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
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於永樂四年開始籌建,北京原來叫應天府。這裡原是朱棣的封地,他奪得皇位後,在南京稱帝。可是他始終認為應天府才是他的龍興之地,所以一直想把京都搬到北京。
經過十一年的修建,北京故宮建成,朱棣也終於圓了他回北京的夢。
故宮大多修建寬大壯麗,這樣才能顯示出天子的尊貴和氣派,唐初駱賓王有詩云:「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這正是要通過故宮的氣派來顯示皇家的無上尊貴。
北京故宮又叫紫禁城,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有典故的。紫氣本就預示著吉祥之意,紫微宮又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人間的皇帝自稱是天之子,皇宮又是禁地,不可以隨意出入,所以又叫紫禁城。
現在北京故宮是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它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不可估量,研究人員們也正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
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再加上北京故宮的展品都被放在舊木質的展廳裡,不能進行隨意改造,沒法用現代化手段使展品更加美倫美奐,所以會給人一種錯覺。
臺北故宮也是三大故宮中最年輕的一位,也叫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山博物院,位於臺北京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1948年12月22日,大約65萬件國寶文物乘著海艦來到了臺北。這些文物在戰爭期間幾經漂泊,先是被運到南京,隨後又被送到臺北。這樣大規模的文物遷移,在歷史上是從沒有過的。
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教育中心,它讓人們對祖國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清朝初期的皇宮,這是我國關外唯一一座皇家建築。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故宮就成了陪都。
天命十年,努爾哈赤在瀋陽定都,並開始修建皇宮。後來清朝入關,這裡變成了陪都,但它的地位始終不減,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重地,所以一直倍受清朝皇帝們的重視。
康、乾、嘉、道四位皇帝還曾先後10次來這裡拜謁祖先,以表達自己對先皇的開國之功的仰慕之情。朝隆皇帝還曾把北京的珍寶源源不斷地運到此地進行收藏,表示自己不忘根本,從而奠定了瀋陽故宮的地位,使它成為三大故宮之一。
1961年,故陽故宮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三大故宮雖各處不同地點,但都因為其中保存的珍貴文物而名聞天下。這些歷史文物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無論是故宮建築的一磚一瓦,還是那些稀有的珍貴之物,無不彰顯著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那是人類共同的珍寶,需要我們共同去守護。(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