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龍七宿,黃魚化鴨。錦鯉躍出,幻化成龍。8米巨幅海洋全覽投影在眼前鋪開。隨著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正式拉開帷幕。12月6日起, 這一承接了300年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將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採用交互式多媒體數位化系統,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海錯圖系列作品,圍繞海錯圖、故宮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覽新理念,讓科技賦予古代科普讀物靈魂,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海錯圖》為300年前清朝康熙年間所著。「錯」,即為種類繁多的意思,早在漢代,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海錯圖》作者聶璜走訪民間,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訪海客,將生平所見所聞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下來,於1698年完成這部宮廷奇書,並於1726年編入皇家書庫,深受乾隆、嘉慶皇帝青睞。2014年,故宮出版社出版了《清宮海錯圖》,這部沉寂數百年的曠世奇書得以「走出宮牆」,也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妙趣橫生、紛繁複雜的海底世界。
去年《海錯圖》在網絡上爆紅,被戲稱為「乾隆年間的《海底總動員》」、「乾隆皇帝的睡前故事」,相關的書籍和文創產品賣到「飛起」。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故宮博物院對於IP授權的開發合作非常嚴謹,每一個作品及背後的文字,甚至每一個動畫分鏡都請到相關專家審核,確保展覽的嚴謹和趣味性。整個展覽耗時近一年,展廳內動畫製作部分花了3個月,主辦方對於《海錯圖》等歷史相關文獻的研究時間則花了7個月。展覽於7月在深圳進行了首展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展廳中8米巨幅海洋全覽投影在眼前鋪開,牆面上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古代海洋景觀,錦鯉躍出,幻化成龍,這種沉浸式的入場儀式結合展廳內豐富的動畫場景,加上各類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古人的想像世界一覽無遺。「蒼龍七宿」「黃魚化鴨」等海怪傳說巧妙講述古人「化生說」的奇思妙想。
展覽同樣綜合了科普教育文化知識普及的各類活動,在致力於開發想像空間的同時連接當下城市青少年兒童的教育背景,打造了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遊戲關卡:「海鮮小當家」、「海怪生成器」,科普數字遊戲則是聯繫到了中國清代漁業與海洋生物可愛的習性此類百科類的拓展知識。展覽中的「幻影潮汐」部分,通過數字沙盤+3D Mapping 投影技術讓觀眾在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探索《海錯圖》中鮮為人知的海洋秘密。
本次展覽是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首次登陸上海。展覽期間,主辦方和豫園商戶聯動,推出故宮海錯套餐、故宮海錯文創產品等,在豫園燈會期間,也將製作出自《海錯圖》中「海怪」形象的花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指出,運用多媒體和數字科技,將《海錯圖》這部故宮藏品,以青少年和年輕人喜愛的形式翻譯和呈現出來,成為故宮博物院在傳統文化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上的一個突出案例。 策展人龔辛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合作,將不同的文化包容並蓄,超越時間空間,讓文化的傳承教育突破地方的局限,讓故宮、豫園、海錯圖緊密聯繫成為一個文化上的紐帶,打造公共教育科普類展覽的文化品牌。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編輯: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