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介紹,為了帶給觀眾更好的服務,今年開始,臺北故宮除完成北部院區無線網路更新,提供快速、暢通的連線供遊客使用外,更進一步打造了720°VR環景網站,讓民眾在家也能透過虛擬網路體驗臺北故宮典藏的華夏瑰寶。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更即將進入尾聲;南部院區則是以鄭問家喻戶曉的三國漫畫為主題,搭配故宮文物推出的「赤壁與三國群英形象」特展,以及以十七世紀亞洲織品文化跨域交會融合為主軸的「穿上亞洲—織物的交流與想像」等年度特展,搭配院區其他常設展覽,內容豐富,精彩可期。
臺北故宮南院,「赤壁與三國群英形象特展」三國 魏《袞雪》墨拓本臺北故宮博物院方面表示,除南北院區外,也歡迎民眾到臺中體驗故宮新媒體藝術展,包含現於2018臺中花博「故宮花蝶館」展出的「清 翠玉白菜」以及臺中港區藝術中心的「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
清 翠玉白菜澎湃新聞了解到,歡慶新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帶給觀眾豐富的展覽及活動外,今(2019)年特別在故宮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
臺北故宮博物院2019年春節期間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五代 黃筌,《蘋婆山鳥》本次「來禽圖」特展,共遴選三十一組件。作品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態可區分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兩類,呈現了包括歷代名家,如黃筌、徐崇嗣、惠崇、崔白等人的作品。
展出同時,並會搭配禽鳥的寫真照片一併陳列,觀眾可以透過繪畫與照片的詳細比對,具體理解歷代畫家對於禽鳥生態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當想要突破形似侷限時,如何藉助筆墨與萬物對話,來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力。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元 陳脩《七言律詩》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看畫.讀畫—歷代名跡選萃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明 丁雲鵬 《白描應真》中國繪畫的發展就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中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展覽呈現了宋李唐《煙嵐蕭寺》、明文伯仁《松岡竹塢圖》、明董其昌《仿燕文貴筆意》等作品。
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展期:2019年1月1日-2019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民國,高奇峰《畫猿》展覽展出歷年捐贈、寄存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讓大眾共享文化資產。此次選展作品以廣東畫家為主,包括居廉(1828-1904)、高劍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陳樹人(1884-1948)、黃君璧(1898-1991)等。
古畫動漫─明人出警入蹕圖展期:2018年12月27日-2019年3月26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古畫動漫」展精選院藏書畫名品,包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明仇英《漢宮春曉圖》、明文徵明《放趙伯驌後赤壁圖》、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明人畫出警入蹕圖》、宋 蘇軾《書黃州寒食》、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等。由史料為發想之基礎,以忠於原作的動畫展演典藏書畫作品的精彩片段。
古人掌中書—院藏巾箱本特展展期:2018年12月23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五經》,明嘉靖間(1522-1566),覆宋刊巾箱本時人所稱的「袖珍書」、「口袋書」或「掌中書」,亦即古代的「巾箱本」;其外型小巧細緻,便於攜帶,深受一般士子民眾的喜愛與收藏。然若追溯最早出現的巾箱本,據現今可證史料,應系自《南史‧齊衡陽王鈞傳》始。
展覽旨在呈現巾箱本的淵源歷史、裝幀形式、開本尺寸與內容差異,分為「巾箱本五經」、「古人展書讀」、「皇家藏袖珍」,以及「大書配小書」、「巾箱走四方」五單元。觀眾透過展覽,不僅可瞭解古人藏書於箱篋的文化背景,兼亦想見其行旅坐臥書必隨身,或展卷誦讀,或把玩賞鑑的文化現象。尤有進者,觀眾于欣賞文物之際,亦得以古證今,目睹袖珍本在圖書發展歷程中所展現的不同面貌。
