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

2020-12-17 明說文史故事

故宮的《海錯圖》中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看,網友:不再相信童話

故宮本來是明清時的皇城,其本身的亭臺樓閣、文物雕像,就是難得一見的人文景觀。目前,故宮收藏的文物,有186萬件之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面積上,都是世界博物館中的翹楚。

故宮中藏著很多古書字畫。比如《伏羲女媧像》《遊春圖》《步輦圖》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絕世之作。

以《步輦圖》為例,它是一幅歷史畫,描寫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準備將文成公主嫁出去的歷史時刻。場面宏大,將李世民的威嚴,吐蕃使臣的謙卑、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得畢恭畢敬,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全部融為一體。是一部兼具歷史性和文化性的佳作。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其實,故宮的藏品之中,除了《步輦圖》等有歷史厚重感的文物之外,也藏有許多的奇書。下面介紹的這本書就是一本奇書,竟有1條人魚,放大8倍,嚇得網友不再信童話。

這本書就是《海錯圖》,把它叫做一本書,其實不如叫它一本畫冊。《海錯圖》是康熙年間,聶璜繪製的一組圖譜。他用文字和圖譜的形式,將海中的各種生物繪製出來。書中的生物妙趣橫生,形象怪誕,頗受清代皇帝們的喜歡,當時乾隆皇帝就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不時地翻看一下。

眾所周知,清朝對大海有一種天然的戒心,所以積極實施禁海措施。導致,當時的人們很少接觸海洋知識,即使是飽讀詩書的讀書人,也很少知道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到底都藏著哪些好東西。

而《海錯圖》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將中國沿海的魚類,以及其它海洋生物「一網打盡」。從這個角度看,《海錯圖》相當於中國版的物種起源。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海錯圖》共四冊,目前3本藏在北京故宮,1本收藏在「臺北故宮」。

由於時代的限制,《海錯圖》對海洋生物的認知上,難免會出現偏差,有的可能被誇大,有的細節可能被忽略。可能自己也知道,在編撰過程中,肯定會出現紕漏,所以聶璜為這本書起名時,特意將它叫做《海錯圖》,這個「錯」字可謂是意味深長。

寫到這,我們不得不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聶璜。他本是一個畫家,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繪畫培養,但是他最終卻沒有成為一名畫家,而是成為一名生物學家。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在世俗的目光中,更是非常叛逆的!

正是聶璜個性比較強,加上當時的條件限制,他對有些生物的繪製,只能根據漁民的「道聽途說」,所以在藝術的表現上,難免有點荒誕。

《海錯圖》中對生物的描述,與人們在生活中的感知,相差最大的就是人魚。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鮫人的傳說,傳說鮫人善於紡織,專門為龍王製作入水不溼的龍綃。鮫人滴淚成珠,多愁善感,長相甜美、性格溫柔。對此,《搜神記》專門介紹過鮫人:「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但是在《海錯圖》中,鮫人的形象卻有很大的變化。它有一頁專門介紹人魚。只不過,相比美麗的鮫人,這《海錯圖》裡的人魚有點醜。

由於原圖較小,我們不妨拿著8倍鏡,看一下放大之後的效果。《海錯圖》中的人魚禿頂,有一個短尾巴,卻沒有鮫人的魚身。看到這一切,甚至有網友大呼:這與想像相差太大,更與童話描述的不一樣,以後再也不相信童話了!

當然,《海錯圖》是一本科普類的畫作,在藝術性、形象性上,可能是有所欠缺的,但瑕不掩瑜,他的知識性還是不容忽視的,要不怎麼能成為乾隆的枕邊書呢?

怎麼樣,你對《海錯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麼?

