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臺北一半杭州《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2020-12-18 環球網

浙江在線3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劉慧)每件鎮館之寶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故事,一段鮮活的歷史。第八期,我們將講述這張名畫的前世今生。

一頁杭州,一頁臺北。幾百年前,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江畔,繪就了傳世傑作《富春山居圖》,至今《富春山居圖》已歷經660多個春秋,承載著太多悲歡離合。

無巧不成書的是,《富春山居圖》成於庚寅(1350年)、焚於庚寅(1650年),「合璧」於庚寅(2010年),分別間隔300年和360年。

杭州,臺北,一幅畫,兩地藏,隔海相望。

是春日,走進位於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館,穿越歷史時光去尋找那幅曠世珍藏。

是因了,畫裡有太多的情感;是因了,畫裡有太多的期盼。

為什麼?一幅畫要分出兩幅畫?讓畫中的你我尋不著路找不著家。假設山水合璧,不分兩處,那是何等風流,冠絕千古。讓畫這邊的樵夫,能回到畫那邊的田廬。讓畫這邊的漁舟,能回到畫那邊的野渡。畫裡對坐,烹茶一壺,多少思念,濃濃傾注。

世人皆知,富春山的美麗景色,一直為文人墨客所傾倒,唐宋以降,曾有一千多位詩人來此留下近2000首盛讚的詩作。黃公望也被這裡的山水深深吸引。從作者款識得知,元至正七年(1347),七十九歲的黃公望偕鄭樗(字無用)來到這裡,歷數年創作了《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1269~1354),本名陸堅,家住常熟子遊巷,幼年父母雙亡,十歲左右給寓居虞山的浙江永嘉人黃樂為養子。據傳當時黃樂已年逾九十,看到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地說:「黃公望子久矣!」從此,陸堅便改姓換名為黃公望,字子久。黃公望天資孤高,少有大志,博覽群書,好學不倦,掌握了廣博的學識和技藝。

黃公望11歲時,宋王朝覆滅(1279)。青年時代的黃公望曾想投身仕途幹一番事業,但當時元朝不採用科舉考試,規定漢人做官必須從吏開始。一直到四十歲後,黃公望才得到浙西廉訪使徐琰的引薦,擔任管理田糧的浙西憲吏。黃公望的上司張閭貪汙犯案,黃公望也連累入獄,不久獲釋離京南返。經歷了此次事件,黃公望斷絕了仕途之望,開始了隱士生活。他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

黃公望一生畫了許多畫,流傳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兩巖仙觀圖》等,代表元代山水畫變革時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圖》尤為人們稱道,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被譽為「聖而神」之作。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應好友無用師之請而作。描繪了初秋時分富春江兩岸翠微杳靄的優美景色。畫中峰巒曠野,叢林村舍、漁舟小橋,飛泉茂林,令人目不暇接。畫卷對具體景物不作刻板描繪,著重把握富春江山水整體風貌和氣質的表達,布局疏密有致、出神入化、意趣盎然,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畫後有黃公望八行款識,從中可知,此畫始作於至正七年(1347年),時年79歲,黃公望畫此卷時,必有興致有想法時才肯落筆,故時作時輟,至82歲題款時已歷4年,尚未完成,與黃公望頗有交往的無用早就看上了這件未完成的傑作,因怕別人巧取豪奪,便先讓黃公望寫上無用的名字,以贈給無用。

《富春山居圖》一經問世便成為元代山水畫的扛鼎之作,歷代對它讚譽有加,爭相摹寫,推崇備至。

在數百年的流傳中,圍繞著《富春山居圖》發生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富春山居圖》先後為明代沈周、董其昌、吳之矩所藏。吳之矩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他侄子吳靜庵(子文)眼明手快,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但畫已燒去一截,從此分為長短兩段。

前段過火部分,圖形無重大影響的尚有一尺六寸,被稱為《剩山圖》。清康熙八年(1669)歸廣陵王廷賓(師臣)所有。1938年,被吳湖帆購得,考證為《富春山居圖》前段真跡,重新裝裱成卷,後被浙江省博物館徵藏。

