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2020-12-17 紫禁城

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海豚會跳出海面,鰩魚有長長的尾巴,鯨魚會在換氣時噴水柱,烏賊會噴墨汁迷惑敵人……我們可以從書上、動畫片中、海洋館裡,學到這些小知識,那麼古人,包括很少出宮的皇帝,他們認識這些海洋動物嗎?

告訴你吧!清代也有不少人能做到哦!秘密就在一套叫做《海錯圖》的圖譜中,它可算得上是古代的「海洋生物小百科」了。它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記錄371種海洋生

《海錯圖》

原來,《海錯圖》創作於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共四冊。那時,航海技術遠不如今天,但《海錯圖》卻記錄了371種與海洋相關的生物,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紙上「海洋館」了。

《海錯圖》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呢?「海錯」當然不是說有海量的錯誤啦!這裡的「錯」字,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了。

翻開圖冊,你會看到,裡面有威風凜凜的虎鯊、憨態可掬的馬鮫魚等海洋生物,有海帶、紫菜等海洋植物,還有各種口耳相傳的神話生物:兇猛食人的海蜘蛛、鱉身人首的海和尚……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清 海錯圖冊 其一
清 海錯圖冊 其一(局部)

除了繪畫外,每種生物都配上了一段文字。這些文字介紹了該生物的產地、習性、外貌特徵,甚至還有它的烹飪方式和藥用價值,對今天人們研究海洋動物及歷史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呢。

離奇的身世

那麼,《海錯圖》到底是誰創作的呢?

它的作者叫聶璜,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畫家,還是一位生物學發燒友。聶璜發現,畫家們常常喜歡畫梅蘭竹菊、鳥獸人物,卻很少有人系統地畫海洋生物,所以他決定,自己來做這件事。

於是,他在康熙年間,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多個地方,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種新的海洋生物,他就畫下來,並查閱相關的資料,或去請教當地的漁民。

漸漸地,他畫的海洋生物越來越多。大概在1698年的夏天,《海錯圖》終於完成啦!之後,聶璜竟然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而《海錯圖》的去向也成了謎。當《海錯圖》重現江湖的時候,已經是1726年了。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蘇培盛把它帶入了宮中。

中國古代海洋類的書籍,少之又少,所以,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都特別喜歡《海錯圖》。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旨,讓太監重新裝幀《海錯圖》,還命人把它放在常去的宮殿裡邊,方便他隨時觀看。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輾轉運輸中,《海錯圖》全套四冊書分了家。現在,前三冊留在了北京故宮,第四冊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認真做科普

那麼,《海錯圖》裡的記載,是否正確,是否科學?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圖譜吧!

「跳來跳去」的小魚

清 海錯圖冊 其一(局部)

上圖中有幾條小魚?兩條還是三條?

對,細心的小夥伴肯定發現了,在圖的左邊,還有一條小魚像捉迷藏一樣,鑽進了沙土中,只留下了一個小尾巴。

這種魚是沿海很常見的小魚——彈塗魚,因為它能夠在灘涂上「跳來跳去」,所以在《海錯圖》中,它被稱為「跳魚」。彈塗魚喜歡爬出水面,在海灘上活動。每當退潮時,海灘上就會有很多彈塗魚跳來跳去。此外,它們還喜歡在灘涂上挖洞,遇到危險就鑽進洞中。

《海錯圖》不僅教人們認識彈塗魚,還記載了捕捉方法。例如,漁民們把竹筒插進彈塗魚挖好的洞穴中,然後用長竿驅趕它們,不知情的彈塗魚就這樣落入了竹筒陷阱中。據說,直到今天,浙江寧波的漁民還在用這種方法捕彈塗魚。

首尾相連的帶魚

清 海錯圖冊 其一

看到這幅圖,你可能要問了,右下角的那條帶魚為什麼要咬住前一條帶魚的尾巴呢?

原來,有漁民告訴聶璜,帶魚常常成群結對地在水中遊行。當有人釣到帶魚後,帶魚會咬住鉤在水中掙扎,其它的帶魚看到了就會咬住這條帶魚的尾巴,想要「救」它,結果自己也被拽了上。有時候,漁民能一下子釣上兩三條首尾相連的帶魚呢!