相關焦點

  • 奇書《海錯圖》中的怪獸,都是認真的嗎?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海錯圖》成書之後,這位作者就突然間消失了,史料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蛛絲馬跡,同時不知所蹤的還有他的那本大作。直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這本書被當時的副總管太監蘇培盛帶入宮中,從此才再現江湖。書中的大部分記錄都是嚴肅認真的。
  • IN視頻|快來感受「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乾隆鍾愛的《海錯圖》原來...
    7月11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展覽運用了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走進《海錯圖》圖文中的中國古代海洋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海錯圖》是啥?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鍾愛?「海錯」,是指中國古代對種類繁多的海產品的統稱。
  • 《海錯圖》:藏在故宮裡的「紙上海洋館」
    秘密就在一套叫做《海錯圖》的圖譜中,它可算得上是古代的「海洋生物小百科」了。它有什麼過人之處呢?記錄371種海洋生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旨,讓太監重新裝幀《海錯圖》,還命人把它放在常去的宮殿裡邊,方便他隨時觀看。到了民國時期,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輾轉運輸中,《海錯圖》全套四冊書分了家。現在,前三冊留在了北京故宮,第四冊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張辰亮帶來《海錯圖筆記》揭秘故宮清代「奇書」
    擅長用幽默的文字為網友鑑定物種,尤其理解各種「靈魂畫作」為粉絲答疑解惑。現場讀者都很興奮,不少是帶著「終於看到活的了」的粉絲心情。  清代奇書《海錯圖》背後的故事  故宮藏有一套「奇書」,叫《海錯圖》,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圖譜。其作者聶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
  • 故宮一本怪異海洋圖冊,畫中生物像是「外星人」,網友:太奇妙了
    它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本專門描寫海洋生物的圖冊,「海」便是指的海洋生物,「錯」指的是種類繁多,在當初《海錯圖》是當之無愧的「暢銷書」,被眾人傳唱,而聶璜在自己的圖冊稍有名氣之後,也開始宣傳說自己曾經闖南走北,這些生物都是自己在臨海地區遊玩時親眼所見,因此大大增加了《海錯圖》的可信度,於是這本圖冊很快傳入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
  • 故宮裡藏著一本怪書,畫了300多種怪物,還有一條美人魚
    這些寶貝的價值,有許多都無法用金錢衡量,因為它們都是傳世珍品,都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講到這些藏品,其中不乏歷代名家的力作,書法、山水、花鳥魚蟲等藝術品。當然,也有許多古玩,金銀玉石等器具,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但是,在這些五花八門的藝術藏品中,卻有一本圖冊最是奇怪,一如標題所言,它居然畫了300多種怪物。最讓人震驚的是,裡頭還畫了一條美人魚。到底怎麼回事?下面繼續。
  • 故宮海底總動員 乾隆最愛《海錯圖》登陸豫園
    8米巨幅海洋全覽投影在眼前鋪開。隨著啟動捲軸徐徐展開,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正式拉開帷幕。12月6日起, 這一承接了300年傳統文化的公共教育類多媒體綜合展將在上海落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
  • 北京故宮和上海豫園攜手IP合作展示《海錯圖》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7日報導:故宮IP除了能開發出各類爆款文創產品,還能變為沉浸式展覽。近日,以乾隆皇帝喜歡的讀物《海錯圖》為藍本,「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園開幕。
  • 故宮《海錯圖》邀「寧」共遊別樣的海底世界
    龍虎網訊 看不了故宮的雪,不如一路搜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吧。12月17日,南京國外藝術展覽會美滿閉幕。作為南京國外藝術季的緊張組成片面,故宮裡的海洋天下——《海錯圖》多媒體概括展南京站緊隨自後於12月20日在南京河西金鷹天下正式揭幕,連接點亮冬日南京的文化藝術空間。
  • 故宮一圖譜,畫300多種生物,其中10幅畫面詭異,越看越可怕
    故宮一圖譜,畫300多種生物,其中10幅畫面詭異,越看越可怕!故宮博物院裡珍藏著三卷著名的圖譜,該圖譜共記錄、描繪了300多種稀奇古怪的生物,是一本動植物繪畫兼生物學風格的奇書。創作這套圖譜的作者名叫「聶璜」,是康熙年間的一位民間畫家,此人不僅善於丹青妙筆,而且是一位早期的海洋生物學者。
  • 被乾隆當作寶的《海錯圖》,究竟記載了多少稀奇古怪的海底生物?
