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畫價值連城,乾隆皇帝也收藏過,一半在杭州一半在臺北

2020-12-18 墨莊

【滿江紅】富春山居圖

——墨莊漫筆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為「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為「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原畫是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這種中國畫特有的視角觀察方式,能讓人在方寸之間一覽萬裡山川,這種超然物外的大氣魄,是西洋畫永遠無法達到了至高境界。今天我不說畫,而是以詞入畫,表達一下我看到山居圖所聯想到的情景和感慨,此乃【滿江紅】富春山居圖之由來。

望斷天涯,青山外、風煙滿目。

觀賞《富春山居圖》初初的感覺就是風格淡雅視野開闊,仿佛一眼能盡收天涯。山外青山,層層疊疊,富春山的美景躍然紙上,至於風煙迷濛是我增加的意象,平生一些愁情於其中。

春已去、月華如舊,客心翻覆。

此畫描繪的是清秋時節,春天已經離去很遠。於現實中此際剛剛暮春,恰逢傷感的時節,流浪人傷春悲秋的情感波動頗為頻繁。

淚眼愁腸山色老,孤村野樹寒鴉獨。

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中國畫的格調多為素雅清淡,無形中給人一種傷懷的觀感,極度容易引發內心深之通感。加之畫卷年代久遠,憑空又添陳舊衰敗感。

人恰似、花雨散瑤天,傷歸宿。

作為過渡句,請允許我做一些思維跳脫的聯想。花雨畫中無有,聊作一個花瓣兒飄落的比喻,表達了四海為家居無定所的人,總為歸宿而憂愁。

劉伶酒,難再足。相思句,何人續。

過片延續淡淡憂傷的基調,曾經寄情於詩酒花月,經歷心智的成長以後,那些已經不能成為空虛情感的寄託。多麼希望在萬丈紅塵中尋得知己能夠互訴衷腸,相互安慰。

惜韶光輕淺,苦相爭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人生芳華何其短,然而在這最美好的年華裡,我們都用來追逐世間的功名利祿,荒廢了許多難以挽回的珍貴。

芳草漸迷歧路遠,離人不識花田沃。

花花世界的絢爛多姿往往讓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而錯過了世間許多美好的東西。繁花似錦,萬紫千紅,終不過是過眼雲煙,唯有大地的樸實、厚重、沉穩、豐沃,才能真正讓生命長久、厚實。

誰共我、合意此中留,忘塵俗。

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喜歡隱居,估計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道釋宗教思想的薰陶影響,這種悠閒文化紮根於千百年來每個讀書人的意識裡,後世的我們雖然算不上是文人,但也多多少少被潛移默化了。富春山居圖是一幅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市場價值能達到多少個億的驚世駭俗,更深層次的,應該是古往今來人們對逍遙自由的悠閒生活狀態的無限嚮往。

