常特殊的,兩岸心情是一樣的。我們正從臺北故宮收藏最精彩的北宋部分入手,籌備以北宋為主軸的一個系列展覽。此外,院慶時推出三個影片,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古典藏品能夠用新的媒介傳達給廣大有興趣的觀眾。
我們有一個立足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是我們重要的背景,我們會儘量朝向一個大格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會在未來世界文化創造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我想這是臺北故宮80年後努力的方向。(李一)(錄自2005年1月14日接受新華社和光明日報記者的同共採訪)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