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是什麼意思?『海錯』不是海量的錯誤,而是繁多錯雜、種類繁多的意思,海錯是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張辰亮說,他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考證了收藏於故宮裡的一套清代「奇書」——《海錯圖》。
11月27日,北京大學未名講壇第102期邀請到張辰亮和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五百人的大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過道還有站著的「文藝青年」。
張辰亮,科普網紅、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資深編輯、官方微博運營主管,是550餘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擅長用幽默的文字為網友鑑定物種,尤其理解各種「靈魂畫作」為粉絲答疑解惑。現場讀者都很興奮,不少是帶著「終於看到活的了」的粉絲心情。
清代奇書《海錯圖》背後的故事
故宮藏有一套「奇書」,叫《海錯圖》,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圖譜。其作者聶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苦於自古以來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他決定自己畫一本,於是遊歷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生物。經過幾十年積累,繪製了一系列圖譜,並在圖片旁邊配以生動的文字描述——這就是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的《海錯圖》,也是他唯一傳世的作品,深受清朝歷代皇帝喜愛。
《海錯圖》描繪了371種生物,其中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並配趣味「小贊」一首,讀來令人興致盎然。聶璜的嚴謹精神使這本書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吸引了有同樣興趣的張辰亮。
由於時代所限,《海錯圖》中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繪製外形,會有很大失真。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正因如此,張辰亮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從他的文字和畫作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別真偽。在這期間,除了翻閱各種資料外,他還去遼寧、天津、福建、廣東、廣西以及日本、泰國等地搜集素材、實地考證,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後,鑑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這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海錯圖筆記》其實是30篇讀書筆記
張辰亮在為讀者籤名,手繪「靈魂畫作」。(出版方供圖)
「各位好,這麼多人有點震到了。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講《海錯圖筆記》這本書背後的故事。不廢話,就直接說了。」張辰亮開場道。現場倒沒有像平時他在微博上那樣幽默地「調戲」粉絲,但講解中卻的幽默地「調戲」了《海錯圖》的畫風,「《海錯圖》裡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說它是工筆畫吧,動物的神態又十分卡通;說它是漫畫吧,可又一本正經的樣子。」
在《海錯圖筆記》中,張辰亮採用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描述的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虫部、禽部」4類。「雖然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在這30篇文章裡,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裡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逸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簡單來說,這其實就是讀《海錯圖》時所做的30篇讀書筆記。」張辰亮介紹。
清代《海錯圖》裡的鱟。圖自《海錯圖筆記》
把鱟的化石和現生鱟對比,可看出它的外形基本沒變。圖自《海錯圖筆記》
張辰亮說,解讀過程中有一個遺憾。古書《海錯圖》一共有四冊,經故宮博物院整理出版的有三冊,第四冊現在在臺北故宮。他指著投影裡的圖片說,「這是《海錯圖筆記》裡的圖,叫鱟(hòu),正面圖出現在北京故宮裡《海錯圖》第三冊最後一張。而鱟的背部,則在臺北故宮《海錯圖》第四冊第一張。因為兩本書分離,同一種動物只能分開在兩個地方,很可惜。」
這部《海錯圖筆記》並沒有將古書《海錯圖》裡300多種生物全都納入,張辰亮表示,他打算每年出一本,每年30多種。不過他也提到困難之處,「我只能儘量,因為裡面有很多是考證不出來的,比如書裡畫了好幾種龍,還有一些看上去是真的,但說不好,那些奇聞異事沒法考證。」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