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海洋大國,但大部分的國土都在內陸,不過想要看到海洋生物有許多方式。打開手機等電子設備,網上關於海洋動植物的視頻、圖片應有盡有。如果想要當面看,還可以去海洋館,許多城市都有海洋館。裡面主要是以海洋文化、海洋動植物為主題開發的公園,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海洋生物。條件稍微好些的,便可以直接去海邊,當然,去海邊也不一定能接觸到海洋館有的生物。
這是現代發展所帶來的方便,可在古代就沒有這麼方便了,內陸的人們想要去沿海極為不方便。大海對於他們來說也是神秘的,想要接觸的辦法是看畫,沒辦法,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還是出現在1826年。有這麼一個人,他便用生動的圖片和文字製作成了畫冊,裡面記錄了他在中國沿海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這本畫冊被當時的皇帝喜歡得不行,便也留在了故宮,裡面畫有三百多種動物,但奇怪的是還有一隻美人魚。
這本書的名字叫海錯圖,這裡的錯可不是說海量的錯誤,海便是大海。而錯指的是種類繁多、錯雜,海錯用來指海洋生物早在西漢時期便已有了。所以海錯圖的意思其實是說海洋裡面種類繁多的生物,它是一本古代海洋生物圖鑑,作者名為聶璜。聶璜出生在杭州府,生活在康熙年間,從小他就特別喜歡繪畫,也喜歡生物。不同於內陸的人們,聶璜在沿海生活,河北、天津、浙江、福建他都去過。
對海洋生物可以說是十分了解,可遊歷久了,他就發現中國竟然沒有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圖譜流傳。便起了自己畫一本的想法,其實古人可比現代人有毅力得多,決定了這件事,聶璜便用了大半輩子來完成。海錯圖是他幾十年的積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才算是完成。這一路上,他看一種便畫下來,有時詢問當地的漁民,並查證古書來考證。
為的是儘量保證古書記載與自己所聞的真偽,聶璜自己並沒有打算將這本書上交,是太監蘇培盛在雍正四年(1726年)帶入宮中的。乾隆、嘉慶等皇帝都十分喜歡,本來是有四冊,後來由於侵華戰爭。故宮文物南遷,四冊便分開了,如今故宮有三冊,還有一冊在臺北故宮。海錯圖一共畫有三百多種生物,聶璜的嚴謹態度使得這本書帶有一些現代博物學風格,而且文字不僅有文獻考證、觀察記錄,還有趣味小詩。
他的筆畫細膩豔麗,記錄的海洋生物有憨態可掬的、有威風凜凜的。大部分均是真實存在,前三冊可考證的有193種,不過其中竟然有一隻美人魚,這種傳說中的生物,難道聶璜見過?聶璜的描寫是說,人魚跟人差不多大小,有手足眉目口鼻,但背上有紅色的翅膀。肉是黑色發黃的,還有短尾巴和胼指,跟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不過看圖片來說,聶璜的美人魚似乎不是人們想的美人,反倒有些醜。又黑又胖也就算了,這美人魚似乎還有些禿頂?不過看大體的形態,倒是真跟儒艮(rú gèn)有些相似,莫非聶璜這裡指的美人魚便是儒艮?值得注意的是,海錯圖雖然大部分是真實存在的海洋生物,但因為時代限制,書中的記錄也有些誇張和不靠譜。
也有目前不存在的生物記錄其中,生物習性記載也多是真假混雜,所以這美人魚是否真存在便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就目前來說,有不少人都說看過美人魚,可他們的描述大多相差很大。而且聲稱見過這麼久,一直都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所以對美人魚是否存在也是持懷疑態度。拋去其他不說,海錯圖妙趣橫生,還是頗有意思的。
參考資料:《海錯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