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曾經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宮的紫禁城,後來被更名為故宮博物院。從1933年起,為躲避戰火,故宮博物院其中一部分珍貴的文物幾經輾轉,最後遷往了臺灣。為了保存和展示這批文物,1965年在臺北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其中有90%以上收藏的珍品來源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村落外有一座不太高的山,一帶禾田都盡收眼底」這是臺灣知名作家張曉風筆下的臺北市外雙溪,1965年11月,一片仿南京中山陵的建築群在這裡拔地而起,從那天起這座收藏了65萬件文物的博物院贏得了無數人的好奇和驚嘆。
在臺北故宮的館藏文物中共有瓷器2萬5千多件,與北京故宮的30多萬件瓷器比起來並不算多,但是這裡的每一件瓷器都可以稱得上是陶瓷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
2006年臺北故宮的那次北宋大觀展,可以稱得上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盛大展覽,是建院80年來首次完完整整的呈現了北宋的稀世珍寶,那次的展覽讓臺北故宮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收藏愛好者前去觀賞,因為這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這有可能是這輩子僅此一次的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珍寶。
汝窯是宋代有名的官窯。南宋葉真《垣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燒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妝窯為魁。」而被後世堪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亦將汝窯排在首位。因此汝窯和汝瓷在我國古代瓷器發展中,特別是宋代官燒青瓷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那次展覽臺北故宮將院內全部的21件完整北宋汝窯器展示出來了,可是要知道全世界留存下來的汝瓷也才僅有60多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20件,而臺北故宮則藏了那21件品質上乘、造型豐富的汝瓷。比如汝窯奉華紙槌瓶、汝窯蓮花式溫婉、汝窯橢圓無紋水仙盆、汝窯奉華碟、卵青圓洗、天青圓洗、粉青盤等精品汝瓷,這些中華珍寶無一不是北京紫禁城中最為精華的收藏,而因為戰火,它們輾轉到了臺灣,作為文明的使者它們將自己所凝固的歷史和文化精神在這裡繼續傳承。
臺北的故宮博物院為了讓每個參觀的遊客能夠看到存世汝瓷中最精緻的珍品,因此臺北故宮的展館中常年的擺放著五件汝瓷,其中就有現如今全世界僅有的兩件刻有奉華銘款的汝窯瓷器,那就是汝窯奉華紙槌瓶和汝窯奉華碟。
汝窯奉華紙槌瓶
紙槌瓶因形制如造紙打漿時所用槌具故名,高22.6釐米,口4.5釐米,底8.5釐米,底刻「奉華」二字,右刻清乾隆御題詩,鈐「古香」「太璞」二方章。圓口,唇口鎏金包銀。長頸,斜肩如一把槌,底圓足,留有五處支釘痕跡。通體均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樸雅,如春水般柔和清澈,妙不可言。釉面滿布細碎透明及淺色開片紋,頸肩聚釉處,呈色青綠。底部細小的支釘痕,為裹足支燒,通過支釘痕可見胎色為香灰胎。此瓶造型小巧而端莊,釉色勻淨,一展宋代汝窯風採。
汝窯奉華碟
高1.9—2.1釐米,深1.6釐米,口徑12.8釐米,足徑10.1釐米。底刻「奉華」兩字,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證南宋劉貴妃善畫,號奉華,又擁有大小兩枚奉華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傳經過。
而另一件作為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汝窯橢圓無紋水仙盆,近距離觀看這件汝瓷,瓷器釉面上的裂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開片,存世的汝窯瓷器很多都有開片,可是唯獨這件水仙盆釉色勻潤、通體無紋顯得素雅端莊,它如青玉般溫潤的質感滿足了中國人對美玉的崇尚。
還有一件汝窯蓮花式溫碗,它是全世界僅有的一件,它原本是一件溫酒的器具,也許宋徽宗曾經使用過也不一定,這件瓷器淡藍的色調,端正的外形,流露出一種典雅高尚的美,稱得上是陶瓷工藝盡善盡美的代表作。
這麼多中國最完美的青瓷如今都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引以為傲的收藏,而這個地方也成為了各界收藏家的追慕之地。當然臺北故宮中不止是這些,還有宋高宗趙構讓官窯工匠按照《宣和博古圖錄》中的形制燒造而成的瓷質禮器,比如宋官窯簋、宋官窯琮式瓶、宋官窯尊、宋官窯貫耳瓶、宋官窯玄紋樽等,這些均取樣於銅器、玉器等造型的官窯瓷也是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看到的最多的官窯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