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筆下的生物到現在有什麼改變?臺北故宮聯合舉辦生態展

2020-12-19 澎湃新聞
 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省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聯合策劃「生態想想-故宮×蘭博×臺博聯合特展」近日宜蘭蘭陽博物館展出。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生態關懷」為主軸,展出臺北故宮與動植物相關新媒體藝術作品,並結合臺灣省博物館所藏珍貴動物標本及宜蘭蘭陽博物館常民藏品,展現藝術人文跨域自然科學的策展成果,帶領觀眾思考生態保護的議題。

比如,郎世寧在兩百年多年前所繪的生物,到現今是否有什麼改變?畫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經不再如從前隨處可見?

「生態想想特展」展廳入口

人類從大自然獲得靈感轉化到生活中,從食器的裝飾到藝術的展現,都能找到與自然的連結。自然給我們的也許不只是能源,也有著生命的能量,這些寶藏都不是取之不盡的。但我們對地球地任意奪取以及破壞已開始反撲人類自身,地球正面臨巨大的危險。

此次展覽結合多元文物、動物標本與其他藏品,以臺北故宮文物為源設計的多媒體藝術展件進行串連,展示人類對天地萬物探尋的過程,從傳說轉化成海中萬物,到工具繪製世界地圖;從天馬行空的海錯奇珍,到肌理斟酌的飛禽走獸,皆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歷程。

臺灣黑熊標本

臺北故宮介紹說,展覽以「悅目暢心」「明察秋毫」「幻物浮想」「科學探索」「掠奪與反撲」五部分,希望觀眾能從賞心悅目的文物出發,透過現今科技去認識、欣賞這些一同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

自人類有智慧以降、發展出文字之前,就懂得將所見所聞描繪出來。隨著文明地推進,透過不斷地觀察,藝術家對於所繪之物能傳遞給觀者的精神感受越發重視。在「悅目暢心」展區,觀眾可以透過仔細觀察與感受,思索大自然是如何帶給人們美的感受,且又感染畫家使其繪出令觀者感受到美好的作品呢?其中,一件「夏荷:體感互動裝置」,呈現宋代畫家馮大有筆下夏荷薰風滿塘景象,洋溢盛夏萬物躍動的生命力。

「夏荷」數碼互動裝置(日景)

在照相術尚未發明之前,繪畫有著重要的紀錄功能。透過文字以及較細緻、精確的藝術表現方式去描繪自然生態,人們相互交流以獲得各種知識及訊息,使傳播的資訊更為正確。郎世寧就是其中的代表。

郎世寧畫作局部

郎世寧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重要的傳教士畫家,善於描繪人物、花鳥走獸,其繪法與中國傳統畫法不同,以色彩塊面展現層次、細部之明暗表現景深、眼睛靈動多有白粉點染,並以西方的透視技巧呈現景深,不同於傳統中國繪畫使用多點透視構圖。他將西方寫實透視的繪畫技巧帶入他在中國的繪畫作品中,也幫助當下的人們清楚地看見了當時生態的樣貌。

探索郎世寧世界之花鳥走獸的數碼裝置

在「明察秋毫」展區精選有關郎世寧作品的數碼交互裝置,並將郎世寧寫實地描繪對照在展廳各處的動物標本。啟發公眾觀察郎世寧在兩百年多年前所繪的生物,到現今是否有什麼改變?畫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經不再如從前隨處可見?

「明察秋毫」展區,郎世寧作品與相關動物標本的比對

在描寫自然萬物的過程中,有時畫家可近距離觀察,但很多時候繪者對於所畫之物無法親眼審視細節。充滿好奇的人們便會參考故事與口傳來繪製,畫出的生物加入自身想像來詮釋,卻又部分符合現實,在現在看來如科幻小說中的怪奇生物,添增了許多趣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書中共描述了300多種生物,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海錯圖》展示場景

在「幻物浮想」以沉浸式數位裝置呈現清代人們眼中海中生物的奇異樣貌,並輔以標本與海洋生物在生活中的器物應用。展示人們對未知生物樣態的想像以及生物在生活中被再賦予的意義。

海錯奇珍數字互動裝置

當近代科學走進人們的視野後,那些原本只能靠想像才能描繪出的地貌或是生物的樣態漸漸被揭開了真面目。「科學探索」講述從科學的視角去研究生態。

展覽通過「海錯奇珍數位互動裝置」及「遨遊坤輿AR 擴增實境裝置」,運用AR擴增實境、沉浸式互動劇場及聲光音效,呈現清代人們如何以寫實或想像視角,記錄、研究生態並發展知識的過程。

