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獻記載,西安附近的唐代帝陵除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陵墓)外,全部被起義軍盜掘。盜掘到乾陵的時候,突然天氣變了,起義軍就收手了。所以按照文獻的說法,只有乾陵沒有被盜。考古隊勘測了乾陵,找到了墓道口,發現墓道口完好,認為文獻有可能是準確的。洛陽附近還有一座帝陵,有沒有盜掘過就不知道了。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
我給的統計出自北京故宮編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這本書是故宮前院長鄭欣淼主持編寫的,其數據仍在被現任院長引用,徐邦達先生是故宮泰鬥,書畫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繞過徐先生。其實吧,比較兩個博物館的藏品,說哪家「更好」很難,因為標準難以統一,你多一件青銅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說青銅器和瓷器哪個更重要。我覺得至少可以這樣講,就精品總數來講,北京更多,不管用大陸還是臺灣的文物等級分類標準,北京的最高等級文物肯定是臺北兩倍以上。
就覆蓋範圍來講,北京更全(應該說是中國文物方面全球最全),北京故宮公布了文物統計分類結果,真是什麼朝代都有,什麼類別都有。再說瓷器,臺北在瓷器方面的優勢就是你說的那三類,但優勢不明顯。宋代名窯就拿汝窯來說,臺北只比北京多一件。明代官窯,北京也是數千件,現在正在展弘治正德的,可以去看看,洪武到成化已經展過了。清代琺瑯彩確實臺北多很多,本來總數也沒多少,裝不了幾箱,但清朝官窯品種太多了,琺瑯彩只是其中之一。其他比如說元青花,臺北很少吧,北京不僅有不少元青花,還有更珍惜的元代青花釉裡紅。再比如唐代名瓷首推秘色瓷啊,秘色瓷裡的名品瓜稜瓶,北京有三件……臺北的瓷器展,精美是精美,但缺項太多了,遠沒有北京故宮文華殿瓷器展全面。
雖然臺北瓷器數量遠少於北京, 但是坦白講臺北的琺瑯彩和汝窯質量均是無可比擬,汝窯別看北京比臺北少一件 ,精品幾乎都在臺北,這裡面的價值差太大了。琺瑯彩更別說了,臺北館藏琺瑯彩數量和質量均是世界之最。如果在一級以上再定個特級,臺北這些都是特級了。
當年人們的鑑賞水平和口味決定了拿到臺北的文物是以官窯瓷器和書畫玉器為主。臺北因為沒有發掘品,只有傳世品在門類方面不夠齊全,但宋明清官窯的精品比北京多,因為這當時人眼裡,宋明清官窯精華集中在五大名窯、永宣成、康雍乾。徐邦達先生的《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對清宮收藏的書畫作品列表明示,哪些被拿去臺灣,哪些留在北京沒有散佚出去,哪些散佚出去又收回來或繼續散佚在外。都有明示。 還註明石渠寶笈或秘殿珠林記載的庋藏處, 部分作品,徐給出了鑑定意見。
北京故宮不僅有建築。很多人都沒去聽武英殿,進了午門,奔著太和殿就去了,然後就是後宮,卻忘了太和殿廣場西側就是常年展出書畫作品的武英殿,而且,不要錢啊。50元人民幣,不僅能看世界最輝煌的皇宮,還能看到最偉大的藝術作品,只可惜石渠寶笈特展之後,去武英殿的人又沒多少了,以至於每次去都很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看個夠。自私點,當然希望不要太多人知道,可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中國人去多了解的文化。
總共三千個箱子怎麼裝都不夠,裝哪種文物都不夠……先強調一下,歷史文獻很重要的,不然咱們國家不會花那麼多錢建設國家圖書館和歷史檔案館,現在一套古籍上千萬的例子已經不少了,不比器物便宜,呵呵。當時文物遷臺從南遷文物中挑了三批,當時的文物觀念是書畫、青銅器、瓷器優先,前兩批運得比較和平,應該是稍微挑了下的,第三批運的時候出問題了,卸了一半下來讓位給逃難的人,從結果看書畫青銅器確實運了不少,瓷器因為總體數量太多,也只能運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