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2020-12-22 搜狐網
    1圖 1953年,國民黨政府委派的運輸文物工作人員。左起:故宮副院長莊嚴、孔德成(孔子後人)、王世傑、羅家倫、杭立武、譚先生 圖/莊靈先生提供 2圖 二戰期間的文物運輸船隊 圖/莊靈先生提供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千億

  本刊記者 李乃清

  1924年11月5日,早晨9點多,宣統帝溥儀正在儲秀宮和王妃婉容吃著水果聊天,突然,內務府大臣們踉踉蹌蹌跑了進來,為首的紹英手裡拿著一件公文:「皇上,皇上,馮玉祥派軍隊來了,還有李鴻藻後人李石曾,說民國要廢止優待條件,拿來這個,叫籤字!」

  溥儀一下跳了起來,剛咬了一口的蘋果滾到了地上。

  據後來「清室善後委員會」事務員回憶,清點文物時,確曾發現了半個乾癟的蘋果。冥冥之中,末代皇帝驚惶出逃留下的這半個果子,預示了半宮皇家寶藏的世紀流徙。

  今日,海峽對岸,位於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擁有65萬5千多件耀眼藏品。據臺灣《商業周刊》一篇報導估算,其中,光郎世寧的《百駿圖》至少8億元。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1965年故宮花費6000萬落成,物價換算後,相當於現值84億元,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上千億。

  「四大金剛」精選國寶

  清帝出宮後,國民政府接管紫禁城,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然而,軍閥混戰導致北方政局飄搖,故宮院務長期無人負責。直至1929年易培基任職院長,博物院各項業務才日見起色。孰料,營運剛步入正軌,「九一八事變」驟然爆發。

  國難當頭,如何處置寶物?眾人最終決定裝箱南遷。1932年秋,故宮開始打包作業:文物被一件件取出,嚴實包裹,大多被裝進長1公尺、寬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製木箱;書籍、文獻等不易破損之物則利用現成的香菸木箱包裝;瓷盤被五六個疊放捆綁,先以棉花裹住外側,再用紙包起來,最後以繩子綁緊。

  1933年2月5日深夜,易培基身披鬥篷,在太和殿前指揮,2118箱文物被裝上火車。至5月底,13491箱故宮文物先後分5批運離北平,由北而南,而西南,與這座承載千年中華文化的古都漸行漸遠。

  抗戰結束後,遷往內陸的文物於1947年12月悉數回到南京朝天宮。

  1948年11月,國共徐蚌戰爭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註:易培基被控監守自盜罪,1933年辭職)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邀集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等常務理事在其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主張將故宮文物疏散運臺。眾人集議:以1935年至1936年在倫敦展示的80箱藏品為主,選出精品600箱先運往臺灣。同時帶走中央博物院文物120箱,精選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圖書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運送工作由理事會秘書杭立武負責。

  除卻理事級別的高官,負責挑選這批運臺文物的還有號稱「故宮四大金剛」的專家:書法專家莊尚嚴、瓷器專家吳玉璋、圖書專家梁廷偉以及玉器專家那志良,他們從堆積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構成了今日臺北故宮價值連城的館藏。據杭立武《中華文物播遷記》一書記載:「南遷書畫9000多件,運臺5458件,其中就有堪稱『中華第一寶』的書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南遷銅器2787件,運臺2382件,其中就有銘刻字數最多的西周重器毛公鼎。」

  故宮文物跨海大遷徙

  故宮文物的跨海大遷徙獲得了國民黨海軍的協助,蔣介石為此專門撥款800萬元。

  1948年12月22日出發的第一批文物由海軍輸送艦「中鼎號」裝載,故宮元老莊尚嚴負責此次護送,其子莊靈回憶:「我和哥哥們隨同雙親及另外三位故宮同仁,都以押運員名義,伴隨第一批運臺的320箱故宮文物精華,穿過擾攘混亂的南京下關碼頭,登上灰色的海軍中鼎號登陸艦,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中央圖書館的文物和人員,一同啟程航向東南方的大島臺灣。那兩天海峽天氣陰沉,海面風強浪高,壞了一個推進器的中鼎號在海中前進,左右前後上下搖晃……」5天後,「中鼎號」登陸臺灣基隆港,文物卸下後先保管於楊梅一家運輸公司的倉庫,後移置臺中糖廠兩棟倉庫,決定將那裡作為集合場所。