墨莊原創

相關焦點

  • 被乾隆蓋過五十多個章的畫,一半真一半假,是怎麼回事
    被乾隆蓋過五十多個章的畫,一半真一半假,是怎麼回事韓幹是唐代的畫家,他以畫馬著稱,韓幹在年少時只是一個僱工,他的才能被王維發現了,王維資助他學畫畫,學成之後,就到宮裡去做畫師了,剛開始他的師傅是曹霸,後來出師以後就被任命為了太府寺丞,他的畫畫的技藝比較全面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一頁杭州,一頁臺北。幾百年前,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江畔,繪就了傳世傑作《富春山居圖》,至今《富春山居圖》已歷經660多個春秋,承載著太多悲歡離合。無巧不成書的是,《富春山居圖》成於庚寅(1350年)、焚於庚寅(1650年),「合璧」於庚寅(2010年),分別間隔300年和360年。杭州,臺北,一幅畫,兩地藏,隔海相望。
  • 一半在臺北一半在杭州 《富春山居圖》全卷盼合璧
    浙江日報臺北1月5日電 滿紙空靈秀逸,筆墨意境悠遠,富春江兩岸數百裡精粹聚於筆端——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後半段「無用師卷」,靜靜展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一幅名畫,一分為二,數十年未能合在一起。今天,記者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講解員不停地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講解這幅名作的前世今生。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八大鎮館之寶,樣樣舉世無雙,價值連城
    臺北故宮的八大鎮館之寶,樣樣舉世無雙,價值連城 翡翠白菜,這件物品原本是在紫禁城的光緒皇帝瑾妃居住的永和宮,價值連城,有人猜測這可能是瑾妃的嫁妝。散氏盤,晚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約,為研究西周金文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 乾隆嗜玉成癖:故宮博物院藏玉一半是他所藏
    真正說到中國歷史上的愛玉之人,恐怕每個人都要提到乾隆皇帝。雖歷代帝王多以玉為美,但真正做到嗜玉成癖、樂此不疲的當首推乾隆。乾隆皇帝對玉極度喜愛,他對中國玉器史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故宮博物院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為乾隆所藏。乾隆時玉雕藝術達到頂峰玉,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早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6000—前5000年)晚期即有玉制工具。
  • 蔣介石帶到臺灣的國寶級文物:肉形石價值連城,王羲之書法成遺憾!
    蔣介石帶到臺灣的國寶級文物:肉形石價值連城,王羲之書法成遺憾!1、肉形石,是一塊瑪瑙石,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像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真正人間極品,價值連城。
  • 傳世名畫一分為二,一半在臺北博物館另一半在浙江博物館
    懂藝術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這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清明上河圖以及千裡江山圖,而富春山居圖雖然也在其中,但知名度卻比較低,關於此物,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前半卷損失較少,名為剩山圖,而後半卷則叫做無用師卷,後來後半卷到達了乾隆手中,但由於乾隆在之前已經買到過此畫的贗品,那時他還斷定買的就是真品。得到真品後的乾隆為了緩解自己之前買了贗品的尷尬,所以就止口不提,一直斷定真品才是贗品,而把贗品當做真品來看待,但不管怎麼說,無用師卷最終還是留在了宮廷之內。
  • 乾隆皇帝的玩具箱
    乾隆皇帝乾隆熱愛文化、熱衷收藏。他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愛看「故朝舊苔痕」,對古代藝術品情有獨鍾。乾隆皇帝收藏的古玉乾隆皇帝收藏的古玉乾隆收藏的玉器,既有新石器時期的上古神玉,也有巔峰時代的戰漢王玉,還有更多歷朝歷代的玉器珍玩。
  • 百餘件乾隆朝君臣書畫亮相故宮文華殿 有一半以上是首次面世
    《是一是二圖》本次展覽遴選院藏乾隆朝君臣書畫100餘件,有90%保留著清宮文物原貌,又有一半以上是首次面世。比如,充滿哲辯之思的乾隆帝《是一是二圖》就在展覽中亮相。作品表現的是乾隆皇帝鑑賞古物的情景。畫面中的乾隆身穿漢人服飾,端坐在羅漢床上觀賞皇家收藏,若有所思。身後的屏風懸掛一副與皇帝容顏一致的畫像,形成了「畫中畫」的視覺效果。據介紹,清代乾隆一朝,開疆拓土,國盛民安,是備受稱道的乾隆盛世。清高宗乾隆帝,自幼接受滿、漢、蒙、藏多元文化教育,崇尚漢族文化,注重文化修養,對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通。
  • 兩岸故宮"十全乾隆"展 乾隆11歲"作業"展出(圖)
    兩岸故宮文物聚首「十全乾隆」栩栩如生  寫「小學作業」的乾隆、因尚古而生「貪念」的乾隆、喜歡借畫作「穿越」的乾隆、作為「背包客」的乾隆……繼清代帝王雍正、康熙特展之後,昨天,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在臺北盛大開幕,全新視角解構呈現出一個富有才情、崇尚藝術、真實可感的鮮活乾隆帝。
  • 他16歲投身收藏,藏品佔了故宮一半 他是比乾隆還愛蓋章的民間第一...
