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2020-12-20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動土儀式並表示,「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來,我們發愁的是好東西太多了,究竟選擇哪一些呢?」

於是,自然就引出了過去外界一直盛傳的臺北故宮藏品優於北京的說法,文章引述單霽翔過去曾透露的故事,其實故宮絕大多數文物並沒有南遷,南遷的文物只有22%去了臺灣,並稱臺北故宮收藏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能算是「三級品」。

截圖來自香港商報

文章甫一刊登,臺北故宮便立即回應稱,這兩件文物是臺北故宮的重要文物,吸引全世界觀光客慕名前來參觀,人氣也備受肯定;文物要看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而且文物的價值必須經由各界廣泛討論。

5月29日當天,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等人擔任動土儀式主禮嘉賓。

翠玉白菜 來源:視覺中國

肉形石 來源:視覺中國

遷臺文物未經挑選 傳言多因「先入為主宣傳」

李秀恆在文章中稱,可能有人會覺得單院長說好東西太多不知道送什麼有點誇張,因為很多人都以為,北京故宮最好的文物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已被打包南遷,後來運了不少到臺灣,留因此留在北京故宮的是屬於較低檔次的,又何來好東西太多?

可事實真的如此?

文章引述了單院長在過去曾說過的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現在重溫,打破大眾既有的迷思,頗有必要。

文章講到,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華北告急。為了免遭日軍破壞,1933年後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故宮理事會,決定把一部分故宮文物南遷。於是,故宮人員製作了13491個箱子,裝好文物後分五批運往上海和南京。當那13491箱文物輾轉於1937年7月到達南京後,不到一年,南京又告急,那批文物又分批分散邁上漫長西遷之路,幾經轉折,運到四川重慶。

1945年,日本投降,蔣介石下令在南京修庫房,準備把這13491箱文物存在南京。就這樣,1947年6月,13491箱故宮文物又被運返南京,經點算,文物一箱也沒少。經過8年多的跋山涉水和連天炮火,所有遷徙的文物均能完整保存,可算奇蹟。

到1948年,蔣介石決定去臺灣,有大量的軍用和民用物資要帶走,包括金條、故宮文物、中央研究院資料等。因為當時沒有那麼多船隻,結果第一、第二艘船都裝了故宮的文物,第三艘是軍艦,裝到一半時,就被海軍叫停了。這艘軍艦原計劃裝1700 箱的,但最後只裝了900箱。這樣,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的一共是兩船半,總共2972箱,而南遷文物一共則是13491箱。

這就意味著南遷文物最終被運往臺灣只佔22%。被運走的2972箱裡,共有597556件文物,都是什麼東西呢?54萬件主要是明清檔案、書籍、數據,而真正的器物、古玩字畫、青銅器、金銀器等共52000件。

蔣介石當局裝運文物去臺灣時比較倉促,本來打算全部將南遷文物運走,所以在裝運時沒有進行挑選,而先行裝運的文物中又以明清檔案為主,後來因為船隻不夠,南遷文物的78%留了下來。

此外,在文物南遷時,由於故宮人員從情感上不願將文物南遷,因此有很多在地庫的文物沒有打包;再加上很多大件物品沒法打包,比如2200件西洋鐘錶一件也沒有打包,1500張地毯、6300件明清家具等也都無法打包。後來日軍進入北京後,故宮六年半沒有對外開放,偽政權列了一個接收文物清理的計劃,點算沒有運走的文物,這份清冊現在就保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記載了當時沒有運走的文物數量是118.9萬件這個數據就證明了絕大多數故宮文物沒有南遷,而南遷文物中也只有22%被運往臺灣。

李秀恆表示,上述過程和數據,全部都有文件紀錄可查,不可能弄虛作假。只有外界搞清來龍去脈,才會知道「臺北故宮的藏品比北京珍貴」這一說原來只是以訛傳訛,查無實據。

臺北故宮

那麼為什麼會此傳言呢?李秀恆認為,這可能與「先入為主」的宣傳有關。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一建成就大辦展覽、廣作宣傳,而恰好那段時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沒有得到全面清理,因此也無法對外開放。這一對比之下,臺北故宮的文物就「搶眼球」得多,再加上刻意的宣傳,便造成外界有了「故宮精品盡在臺北」的錯覺。

不過,李秀恆也聲明,在單院長的眼中,臺北故宮確實有一些上等文物,例如宋元書畫、五大官窯、琺瑯彩瓷器等,還有幾件青銅器。但相比之下,北京故宮有如天文數字般的寶物,是臺北沒有的。就拿著名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來說,被吹捧成臺北故宮的兩件「鎮館之寶」,若放在北京故宮只能算得上三級品。

單霽翔曾表示,這幾年北京故宮展出的文物,已努力從原來的0.4%增加到0.8%,但世界上比較大的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大概達10%-20%,北京故宮還不到1%。「因為你展出不了那麼多東西、人們看不到那些東西,就懷疑北京故宮真有這麼多東西嗎?」這是故宮人的苦惱。

最後,李秀恆表示,如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興建正好為北京故宮博物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文物展出場地。北京故宮藏品超過186萬件,難怪單院長要為展出什麼好東西而發愁,因選擇確實太多。一想到將來在香港這個「小故宮」內可以有機會仔細欣賞到比「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還要高檔次的一流國寶,內心興奮不已。

臺北故宮的宣傳「姿勢」恐怕錯了

事實上,關於臺北故宮頂級珍品,文博界專業人員或愛好者早就發出過「99%的人去臺北故宮都用錯了姿勢」這樣的感慨。

現在臺北故宮最熱門的「三寶」,除了上述提到的「一菜一肉」之外,還有「一鍋」——毛公鼎。但按照臺灣「文化部」規定,將文物分成三級:「國寶」、重要文物、一般文物。上面所說的「三寶」,除了毛公鼎屬於「國寶」級別外,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均只是「重要文物」,比國寶要低一個檔次。而其他更多的頂級珍品,就在被宣傳「菜肉」時忽略了。

