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海錯圖》「登陸」豫園華寶樓 沉浸式演繹古人心中的海底世界

2020-12-17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6日電(徐銀 康玉湛)由故宮博物院、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主辦,豫園文化商業集團、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6日在上海豫園正式開幕。

  參加本次開幕儀式的領導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上海市商務委商貿處處長周嵐,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賴巧貞,復星國際聯席總裁、豫園股份董事長徐曉亮,豫園股份執行總裁石琨,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曉芹。此外,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副總裁許晨敏,上海市黃浦區區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汪曉湧,故宮博物院出版部主任陳連營,故宮博物院出版部副編審江英,故宮出版社非遺編輯室主任徐海,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奇傑,豫園文化商業集團董事長陳健豪,豫園文化商業集團總裁李慶,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丁健、俞惠煜,以及校長代表、合作夥伴、學生代表等也出席了此次開幕式。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展覽於7月11日在深圳進行了首展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同年12月7日將繼續巡展至上海豫園華寶樓3樓,為上海人民帶來這件傳承300年的中國傳統科普類文化知識瑰寶最直觀的感受。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採用交互式多媒體數位化系統,在為期3個月的展期內,通過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海錯圖系列作品,圍繞海錯圖、故宮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覽新理念,讓科技賦予古代科普讀物靈魂,古今相望,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本次開幕式選址豫園「海上梨園」,這座臨空而居、毗鄰九曲橋湖心亭,與浦江彼岸陸家嘴現代高樓群,營造出穿越時空的交錯之美,這也與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的藝術人文氣息相吻合,用科技之美,視覺之美傳承文化,跨時空挖掘古人思想內涵,將前人古韻用現代藝術手法打磨重現。

  開幕式中,豫園股份執行總裁石琨表示,「我們希望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能夠作為一個起點,把整個復星推動中國文化復興的戰略,通過這樣一件件具體的事情推進。我們希望形成和故宮合作的一個機制,搭建合作體系。豫園第一次迎來了來自故宮的尊貴客人,我們希望有更多故宮新的客人到豫園來,也希望豫園的歷史、文化和豫園的產業能夠與故宮形成更好的對接,來傳播故宮文化,傳播中國文化,傳播中國人對於自己文化的喜愛和自信。」

  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於曉芹就公共教育的開發以及IP拓展表達了自己美好的願景:」為聯合主辦方之一,零卡是展覽前期策劃與研究的重要參與方,並負責上海站的具體落地工作。零卡將繼續專注在傳統文化的開發與轉譯,用年輕人更喜歡的方式,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明年我們將推出多個新展,歡迎大家關注。希望大家能喜歡這個展覽,更希望孩子們能在愉悅的觀展過程中學習成長。」

  招商文化總經理賴巧貞表示了展覽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澱和和對推動傳統文化發展的憧憬:「明年就要600周歲的故宮攜手我們147歲的招商來到超過400年歷史的豫園。我們因為乾隆喜歡的這本讀物《海錯圖》在這個黃浦江邊相遇,也希望上海的市民可以喜歡它。這是我們和故宮博物合作的第一個項目,接下來我們還會有《鳥譜》、《獸譜》等更多的作品的推出,不同於一般的網紅展覽,我們和故宮博物院選擇了比較聚焦的文物,深度挖掘背後的內容,結合科技的手段將故事講好,也推動我們的文化自信。」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此次故宮博物院聯合招商局集團、招商文化和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展」,旨在向青少年傳播傳統文化。展覽運用多媒體和數字科技,將《海錯圖》這部故宮藏品,以青少年和年輕人喜愛的形式翻譯和呈現出來,成為故宮博物院在傳統文化上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突出案例。

  隨著現場領導嘉賓的動作,開幕式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正式拉開了帷幕,這一承接300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正式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兩處古老文明的碰撞交融相信會給上海人民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官享受,也將翻開公共文化教育類展覽的新章程。

  開幕式結束後,嘉賓一席先行體驗參觀了豫園華寶樓3樓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廳,據了解整個展覽耗時將近一年才得以呈現,展廳內動畫製作部分大概花了3個月,主辦方對於海錯圖等歷史相關文獻的研究時間則花了7個月。故宮博物院對於IP授權的開發合作非常嚴謹,每一個作品及背後的文字,甚至每一個動畫分鏡都請到相關專家審核,確保展覽的嚴謹和趣味性。

  《海錯圖》乾隆皇帝鍾愛的讀物

  參觀期間主辦方就展覽歷史背景做了知識延伸,「錯」,即為種類繁多的意思,早在漢代,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海錯圖》為300年前清朝康熙年間所著,它的作者聶璜走訪民間,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訪海客,將生平所見所聞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下來,於1698年完成這部宮廷奇書,並於1726年編入皇家書庫,深受乾隆、嘉慶皇帝青睞。2014年,故宮出版社出版了《清宮海錯圖》,這部沉寂數百年的曠世奇書得以「走出宮牆」,也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妙趣橫生、紛繁複雜的海底世界。