  那志良參與了第二次運輸,這批文物包括1680箱故宮文物,由於箱子數量增加,另行租用了商船「海滬輪」,1949年1月6日出發,4天後抵達基隆。

  第三批文物的運輸歷盡劫波。

  1949年1月28日,恰逢農曆小年夜,工人都不上班。由於戰情告急,負責向華南補給軍用物資的「崑崙號」抵達南京,立刻接獲裝載文物的指令。行程緊迫,它只停留24小時,下關碼頭附近,等待運輸的文物堆積如山,因無倉庫收存,不得不露天堆放,用油布覆蓋,由於連日小雨,油布全淋溼了。

  關於這次運輸,日本人古屋奎二在《故宮博物院掌故》中有詳盡記載:「當『崑崙號』駛進碼頭,海軍總司令部人員紛紛搶著上船,他們都帶著家眷和大件行李,輸送艦有前後兩個船艙,他們佔據了後面船艙,結果,文物只能裝載2000箱中的四分之一。海軍總司令親自上艦隊說服他們,但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南京已危在旦夕;婦女和小孩哭著要求留在艦上,總司令沉默不語。最後,艦長命令將船員寢室、餐廳、醫務室甚至甲板都用來放置文物。可是仍有故宮博物院的728箱和中央圖書館的28箱無法運送。」

  這次運輸原計劃裝載故宮文物1700箱、中央博物館和中央圖書館文物各150箱,最後僅運走1248箱文物,其中故宮藏品972箱。啟航之際,運送者才發現遺忘了包括翡翠屏風在內的4箱文物,為騰出空間,只得將士官室的桌子拆掉。載運過重導致「崑崙號」有些傾斜,1月30日出航不久還曾遭到沿岸炮轟,在上海修復後,經舟山群島的定海、福建馬尾等地,2月22日最終抵達基隆。

  原本還有第四次運輸,由於代理總統李宗仁下令停運而中止。由此,國民黨政府從大陸共運走2972箱故宮文物,雖只佔南遷文物四分之一,但多為精挑細選的珍品。

  文物運臺後,由於糖廠倉庫保管條件惡劣,1950年,國民黨政府將文物轉移到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北溝的新庫,並開始挖掘山洞用以收藏。期間,工作人員對文物進行點查,編制了一份「故宮運臺文物清單」。依照文物當年存放西部所養成的習慣,每隔6個月開箱晾曬一次。1953年12月,挖掘工作完成,然而,由於臺中靠海屬熱帶氣候,高溫多溼成為保管的最大問題,雖然洞內設有大馬力乾燥機,搬離北平用的香菸木箱還是損壞嚴重,只得動用鐵皮將木材包起來,除瓷器外,後來大部分書畫文獻都搬離了山洞。

  1955年,臺灣成立「國立故宮、中央文物院聯合管理處」。美國雜誌出版商亨利•盧斯倡議美國政府設立亞洲基金會,藉助這些資金,北溝1957年又建一座小型陳列室,密閉箱中20多年的文物正式亮相,對公眾開放,但由於空間狹小,能展示的文物只有200件左右。

  1961年故宮文物首次赴美展覽,促成美國國際開發署一筆88.8萬美元的巨額贈款。1965年11月12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整整40年後,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由「國立」中央圖書館(現名「國家」圖書館)館長蔣復璁擔任(籌備期間,孔德成任主任委員)。

  196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接受贈品和外借品,1985年確立了每年預支200萬美元接收藏品的政策,1986年從日本購得蘇軾名作《寒食帖》。博物院擴建方面,1986年增設當代藝術長廊,1995年建造了用於收藏珍貴典籍與皇家檔案的文獻圖書大樓。

  中國繪畫史上80%代表作

  臺北故宮日常展品中,有三件鎮館之寶:「毛公鼎」、「翠玉白菜」以及「東坡肉形石」。

  清道光年間陝西出土的毛公鼎,傳言為周宣王叔公毛公所鑄,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因內壁刻有500字銘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之最;高18.7公分的「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原石雕刻而成,綠色菜葉,白色菜幫,望去青翠欲滴,菜上停有蝗蟲、螽斯各一隻,精雕細琢,靈動鮮活;同在玉器展區的「肉形石」,紋理清晰、毛孔畢現,初見此石,人常誤為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除卻古重的青銅與溫潤的玉器,臺北故宮17000多件陶瓷文物集中了當年北京故宮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細數下來,哥、汝、鈞、定,名窯畢備。