    聶璜在圖冊中繪製並描述了約三百多種生物,裡面的生物都是他親自去各地取證時所見或所聞的。康熙年間,聶璜遊歷全國各地沿海,實地考察,不得不說,他真是一個很有研究精神的博物君啊!人魚是傳說了幾千年的生物了,西方稱之為美人魚,美得不行,不過在聶璜的筆下,這人魚可能是歷史最醜的形象了,聶璜還有模有樣地備註了「全體皆油,不堪食」,說實話,看這模樣,也下不了口啊!還有鱷魚,聶璜也不曾見過,但根據人們口中描述,他畫出了這幅鱷魚,「長二丈餘,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甲,尾不尖而扁。」
  • 故宮《海錯圖》「登陸」豫園華寶樓 沉浸式演繹古人心中的海底世界
    參加本次開幕儀式的領導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上海市商務委商貿處處長周嵐,深圳招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賴巧貞,復星國際聯席總裁、豫園股份董事長徐曉亮,豫園股份執行總裁石琨,上海零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曉芹。
  • 故宮有本清朝畫冊,畫了300種生物,唯獨這條美人魚讓專家很激動
    大海對於他們來說也是神秘的,想要接觸的辦法是看畫,沒辦法,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還是出現在1826年。有這麼一個人,他便用生動的圖片和文字製作成了畫冊,裡面記錄了他在中國沿海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這本畫冊被當時的皇帝喜歡得不行,便也留在了故宮,裡面畫有三百多種動物,但奇怪的是還有一隻美人魚。這本書的名字叫海錯圖,這裡的錯可不是說海量的錯誤,海便是大海。
  • 《海錯圖筆記》(青少版),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博物達人」
    後來,《海錯圖》輾轉流傳,被皇家所珍藏。這套圖譜畫工不算最精巧,畫風也不太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卻得到了歷代皇帝的喜愛,尤其是乾隆,對它愛不釋手,聲稱它「滿足了自己對大海的想像。」現在這本奇書有三卷藏於北京故宮,一卷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確實是很好玩,但是受時代的局限,書中還是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很多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 奇人手繪《海錯圖》,畫出傳說中的海洋怪物,乾隆:朕太滿足了!
    這是生物課本?首先要說一點,這本《海錯圖》中的錯,可不是指錯誤,而是有點種類紛雜的意思,這本畫冊便是畫的海洋裡的各種生物。乾隆皇帝為什麼會喜歡這麼一本畫冊呢?這就要說到古代人對海洋的認知非常有限。乾隆皇帝深居宮中,海洋太遠,海洋生物也太難見。
  • 數字科技再現「故宮裡的海洋世界」 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登陸深圳
    7月11日,以故宮院藏清代《海錯圖》為藍本的「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在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與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團在文教領域的首次合作,旨在運用數字科技、多媒體方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覽將於10月8日結束在深圳的首展後,巡展至北京、上海等國內主要城市。
  • 海錯圖:海洋世界中的第一奇書!
    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家多樂以蘭梅竹菊、人物花鳥獲取藝術上的成就,而將人生最有活力的時光和自己的全部創作精力,都投入到表達海洋動物的創作並有所成的畫家,可謂少之又少。而《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卻屬於這樣一位民間畫師。
  • 有一種頂級童話叫人魚戀
    ,冷漠中見愛情的童話。於是,趁著打掃衛生的時候,她一有機會就去給人魚送雞蛋,教魚人手語,甚至偷偷放起音樂,在人魚面前翩翩起舞。即使預算只有2000萬美元,為了實現理想的效果,他親自籌錢招募了團隊,設計電影中的人魚和實驗室,花了超過9個月的時間。
  • 海錯圖:一本無意間走進紫禁城,深得乾隆喜愛的博物學畫冊
    01 乾隆愛不釋手的枕邊書這套書有三本,即《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鳥譜》、《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鄒振環提到,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書共記錄生物三百多種。第一冊有聶璜自題的《海錯圖序》、《觀海贊》及跋文等,其中的畫32開,主要描繪魚虎、河豚、飛魚、帶魚、海蛇、鱷魚、人魚等海洋魚類。
  • 《海錯圖》|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
    有關他的生平事跡,除了其傳世的《海錯圖》之外,其餘的就一無所知了。圖:海錯圖局部——「海底無波,驪珠無限」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聶才子的大作——《海錯圖》。從聶才子的畫作來看,他必是出自書香門第,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