  奇幻:走進古人的藝術想像世界

  展廳中8米巨幅海洋全覽投影在眼前鋪開,牆面上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古代海洋景觀,錦鯉躍出,幻化成龍,這種沉浸式的入場儀式結合展廳內豐富的動畫場景,加上各類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古人的想像世界一覽無遺。結合故事背景,延展產業文化,將好的想像賦予故事達到新生,用動畫加以渲染如:「蒼龍七宿」「黃魚化鴨」等海怪傳說就巧妙的講述古人「化生說」的奇思妙想,奇幻的生物由來轉變牢牢的抓住了當下觀眾的眼球。

  玩樂:徜徉海錯的遊藝世界

  展覽同樣綜合了科普教育文化知識普及的各類活動,在致力於開發想像空間的同時連接當下城市青少年兒童的教育背景,打造了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遊戲關卡:「海鮮小當家」、「海怪生成器」就旨在尊重與釋放觀眾,跳出單一接受知識模式,滿足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寓教於樂建立主動探求知識的可貴精神。環節中的科普數字遊戲則是聯繫到了中國清代漁業與海洋生物可愛的習性此類百科類的拓展知識,豐富了觀眾的精神世界和知識儲備。

  探索:尋找海洋的科學秘密

  當下的教育氛圍,不止是課本教育,腦力的風暴以及多維多層次的知識探索汲取吸收,也是當下青少年兒童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覽中的「幻影潮汐」部分,就通過數字沙盤+3D Mapping 投影技術讓觀眾在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探索《海錯圖》中鮮為人知的海洋秘密,針對問題答案的多樣性通過科普動畫鍛鍊觀眾舉一反三、強化辯證的思維邏輯模式,達到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相遇:故宮裡的海洋世界首次登陸豫園

  本次展覽是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首次登陸上海。展覽期間,主辦方和豫園商戶聯動,推出故宮海錯套餐、故宮海錯文創產品等,在豫園燈會期間,也將製作出自《海錯圖》中「海怪」形象的花燈,掛在展廳外面。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合作,將不同的文化包容並蓄,超越時間空間,讓文化的傳承教育突破地方的局限,讓故宮、豫園、海錯圖緊密聯繫成為一個文化上的紐帶,打造公共教育科普類展覽的重要品牌。」

