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2020-12-23 澎湃新聞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

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為了帶給觀眾更好的服務,今年開始,臺北故宮除完成北部院區無線網路更新,提供快速、暢通的連線供遊客使用外,更進一步打造了720°VR環景網站,讓民眾在家也能透過虛擬網路體驗臺北故宮典藏的華夏瑰寶。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

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

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更即將進入尾聲;南部院區則是以鄭問家喻戶曉的三國漫畫為主題,搭配故宮文物推出的「赤壁與三國群英形象」特展,以及以十七世紀亞洲織品文化跨域交會融合為主軸的「穿上亞洲—織物的交流與想像」等年度特展,搭配院區其他常設展覽,內容豐富,精彩可期。

臺北故宮南院,「赤壁與三國群英形象特展」三國 魏《袞雪》墨拓本

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海錯奇珍沉浸式互動劇場

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表示,除南北院區外,也歡迎民眾到臺中體驗故宮新媒體藝術展,包含現於2018臺中花博「故宮花蝶館」展出的「清 翠玉白菜」以及臺中港區藝術中心的「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

清 翠玉白菜

澎湃新聞了解到,歡慶新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帶給觀眾豐富的展覽及活動外,今(2019)年特別在故宮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

臺北故宮博物院2019年春節期間展覽:

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五代 黃筌,《蘋婆山鳥》

本次「來禽圖」特展,共遴選三十一組件。作品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態可區分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兩類,呈現了包括歷代名家,如黃筌、徐崇嗣、惠崇、崔白等人的作品。

展出同時,並會搭配禽鳥的寫真照片一併陳列,觀眾可以透過繪畫與照片的詳細比對,具體理解歷代畫家對於禽鳥生態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當想要突破形似侷限時,如何藉助筆墨與萬物對話,來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力。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元 陳脩《七言律詩》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看畫.讀畫—歷代名跡選萃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明 丁雲鵬 《白描應真》

中國繪畫的發展就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中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展覽呈現了宋李唐《煙嵐蕭寺》、明文伯仁《松岡竹塢圖》、明董其昌《仿燕文貴筆意》等作品。

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

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民國,高奇峰《畫猿》

展覽展出歷年捐贈、寄存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讓大眾共享文化資產。此次選展作品以廣東畫家為主,包括居廉(1828-1904)、高劍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陳樹人(1884-1948)、黃君璧(1898-1991)等。

古畫動漫─明人出警入蹕圖

展期:2018年12月27日-2019年3月26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古畫動漫」展精選院藏書畫名品,包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明仇英《漢宮春曉圖》、明文徵明《放趙伯驌後赤壁圖》、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宋 蘇軾《書黃州寒食》、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等。由史料為發想之基礎,以忠於原作的動畫展演典藏書畫作品的精彩片段。

古人掌中書—院藏巾箱本特展

展期:2018年12月23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五經》,明嘉靖間(1522-1566),覆宋刊巾箱本

時人所稱的「袖珍書」、「口袋書」或「掌中書」,亦即古代的「巾箱本」;其外型小巧細緻,便於攜帶,深受一般士子民眾的喜愛與收藏。然若追溯最早出現的巾箱本,據現今可證史料,應系自《南史‧齊衡陽王鈞傳》始。

展覽旨在呈現巾箱本的淵源歷史、裝幀形式、開本尺寸與內容差異,分為「巾箱本五經」、「古人展書讀」、「皇家藏袖珍」,以及「大書配小書」、「巾箱走四方」五單元。觀眾透過展覽,不僅可瞭解古人藏書於箱篋的文化背景,兼亦想見其行旅坐臥書必隨身,或展卷誦讀,或把玩賞鑑的文化現象。尤有進者,觀眾于欣賞文物之際,亦得以古證今,目睹袖珍本在圖書發展歷程中所展現的不同面貌。

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展期:2018年12月2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清 康熙,青花松鶴山水鹿紋鳳尾瓶