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展期:2018年12月20日-2019年3月10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清 康熙,青花松鶴山水鹿紋鳳尾瓶十七世紀-一個探索新知和拓展領域的時代。
位居世界東邊的明朝,歷經萬曆之末到滿州人入關前的紛擾不安,終至順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傳承至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之後,整個局勢方逐漸穩定。相對於此,西方的商人與傳教士挾持著前所未有的意圖與氣勢,持續朝亞洲邁進,足跡從沿海貿易據點逐步深入皇室宮廷。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
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序幕「行旅足跡」展示荷使旅程所見相關紀錄與物件。第二單元「異國奇珍」展現兩個端點的人們對異國充滿期待與想像,促使具有東方風格或看起來像是西方情調的物品,競相湧現。第三單元「東方風情」儘管十七世紀的時空背景下,觸手可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然而明朝皇帝仍然一如往昔地祭祖謁陵,而隱身於書齋中的文人,亦暢所欲言談個人品味。最後「環宇交會」單元則以同時混融東西特色的裝飾風格,如瓷器上的裝飾紋樣,蘇州版畫和世界地圖中的轉譯手法,重建十七世紀的世界觀,以及東西交會影響下的藝術與文化。
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展期:2018年9月20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玉龍佩,戰國早期展覽共展出戰國至漢代精選玉器212件,其中清宮舊藏有114件,新入藏者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不僅可呈現此時代璀璨紛呈的藝術美感,也足以說明這個時代的玉器故事。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展期:2018年11月17日-2019年2月17日
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區 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區)
普希金博物館是俄羅斯收藏法國瑰寶鉅作聞名於世的博物館。本次展覽展出65件17世紀到20世紀的風景名畫,並聚焦在19世紀印象派至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傑作。
展覽以「近代風景繪畫的起源」、「讚頌大自然」、「巴黎城市光影」、「巴黎近郊的自然景致」、「南法明媚風光」及「海外的異想世界」為主題,引領民眾認識法國近代風景繪畫。其中,首次來臺灣的莫內《草地上的午餐》是展覽最大亮點。
故宮花蝶館—新媒體藝術展展期:2018年11月3日-2019年4月24日
地點:臺中 后里馬場園區/馬術競技場1F、場本部
臺中故宮花蝶館,動態投影營造花卉落英繽紛之貌臺北故宮響應「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特別規劃建置「故宮花蝶館」,以臺中當地之花、馬主題特色、園區「生態.Nature.自然共生」核心價值為發想,將臺北故宮典藏重要文物,轉化為新媒體藝術,並融合教育推廣面向,打造全新沉浸式美學體驗場域。
動物藝想─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展期:2019年1月26日-2019年5月5日
地點:臺中市 港區藝術中心
蒔繪公雞盒附象牙仙工船「動物藝想─臺北故宮新媒體暨藝術展」是個說故事的展覽,以藝術、科學、自然和社會的角度窺探動物世界。
清康熙年間,南懷仁繪製了《坤輿全圖》試圖向康熙皇帝介紹世界地理,地圖中包含了二十餘種的動物圖像及生態描述,顯示了以認識動物來感知世界的可能性。動物與人類共處同一顆星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要素,自最古老的洞穴畫以來,動物便一直是藝術的主題,昆蟲、雀鳥和哺乳類動物是文學和電影中精彩的角色,更是信仰和神話中不朽的主角。另一方面,人類為了生存,大量屠宰並竭盡所能的利用動物,卻又同時以豢養寵物填補物質和心靈所需。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華等古老文明,更見其對動物王國的眾多研究,乃至古希臘、古羅馬創立了現代生物學等,由前述種種記述可見人類與動物相互且複雜的依存關係。
本展試圖將這些脈絡,串連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闡明人與動物多樣的關聯。
臺北故宮南、北院區:除夕開放至16:00,初一開始恢復正常開放。
臺中故宮花蝶館:臺中花卉博覽會 后里馬場園區/馬術競技場1F、場本部(除夕休園,初一~初五9:00~21:00,初六9:00~19:00)
動物藝想—新媒體暨藝術展: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周二-周日:09:00~17:30,新年期間於大年初三開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