遨遊坤輿AR實景裝置

「輿圖」(也就是「地圖」)的出現讓探險家可以環遊世界,許多人也從這張紙,了解世界。十五世紀開始,歐洲人有了更加精確的地圖,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也開始到世界各地探險,途中所發現的奇珍異物、奇花異草,成為獵珍掮客的囊中寶、成立了「奇珍異寶展示室」,這一個炫富的展示室成了博物館的前身。人們開始以科學方法保存、收集動植物,並以科學視角去研究和記錄生態。豐富的收藏,也成為建立系統科學的基礎。也因為對地球上的生態稍有了解,人類開始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且不知節制與保護。

「生態想想特展」帶領觀眾反思生態保護議題

人類約在200多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經過觀察、各種方法的描繪,到工業革命後對地球資源單方面的奪取利用。我們為了快速的利用資源、發展科技;為了便利的生活,生產各種一次性的用品,如吸管及塑膠用品等。大自然為人類分解了許多廢物,但塑膠難以輕易被分解,因此人們以掩埋或燃燒的方式處理,塑膠廢棄物隨意被丟棄,最後隨著河流流入大海。我們以為眼不見為淨的塑膠垃圾,在移動過程中細碎化,被海洋動物吃進肚子。人們再捕食這些海洋動物,將塑膠吃進肚子中。

面對人類的掠奪,自然也開始了反撲,在最後一個展區中,每一件垃圾,都是透過淨灘行動,實際從海灘或海中撿拾回來。歷經了風吹日曬、海水侵蝕,許多垃圾都已經改變了面貌、或破碎成細小的碎塊,被海洋帶回來給人們。看完古代各式多樣的生態物種,我們時空穿越回到現代。臺灣省博物館所藏瀕危物種黑熊、雲豹、石虎標本,訴說工業革命後人類對生態資源的態度,由欣賞、想像或記錄轉為無節制浪費,以致生態體系瀕臨滅絕之困境。

雲豹標本

這不禁引發人們思考,今天,人與環境共存的和諧還在嗎?土地就這麼大,人類要的越多,自然要給出的就越多。我們佔據了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間,隨著動物們的棲地遭受開墾、破壞,許多原先生活在山林間的動物,像是中國臺灣原生貓科動物中的雲豹已經消失了,剩下的石虎也已經岌岌可危。

臺北故宮表示,此次展覽包含故宮新媒體藝術作品、蘭陽地區常民用器、臺灣生態系多種動植物標本等,內容多元豐富且深具教育意義。歡迎暑假期間親子同遊,一起思考人類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展開一段與自然的深刻對話。