曾有人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託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臺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然而它在臺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因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然而臺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至於肉形石就更不值一提了,它才有5.7釐米高,只是一個帶有成層色條的類玉石而已,工匠在頂上染色打孔,造成類似紅燒肉的視覺效果。「國寶」的一個關鍵要素在於稀罕,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沒有什麼唯一性,特別是肉形石,基本上要多少就能做出多少來,在博物館展廳裡擺上幾千個大大小小的肉形石,恐怕沒幾個觀眾還會認為那是寶貝。

文章還稱,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成功,基本上靠的就是「少見多怪」四個字。臺灣的地陪導遊基本上都不是什麼專業人士,說不上信口開河也相差不遠了,他們說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有多麼多麼好,恰好符合了中國人愛吃的性格,於是總是吸引大批人群觀看。臺北故宮管理方面擔心人多擁擠出事,就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專門陳列,方便大批觀眾排隊觀看,結果讓觀眾們以為這果然是難得一見的「國寶」,其實根本不是。真正開心的是旁邊的餐館,高價推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道菜,賺得盆滿缽盈。

事實上,正如單院長也肯定的那樣,臺北故宮真正的強項在於歷代精品書畫和汝瓷。中國曆朝皇室的收藏,向來都是以書畫為核心,當年蔣介石政府遷臺的時候,把能找到的晉唐宋元書畫作品都運到了臺灣,歷朝名跡在臺北匯聚一堂著實壯觀。從精品書畫名作而言,北京故宮未必能超過臺北故宮太多。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的書畫類文物保存不易,極其脆弱易損,所以經常被「雪藏」在庫房。一般按規定,國寶級文物一次只能展一個月左右,展出後又得回到庫房休養三年才能再次被呈現在世人面前。(所以,平時碰到書畫展,各位且行且珍惜啊。)

以下隨便挑幾件臺北故宮的頂級珍寶說說:

▼ 「書聖」王羲之精摹本《快雪時晴帖》,乾隆專門設「三希堂」小屋收藏,數度蓋印題字,不是一般的痴迷。

▼天下三大行書之一、顏真卿《祭侄文稿》

▼ 天下三大行書之一、蘇東坡《寒食帖》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稱為「畫中蘭亭」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 被徐悲鴻譽為是臺北故宮「第一國寶」的範寬《溪山行旅圖》

▼ 汝瓷珍品——青瓷無紋水仙盆,這大概算得上全世界獨一無二

▼ 汝瓷珍品——青瓷蓮花式溫碗

不過,臺北故宮對於這樣的說法也僅僅表示,「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文物曾幾次受邀參加國際藝術品展覽會,因此文物價值無庸置疑,且每件文物都歷經時代的轉變,不能用當下的時空背景來評斷文物價值,而且文物價值應經由收藏界、文化界、博物館界等各界來討論。

臺北故宮還強調,「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在臺灣地區屬於重要文物,吸引全世界觀光客慕名前來參觀,說明這兩件文物的人氣也備受肯定。

相關焦點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   北京故宮老照片   兩大故宮博物院,哪裡的國寶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200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抵達臺北,他們此行將專程訪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也是對半個月前周功鑫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首訪北京故宮的回訪。不過,時至今日,海峽兩岸的故宮,依舊是一宮兩院。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公元1406年興建,耗時十四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距今已經六百年了。它是明成祖命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呈長方形,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還有護城河,總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萬平當米。故宮有七十餘座大小宮殿,九千餘間房屋。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竟然……
    不考慮博物館所在地的性質,否則北京故宮因原址的優勢完全不可比較了。我們只對比文物。按照大陸的不可出國出境文物的標準,臺北故宮約26件國寶可以入選。這個數量在大陸僅次於北京故宮(40),超過國博(23)。臺北故宮共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加上南薰殿,數量上遠遠超過北京故宮,其他各大國內省級博物館估計有其零頭的零頭就不錯,但北京故宮在頂級藏品上略微強一點點。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如西周毛公鼎、散氏盤;鎮宮之寶的玉器翠玉白菜、闢邪雕刻、《核舟記》的原型等;王羲之、顏真卿、宋徽宗書法手跡,近代張大千廬山圖卷等;還有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清恭王府紫檀家具等。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我給的統計出自北京故宮編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這本書是故宮前院長鄭欣淼主持編寫的,其數據仍在被現任院長引用,徐邦達先生是故宮泰鬥,書畫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繞過徐先生。其實吧,比較兩個博物館的藏品,說哪家「更好」很難,因為標準難以統一,你多一件青銅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說青銅器和瓷器哪個更重要。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遭「改名降級」?國臺辦回應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遭「改名降級」?國臺辦回應 2020年12月16日 11: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6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臺北故宮臺北故宮,仿北京故宮樣式建築而成。雖然也是典雅壯麗,但其價值與北京故宮天差地別。
  •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營銷
    上周,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量遠遠多於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麼特色?
  • 臺名嘴:臺北故宮是中國人的故宮 將來統一後還要回到北京
    將來,當國家統一,故宮必須完完整整,回到南京和北京去。一件都不能少。我們只是代管。黃智賢臉書截圖黃智賢表示,我們要分分秒秒,火眼金睛守護臺灣。中國的臺灣。她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說的話,正代表「臺獨」的一條路線 : 把中華文明全部掠為己有,絕口不承認我們之所以有,正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