後段連題跋長三丈餘,是《富春山居圖》卷的主體。先歸丹陽張範我,後轉入泰興季寓庸(字因是)之手。再後則被畫家兼鑑賞家高士奇(字江村)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後以六百金購得。後又被松江王鴻緒(字儼齋)以原價買進。雍正六年(1728),王儼齋病故,此卷流落揚州,索價高達千金。時有天津鹽商安歧,於雍正十三年前後購進。

乾隆十一年(1746),《富春山居圖》火焚本後段被清高宗弘曆收進清宮。在此之前,清宮曾藏有一幅黃公望的《山居圖》,經比較兩幅實為同一幅圖。舊藏有黃公望題贈子明字樣,稱「子明本」;新藏有黃公望贈無用字樣,稱「無用本」。弘曆請梁詩正等人進行鑑定,認定《子明卷》為真,《無用本》為贗,但考慮無用本古香清韻,化二千金購下,劃入「石渠寶笈次等」。嘉慶年間,胡敬校閱石渠舊藏,編入「石渠寶笈三編」。清亡後仍藏故宮。後被帶去臺灣,至今二卷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20世紀30年代,著名畫家和鑑賞家吳湖帆在審查中國古物赴英國展出的展品時發現,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本實為真跡,子明本為偽本。這一說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成為目前流行的觀點。1949年故宮藏《富春山居圖》後段由國民黨政府運往臺灣,從此兩段圖天各一方,人們無緣一睹這幅名作的全貌,這不僅是兩岸中國人的遺憾,也是全世界愛好中國藝術的人們的遺憾。

「燒成兩段後,《剩山圖》流落民間,在抗戰時為著名畫家、收藏家吳湖帆先生所得。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介紹說,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酈承銓派當時在浙江省博物館供職的沙孟海先生從吳湖帆處徵集了《剩山圖》。從此《剩山圖》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並成為浙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安岐在天津販鹽發家,之後他就開始大量收集古書畫,並將自己的收藏著錄成《墨緣匯觀》。乾隆初年,由於天津鹽場外遷,新興鹽商取代了老鹽商,安家也隨之敗落。安岐手中這一大批書畫精品,陸續被宮廷收購。

《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在乾隆十一年的冬天來到了乾隆皇帝面前。但此前乾隆已經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富春山居》子明卷。

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矇騙了。

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的書畫鑑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

不管乾隆的鑑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了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越過滄桑,越過海峽。660多年不平凡的經歷,化作一段傳奇。人們在《富春山居圖》裡傾注了太多的盼望。

那是2011年5月11日上午,孤山下浙江省博物館的庫房大鐵門被緩緩打開。《剩山圖》和另外兩件作品,穿過煙雨西湖,由省公安廳警衛隊一路護送至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人們終於等來了這一刻:下午2時50分,開箱、解套、裝箱、封條――只見戴著白手套的浙江省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4位館員,小心翼翼地打開為出遠門特別製作的保險畫箱,從精巧的紅木盒裡取出那幅長51.4釐米、縱31.8釐米的《剩山圖》。畫首處「富春一角」四個大字歷歷在目:畫幅雖然短小,但那淡雅筆墨恰好勾勒出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別有一番意境――元代畫家黃公望為其好友無用師所作《富春山居圖》描繪的富春江兩岸的初秋景色,此時此刻和著窗外的雨絲映入眼帘。

那是2011年5月18日,人們目送《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第一次出境遠行;「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大陸出借文物點交啟運儀式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正式點交給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各地館藏的明清畫家沈周、王原祁等11件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作品將與《剩山圖》一起前往臺北。

361年離散,今朝合璧——2011年6月1日上午,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臺北首尾相連。