  據悉,該展覽將展至2020年3月8日。(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徐銀  

相關焦點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隨著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正式拉開帷幕。12月6日起, 這一承接了300年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將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海錯圖》作者聶璜走訪民間,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訪海客,將生平所見所聞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下來,於1698年完成這部宮廷奇書,並於1726年編入皇家書庫,深受乾隆、嘉慶皇帝青睞。2014年,故宮出版社出版了《清宮海錯圖》,這部沉寂數百年的曠世奇書得以「走出宮牆」,也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妙趣橫生、紛繁複雜的海底世界。
  • 2020年豫園燈會安裝接近尾聲,故宮《海錯圖》主題彩燈亮相
    圖說:豫園燈會將以「全面奔小康,煥彩中國年」為主題(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在銀杏樹與華寶樓的簷廊下,《海錯圖》主題彩燈精彩亮相……2020年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下文簡稱「豫園燈會」)的安裝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 北京故宮和上海豫園攜手IP合作展示《海錯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7日報導:故宮IP除了能開發出各類爆款文創產品,還能變為沉浸式展覽。近日,以乾隆皇帝喜歡的讀物《海錯圖》為藍本,「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開幕。
  • 故宮《海錯圖》邀「寧」共遊別樣的海底世界
    龍虎網訊 看不了故宮的雪,不如一路搜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吧。12月17日,南京國外藝術展覽會美滿閉幕。作為南京國外藝術季的緊張組成片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海錯圖》多媒體概括展南京站緊隨自後於12月20日在南京河西金鷹天下正式揭幕,連接點亮冬日南京的文化藝術空間。
  • IN視頻|快來感受「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乾隆鍾愛的《海錯圖》原來...
    7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運用了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走進《海錯圖》圖文中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海錯圖》是啥?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鍾愛?「海錯」,是指中國古代對種類繁多的海產品的統稱。
  • 今年的豫園燈會也太好看了吧!趁免費趕緊去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豫園燈會是每年的保留節目。好消息!好消息!2020豫園燈會已經開始亮燈啦!亮點1: AI「喊亮」豫園燈會 今年,豫園燈會首次加入高科技元素~ 每天晚上智能AI系統都會用語音口令"喊亮"整個豫園~超炫酷!
  • 數字科技再現「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登陸深圳
    7月11日,以故宮院藏清代《海錯圖》為藍本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據介紹,該展覽運用數字科技,生動再現了聶璜筆下妙趣橫生、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並通過寓教於樂的互動遊戲與公教活動,帶領觀眾了解海洋生物習性、認識海洋文明,感受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旨在運用數字科技、多媒體方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乾隆睡前讀物數位化,《海錯圖》可聽可感可觸
    今年元宵節,故宮首次開放夜景,而上海豫園燈會則有著悠久的傳統。一南一北,兩個城市的傳統文化之美感動了不少網友。如今,北故宮、南豫園因為一場展覽再度聯繫在一起:「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將於12月7日至明年3月8日亮相豫園華寶樓三樓,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作品,讓觀眾領略一個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古代海洋世界,並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在引發期待之餘也引人思考,上海能否從故宮模式中有所借鑑,打造自己的文化IP(智慧財產權)?
  • 《海錯圖》|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其傳世的《海錯圖》之外,其餘的就一無所知了。圖:海錯圖局部——「海底無波,驪珠無限」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聶才子的大作——《海錯圖》。從聶才子的畫作來看,他必是出自書香門第,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
  • 被乾隆當作寶的《海錯圖》,究竟記載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海底生物?
    關於井魚的故事,據說因其身軀龐大,曾有航海者誤將其當作是海島,在井魚背上登陸並生火做飯,結果井魚因火感到痛意,被驚擾,翻身沉入水底,結果航海者也被帶入了海底。另外還有那些流傳甚廣的海怪,比如海和尚,在古代,特別是浙江、福建沿海一帶靠海吃飯的人心中,海和尚是不詳的怪獸,遇上它就會翻船。聶璜根據其它書籍記載和海民口述,將海和尚繪製成了「鱉身人首而足稍長」的模樣。
  • 泛亞視野|魔幻的「海錯世界」:讓數字藝術激活國潮崇拜!
    600歲故帝都宮遇上460歲魔都豫園,南北文化地標的強強聯合,利用現代數位技術,生動重現古書《清宮海錯圖》的奇幻海底世界。其實早在跨年之際,展覽已在上海亮相,但因疫情影響無緣得見。今天,泛亞俠就和大家一起雲觀展,彌補遺憾吧。
  • 張辰亮帶來《海錯圖筆記》揭秘故宮清代「奇書」
    張辰亮說,他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考證了收藏於故宮裡的一套清代「奇書」——《海錯圖》。  11月27日,北京大學未名講壇第102期邀請到張辰亮和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五百人的大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過道還有站著的「文藝青年」。    張辰亮,科普網紅、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資深編輯、官方微博運營主管,是550餘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
  • 「魔道祖師」快閃店、國風夜市相繼落戶,上海豫園將改造「體驗式...
    圍繞「豫園故裡、豫園漫步、空中豫園」三大主題,豫園不斷優化遊覽動線,嘗試向市民開放高區景觀空間,對文昌路、九曲橋廣場核心區域進行了空間升級與品牌煥新,傳統文化與城市精神在這裡得到了更年輕的詮釋。城市更新帶動老街「復甦」今年國慶期間,豫園老街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 魔都「12月展覽攻略」,故宮展、陳冠希潮流展都來了!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中國古典藝術與海洋的融合 領略一個立體、全新的古代海洋世界 進行一場與古人的跨越時空的對話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 《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海豚會跳出海面,鰩魚有長長的尾巴,鯨魚會在換氣時噴水柱,烏賊會噴墨汁迷惑敵人……我們可以從書上、動畫片中、海洋館裡,學到這些小知識,那麼古人,包括很少出宮的皇帝,他們認識這些海洋動物嗎?告訴你吧!清代也有不少人能做到哦!
  • 清代「海底總動員」《海錯圖》是海量錯圖?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原標題  《海錯圖》就是海量錯圖?別蒙了! 這可是清代皇家珍藏的「海底總動員」動物插圖  均出自《海錯圖》「博物小亮」張辰亮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兇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博物君」張辰亮自從2015年開始對《海錯圖》進行「學術」考察,出版了《海錯圖筆記》一書。昨日,他來南京舉辦讀者見面會,與揚子晚報記者聊起了《海錯圖》以及探尋《海錯圖》的那些事。
  • 塗鴉牆、IP展 上海豫園會成為第二個國潮改造範本嗎?
    豫園就是來補這個缺的。   想做年輕人生意的品牌有很多,但效果好的也就那麼幾個。在豫園之前,故宮已經成為傳統地理坐標年輕化的典範,不僅玩出眾多聯名消費品牌,還吸引了騰訊、阿里流量、技術上的傾斜。相比故宮,豫園的天賦似乎差一些,但反過來看,沒有了包袱,或許改造起來的空間更大。
  • 海錯圖:一本無意間走進紫禁城,深得乾隆喜愛的博物學畫冊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
  •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故宮本來是明清時的皇城,其本身的亭臺樓閣、文物雕像,就是難得一見的人文景觀。目前,故宮收藏的文物,有186萬件之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面積上,都是世界博物館中的翹楚。故宮中藏著很多古書字畫。比如《伏羲女媧像》《遊春圖》《步輦圖》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絕世之作。以《步輦圖》為例,它是一幅歷史畫,描寫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準備將文成公主嫁出去的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