十七世紀-一個探索新知和拓展領域的時代。

位居世界東邊的明朝,歷經萬曆之末到滿州人入關前的紛擾不安,終至順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傳承至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之後,整個局勢方逐漸穩定。相對於此,西方的商人與傳教士挾持著前所未有的意圖與氣勢,持續朝亞洲邁進,足跡從沿海貿易據點逐步深入皇室宮廷。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

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序幕「行旅足跡」展示荷使旅程所見相關紀錄與物件。第二單元「異國奇珍」展現兩個端點的人們對異國充滿期待與想像,促使具有東方風格或看起來像是西方情調的物品,競相湧現。第三單元「東方風情」儘管十七世紀的時空背景下,觸手可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然而明朝皇帝仍然一如往昔地祭祖謁陵,而隱身於書齋中的文人,亦暢所欲言談個人品味。最後「環宇交會」單元則以同時混融東西特色的裝飾風格,如瓷器上的裝飾紋樣,蘇州版畫和世界地圖中的轉譯手法,重建十七世紀的世界觀,以及東西交會影響下的藝術與文化。

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

展期:2018年9月20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玉龍佩,戰國早期

展覽共展出戰國至漢代精選玉器212件,其中清宮舊藏有114件,新入藏者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不僅可呈現此時代璀璨紛呈的藝術美感,也足以說明這個時代的玉器故事。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展期:2018年11月17日-2019年2月17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區 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普希金博物館是俄羅斯收藏法國瑰寶鉅作聞名於世的博物館。本次展覽展出65件17世紀到20世紀的風景名畫,並聚焦在19世紀印象派至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傑作。

展覽以「近代風景繪畫的起源」、「讚頌大自然」、「巴黎城市光影」、「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南法明媚風光」及「海外的異想世界」為主題,引領民眾認識法國近代風景繪畫。其中,首次來臺灣的莫內《草地上的午餐》是展覽最大亮點。

故宮花蝶館—新媒體藝術展

展期:2018年11月3日-2019年4月24日

地點:臺中 后里馬場園區/馬術競技場1F、場本部

臺中故宮花蝶館,動態投影營造花卉落英繽紛之貌

臺北故宮響應「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特別規劃建置「故宮花蝶館」,以臺中當地之花、馬主題特色、園區「生態.Nature.自然共生」核心價值為發想,將臺北故宮典藏重要文物,轉化為新媒體藝術,並融合教育推廣面向,打造全新沉浸式美學體驗場域。

動物藝想─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

展期:2019年1月26日-2019年5月5日

地點:臺中市 港區藝術中心

蒔繪公雞盒附象牙仙工船

「動物藝想─臺北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是個說故事的展覽,以藝術、科學、自然和社會的角度窺探動物世界。

清康熙年間,南懷仁繪製了《坤輿全圖》試圖向康熙皇帝介紹世界地理,地圖中包含了二十餘種的動物圖像及生態描述,顯示了以認識動物來感知世界的可能性。動物與人類共處同一顆星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要素,自最古老的洞穴畫以來,動物便一直是藝術的主題,昆蟲、雀鳥和哺乳類動物是文學和電影中精彩的角色,更是信仰和神話中不朽的主角。另一方面,人類為了生存,大量屠宰並竭盡所能的利用動物,卻又同時以豢養寵物填補物質和心靈所需。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華等古老文明,更見其對動物王國的眾多研究,乃至古希臘、古羅馬創立了現代生物學等,由前述種種記述可見人類與動物相互且複雜的依存關係。

本展試圖將這些脈絡,串連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闡明人與動物多樣的關聯。


附錄:

春節期間臺北故宮博物院開放時間:

臺北故宮南、北院區:除夕開放至16:00,初一開始恢復正常開放。

臺中故宮花蝶館:臺中花卉博覽會 后里馬場園區/馬術競技場1F、場本部(除夕休園,初一~初五9:00~21:00,初六9:00~19:00)