  器物之外,大量精雅書畫更是臺北故宮的典藏極品。前院長秦孝儀曾經笑言:「我們當時搬過來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拿不動嘛。北京故宮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我們這邊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

  曾有專家指出,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其5400多件書畫中,宋畫即達940多件,包括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山水畫至寶。書法極品中,除了《快雪時晴帖》與《寒食帖》,臺北故宮還保存著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稿》、馮承素《蘭亭集序》摹本等耀眼藏品。

  由於這些書畫真跡年代久遠,紙質脆弱,很多藏品被列為限展品,展出機會可遇不可求,展覽次數和時間都受到嚴格限制,例如2004年底懷素《自敘帖》只展出4天。與西方名畫掛於敞亮展廳不同,中國書畫展覽時,光線被調得極暗。據現任院長周功鑫介紹,「絹、紙這些有機物的受光強度是累積的,為了減少傷害,我們儘量降低它的曝光時間,展期很短,3個月絕對要換下來。展廳的紫外線經過過濾,受光不會超過50Lux。」

  關於這些日漸老去的書畫,不老的是它們契闊離散的故事: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曾被燒成了兩段,前半卷留存大陸,後半卷則貯藏臺北故宮;至於快雪、中秋、伯遠「三希」何時再聚一堂,更是兩岸人民殷切關注的。

相關焦點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第八期,我們將講述這張名畫的前世今生。一頁杭州,一頁臺北。幾百年前,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江畔,繪就了傳世傑作《富春山居圖》,至今《富春山居圖》已歷經660多個春秋,承載著太多悲歡離合。無巧不成書的是,《富春山居圖》成於庚寅(1350年)、焚於庚寅(1650年),「合璧」於庚寅(2010年),分別間隔300年和360年。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紫禁城北京故宮,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殿宇重重,樓閣座座,千門萬戶,巍峨莊嚴。宮殿本身就是博物院的一大寶藏。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臺北故宮博物院外景博物館簡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為了保護住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北平故宮等地約
  • 臺北故宮博物院宣布調整票價 臺北故宮博物院票價多少
    臺北故宮博物院27日宣布,從2018年1月1日起,位於臺北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普通參觀券價格由250元(新臺幣,下同)調高至350元,團體票價格由230元調高至320元;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南院)參觀券價格由250元調整為150元。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國寶宴[組圖]
    圖片說明:7月5日,一位「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的員工展示採用娃娃菜製作的與清代藏品翠玉白菜極像的菜餚「翠玉白菜」。  圖片說明:7月5日,一位「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的員工在展示採用蘋果苦瓜為原料製作的類似清代藏品白玉錦荔枝的菜餚——「白玉錦荔枝」。
  • 兩岸分別館藏的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比電影裡面還要精彩
    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比電影裡面還要精彩對於《富春山居圖》這幅傳世名畫,相信只要是對畫有點了解的人都不會陌生,它在近年來還作為題材被拍攝成電影,為更多人所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在這幅名畫只是殘缺的,不說它在古代差點遭遇燒毀的事情,就算是在現在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
    【新館建設】1948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臺灣「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家統一後,遷臺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灣報摘精選30 November 2020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臺文化部門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
  • 臺北故宮博物院: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富春山居圖》都沒有展出。小故宮後面有三座小山,據故宮的講解人介紹,小山內全是蔣介石安放的國寶,如果要輪流每天放到小故宮展覽,起碼要五十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展覽完畢。臺北的小故宮在外觀上模仿北京故宮,但採用極為素雅的色調。藍綠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的牆壁,優雅而不張揚,這座典雅的宮殿,隱藏於青山之下,嵌於萬綠之中。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館之一,其中存放了大量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在臺灣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近,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在島內推進「臺獨」政策,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會面臨「改名以及降級」的風險,這令許多人士感到非常不滿。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永遠令人遺憾。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展品「翠玉白菜」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