如今,我們依舊能夠在海邊看到這樣的神奇現象。不過,關於帶魚的記載,《海錯圖》只說對了一半。咬尾巴的帶魚可不是去營救同伴的,而是同伴的掙扎引發了它們的食慾,所以後邊的帶魚是想上去啃咬它,沒想到不小心,把自己的小命也斷送掉了。

有趣的是,《海錯圖》還介紹了帶魚在清朝的常規吃法——醃漬鹹帶魚。聶璜還評價說,福建的鹹帶魚味道一般,而浙江的鹹帶魚才夠「香美」。

長得像蜥蜴的鱷魚

清 海錯圖冊 其一

由於時代的限制,《海錯圖》中記載的海洋生物中,有一些是作者道聽途說而來。比如上邊這幅圖中,這是蜥蜴嗎?錯,這是鱷魚!

為什麼它和我們認識的鱷魚長得不一樣了呢?原來,聶璜在創作《海錯圖》的時候,記錄了很多只是聽說過的生物。比如圖中所畫的鱷魚,聶璜就沒有見過。

他在《海錯圖》中寫道,這是一個叫作餘伯謹的福建人講給他聽的。餘伯謹曾在安南國(今越南)見過兩條鱷魚,他詳細地給聶璜描述鱷魚的樣子:「長二丈餘,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爪,嘴方而闊,尾不尖而扁。」

但是,畢竟耳聽為虛,結果,聶璜筆下的鱷魚,還是與真正的鱷魚有些差距,讓人覺得既好笑又妙趣橫生。

在清朝,《海錯圖》是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子,透過它,人們認識了神秘的海洋世界,進入了從未去過的領域,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你發現了嗎?《海錯圖》不只是一本「海洋生物書」,它還集成了「漁業指南」和「海味烹調秘笈」呢!

本文作者:趙子薇責任編輯 / 張林來自:微故宮《《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相關焦點

