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記者 陳福香
乾隆有個眾所周知的愛好——蓋章。可對於「蓋章狂魔」這個人設,跟他的偶像項元汴相比,根本不算啥,因為項元汴比他更能蓋章!
從褚遂良版《蘭亭序》上的200多枚印章來看,乾隆只貢獻了「三希堂精鑑璽」和「石渠寶笈」等十幾個紅印,完全不足以體現他的排場,而項元汴在這件作品上蓋下了近100枚印。
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 善於理財,畢生以收藏為業
明代民間收藏之風盛行,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地區,收藏家輩出,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被譽為「明清以來八大鑑賞家之首」的項元汴。
項元汴,字子京,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民間收藏家,其收藏的歷代書畫名跡和古玩珍品數量之大、價值之巨,令人驚嘆。明代書法家、畫家文嘉曾形容他:「子京好古博雅,精於鑑賞,嗜古人法書,如嗜飲食,每得奇書,不復論價,故東南名跡多歸之」。
現在我們在許多存世的頂級畫卷和法書上,經常能見到蓋有「項子京珍藏」、「項元汴印」、「天籟閣墨林」或「天籟閣」之類的收藏印章。明謝肇淛在《五雜俎》也提到:「項氏所藏如顧愷之《女史箴圖》等,不知其數,觀者累月不能盡也。不惜重貨以購,故江南故家寶藏皆入其手。」
項元汴能成為明朝一代收藏巨擘,絕非凌空出世,而是與其自身與家族背景有關。
項元汴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項氏,從項氏始祖項晉到項元汴兄長項篤壽,這個家族代代出高官,項父項詮也曾官至南京吏部郎中。項氏家族不光政治上出色,經濟實力也是十分雄厚。其父項詮就重視財富積累,從不胡亂揮霍,且十分注重收藏。項元汴厭倦科舉考試,淡於仕途做官,便接管了家族生意。因從小受其父影響,十分善於理財。除了繼承家業經營田產外,亦大規模地從事書畫古玩等藝術品的買賣。從16歲開始投身於收藏活動,既獲暴利又沾風雅,並以此為畢生之業。
山水畫學黃公望、倪瓚
創項氏天籟閣名滿後世
項元汴雖未入仕為官, 但自身學識廣博。他是著名的吳派畫家,山水畫學黃公望、倪瓚,擅畫山水、花卉,有恬淡疏落之趣。他的書法俊逸高古,筆致秀,題畫作跋,神合臻境。他還著有《蕉窗九錄》,「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就出自書中。
項元汴的收藏品數量在當時可謂首屈一指,據記載,其「所藏古器物圖書,甲於江南,客至相與品鷺鑑足,窮日忘倦。」項元汴的藏寶處稱作天籟閣,據說是與項元汴收藏的一把晉代鐵琴大有干係。此琴為晉朝制琴名家孫登所斫,琴背鑄有兩個八分大字:天籟,但此琴的真偽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拋開真偽不談,天籟閣中陳列著商周的彝鼎、漢代的玉器、唐宋的巨跡、宋元的名畫、永樂朝的漆器、宣德朝的香爐,還有數之不盡的大小瓷器、古籍、古硯、佛像與各類珍玩。宋元書畫是項元汴的收藏核心,雖然天籟閣藏品豐富,卻也不是盲目收集,其中多為世間精品,如——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王獻之《中秋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卷》、李白《上陽臺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韓滉《五牛圖卷》、顧愷之《女史箴圖卷》、韓幹《牧馬圖軸》《照夜白圖卷》、蘇軾《前赤壁賦卷》、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米芾 《苕溪詩帖》、蔡襄《澄心堂紙帖》、趙孟頫《崑山淮雲院記冊》、趙孟頫《光福寺重建塔記卷》《煙江疊嶂圖詩卷》《種松帖卷》《洛神賦卷》《老子道德經卷》、錢選《梨花圖卷》、文徵明《真賞齋圖卷》、仇英《漢宮春曉》等等,可謂不勝枚舉,皆是稀世佳作。
項氏天籟閣名滿後世,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到過嘉興,而且八遊南湖,專訪天籟閣舊址,遊覽時還特別為之題詩:《天籟閣》——攜李文人數子京,閣收遺蹟欲充楹。雲煙散似飄天籟,明史憐他獨掛名。
項元汴有自己的一套收藏守則
除了熱愛蓋章,他還喜歡標寫價格
項元汴不僅是位收藏家,更是一位古董商人,他有自己的一套收藏守則。除了熱愛蓋章,他還喜歡標寫價格,對所藏書畫要題上何時何地購於何家,購買此畫卷時所花銀兩等等。如:題元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圖詩卷》跋:「明嘉靖三十八年春二月,購於錢塘丁氏,墨林項元汴真賞。原價肆十兩,『寵』字編號」。
這種方式就曾遭致清代姜紹書的譏諷,在其《韻石齋筆談》中稱其猶如「以明珠精鑼聘得麗人,而虞其它適,則黥面記之。抑且遍黥其,使體無完膚,較蒙不潔之西子,更為酷烈矣」。
面對天籟閣浩瀚的藏品,項元汴還採用了編序管理。按照同時代作家周履靖的《初廣千文》的次序進行編碼,書之於每件作品的首尾或四角沿邊位置。從現存其所藏書畫中發現有「藝」、「真」、「譏」、「寵」等字樣,比如韓滉《五牛圖》卷的編號是「此」字,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對應的是「聖」字,蘇軾《致夢得秘校尺牘》則是千字文第801「具」字編號。
不僅如此,項元汴在收藏書畫過程中,還注意到對書畫的具體保護,並把保護措施在交遊賞鑑過程中加以推廣:唐宋人書畫,不可日色中展玩,多至損壞,即微有蒸溼,只須風日晴美時,案頭舒捲亦得。他也曾提出過如何保護唐宋小畫:「凡唐宋名筆,除大幅長卷不論,其零星妙跡最宜作冊,予展玩即便,增添掄選,兼免整折翎損之患,亦好古者所當知也。」
項元汴對藏品進行有效保存與管理,使歷代的書畫名跡得以流傳至今,對於保存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他的一些著述對文物鑑賞也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如《歷代名瓷圖譜》就記錄了項元汴所見所藏的宋、元、明諸窯名瓷83件,並為之逐一圖解,圖施彩繪,區分類聚,勒成十冊,這是中國刊刻最早的一部圖譜類窯器專著。
延伸閱讀
項元汴的藏品都去哪了?
項元汴去世的第50年。清軍攻破嘉禾,千夫長汪雲水帶兵闖入天籟閣,將項家數代經營的收藏劫掠一空。這些珍貴的典籍和字畫,除一部分散落民間外,大都被存入了清廷內府,現今藏於故宮博物院與其他博物館。
項元汴的藏品數量一直成謎,直到民國年間,歷史學家陳寅恪的弟子翁同文根據《千文編號書畫目》推測出了項元汴的書畫收藏總量——2190件。
這個數字代表了什麼?也許對比下匯聚了數百年積累,以及舉國之力做收藏的故宮博物院會直觀很多。根據《故宮書畫錄》,故宮博物院的書畫收藏為四千六百餘件,項元汴個人的收藏,就將近故宮的一半,更不用提其收藏質量之高。
項元汴的收藏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扇觀察當時社會的窗口,更為重要的是他為以書畫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延續了文脈,使文化以物質的形式得以傳承,稱其為「中國民間收藏第一人」毫不為過。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