這個期盼已久的特展,分兩個展期,共六個單元。特展展出展品83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70件,臺北廣雅軒提供1件,大陸提供了包括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清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圖軸》和清奚岡《仿黃公望富春筆意圖軸》等12件各地館藏精品,全面展現了黃公望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第一期從2011年6月2日至7月31日,展出《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其他書畫作品」、「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 等四個單元。第二期從2011年8月2日至9月5日,展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黃公望傳稱作品」等兩個單元。

特展設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室。在第一期的展覽中,《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並排陳列在一個長達1600釐米的恆溫恆溼大通櫃中,《剩山圖》在前,《無用師卷》在後。這是兩幅畫卷分離了361年天各一方後首次「合璧」展出,雖然各自已獨立裝裱,但依然前後呼應、山水相連。

那段時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度最大的參觀熱點,也是該院近年來最熱門的特展之一,世界各地的觀眾慕名而來,展覽期間累計參觀總人數已超過80萬人次,每天清晨6點多就有觀眾排隊等候,長久的等候依然不減參觀熱情,為的是一睹名畫全貌,感受完美藝術的圓合!

來源:浙江在線

相關焦點

  • 一半在臺北一半在杭州 《富春山居圖》全卷盼合璧
    浙江日報臺北1月5日電 滿紙空靈秀逸,筆墨意境悠遠,富春江兩岸數百裡精粹聚於筆端——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後半段「無用師卷」,靜靜展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一幅名畫,一分為二,數十年未能合在一起。今天,記者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講解員不停地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講解這幅名作的前世今生。
  • 一半在浙江,一半在臺北 《富春山居圖》十年圓合夢
    浙江日報3月17日杭州訊 一半在浙江,一半在臺北,「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希望分藏海峽兩岸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能早日團圓,浙江籍的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讓分居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圓合的提案。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兩岸分別館藏的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比電影裡面還要精彩
    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比電影裡面還要精彩對於《富春山居圖》這幅傳世名畫,相信只要是對畫有點了解的人都不會陌生,它在近年來還作為題材被拍攝成電影,為更多人所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在這幅名畫只是殘缺的,不說它在古代差點遭遇燒毀的事情,就算是在現在
  • 當事人講述《富春山居圖》合璧背後故事
    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在距今360多年前被燒成兩卷,前段《剩山圖》上世紀50年代後存於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無用師卷》1948年底運到臺灣後一直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在兩岸關係日漸熱絡的背景下,經過兩岸有志之士十餘年的努力,兩畫將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是大陸最早致力推動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的當事人。
  • 《富春山居圖》合璧 浙江省博物館館長:好夢成真任重道遠
    《富春山居圖》合璧 黃曙林/攝兩岸各界人士蒞臨現場 黃曙林/攝  浙江在線臺北6月1日訊(特派記者 童俊)  6月1日,對於兩岸各界人士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當天上午,經兩岸人士共同努力多年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合璧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  分離了360多年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終於合璧,並在同個展櫃中出現,重現了《富春山居圖》的原貌。  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用八個字概括了此時的心情:好夢成真,任重道遠。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也很激動:「這個對我們來說是何等大的福氣。」
  • 新老富春山居圖聯袂展出 「公望富春」兩岸文化周啟幕
    浙江在線-杭州頻道6月2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王逸群 通訊員 童笑男)7年前(2011年)的6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60多年後曠世合璧,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7年後的今天,一幅由臺灣書畫家羅永貴創作的近15米長、1米寬的山水長卷——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 《富春山居圖》在浙博「畫印重逢」