  • 數字科技再現「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登陸深圳
    7月11日,以故宮院藏清代《海錯圖》為藍本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旨在運用數字科技、多媒體方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覽將於10月8日結束在深圳的首展後,巡展至北京、上海等國內主要城市。
  • 北京故宮和上海豫園攜手IP合作展示《海錯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7日報導:故宮IP除了能開發出各類爆款文創產品,還能變為沉浸式展覽。近日,以乾隆皇帝喜歡的讀物《海錯圖》為藍本,「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開幕。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隨著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正式拉開帷幕。12月6日起, 這一承接了300年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將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採用交互式多媒體數位化系統,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海錯圖系列作品,圍繞海錯圖、故宮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覽新理念,讓科技賦予古代科普讀物靈魂,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海錯圖》為300年前清朝康熙年間所著。「錯」,即為種類繁多的意思,早在漢代,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
  • 張辰亮帶來《海錯圖筆記》揭秘故宮清代「奇書」
    張辰亮說,他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考證了收藏於故宮裡的一套清代「奇書」——《海錯圖》。  11月27日,北京大學未名講壇第102期邀請到張辰亮和他的新書《海錯圖筆記》,五百人的大階梯教室,座無虛席,過道還有站著的「文藝青年」。    張辰亮,科普網紅、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誌資深編輯、官方微博運營主管,是550餘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
  • 故宮《海錯圖》邀「寧」共遊別樣的海底世界
    龍虎網訊 看不了故宮的雪,不如一路搜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吧。12月17日,南京國外藝術展覽會美滿閉幕。作為南京國外藝術季的緊張組成片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海錯圖》多媒體概括展南京站緊隨自後於12月20日在南京河西金鷹天下正式揭幕,連接點亮冬日南京的文化藝術空間。
  • IN視頻|快來感受「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乾隆鍾愛的《海錯圖》原來...
    不如去探探「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據說乾隆皇帝也是它的忠實粉絲哦!7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運用了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走進《海錯圖》圖文中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海錯圖》是啥?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鍾愛?
  • 故宮《海錯圖》「登陸」豫園華寶樓 沉浸式演繹古人心中的海底世界
    12月6日電(徐銀 康玉湛)由故宮博物院、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主辦,豫園文化商業集團、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6日在上海豫園正式開幕。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展覽於7月11日在深圳進行了首展後,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同年12月7日將繼續巡展至上海豫園華寶樓3樓,為上海人民帶來這件傳承300年的中國傳統科普類文化知識瑰寶最直觀的感受。
  •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故宮本來是明清時的皇城,其本身的亭臺樓閣、文物雕像,就是難得一見的人文景觀。目前,故宮收藏的文物,有186萬件之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面積上,都是世界博物館中的翹楚。故宮中藏著很多古書字畫。比如《伏羲女媧像》《遊春圖》《步輦圖》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絕世之作。以《步輦圖》為例,它是一幅歷史畫,描寫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準備將文成公主嫁出去的歷史時刻。
  • 《海錯圖》|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其傳世的《海錯圖》之外,其餘的就一無所知了。圖:海錯圖局部——「海底無波,驪珠無限」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聶才子的大作——《海錯圖》。從聶才子的畫作來看,他必是出自書香門第,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
  • 2020年豫園燈會安裝接近尾聲,故宮《海錯圖》主題彩燈亮相
    圖說:豫園燈會將以「全面奔小康,煥彩中國年」為主題(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在銀杏樹與華寶樓的簷廊下,《海錯圖》主題彩燈精彩亮相……2020年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下文簡稱「豫園燈會」)的安裝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 故宮深處藏著的一座「海洋博物館」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古時候是天子住的地方,據說有著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個房間,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依舊沒能對外人開發,這裡面怕是藏著不少秘密,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故宮深處藏著的一座「海洋博物館」。把時間倒轉,在古代,因為交通不便,在內陸地區海鮮可算是個稀奇物品,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沒有見識過真正的海鮮,對海鮮知之甚少,所以就有人就專門給海鮮做了一本圖冊,名為《海錯圖》,裡面記錄了300多種海洋生物,這本冊子,就是咱們今天要講的藏在故宮深處的「海洋博物館」。「海錯」一詞,是我國古代對於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出典於《尚書·禹貢》:「厥貢鹽公式,海物惟錯。」
  • 海錯圖:一本無意間走進紫禁城,深得乾隆喜愛的博物學畫冊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他們分別以故宮院藏的《清宮獸譜》、《清宮鳥譜》和《清宮海錯圖》為藍本,精選海、陸、空120種神奇動物,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將人文與科學融匯在一起,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歷史等方面,講述神奇動物的妙趣故事。其中海錯圖的出身最為獨特。
  • 奇書《海錯圖》中的怪獸,都是認真的嗎?
    他是個畫家,同時也是個水生動物愛好者,於是就把自己看到的動物畫了下來,取名《海錯圖》。「錯」是紛雜、種類繁多的意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海錯圖》成書之後,這位作者就突然間消失了,史料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蛛絲馬跡,同時不知所蹤的還有他的那本大作。
  • 臺北故宮藏17世紀《坤輿全圖》亮相,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
    澎湃新聞獲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8月14日開幕的「繪製世界——臺北故宮文物藝術中的科學與科技」特展中得到解答,在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幕的此次展覽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中圖像繪製的各種目的依序分「躍然紙上的生態」「航向世界的舞臺」「臺灣地區地圖」三個展區。
  • 海錯圖:海洋世界中的第一奇書!
    而《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卻屬於這樣一位民間畫師。 康熙年間,他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種,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還會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海錯圖》描繪了300多種中國沿海生物,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
  • 乾隆睡前讀物數位化,《海錯圖》可聽可感可觸
    如今,北故宮、南豫園因為一場展覽再度聯繫在一起:「故宮裡的海洋世界」展覽將於12月7日至明年3月8日亮相豫園華寶樓三樓,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文物《海錯圖》為藍本,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30多件作品,讓觀眾領略一個立體的、鮮活的、饒有趣味的古代海洋世界,並與中國古人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在引發期待之餘也引人思考,上海能否從故宮模式中有所借鑑,打造自己的文化IP(智慧財產權)?
  • 藏在博物館裡的秋!
    ▲宋代   趙佶《溪山秋色圖》軸|紙本|縱97釐米 橫5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畫重山疊嶂、沙坡群樹出現在左上側,山石輪廓渾圓,水墨淡染其門裡,綴以煙靄野水,呈現抒情詩意的山水意境▲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軸|紙本|縱96.1 釐米 橫46.1 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 故宮裡藏著一本怪書,畫了300多種怪物,還有一條美人魚
    文/靜水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了,因為在裡頭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 聶璜的《海錯圖》,內容非常精彩,也十分詳實。其中包括彩色的圖案,還有對畫中生物的簡介,包括它們的形象特點、生活習性等等。
  •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榮獲大鵬自然童書獎、微博童書榜2019年度好書、央視、新華社重磅推薦,故宮與中科院專家共同創作,用大幅故宮珍貴藏畫,從自然、地理、歷史等角度講述神秘的動物傳奇!
  • 《海錯圖筆記》(青少版),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博物達人」
    《海錯圖筆記》系列出新書啦!從2015年到2019年,關注過小亮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我們出的系列《海錯圖筆記》。因為內容嚴(jiao)謹(zhen),語言風(feng)趣(sao),《海錯圖筆記》擁有了一大群粉絲。自去年10月我們出了《海錯圖筆記·叄》後,後臺讀者一直在敲碗催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