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周二-周日:09:00~17:30,新年期間於大年初三開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春節小長假大陸遊客擠爆臺北故宮,走廊休息熱玩手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不少景區人滿為患,在北京故宮,節日期間的門票更是一票難求,很多人只能在午門外感受故宮。在臺北故宮,因為春節假期的緣故,這裡也迎來眾多遊客,其中不少是來自大陸的遊客。這是2019年2月9日,大年初五,在臺北故宮拍攝的客流高峰,各大展廳包括紀念品商店的遊客人頭攢動。
  • 臺北故宮宋代瓷器之似玉非玉汝窯瓷
    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曾經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宮的紫禁城,後來被更名為故宮博物院。從1933年起,為躲避戰火,故宮博物院其中一部分珍貴的文物幾經輾轉,最後遷往了臺灣。為了保存和展示這批文物,1965年在臺北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 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
    導語:出行浪漫臺北,賞臺北故宮博物院,觀101大樓臺北,作為臺灣的省會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都和我一樣,慕名來到這座城市,因為這裡有博大的人文之景,亦有雄奇的自然風光,還有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蹟,和很多城市一樣,這裡是吃貨的天堂,但它卻又有著自己的特色獨具一格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198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聘請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再次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錄號籤張貼,文物建卡照片攝照以及文物保存狀況的了解。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國際博物館日︱臺北故宮秦俑特展回顧與思考
    2016年5月至1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科學工藝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甘肅省文物資料信息中心、時藝多媒體及閣林文創共同主辦「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近兩百件與秦文化有關的文物首次登臺,譜成一出恢宏絢麗的秦之史詩。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闢銅器、書畫、瓷器各陳列室供民眾參觀。由此,普通民眾得以眼見秘藏深宮之千年國寶。然時世艱難,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每一遷都留下了難忘的故事。
  • 逛年貨趕春運 臺北年味濃
    (新春見聞)逛年貨趕春運 臺北年味濃  中新社臺北2月2日電 題:逛年貨趕春運 臺北年味濃  中新社記者 孔任遠 陳小願  「買年貨一定要到迪化街,那是臺北最有年味的地方。」計程車司機蕭先生告訴記者。  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北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街市。
  • 臺北故宮赴美辦展,呈現宋至清代九位帝後收藏品位
    199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華瑰寶」大展,20年後臺北故宮的文物將再度踏上美國舊金山與休斯敦盛大展出。經過兩年多的策劃,此次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將於五十周年館慶之際,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展期: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23日 地點:北部院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按藝術性之高下分為
  • 臺北故宮攜手臺北醫學大學啟動數位微型特展《故宮X北醫藝起玩》
    華夏經緯網12月2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即日起至25日於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1樓展出「故宮X北醫藝起玩」數字微型系列特展,喜迎師生利用課間的空檔時段,「藝」起到杏春樓一樓體驗、玩賞一系列臺北故宮文物。
  • 品味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的經典特
    今年7月,筆者借赴臺文化交流之機,體驗觀察了其文化形象的兩個標誌——臺北故宮與誠品書店,對其專業服務境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前者所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呈現的傳播藝術水準,後者通過社會溫情和延伸布局而表達的城市文明價值。
  • 《祭侄文稿》回到臺北故宮,休息3年才能再展
    在嚴密戒護下,臺北故宮出借給東京博物館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等4件唐代名跡返回臺北,未來將在文物庫房休息3年以上,才會再對外展出。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院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局限於編目守藏,然相關人員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臺北故宮新館建成後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作為清朝第一部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即藏文大藏經),也是唯一以龍為名的大藏經佛典,《龍藏經》兼具「裝幀之美」、「經文之美」與「佛像之美」。 由於臺北故宮本院展廳高度只有3米多,無法展出包裹《龍藏經》經書的經被,而南院展廳最高處達7米,內裡有精美七蟠龍紋飾的經被,由此得以在南院首次面世。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
    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