    原標題:《富春山居圖》在浙博「畫印重逢」   新華社杭州7月3日電(記者馮源)一枚珍貴的田黃石印章,見證了國寶級名畫《富春山居圖》的一段傳奇經歷。2日傍晚,一場簡短的捐贈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舉行,曾經加蓋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上的這枚「銘心絕品」田黃印能與原畫重逢了。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描繪的是浙江富春江上的景色,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在清朝初年,它遭遇火劫,燒成兩段,也就是現在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和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
  • 《富春山居圖》中的富春江在哪裡?跟著畫中的千年煙雲去看富春江
    大家幾乎都知道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這幅有我國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於1350年的紙本水墨畫是我國國寶級文物,可惜的是後半卷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浙江博物館只有上半卷。桐廬段桐廬段風景區兩岸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在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蹟。此段是富春山居圖的主要景點匯集地,因此山的奇秀、水的靈韻、人的風情等更是色彩斑斕,處處充滿詩情畫意。
  • 81歲高齡完成《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和他的作品都是傳奇
    2016年6月9日至9月2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聯合主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同展同收,開展兩個月。肯定會有人產生疑問,不是《富春山居圖》的特展嗎,怎麼又冒出來《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了呢?
  • 2019杭州度假必去桐廬,這家酒店看富春江,富春山居圖你要知道
    杭州的美麗是大家公認的,西湖、靈隱寺、周莊烏鎮、斷橋殘雪等等,隨便一個都可擠入中國的最美景點榜單,但除了這些,你知道杭州還有哪些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嗎?如果你來杭州度假,一定要去桐廬,來到桐廬,一定要去富春江看看。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 你真的看懂《富春山居圖》了嗎?
    —— 蘇軾《行香子·過七裡瀨》 3D動畫寫實《富春山居圖境》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八十高齡才開始提筆繪寫富春江疊峰山巒四季變化的長卷大作。
  • 臺北故宮10大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誰是第1?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需要積攢多少運氣,才能看到《富春山居圖》真跡
    都說到了臺北一定不能錯過故宮博物院,因為它本身就是個傳奇。1937年對日全面抗戰開始,為避免北京故宮的國寶毀於戰火,國民政府將這批數量龐大的精品裝箱,15年間轉徒流離,遷臺時又帶到了臺灣。1965年,「故宮博物院」正式落成,北方宮殿式的建築象徵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 王澍新作「公望美術館」月底在杭州富陽開館,展出富春山居圖
    王澍新作「公望美術館」月底在杭州富陽開館,展出富春山居圖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2016-09-12 20:56 來源
  • 此畫價值連城,乾隆皇帝也收藏過,一半在杭州一半在臺北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後半卷為「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原畫是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其實我只是一件仿作,乾隆:沒事,我瞎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局部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按理說,《富春山居圖》的真跡應該只有一卷。說起這件事,還要從明朝時期說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局部1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局部3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朝中期,《富春山居圖》被沈周、董其昌等人收藏,他們對這幅畫作十分欣賞
  • 《新富春山居圖》在國家博物館展出 持續至18日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崔靜)由海峽兩岸畫家聯袂創作的66米國畫長卷《新富春山居圖》8日在國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展出,此展覽將持續至9月18日。    《新富春山居圖》由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大陸著名山水畫家宋雨桂主筆,臺灣著名水墨畫家江明賢、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明明等兩岸畫家歷時一年創作完成。
  • 從此「富春」有「山居」:公望美術館23日開館
    300多年前,《富春山居圖》被焚為兩斷,分別稱作「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時,臺下的富陽代表團,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無用師卷」何時才能「回家看看」?可當時的情況是,富陽區域內,並沒有可供大型藝術展覽的場館。2012年初,富陽「三館合一」項目啟動,選址在富春江畔,東吳公園旁。投資5億多元,並且用這塊面積近70畝,背山、面水的「絕版寶地」作為「富春山館」,富陽下了很大決心。
  • 杭州自駕2h,富春江一座被山水環抱的秘境小島民宿,《富春山居圖...
    這裡沒有俗世的紛擾 只有《富春山居圖》內的悠然生活 想不想找一個地方獨處 抽一次時間,當一回島主?」 《富春山居圖》的秘密就藏在這裡
  • 浙江富陽:打造現代富春山居圖
    原標題:富陽:打造現代富春山居圖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富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的富春江賦予了富陽「江城之秀」,元代畫家黃公望於此創作的「畫中之蘭亭」——《富春山居圖》,講述著富陽的「山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