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富春山居圖
——墨莊漫筆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為「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為「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原畫是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這種中國畫特有的視角觀察方式,能讓人在方寸之間一覽萬裡山川,這種超然物外的大氣魄,是西洋畫永遠無法達到了至高境界。今天我不說畫,而是以詞入畫,表達一下我看到山居圖所聯想到的情景和感慨,此乃【滿江紅】富春山居圖之由來。
望斷天涯,青山外、風煙滿目。
觀賞《富春山居圖》初初的感覺就是風格淡雅視野開闊,仿佛一眼能盡收天涯。山外青山,層層疊疊,富春山的美景躍然紙上,至於風煙迷濛是我增加的意象,平生一些愁情於其中。
春已去、月華如舊,客心翻覆。
此畫描繪的是清秋時節,春天已經離去很遠。於現實中此際剛剛暮春,恰逢傷感的時節,流浪人傷春悲秋的情感波動頗為頻繁。
淚眼愁腸山色老,孤村野樹寒鴉獨。
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中國畫的格調多為素雅清淡,無形中給人一種傷懷的觀感,極度容易引發內心深之通感。加之畫卷年代久遠,憑空又添陳舊衰敗感。
人恰似、花雨散瑤天,傷歸宿。
作為過渡句,請允許我做一些思維跳脫的聯想。花雨畫中無有,聊作一個花瓣兒飄落的比喻,表達了四海為家居無定所的人,總為歸宿而憂愁。
劉伶酒,難再足。相思句,何人續。
過片延續淡淡憂傷的基調,曾經寄情於詩酒花月,經歷心智的成長以後,那些已經不能成為空虛情感的寄託。多麼希望在萬丈紅塵中尋得知己能夠互訴衷腸,相互安慰。
惜韶光輕淺,苦相爭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人生芳華何其短,然而在這最美好的年華裡,我們都用來追逐世間的功名利祿,荒廢了許多難以挽回的珍貴。
芳草漸迷歧路遠,離人不識花田沃。
花花世界的絢爛多姿往往讓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而錯過了世間許多美好的東西。繁花似錦,萬紫千紅,終不過是過眼雲煙,唯有大地的樸實、厚重、沉穩、豐沃,才能真正讓生命長久、厚實。
誰共我、合意此中留,忘塵俗。
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喜歡隱居,估計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道釋宗教思想的薰陶影響,這種悠閒文化紮根於千百年來每個讀書人的意識裡,後世的我們雖然算不上是文人,但也多多少少被潛移默化了。富春山居圖是一幅珍貴的國寶級文物,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市場價值能達到多少個億的驚世駭俗,更深層次的,應該是古往今來人們對逍遙自由的悠閒生活狀態的無限嚮往。
墨莊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