展覽位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一樓特展室,將持續至9月3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新竹屏東兩地推出「郎世寧·到此藝遊」特展
    臺灣新竹屏東兩地推出「郎世寧·到此藝遊」特展 2017年11月03日 10:3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3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新竹市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動「郎世寧·到此藝遊」巡迴展,該展於新竹241藝術空間設置六大主題展區,讓民眾通過視、聽、嗅、觸覺等感官體驗藝術。
  • 全球好展|今夏,去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看「萌寵」
    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中的萌寵們不過更讓人高興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為小朋友們舉辦的「故宮動物園」特展現已開幕,將展至2019年9月25日,還推出了一個「故宮召喚師」遊戲。展出院藏動物主題繪畫30多件,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多為歷代宮廷畫家工筆畫作,包括宋徽宗《寫生卷》、李迪《狸奴小影》、蘇漢臣《開泰圖》、錢選《文殊洗象圖》、劉松年《海珍圖》、郎世寧《畫交阯果然》、金廷標《仿陳書畫冊眠犬眠犬》、更有聶璜妙趣橫生的《海錯圖》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動物圖片與古畫並置展出,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我們不妨用逛動物園的姿勢去臺北故宮看展覽吧。
  • 臺北故宮藏17世紀《坤輿全圖》亮相,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
    澎湃新聞獲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8月14日開幕的「繪製世界——臺北故宮文物藝術中的科學與科技」特展中得到解答,在臺北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幕的此次展覽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中圖像繪製的各種目的依序分「躍然紙上的生態」「航向世界的舞臺」「臺灣地區地圖」三個展區。
  • 臺北故宮今年展覽精彩紛呈 南院區年底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今年展覽精彩紛呈 南院區年底開館  新華網臺北2月25日電(記者曹典、李寒芳)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25日向媒體透露,位於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區將於今年年底對外開放,新的一年將獻上諸多精彩展覽,為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獻禮。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 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圖文直播|臺北故宮博物院如何借黑科技賣萌?
    11月末,臺北的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但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前去拜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熱情。作為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精髓之所在,整個臺北文化也從這裡延伸開來。在博物院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翠玉白菜」被圍的水洩不通,人群熙熙攘攘爭相拍照,而在另一隅,一些「黑科技」穿越時空和歷史文物、書畫相融合,碰撞出全新的遊館體驗。
  •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故宮博物院 2020-03-31 18:56 來源:澎湃新聞
  • 臺北「國際食品展」、「清真產品展」等五展聯合開幕
    信息 臺北「國際食品展」、「清真產品展」等五展聯合開幕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攝   中新社臺北6月22日電 (記者 邢利宇 陳小願)「臺北國際食品展覽會」等五個相關展覽22日在臺北聯合開幕。  這些展覽有國際食品加工設備暨製藥機械展、國際包裝工業展、國際飯店暨餐飲設備用品展及國際清真產品展。
  • 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看黃筌黃居寀崔白崔愨筆下的「來禽圖」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今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布會獲悉,在2019年元旦假期開始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包括「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看畫.讀畫—歷代名跡選萃」、「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四個展覽。
  • 兩岸故宮在臺北聯手舉辦「十全乾隆」藝術特展
    人民網臺北10月8日電 (記者吳亞明、任成琦)「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今天上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的200件文物,有45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繼康熙、雍正文物大展之後,兩岸故宮的又一次聯手合作。
  • 臺北故宮攜手臺北醫學大學啟動數位微型特展《故宮X北醫藝起玩》
    華夏經緯網12月2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即日起至25日於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1樓展出「故宮X北醫藝起玩」數字微型系列特展,喜迎師生利用課間的空檔時段,「藝」起到杏春樓一樓體驗、玩賞一系列臺北故宮文物。
  • 童趣故宮,讓孩子愛上故宮5——臺北數字故宮讓古代名畫FUN起來
    喜歡我們就請關注、留言、點讚或轉發吧~文 / 家寶媽媽臺北故宮有兩部定期循環播放的兒童動畫影片「國寶神獸闖天關」與「小故宮幻想曲」。寶媽一直覺得港臺在起片名時和內地的風格還是有挺大差異的。臺北故宮就創作了一批以故宮寶藏為背景的兒童動畫片。今天的主角這是一部時長約16分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首部4K動畫片。
  • 古書畫:清 郎世寧 畫作賞析
    清 郎世寧 嵩獻英芝圖 圖軸,絹本,設色, 縱:242.3cm,橫:157.1cm。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中,並不單純將花和鳥作為植物和動物來加以描繪,而是賦予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種喻意,也就是說寄託了畫家或觀賞者的理念和感情。很顯然,郎世寧畫中的白鷹、松樹、靈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頌、祝福的意思,畫幅的名稱「嵩獻英芝」,其實就是松、鷹、芝的諧音,這些動植物在中國人的喻意中象徵著長壽、強壯、靈敏、吉祥等等。
  • 臺北故宮赴美辦展,呈現宋至清代九位帝後收藏品位
    199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華瑰寶」大展,20年後臺北故宮的文物將再度踏上美國舊金山與休斯敦盛大展出。經過兩年多的策劃,此次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將於五十周年館慶之際,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200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新京報:拍《臺北故宮》有沒有想過要改變大家以往對兩個故宮的誤解?周兵:我們片子的立足點主要不是這個,我們想解讀這些文物是怎麼被運到臺灣的,還有就是臺北故宮館藏的這些文物當年的歷史和現在的狀況怎樣。新京報:很多關於人文歷史的紀錄片多側重宏大敘事,這部片子呢?
  • 臺北故宮推「親子」數字展 營造人文科技新樂趣
    臺北故宮推「親子」數字展 營造人文科技新樂趣 2014年08月04日 11:23: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盜掘到乾陵的時候,突然天氣變了,起義軍就收手了。所以按照文獻的說法,只有乾陵沒有被盜。考古隊勘測了乾陵,找到了墓道口,發現墓道口完好,認為文獻有可能是準確的。洛陽附近還有一座帝陵,有沒有盜掘過就不知道了。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
  • 第二座「臺北故宮」故宮南院 揭開神秘面紗
    同時,建築物也透過書法藝術的飛白、濃墨、渲染筆法概念,以3個行雲流水般的量體融入嘉南生態地景中。 此外,整體建築結合綠色工法、綠色材料、綠色設計及綠色能源,打造節能減碳的「鑽石級」環保建築。考慮到南臺灣多震多雨,為確保文物安全,特別強化防震、防洪功能。 裡面有啥可看的寶貝? 12月28日開館後,人們到故宮南院能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