    ■「天籟」鐵琴,明,仲尼式,通長119釐米,額寬16釐米,尾寬12釐米
  • 乾隆皇帝「真容」,被義大利畫師悄悄畫下來,網友:竟然長這樣!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 我們都想有一個一帆風順的人生,成長道路上沒有任何阻礙,不過有一些人真的很受上帝的眷顧,他們的一生都過得很順利,例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就十分的順暢,他沒有佞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也沒有和他爭搶皇位的兄弟,他在二十五歲時就把坐上了龍椅。
  • 宋朝軼事:那些收藏過清明上河圖的人,都什麼來頭?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北宋畫師張擇端創作,自畫問世以來,引各方追捧。那些收藏過此畫的人,都什麼來頭呢?張擇端繪製完清明上河圖後,並未給畫命名,第一時間把畫呈獻給了當時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宋徽宗鑑賞完之後大為讚賞,當即為畫題名「清明上河圖」,並加蓋雙龍小印,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北宋末年,靖康之難,金朝滅亡宋朝,兵荒馬亂之中,清明上河圖被盜出皇宮,流落民間,被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等人收藏過。
  • 乾隆有一隻價值連城的玩具箱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曆,在正史中的廟號是「清高宗」,諡號「純皇帝」,「乾隆」是他的年號。弘曆25歲登基,89歲去世,因為他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雖然長壽,然出於對康熙的尊敬,皇帝做到第六十年的時候禪讓給太子顒琰——便是日後的嘉慶帝,而乾隆仍以太上皇的身份繼續獨攬大權四年,所以他實際是中國歷史上掌握皇權最久的皇帝。
  • 一半在浙江,一半在臺北 《富春山居圖》十年圓合夢
    浙江日報3月17日杭州訊 一半在浙江,一半在臺北,「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希望分藏海峽兩岸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能早日團圓,浙江籍的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讓分居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圓合的提案。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群眾:乾隆是蓋章狂魔,乾隆:朕的每一個章都不白蓋
    一個與畫面毫不相關的歷史事件都成為了畫中題跋:戊申春巡駐津門,得臺灣生獲莊大田捷報,展卷想見凱旋將士,過桐江富春喜色,御識。乾隆戊申年(1788),皇帝正在天津巡視,忽然聽聞臺灣曾與清廷對抗的天地會首領莊大田被捕的捷報,十分振奮,想像著將士凱旋的喜色,超過觀賞富春山的感覺,當即題寫在畫卷上。看著畫卷上滿滿的題跋,不難想像當時乾隆皇帝內心的喜悅與外在的滿足感。
  • 臺灣寫真:乾隆皇帝的「玩具箱」揭秘
    臺灣寫真:乾隆皇帝的「玩具箱」揭秘 ,收藏有幾十個清代皇帝藏寶的「玩具箱」,正式的名稱是「多寶格」。酷愛中華文化的乾隆皇帝是皇帝中最大的「玩主」。他的「多寶格」二十九日在臺北揭秘。  由臺灣公共電視臺和法國法德藝術電視臺合拍的「皇帝的玩具箱」藝術紀錄片今天在臺灣首映,兩地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通過深入拍攝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多寶格」,揭開了盒中的乾坤奧秘。向世人展示了又一別具一格的中華藝術瑰寶。
  • 這家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譽為畫中蘭亭,臨摹之作被賣到880萬
    浙江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的地方,其中杭州和江蘇的蘇州一同被稱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中國江南最富饒最美麗的地區之一,宋代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南遷帶動了江浙一帶的經濟文化發展,因此浙江擁有中國文明大量的文化遺存。
  • 臺北故宮晶華 嘗乾隆的菜 享皇帝口福
    圖片來源:聯合報    臺北故宮晶華即日起至明年1月7日,配合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推出十多道乾隆皇帝愛吃的名菜。故宮晶華餐廳總監楊惠曼表示,清朝皇帝用餐前都會先來一杯糊米粥,開胃也可暖胃。把白米幹炒至焦黃,再入鍋慢慢熬煮至看不到米粒的糊粥狀。她表示,乾隆很喜歡吃鴨肉、燕窩與金華火腿。名菜「八寶葫蘆鴨」就是其中的代表,八寶葫蘆鴨最早的原型是八寶雞,因為乾隆愛吃鴨而改成八寶鴨。
  • 手不盈握價值連城 看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雞缸杯
    原標題:手不盈握價值連城 看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雞缸杯   小小一隻雞缸杯創造了價值神話,2014年4月8日,上海收藏家劉益謙以2.8億港元拍得一隻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引起轟動。在辦交接手續的過程中,劉益謙還用這件價值連城的雞缸杯喝了口茶,他稱手握雞缸杯,「光滑得不得了,又糯又溫和,語言都無法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